过饱和固溶度论文-李树丰,今井久志,近藤胜义,张鑫,潘登

过饱和固溶度论文-李树丰,今井久志,近藤胜义,张鑫,潘登

导读:本文包含了过饱和固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石墨黄铜,粉末冶金,无铅

过饱和固溶度论文文献综述

李树丰,今井久志,近藤胜义,张鑫,潘登[1](2018)在《过饱和固溶合金元素在粉末冶金石墨黄铜中的析出强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水雾化制备了含Cr、Fe、Sn、Ti多元过饱和固溶合金元素的Cu40Zn黄铜合金粉末,将其与石墨颗粒预混合后在适当的温度烧结,热挤压后得到棒材。观测挤压棒材中石墨黄铜的微观组织并测量其切削性能和拉伸性能,研究了合金元素和石墨颗粒对切削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铜粉末中的过饱和固溶合金元素Cr、Fe、Sn、Ti在后续的热加工过程中以微/纳米尺寸微粒析出,表现出优良的强化效果;合金元素在石墨/黄铜界面的富集和反应促进了石墨/黄铜的界面结合,提高了黄铜的切削性能但是不降低其力学性能。(本文来源于《材料研究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刘雯[2](2014)在《钛和碳含量对过饱和固溶铝基薄膜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钛和碳含量对过饱和固溶铝基薄膜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钛和碳元素含量的增加,过饱和固溶铝基薄膜的表面硬度先增加后减小。当钛和碳总含量为6.8%时,其表面硬度达到最大值,为7.1 GPa。(本文来源于《铸造技术》期刊2014年11期)

吴皖燕,王文芳,刘亮,吴玉程[3](2011)在《添加稀土Sm,Cu对机械合金化诱发过饱和Ag90Ni10固溶合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用XRD,SEM,TEM等分析手段研究了机械合金化诱发过饱和Ag90Ni10固溶体的形成以及添加稀土Sm、合金元素Cu对合金化过程的影响。随后研究了过饱和Ag90Ni10和添加Sm、Cu的合金粉末在加热脱溶过程中晶格常数及晶粒尺寸变化。并对合金粉末压制烧结后的组织、密度、硬度、电阻率等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球磨60小时获得纳米晶的AgNi复合粉末,Ni在Ag中的最大的固溶度为2.87at%。稀土Sm、合金元素Cu的加入都加快了合金化过程,细化粉末最终尺寸,稀土Sm的效果尤其明显。Cu的添加则提高烧结后合金的密度、电导率及硬度。(本文来源于《航空材料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娄琦,鲁玉祥,杜伟[4](2010)在《过饱和固溶NiAl合金的机械合金化合成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机械合金化方法,以Ni、Al元素粉末为原料,对四种成分的NixAl100-x(x=25,30,40,50)进行不同球磨时间和球磨转速的机械合金化合成;并对Ni30Al70的合成产物进行热处理。研究了过饱和固溶NiAl的机械合金化合成机理。研究表明:NixAl100-x四种成分的元素粉末通过机械合金化方法均制备出纳米晶NiAl金属间化合物粉末;非化学计量配比成分的Ni-Al粉末通过机械合金化合成NiAl过饱和固溶合金,其机械合金化合成机理为含有以原子扩散为基础的强制固溶的燃烧合成反应。(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0年08期)

许士跃[5](2005)在《机械合金化纳米晶Fe-C过饱和固溶体系的结构和磁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机械合金化作为一种制备合金的非平衡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初首先被应用于制备镍基氧化物弥散强化超合金以来,引起了物理学家和冶金学家的广泛重视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它的重要特点在于将材料粉末经磨球的不断碰撞、挤压,反复变形、断裂、冷焊,原子之间相互扩散最终形成合金状态。机械合金化属于一种强制反应,当外界给予高能量的机械力时,粉末内部引入了大量的应变、缺陷,使得合金过程中的热力学和动力学不同于普通的固态反应,其制备非晶、纳米合金和金属间化合物、过饱和固溶体、复合材料等,使得该技术现已成为研制新型材料的一种重要手段。基于该方法的显着优点以及在所制备材料的特性和物理机制方面诸多问题需要澄清,本文成功将机械合金化方法成功应用于纳米晶Fe-C体系合金的制备,实现了过饱和固溶体纳米结构Fe-C和Fe-Ni-C系列体系合金,并系统研究了它们的结构和磁性能,该研究一方面可以系统了解C在bcc和fcc相中固溶度的扩展程度,另一方面可以对过渡族金属一类金属的合金的磁性物理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为机械合金化制备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研究资料,也为该类材料的实用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工作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合成了过饱和纳米晶固溶体Fe_(1-x)C_x和(Fe_(55)Ni_(45))_(1-x)C_x(0≤x≤0.9)。通过x射线衍射技术、电子扫描、差热以及穆斯堡尔谱等方法对粉末的结构、磁性、热性作了分析和研究。Fe-C(bcc)是用纯铁和石墨经球磨合成的。分析表明Fe_(1-x)C_x的晶粒尺寸是随x的上升而增加的。在0≤x≤0.67的范围内形成了纳米晶;在0.75≤x≤0.9范围只是大晶粒体系。Fe_(55)Ni_(45)-C(fcc)是由纳米晶Fe_(55)Ni_(45)和石墨通过研磨合成的。与Fe-C体系相似,在Fe_(55)Ni_(45)体系里的高碳含量(0.8≤x≤0.9)的样品内的碳原子的溶解度很小。在Fe-C和Fe_(55)Ni_(45)-C体系里碳的固溶度通过球磨都得到明显的提高。在bcc Fe-C体系里0≤x≤0.5范围合金原子磁(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05-12-01)

许应凡,陈红,王文魁[6](1992)在《20m落管中Pd-Ni-P合金的过冷与过饱和固溶相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Pd_(43.5)Ni_(43.5)P_(13)合金在20m落管中的过冷行为。下落过程中凝固的液滴为直径在0.2—2.5mm范围的小球。对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测量、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X射线能谱微区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当样品在1.8×10~4Pa的氮气中凝固时得到了近单相的Pd-Ni-P过饱和固溶体。这一事实表明样品中可能发生非分解凝固。此外,在8.0×10~4Pa氮气中凝固的样品发现非晶相与固溶相共存,说明样品中部分区域已过冷到玻璃转变温度Tg以下。(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1992年07期)

过饱和固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钛和碳含量对过饱和固溶铝基薄膜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钛和碳元素含量的增加,过饱和固溶铝基薄膜的表面硬度先增加后减小。当钛和碳总含量为6.8%时,其表面硬度达到最大值,为7.1 GPa。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过饱和固溶度论文参考文献

[1].李树丰,今井久志,近藤胜义,张鑫,潘登.过饱和固溶合金元素在粉末冶金石墨黄铜中的析出强化[J].材料研究学报.2018

[2].刘雯.钛和碳含量对过饱和固溶铝基薄膜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J].铸造技术.2014

[3].吴皖燕,王文芳,刘亮,吴玉程.添加稀土Sm,Cu对机械合金化诱发过饱和Ag90Ni10固溶合金的影响[J].航空材料学报.2011

[4].娄琦,鲁玉祥,杜伟.过饱和固溶NiAl合金的机械合金化合成机理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0

[5].许士跃.机械合金化纳米晶Fe-C过饱和固溶体系的结构和磁性能研究[D].上海大学.2005

[6].许应凡,陈红,王文魁.20m落管中Pd-Ni-P合金的过冷与过饱和固溶相的形成[J].物理学报.1992

标签:;  ;  ;  ;  

过饱和固溶度论文-李树丰,今井久志,近藤胜义,张鑫,潘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