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节律性论文-张婷

生物节律性论文-张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节律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P物质,变应性气道炎症,生物节律,血浆

生物节律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婷[1](2019)在《P物质在变应性气道炎症中生物节律性表达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变应性气道炎症小鼠模型,观察其病理学改变,检测上下气道P物质(Substance P,SP)在不同时间段内的表达差异,探讨P物质在变应性气道炎症小鼠中的生物节律性表达。方法:将84只6~8周龄雄性BABL/c小鼠随机分为14个组,分别为实验组(0:00组,04:00组,08:00组,12:00组,16:00组,20:00组,24:00组)和对照组(0:00组,04:00组,08:00组,12:00组,16:00组,20:00组,24:00组),每组6只,实验组以卵清蛋白(Ovalbumin,OVA)+Al(OH)_3+PBS水行腹腔右侧注射基础致敏,以5%OVA超声雾化吸入及2.5%OVA滴鼻激发,对照组以等量的生理盐水代替OVA基础致敏、雾化吸入及滴鼻激发。造模完成后,记录其症状并用迭加法计分,大于5分为造模成功。对实验组及对照组小鼠进行右侧心室采血,离心后取上清液,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上清液中SP蛋白的表达量。采用RT-PCR技术检测不同时间段内SP在鼻腔组织、肺组织及支气管组织中基因表达的分布及含量。取小鼠鼻腔组织、左肺组织及左主支气管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组织切片中SP阳性细胞的表达及分布。结果:实验组各时间段内血浆中S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实验组0:00组(321.99±26.41)pg/ml、04:00组(310.76±23.1)pg/ml及24:00组(335.62±25.82)pg/ml SP含量明显高于实验组其他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鼻腔组织、左肺组织左主支气管组织中SPmRNA表达明显高于各自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小鼠鼻腔组织、左肺及左主支气管免疫组化切片中SP表达显着高于对照组。结论:P物质参与了变应性气道炎症的发病过程,且在其中呈现生物节律性表达,在0:00-04:00间出现表达峰值,提示神经肽在变应性气道炎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上气道和下气道中均有生物性表达,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变应性气道炎症的生物节律性提供依据,并初步揭示了神经肽在其生物节律性中的作用及意义,同时可能为变应性气道炎症的针对性给药时间提供新的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蔡静[2](2018)在《温度对青稞非生物胁迫抗性基因节律性表达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钟是一种细胞内源的时间控制系统,它能够帮助生命体“预测”周围自然环境条件在24h内的周期性变化,并使生命体“提前”对环境因子的昼夜变化做出恰当而适时的响应。在植物基因组中,大部分抗逆基因均受到内源生物钟的精细调控。当植物体处于正常生长状态时,内源生物钟会控制大部分胁迫应答基因的表达状态,并使这些胁迫应答基因的整体表达模式表现出与基础代谢活动相协调的昼夜节律性。与之相对应的是,当主要环境因子发生偶然的或处于植物正常生理耐受范围内的轻微改变时,植物内源生物钟系统会通过自身补偿反应保持生物钟系统和植物逆境胁迫耐受系统的运行稳定,从而保证植物体不会对偶发和细微环境变化产生过激的应答反应;而超出生理范围的环境胁迫不仅会显着改变植物生物钟基因的表达模式,而且还会引起相关基因转录产物的差异剪接,最终使得原本受生物钟控制的下游代谢途径发生胁迫应激性的反应,并开启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来应对胁迫。禾本科大麦属作物-青稞(Hordeum vulgare L.var.nudum hook.f.)又称“裸大麦”,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居民栽培的最主要粮食作物。青藏高原地区被认为是现代主要栽培大麦品种的起源地,而青稞则是唯一能够真正适应被称之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地区极端气候的大麦属作物,在当地已经有了上千年的人工栽培史。研究者们通常认为,青稞在长期适应低温、缺氧和强紫外辐射的高原生境的过程中,进化出了较强的内源抗逆性系统,并在其基因组中积累了丰富的抗逆基因遗传资源。因为青稞固有的这种生理和遗传特性,使其成为一种很好的研究禾本科植物非生物和生物胁迫耐受性的模式植物。受困于青稞转基因实验体系的不完善,利用青稞突变系研究基因的功能,并分析基因调控的信号通路目前仍然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青稞及其近缘种栽培大麦都已完成了基因组测序,也实施了某些特定实验条件下的RNA seq转录组测序研究。这些都为采用基因组学手段研究青稞的抗逆性分子机制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在变温条件下,对青稞生物钟基因和常见非生物胁迫抗性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检测和分析,进而研究环境低温对植物生物钟基因表达节律性和抗逆性基因应激表达调控模式的影响,为研究生物钟调控抗逆基因表达的机理打下实验基础。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非生物胁迫条件下,适用于青稞时序样本荧光实时定量RT-PCR(q RT-PCR)实验的内参基因筛选根据相关文献报道,实验工作首先选择了禾本科相关研究报道中常用的actin、e2、α-tubulin、β-tubulin、gapdh、hsp90、ef-1α、samdc、pkaba1、pgk等10个管家基因,作为进行后续目标基因表达分析时内参基因的候选者。接着利用q RT-PCR实验对上述基因在不同胁迫处理条件下的相对表达量进行了测定。然后使用ge Norm、Norm Finder和Best Keeper等3种通用软件包对q RT-PCR实验中获得的各候选内参基因相对表达量数据进行表达稳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盐胁迫条件下,hsp90和tubα是最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而在干旱和低温胁迫条件下,最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分别是act、e2和tubα、ef-1α。最终使用植物核心生物钟基因cca1作为靶基因,对上述基于数学统计获得的内参基因稳定性评估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证实,通过综合ge Norm、Norm Finder和Best Keeper等3个软件统计数据,筛选得到的最适内参基因均能很好地适用于应用q RT-PCR方法分析目标靶基因节律性表达的相关研究。2.青稞生物钟基因和抗逆性相关基因靶序列的选择以及节律性表达模式分析根据拟南芥、水稻、小麦和大麦等植物中已经报道的生物钟相关基因(cca1、toc1、lux、elf3、gi、co1、co2、ft1等)序列,以及应答非生物胁迫响应的抗逆性关键基因(cbf4、nhx1、nhx2、nhx3、cbl2、cbl4、cbl6、cbl8、p5cs、p5cr、cat1、cat2等)的序列,应用Blast在线检索工具,在NCBI核酸数据库中,检索获得大麦(青稞近缘种)核酸数据库中与上述目标基因的同源m RNA序列或c DNA文库EST序列作为本实验中下一步进行节律性表达分析的目标靶序列。获得上述目标靶基因序列后,运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和DNASTAR软件包中的Primerselect模块设计适用于后续q RT-PCR实验要求的引物。并利用半定量PCR对引物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25℃正常栽培温度条件下的青稞叶片组织内,生物钟基因(如,cca1、toc1、lux、elf3、gi、co1、co2、ft1)和部分抗逆相关基因(如,cbf4、cbl2、cbl4、cbl8、p5cs、p5cr、cat2、nhx1、cmo1、m6pr、sod1、lea3、cmo1、m6pr、sod1 and lea3等)的表达均表现出明显的节律性表型。当环境温度降低到15℃,大部分的上述节律性表达的基因仍然保持了其在正常生长温度下的表达模式。而在温度继续降低到5℃时,原本在常温下呈现显着节律性的相关基因均不同程度失去或减弱了其节律性表达模式。其中,生物钟相关基因的节律性表型均被低温环境打破,而且其在表达峰值时刻的转录水平受到低温环境的显着抑制。大部分抗逆性相关基因的时序表达模式及相对丰度也不同程度的受到低温环境的不利影响。有趣的是,研究中发现青稞cbl4基因的节律性表达模式似乎在短时内不受骤然低温环境的影响,但是在长时低温处理条件下,该基因的节律性表达也趋于丧失。3.在突然施加的低温胁迫条件下,维持节律性表达模式的抗逆性基因Hvcbl4的分子克隆及原核表达根据突然施加的低温胁迫处理不会阻碍青稞Hvcbl4基因在短时的节律性表达模式这一研究结果,研究者推测青稞Hvcbl4基因在骤然低温处理下的节律性调控受到了来自cca1/lhy-toc1反馈环路之外的其他时间线索的影响。为了进一步对该基因的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应用RT-PCR方法从青稞中克隆了Hvcbl4基因,并成功构建了携带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 MAL-c2X-Hvcbl4,进而将其转化至表达宿主菌TB1进行诱导表达。诱导表达产物经SDS-PAGE电泳分析证明,该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能够以融合蛋白MBP-Hv CBL4的形式成功诱导表达。之后,我们将尝试纯化MBP-Hv CBL4融合蛋白,用于制备Hv CBL4蛋白的特异性抗体,为后续Hv CBL4蛋白功能验证工作积累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赵佳佳,唐清明,于然,张晨光,陈莉莉[3](2015)在《利用PFKFB3的生物节律性有效抑制舌癌进程的调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生物节律性的紊乱或者PFKFB3本身的生物节律性是否会影响癌症的发生和发展。方法:(1)将人舌癌细胞系SSC9增殖培养并同步化后,分6个时间点分别收集细胞,采用RT-PCR的方法探索该细胞PFKFB3,CLOCK,Bmal1,Per1以及Per2的生物节律性;(2)采用基因测序的方法获得PFKFB3启动子全序列,并利用软件定位出启动子上所有E-boxes的位置;利用质粒转染和荧光素酶报告检测技术证实CLOCK、Bmal1及其复合物对PFKFB3表达的调控机制,及在不同时间点下PFKFB3的表达差异;(3)以SCC9为细胞模型,以3PO为PFKFB3的靶向抑制剂,利用RT-PCR、细胞流式等技术,体外证实不同时间点下,3PO抑制PFKFB3表达的能力是否有所差异。结果:(1)PFKFB3基因在舌癌细胞中表达具有明显的生物节律性,且与生物钟核心基因CLOCK的调控成正相关性;(2)PFKFB3启动子上有33个E-box,其中包括一个严格的Bmal1/CLOCK复合体结合位点(CACGTGA),同时证实,PFKFB3基因的节律性表达中,CLOCK起的作用更为关键;(3)体外不同时间点给予舌癌细胞PFKFB3抑制剂3PO刺激,ZT7时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可被显着抑制,凋亡能力可被显着促进;而ZT19这一时间点下,药物效果无显着差异。结论:PFKFB3在舌癌细胞中不仅表达量增高,而且具有生物节律性,这一生物节律性极有可能受到CLOCK/Bmal1复合体的直接调控,其中CLOCK可能占有更为主导的优势。ZT7时间点下应用抗癌药物3PO,更有助于抑制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的凋亡。(本文来源于《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学术会议暨广东省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委会2015年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11-13)

赵佳佳[4](2015)在《利用PFKFB3的生物节律性有效抑制舌癌进程的调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背景与目的生物节律性对生物体的行为学和生理学的调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已经证实,生物节律性紊乱可以提高致癌风险。轮班制工作,飞行时差反应,夜间光污染等均被列为引起生物节律性紊乱的因素。此外,生物节律性是否正常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影响因子,对癌症患者的预后具有预测性。基于上述依据,有学者提出时间疗法这一概念。由于癌症细胞与正常体细胞表现出不同的生物节律性,所以时间疗法即是利用这种差异,而给癌症患者安排药物或物理治疗时间的方法。而这一疗法在癌症综合治疗及个性化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已被众多研究证实。然而,生物钟紊乱对口腔相关疾病影响的研究尚较少。近年来,PFKFB3及其产物iPFK2备受关注,因为其被证实为PFKFB家族中作用最强的激酶。iPFK2可以通过促进PFK1,这一糖酵解限速酶的功能,从而大大提高糖酵解反应的速率。而早在1927年,学者Otto Warburg即研究证实,即使在供氧充足的条件下,癌症细胞生物代谢所需能量的80%仍来源于无氧代谢——糖酵解过程,此经典供能模式被称为"Warburg效应”。同时,大量临床证据已证实,PFKFB3在众多癌症组织中都呈现出高表达。针对PFKFB3研发出的小分子抑制剂3PO已被作为单一靶向治疗药物正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可见,PFKFB3在癌症细胞能量代谢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然而,目前为止,并无相关研究探究生物节律性的紊乱或者PFKFB3本身的生物节律性是否会影响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如果能够找出PFKFB3的生物节律性与口腔癌症之间的相互作用,并PFKFB3为药物靶点,将时间疗法应用于口腔癌症的治疗中,无疑是为口腔癌症的综合治疗及个性化治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2.研究材料与方法(1)将购买获得的人舌癌细胞系SCC9增殖培养后,采用血清饥饿处理的方法同步化,分6个时间点分别收集细胞,裂解后提取细胞的RNA,采用RT-PCR的方法探索该细胞PFKFB3, CLOCK, Bmal1, Per1以及Per2的生物节律性:(2)采用基因测序的方法获得PFKFB3启动子全序列,并利用软件定位出启动子上所有E-boxes的位置:利用质粒转染和荧光素酶报告检测技术证实CLOCK、Bmal1及其复合物对PFKFB3表达的调控机制,及在不同时间点下PFKFB3的表达差异;(3)以SCC9为细胞模型,以3PO为PFKFB3的靶向抑制剂,利用RT-PCR.细胞流式等技术,体外证实不同时间点下,3PO抑制PFKFB3表达的能力是否有所差异,以及时间疗法对细胞生物行为的影响。3.研究结果(1) PFKFB3基因在舌癌细胞中表达具有明显的生物节律性,具有早晨表达被促进,夜间表达被抑制的规律。生物钟核心正反馈基因CLOCK在舌癌细胞表达的生物节律性与PFKFB3基因极其相似;而生物钟核心正反馈基因Bmal1表达紊乱,持续被抑制在极低水平;生物钟核心负反馈基因Per1及Per2在舌癌细胞中表达的生物节律性具有双高峰;(2) PFKFB3启动子上有33个E-box,其中包括一个严格的Bmal1/CLOCK复合体结合位点(CACGTGA),同时证实,CLOCK/Bmal1复合体对PFKFB3转录翻译的调控规律为:增加CLOCK的表达,可显着提高PFKFB3基因的转录水平:而这种作用会被Bmal1抑制;将CLOCK变异后,PFKFB3基因的表达几乎接近正常细胞水平;因此PFKFB3基因的节律性表达中,CLOCK起的作用更为关键;(3)体外不同时间点给予舌癌细胞PFKFB3抑制剂3PO刺激,ZT7时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可被显着抑制,凋亡能力可被显着促进;而ZT19这一时间点下,药物效果无显着差异;同时,在两个时间点下,PFKFB3抑制剂3PO对舌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均无明显的影响。4.研究结论本研究首次从细胞的基因水平证实,PFKFB3在舌癌细胞中不仅表达量增高,而且具有生物节律性,这一生物节律性极有可能受到CLOCK/Bmal1复合体的直接调控,其中CLOCK可能占有更为主导的优势。同时,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验证了这一结论,并证实ZT7时间点下应用抗癌药物3PO,更有助于抑制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的凋亡,从而将抗癌药效最大化,为时间治疗在口腔癌症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张晓东,张立伟[5](2014)在《简析“生物节律性”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节律性"是人体内存在的一种客观规律,它与人体各项生理活动有着密切关系。本文通过研究人体"生物节律"规律,指出在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结合生物节律性,制定训练计划及其内容,诣在挖掘运动员的潜力,发挥训练最佳效果,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本文来源于《运动》期刊2014年01期)

李青雁,庞羽彤,李小龙,周飞飞,张芳[6](2013)在《蓝藻生物节律性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钟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生物界细胞的内源节律性保持机制。生物钟机制的存在可以使生物体的代谢行为产生并维持以24 h为周期的昼夜节律,从而更好地适应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环境条件昼夜间节律性变化。蓝藻是目前生物钟分子机制研究中的模式生物,其依赖于kai基因家族成员的核心生物钟调控模式已经被众多研究者详细阐明。蓝藻生物钟的核心振荡器是由蓝藻kaiA/B/C的编码产物来调控的,Kai蛋白的表达模式具有节律性。KaiC蛋白磷酸化状态的节律性循环及输入、输出途径相关组成蛋白的翻译后修饰状态节律性循环共同组成其反馈回路,负责维持生物钟节律性振荡的持续进行并与环境周期保持同步。传统的蓝藻生物钟分子机制模型认为,节律性表达基因翻译产物的转录/翻译负反馈抑制环是生物节律性维持和输出的关键。遗憾的是,在其它物种生物钟分子机制研究中未发现由kai基因家族成员同源基因组成的节律性标签,这表明以kaiA/B/C为核心振荡器的生物钟系统并不是一种跨物种保守的生物钟系统。近期,人们发现非转录/翻译依赖的振荡器(NTO)也具有成为生物节律性产生和维持的"源动力"的可能。过氧化物氧化还原酶(PRX)氧化还原状态节律性是第一种被报道的跨物种保守的NTO节律性标签,这也日渐成为蓝藻生物钟分子机制研究新的热点。(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3年05期)

李张珂,李延辉,王凡,尹磊,牛占峰[7](2013)在《大鼠胶质瘤细胞中生物钟基因Period2的生物节律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揭示生物钟基因Period2(Per2)在鼠胶质瘤C6细胞内周期表达规律。方法采用12-十四酸佛波酯-13-乙酸盐(PMA)分别刺激体外培养的大鼠胶质瘤C6及NIH3T3细胞,在ZT0-ZT48之间设14个时间点,最初PMA的刺激时间记为ZT0,均在PMA刺激后每隔4h分别提取C6及NIH3T3细胞总RNA。利用标准曲线法Real-time PCR检测相应时间点Per2的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C6细胞中生物钟rPer2基因表达最高点在ZT28,最低点在ZT16;NIH3T3细胞中生物钟mPer2基因表达最高点在ZT24,最低点在ZT12,两者均呈现明显的节律性;C6细胞与NIH3T3细胞同时间点Per2基因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经PMA诱导后,Per2在C6及NIH3T3细胞均呈节律性表达,但二者表达节律存在明显差异,可作为研究生物种基因与胶质瘤的时间生物治疗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宁夏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李延辉,王凡,尹磊,李张珂,牛占峰[8](2012)在《Period1、Period2对胶质瘤细胞的生物节律性调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大鼠胶质瘤细胞内生物钟基因Period1(Per1)、Per2mRNA及蛋白的周期表达规律。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大鼠胶质瘤C6细胞接种于SD大鼠右侧尾状核区,在12h光照和12h黑暗的标准昼夜节律环境下,采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成瘤后4、8、12、16、20、24h肿瘤组织中Per1、Per2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在大鼠胶质瘤组织中,Per1、Per2mRNA及蛋白产物呈节律性表达,其表达周期为12h的超日节律。Per1mRNA和蛋白的高表达时间点均位于4、16h,低表达时间点位于12、24h;Per2mRNA和蛋白的高表达时间点位于12、24h,低表达时间点位于8、20h。结论在SD大鼠体内,胶质瘤细胞的Per1、Per2基因呈12h的超日节律表达,提示生物钟基因的表达异常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本文来源于《江苏医药》期刊2012年18期)

李延辉[9](2012)在《Period1、Period2调控鼠胶质瘤细胞生物节律性及择时放疗应用的体内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体内研究生物钟基因Period1(Per1)、Period2(Per2)对鼠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细胞中的表达节律及在不同时间段对胶质瘤细胞的放疗调控作用,观察在Per1、Per2不同时间段放疗后对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细胞的增殖及凋亡能力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胶质瘤C6细胞接种于SD大鼠右侧的尾状核区,建立SD大鼠的胶质瘤动物模型。建好的胶质瘤动物模型在12h光照/12h黑暗的光暗条件下饲养3周,建立大鼠的生物节律模型。将建好的SD大鼠生物节律模型分别在4h,8h,12h,16h,20h,24h等不同时段处死,取右侧的胶质瘤组织和对侧的正常脑组织标记后迅速放于液氮中保存。应用Real-timePCR在转录水平上定量观察大鼠脑胶质瘤细胞和正常脑组织细胞Per1、Per2mRNA的及肿瘤组织Per1、Per2蛋白表达情况。利用直线加速器,在4h,8h,12h,16h,20h,24h等不同时段对建好的SD大鼠的节律模型进行照射,利用PCNA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不同时间点胶质瘤细胞及正常脑组织细胞的增殖情况,同时利用激光共聚焦技术检测胶质瘤细胞及正常脑组织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Per1、Per2基因在脑胶质瘤及正常脑组织中都呈现出明显的节律性。在胶质瘤细胞中,Per1、Per2的振荡节律约为12小时,在这种节律表达中Per1的表达峰值在ZT4,ZT16,谷值在ZT12,ZT24,其中最高点在ZT4,最低点在ZT24;Per2的表达峰值在ZT12,ZT24,谷值在ZT8,ZT20,其中最高点在ZT24,最低点在ZT20;在正常脑组织细胞中,Per1、 Per2的振荡节律约为24小时,在这种节律表达中Per1的表达峰值在ZT8,谷值在ZT24,其中最高点在ZT8,最低点在ZT24;Per2的表达峰值在ZT12,谷值在ZT24,其中最高点在ZT12,最低点在ZT24。肿瘤组织24h蛋白表达也显示出与mRNA表达相接近结果,也呈现出12h的节律表达。放疗后利用PCNA检测增殖情况显示,在胶质瘤组织细胞中,Per1在其高表达及低表达时间点细胞的增值能力没有显着差异,在此时间点的正常脑组织细胞的增值能力无显着差异;在胶质瘤组织细胞中,Per2高表达时间点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低于其低表达时间点,同时在此时间点的正常脑组织细胞的增值能力无显着差异。放疗后利用Tunel法检测胶质瘤细胞及正常脑组织细胞的凋亡情况,胶质瘤组织细胞中,Per1在其高表达和低表达时间点肿瘤细胞的凋亡无显着差异,在此时间点的正常脑组织细胞凋亡无显着差异;Per2在其高表达时间点肿瘤细胞的凋亡明显高于其低表达时间点,而此时间点的正常脑组织细胞凋亡无显着差异。结论:本实验证实了Per1、Per2基因在大鼠体内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节律为12小时,正常组织中的表达节律为24小时。肿瘤组织中高表达的Per基因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抑制肿瘤组织细胞的的增值,促进肿瘤组织的凋亡。同时也初步摸索了胶质瘤对射线的敏感节律性,为胶质瘤时间治疗在放射治疗上的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胶质瘤的综合治疗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宁夏医科大学》期刊2012-03-01)

门中华,李生秀[10](2009)在《植物生物节律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的生物节律是植物在亿万年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经自然选择被保存下来的一种生物内在的、复杂而精细的生理调节系统,是目前植物学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就植物近日节律、近年节律等生物节律当前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及展望。(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杂志》期刊2009年05期)

生物节律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物钟是一种细胞内源的时间控制系统,它能够帮助生命体“预测”周围自然环境条件在24h内的周期性变化,并使生命体“提前”对环境因子的昼夜变化做出恰当而适时的响应。在植物基因组中,大部分抗逆基因均受到内源生物钟的精细调控。当植物体处于正常生长状态时,内源生物钟会控制大部分胁迫应答基因的表达状态,并使这些胁迫应答基因的整体表达模式表现出与基础代谢活动相协调的昼夜节律性。与之相对应的是,当主要环境因子发生偶然的或处于植物正常生理耐受范围内的轻微改变时,植物内源生物钟系统会通过自身补偿反应保持生物钟系统和植物逆境胁迫耐受系统的运行稳定,从而保证植物体不会对偶发和细微环境变化产生过激的应答反应;而超出生理范围的环境胁迫不仅会显着改变植物生物钟基因的表达模式,而且还会引起相关基因转录产物的差异剪接,最终使得原本受生物钟控制的下游代谢途径发生胁迫应激性的反应,并开启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来应对胁迫。禾本科大麦属作物-青稞(Hordeum vulgare L.var.nudum hook.f.)又称“裸大麦”,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居民栽培的最主要粮食作物。青藏高原地区被认为是现代主要栽培大麦品种的起源地,而青稞则是唯一能够真正适应被称之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地区极端气候的大麦属作物,在当地已经有了上千年的人工栽培史。研究者们通常认为,青稞在长期适应低温、缺氧和强紫外辐射的高原生境的过程中,进化出了较强的内源抗逆性系统,并在其基因组中积累了丰富的抗逆基因遗传资源。因为青稞固有的这种生理和遗传特性,使其成为一种很好的研究禾本科植物非生物和生物胁迫耐受性的模式植物。受困于青稞转基因实验体系的不完善,利用青稞突变系研究基因的功能,并分析基因调控的信号通路目前仍然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青稞及其近缘种栽培大麦都已完成了基因组测序,也实施了某些特定实验条件下的RNA seq转录组测序研究。这些都为采用基因组学手段研究青稞的抗逆性分子机制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在变温条件下,对青稞生物钟基因和常见非生物胁迫抗性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检测和分析,进而研究环境低温对植物生物钟基因表达节律性和抗逆性基因应激表达调控模式的影响,为研究生物钟调控抗逆基因表达的机理打下实验基础。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非生物胁迫条件下,适用于青稞时序样本荧光实时定量RT-PCR(q RT-PCR)实验的内参基因筛选根据相关文献报道,实验工作首先选择了禾本科相关研究报道中常用的actin、e2、α-tubulin、β-tubulin、gapdh、hsp90、ef-1α、samdc、pkaba1、pgk等10个管家基因,作为进行后续目标基因表达分析时内参基因的候选者。接着利用q RT-PCR实验对上述基因在不同胁迫处理条件下的相对表达量进行了测定。然后使用ge Norm、Norm Finder和Best Keeper等3种通用软件包对q RT-PCR实验中获得的各候选内参基因相对表达量数据进行表达稳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盐胁迫条件下,hsp90和tubα是最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而在干旱和低温胁迫条件下,最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分别是act、e2和tubα、ef-1α。最终使用植物核心生物钟基因cca1作为靶基因,对上述基于数学统计获得的内参基因稳定性评估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证实,通过综合ge Norm、Norm Finder和Best Keeper等3个软件统计数据,筛选得到的最适内参基因均能很好地适用于应用q RT-PCR方法分析目标靶基因节律性表达的相关研究。2.青稞生物钟基因和抗逆性相关基因靶序列的选择以及节律性表达模式分析根据拟南芥、水稻、小麦和大麦等植物中已经报道的生物钟相关基因(cca1、toc1、lux、elf3、gi、co1、co2、ft1等)序列,以及应答非生物胁迫响应的抗逆性关键基因(cbf4、nhx1、nhx2、nhx3、cbl2、cbl4、cbl6、cbl8、p5cs、p5cr、cat1、cat2等)的序列,应用Blast在线检索工具,在NCBI核酸数据库中,检索获得大麦(青稞近缘种)核酸数据库中与上述目标基因的同源m RNA序列或c DNA文库EST序列作为本实验中下一步进行节律性表达分析的目标靶序列。获得上述目标靶基因序列后,运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和DNASTAR软件包中的Primerselect模块设计适用于后续q RT-PCR实验要求的引物。并利用半定量PCR对引物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25℃正常栽培温度条件下的青稞叶片组织内,生物钟基因(如,cca1、toc1、lux、elf3、gi、co1、co2、ft1)和部分抗逆相关基因(如,cbf4、cbl2、cbl4、cbl8、p5cs、p5cr、cat2、nhx1、cmo1、m6pr、sod1、lea3、cmo1、m6pr、sod1 and lea3等)的表达均表现出明显的节律性表型。当环境温度降低到15℃,大部分的上述节律性表达的基因仍然保持了其在正常生长温度下的表达模式。而在温度继续降低到5℃时,原本在常温下呈现显着节律性的相关基因均不同程度失去或减弱了其节律性表达模式。其中,生物钟相关基因的节律性表型均被低温环境打破,而且其在表达峰值时刻的转录水平受到低温环境的显着抑制。大部分抗逆性相关基因的时序表达模式及相对丰度也不同程度的受到低温环境的不利影响。有趣的是,研究中发现青稞cbl4基因的节律性表达模式似乎在短时内不受骤然低温环境的影响,但是在长时低温处理条件下,该基因的节律性表达也趋于丧失。3.在突然施加的低温胁迫条件下,维持节律性表达模式的抗逆性基因Hvcbl4的分子克隆及原核表达根据突然施加的低温胁迫处理不会阻碍青稞Hvcbl4基因在短时的节律性表达模式这一研究结果,研究者推测青稞Hvcbl4基因在骤然低温处理下的节律性调控受到了来自cca1/lhy-toc1反馈环路之外的其他时间线索的影响。为了进一步对该基因的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应用RT-PCR方法从青稞中克隆了Hvcbl4基因,并成功构建了携带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 MAL-c2X-Hvcbl4,进而将其转化至表达宿主菌TB1进行诱导表达。诱导表达产物经SDS-PAGE电泳分析证明,该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能够以融合蛋白MBP-Hv CBL4的形式成功诱导表达。之后,我们将尝试纯化MBP-Hv CBL4融合蛋白,用于制备Hv CBL4蛋白的特异性抗体,为后续Hv CBL4蛋白功能验证工作积累实验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节律性论文参考文献

[1].张婷.P物质在变应性气道炎症中生物节律性表达的实验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9

[2].蔡静.温度对青稞非生物胁迫抗性基因节律性表达的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18

[3].赵佳佳,唐清明,于然,张晨光,陈莉莉.利用PFKFB3的生物节律性有效抑制舌癌进程的调控机制[C].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学术会议暨广东省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委会2015年年会论文集.2015

[4].赵佳佳.利用PFKFB3的生物节律性有效抑制舌癌进程的调控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5

[5].张晓东,张立伟.简析“生物节律性”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J].运动.2014

[6].李青雁,庞羽彤,李小龙,周飞飞,张芳.蓝藻生物节律性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3

[7].李张珂,李延辉,王凡,尹磊,牛占峰.大鼠胶质瘤细胞中生物钟基因Period2的生物节律性研究[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3

[8].李延辉,王凡,尹磊,李张珂,牛占峰.Period1、Period2对胶质瘤细胞的生物节律性调控作用[J].江苏医药.2012

[9].李延辉.Period1、Period2调控鼠胶质瘤细胞生物节律性及择时放疗应用的体内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2

[10].门中华,李生秀.植物生物节律性研究进展[J].生物学杂志.2009

标签:;  ;  ;  ;  

生物节律性论文-张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