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文化的差异与不可译性

英汉文化的差异与不可译性

◇王宣兰

(渠县教师进修学校渠县635200)

【摘要】:在英汉两种语言互译过程中存在着不可译现象,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由于两国间习俗文化的差异所引起的,英汉的不可译与语言的文化功能、美学功能也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仅从文化差异角度来对此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并且探讨了几种解决方案。

【关键词】:文化差异;不可译;翻译策略

TheCulturalDifferencebetweenEnglishandChineseandIt’sUntranslatability

WangXuanlan

QuxianTeachers’TrainingSchool

Abstract:IntheprocessoftranslationbetweenEnglishandChineselanguagethereareuntranslatablephenomena.Ontheemergenceofthisphenomenon,therearemanyreasons,mainlycausedbyculturaldifferencesandculturalfunction,aestheticsandlanguagecloselyrelatedtothefeature.Onlyfromtheperspectiveofculturaldifferencesonthisissuebriefdescriptionanddiscussionofseveralsolutions.

Keywords:Culturaldifference;Untranslatability;Translationstrategy

如果说人类的语言是由历史、文化所积淀出的一座座高大的山峦,那么汉语无疑是其中最高大、最幽深、最厚重、最绵长的一座。在运用和交流中,汉语更是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厚重与幽深,特别是中国的习俗文化在这方面更具代表性。在中国走向世界,世界拥抱中国的过程中,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渐增多。英语作为全球通行的主要语种,英语和汉语的互译尤显重要。但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就是由于习俗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不可译现象。英国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Catford)根据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将其分为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1】本文仅从习俗文化角度分析英汉之间存在的不可译性现象,其中涉及传统文化、风俗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同时也探讨了解决习俗文化不可译问题的的些许策略。

一、英汉文化差异与不可译性的表现

(一)传统文化

不可译性的表现首先从传统文化的差异上有所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跟长辈或上级说话与同辈或下级说话时不一样,往往要使用某些敬辞。如:令尊、贵姓、拜读、赐教等,如果使用同样的词语,会认为用词不当而失礼,甚至显得高傲。另一方面谈话或写信提到自己时,要用谦辞,如:犬子,鄙人,寒舍,愚见等;否则也会被认为失礼。【2】英语国家的人同上级说话或写信时也许需用比较尊敬的语气,但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词语。不论对方年龄多大,级别或地位多高,“你”就是“你”,“我”就是“我”。当然,在英语中也有少量表示敬辞的,如hisMajesty(陛下),yourexcellence(殿下)。如果把汉语中的谦辞和敬辞直接翻译成英文,则会很不妥,如犬子翻译成dogson,会造成很大的误解。由于不同民族有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那么不同背景下的历史典故,也就存在翻译的不可译性,如汉语中:三顾茅庐,四面楚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愚公移山,邯郸学步,身在曹营心在汉等,这些历史典故常常被引用来描述与典故所相似的情形,而且我们也可以引用典故里的人物形象来描述特定的人物。在英文中,我们虽可以直译出典故的寓意,却无法表达出成语典故中特定语境下的含义。所以,将这些成语典故翻译成英文表达,具有不可译性。

(二)风俗文化

英汉文化的不可译性同样在风俗文化方面也有所体现,以中国自古所传承下来的悠久饮食文化为例,全国的八大菜系中仅烹饪方法就有三十多种:煎、炒、烹、炸、贴、酥、溜、炝、腌、煸、熬、烩、氽、涮、煮、炖、煲、焐、煨、蒸、卤、酱、熏、烤、焖、烧、扒、拌、等。而西方烹饪方式较为简单,常见的仅有的toast烤,simmer炖,boil煮,油煎,bake烘焙,stir—fry翻炒,stew闷,steam蒸。由于这些文化的差异就造成了很多中国烹饪方法就无法翻译成英语。再如某些特殊文化事物的词如中国的“炕”“,“称”等,类似这样的汉语在英语中都找不到对应词,因为根本没有这种概念。

(三)宗教文化

在宗教文化方面同样存在着类似的情况。中国主要的三大宗教:儒教(Confucianism),道教(Tao-ism),佛教(Buddhism),而西方主要是基督教和天主教。这就对英汉各自的语言文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以道教为例:元始天尊,道士,真人,天师,三清观,这些名词目前的翻译分为:元始天尊(又称玉帝,JadeEmperor),道士(Taoist),真人(Immortal),天师(Taoistmaster),三清观(TaoistTemple)。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三清观,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这三者是道教诸天界中最高者也是道教对元始天尊、道德天尊、灵宝天尊的合称。因此,仅将三清观译为TaoistTemple则失去了原语中深厚的文化底韵。

(四)地域文化

最后,在地域文化方面所呈现出来的中英文化之间的不可译性也有许多实例可以说明。众所周知,中国以地大物博著称,地域差异往往会形成不同地域文化,一些只在中国的地域环境下出现的名词到了英文中就变得无法对应翻译。如中国在气候上的一些专有名词:雨水,惊蛰,小阳春,梅雨,秋老虎,三伏,三九。以“秋老虎”为例,直译为“autumntiger”,虽然形象生动,却会让不了解中国这种独特自然气候的外国人误解为是秋季的动物老虎,无法传达立秋以后短期回升的暑热天气。同时,由于地域的差异,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也造成了一些名词无法翻译,,如中国大量的中医药名,术语等,如经络,穴位,火罐,

玳瑁,阴阳,气虚等。

二、解决文化不可译的思路与对策

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造成的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只是相对的。根据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意义对等优于形式对等。只要尽量在对等与忠实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翻译,跨越这种文化差异而达到交流的目的也是可以实现的。所以能直译的地方尽量直译,做到意形兼备。那么不能直译则取其意而舍其形。【3】以下则是一些应对不可直译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加注释

为了保留本民族的特色和形象,一些含有典故的汉语习语常常采用直译然后加上注释的方法翻译。加注类似于解释,是保留源文化信息的有效手段【4】。例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ThisSimaZhaotrickisobvioustoeverymaninthestreet.“司马昭之心”译为SimaZhaotrick是什么意思呢?若不加注释,译文是无法理解的。所以加注释:SimaZhaowasaprimeministerofWei(220-265)whonursedasecretambitiontousurpthethrone.Theemperoronceremarked:“SimaZhao’sintentionisobvioustoeverymaninthestreet.”随着中英文化的密切交流,一些文章存在大量的中国文化词语,过多的借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虽然可以进行翻译,但有时却不是最佳的翻译方法。因为阅读者不得不多次停下来翻阅注释,或多或少也会造成阅读过程的不流畅感,在一定程度上,这将降低原语言文章的艺术性和美感。因而以少用为好【5】

(二)借译法

英语里有些东西和汉语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是表达的意思却是一样的。如谚语的翻译,以“爱屋及乌”为例,意思是因为爱一处房子,也爱那房顶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爱与他有关系的人或物。而在英语中“loveme,lovemydog”也表达这个意思,只是中国人含蓄的用屋子来借代心爱的人,英语的说法更直接。再比如,成语“金蝉脱壳”英文表达是:throwsomebodyoffthescent,形象虽不同,但喻义相近,都含有“用计脱身之意。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破釜沉舟”翻译为burnone’sboats。“挂羊头卖狗肉”翻译为Hecrieswineandsellsvinegar。

(三)节译法

在汉语中,常有并列的对偶结构,用两个不同的喻体表达相同的喻意。例如“铜墙铁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等。对此类汉语通常采用节译法,即省去并列重复的部分,保留它的基本喻意。例如“长吁短叹”sighingdeeply.“长吁”和“短叹”表示同一个概念,所以译文仅用sighingdeeply概括两者之意。又如“断子绝孙”diesonless,“不学无术”uneducated等等。

(四)移植法

移植法可以分为直接移植和音译移植,直接移植将源语言中的词语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放入目标语言中。例如“Mp3”,全称是M0ving:PictureExpertsGrOupAudi0LayerIII,如果直接翻译为中文则是“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3”,其不仅长而且含有大量专业术语,不利于普通接受者理解,反而,直接照搬更为简洁,在不断的交流过程中,人们也就逐渐知晓其意思。此类例子还有DNA,CEO等。音译移植是用目标语言的文字写出或读出源语言的词的发音。如T—shirt翻译成T恤衫,T恤用的是音译,而在后面加个衫字,则清晰表明了是衣服的一种。我们可以依据语义语境以及目的和读者的接受度,灵活使用这些方法。只要翻译恰当,方法并不固定。

三、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汉语和英语由于其习俗文化方面的差异性,而导致了英汉互译存在障碍。但是通过加深对原语言文化背景的了解,并在对目标语言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一些科学有效的翻译方法,由这些不可译因素所造成的交流障碍是完全可以克服的。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程度不断加深,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也将逐渐转化为可译。

我相信,无障碍可译性的汉语将是中华文化的一粒粒种子,当它们在世界各地发芽开花之时,便是中国文化传遍世界之日。

参考文献:

[1]唐文生,贾德江2007《论翻译的悖论——不可译性》[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四期:109—111。

[2]邓炎昌刘润清2007《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23-224。

[3]龚颖芬2009《英汉修辞不可译性浅析和对策》[J],《南方论刊》,第七期,100—101。

[4]喻红华文化的不可译性及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2008(10):99——101。

[5]吕瑞昌喻云根2002《汉英翻译教程》[M],陕西人民出版社,143。

标签:;  ;  ;  

英汉文化的差异与不可译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