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运动员训练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单腿训练,功能性训练,平衡能力,动态稳定性
运动员训练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代新语,闫纪红,滕育松[1](2019)在《单腿功能训练对羽毛球运动员下肢力量及平衡能力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很多塔腰运动员认为自己做深蹲练了好多年,事实上这样练是好的,但是极少数人能做的完全正确。不正确、不规范的深蹲会带来严重的伤病如前交叉韧带撕裂或者腰部损伤。国内外学者认为单腿的功能性训练可以对膝关节损伤进行预防,也常以改善腰痛的目的进行锻炼。双腿训练虽然能够提升双侧下肢的力量,但却没有这种单腿训练额外的防止运动损伤和提高稳定能力的功效。很多运动员或经常健身的人可以深蹲几百公斤,却不能完成一个单腿蹲,事实是他们缺乏这种"功能性力量"。在生活或竞技中,极少有用到双腿运动模式的时候。单腿训练的模式与双腿训练一样,有膝关节主导的训练和髋关节主导的训练。在高水平羽毛球训练中,我们偶尔也可以看到单腿训练,但在高校或业余训练队中不容易看到单腿训练。羽毛球项目对髋、膝、踝的力量与灵活性都要求较高,网前移动的蹬地、后场击球的单腿跳跃、单腿跨步时落地缓冲都是羽毛球比赛中常见的技术动作。基于此,研究通过文献综述法对单腿训练对于羽毛球运动员的平衡能力和下肢力量的影响进行探究,期望为业余健身或专业运动员在上训练手段提供一些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研究对象与方法共30名羽毛球运动员参与了本次实验研究,实验组对照组均为15名运动员,被试均为大叁学生,运动等级为二级,平均年龄在(19.3±0.6)周岁。1)实验法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自变量为下肢训练干预方案,因变量为运动员的平衡能力和下肢蹬跨力量。实验期间,对照组和实验组正常参加为期18周,3次/周,90min/次的羽毛球专项训练,在技术训练后进行30分钟的下肢训练。在训练干预方案设计前与运动训练、羽毛球以及体能训练方面的有关专家进行了访谈交流,确定可以使用该干预方案。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每次的素质训练中增加叁组下肢力量训练,所需时间约30min,对照组延用之前的力量训练,实验组进行单腿功能性训练,训练安排见表1。前测在实验干预前3d进行,后测在干预实验结束后3d进行。分别测试运动员的平衡时间和在蹬跨步接球时对于阻力带的RPE数值。实验器材为Gofit高难度平衡垫气垫训练器、ImooveFTM动态平衡测试仪、阻力带、杠铃片、壶铃等。研究基于单腿功能训练,分别在周一、周叁、周五的专项课后的素质训练中加入下肢的训练,在15到20分钟臀大肌激活、动态拉伸以及神经激活后进行干预,每次下肢训练30分钟左右,训练方法见表1,对照组继续使用之前力量训练的项目,使用相同的负荷量。实验组依据单腿功能训练理论,进行手枪蹲和单腿硬拉训练,手枪蹲利用自重训练,单腿硬拉使用10-25kg壶铃。2)数理统计法通过实验前、实验后所获得的有效数据、资料按研究目的和内容进行分类,并按照统计学的原理与基本方法,采用统计软件,将测量和收集到的有关数据输入计算机电脑储存,进行数理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相关分析。使用spss21.0进行统计和分析,在教学干预方案实施后,对各组学生平衡测试成绩进行t检验;综合两次测试,对不同组别的成绩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数据结果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设定P≤0.05为具有显着性,用"*"标记,P≤0.01为非常显着差异,用"**"标记。研究结果:1)动态核心稳定评价测试结果如表2显示,实验前2组学生的动态平衡测试的6项测试指标成绩均没有呈现显着性差异(P>0.05)。在18周单腿功能性训练干预后,组间检验结果显示:2组学生的绿色目标成绩得分、协调性、稳定性得分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0.01<P<0.05);测试总分的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P<0.01);不平衡百分比、平衡分布得分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专项力量RPE即运动强度与运动自觉量表,是主观衡量运动时被试对阻力带的主观质量感觉,属于心理指标概念。通过十八周的干预,结果显示,实验组RPE数值在干预前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也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主观质量感是羽毛球运动员对阻力带的一种心理感受,是他们蹬跨击球时候对负荷量的感觉。实验中被试在进行蹬跨步接球的训练中后测成绩与前测成绩具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单腿功能性力量干预从心理和生理上减轻了阻力带拉力的质量感,运动员在干预后觉得脚步更加轻盈、体会到阻力带的阻力降低。研究结论:1)单腿功能性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的绿色目标成绩得分、协调性、稳定性得分,其训练效果优于传统力量训练效果,也更符合羽毛球竞技对平衡能力水平的要求。2)在运动员只使用单腿进行站立时会进入相对于双腿着地而言不稳定的状态,此时施加单腿功能性力量训练干预能提高羽毛球运动员下肢力量,在训练中加入单腿蹲、单腿硬拉以及单腿传接药球的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蹬跨的力量和制动的能力。结合各个项目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的单腿训练可以达到最佳训练效果,进而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白骏北[2](2019)在《呼吸肌训练对自行车中长距离项目运动员膈肌厚度、呼吸功能及运动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呼吸系统的能力在竞技体育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直接影响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和成绩,在有氧耐力项目中尤为突出,在以有氧耐力为主导的运动项目中,运动员呼吸功能的好坏与运动水平紧密联系。因此通过有效的呼吸功能训练,提高呼吸肌力量、耐力及抗疲劳能力就十分必要,而呼吸肌训练时很好的练习了呼吸功能,因此观察呼吸肌训练给运动员带来的直接影响成为一种新思路。1.根据对自行车中长项目运动员呼吸肌群训练的情况,总结其递增负荷功率车运动的机能状态变化。2.观察分析自行车队员和普通人的呼吸肌训练过程中肺通气的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分析训练对肺通气功能带来的影响。3.观测自行车队员和普通人的呼吸肌训练前后主要吸气肌膈肌的形态变化,为可能出现的呼吸功能的改变提供解剖学上的根据。4.分析、评估呼吸肌群训练对自行车运动员及普通人在呼吸生理功能、及主动肌形态上的影响;评估呼吸肌群训练对自行车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为提高专项能力及运动成绩做出帮助。研究方法:受试者:普通男性受试者8人,公路自行车男运动员8人,年龄20-22岁。两组受试者进行6周呼吸肌训练,训练前后进行肺通气功能测试和膈肌厚度测量,运动员训练前后进行最大摄氧量测试。将两组人群前后的测试结果进行自身对比。呼吸肌群训练方法:采用Power breath呼吸肌训练器。对实验人群进行6周训练,每天3组,每组30次呼吸,强度为30rm。肺通气功能测试:利用CHESTGRAPHHI-101肺功能测试仪,受试者在训练前后进行测试。内容为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分钟最大通气量(MVV),记录FVC测试中第1秒呼气百分比(FEV1),以及MVV测试中的呼吸频率(RR)。功率车逐级递增负荷测试:受试者在MONARK839E功率自行车上骑行,骑行频率在95-100转/分。记录力竭运动时间及最大运动负荷强度。本研究采用VO2peak标准。记录受试者测试的最大摄氧量、最大功率、最大心率。有氧耐力测试中肺功能测试方法:利用CORTEX便携式心肺功能仪对受试者心率、通气量、摄氧量等指标记录。膈肌厚度测试:利用飞利浦HD7 XE型超声仪对受试者训练前后的膈肌厚度进行测量。测量时机为平静呼气末、用力吸气末和用力呼气末时像。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各变量之间的差异,P<0.05为显着性水平,P<0.01为非常显着性水平。研究结果:呼吸肌训练对膈肌厚度的影响:运动员组平静屏气时膈肌厚度训练前后没有显着性差异。该组人员深呼气末膈肌厚度训练前后分别是1.85±0.28、1.79±0.16(mm),没有显着性差异。而运动员训练前后深吸气末时相,膈肌厚度分别为2.73±0.27和2.99±0.35(mm),有显着性差异,变化率为9.5%,说明膈肌在呼吸训练后深吸气时的厚度较训练前有显着增加。普通人群组中,呼吸肌厚度在平静屏气和深呼气末时相的测量数据均未出现统计学差异,而在深吸气末时相的膈肌厚度,从训练前的2.72±0.22(mm)增加到了3.01±0.40(mm),增加幅度为10.6%,两组数据有显着性差异。呼吸肌训练对呼吸功能的影响:经过6周的呼吸肌训练,自行车运动员的VC、FVC、FEV1(%)均没有显着性的差异变化,而MVV较呼吸肌训练前增加了6.43%,并且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测量分钟最大通气(MVV)时的呼吸频率(RR)也增加了3.23%,且较训练前有显着性差异。在普通人群组中训练前后呼吸功能的差异更加显着。用力肺活量FVC增加4.81%,同时第一秒的通气率FEV1%也有显着性增加,幅度为3.86%。MVV较训练前有极其显着性增加,增加了10.59%,而RR增加了10.17%,且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与自行车运动员组一样,肺活量(VC)在该组没有显着性变化。呼吸肌训练对运动员组有氧能力的影响:运动员组在有氧耐力测试的相关数据前后比较结果如下,相对最大摄氧量训练前后有所升高,但是没有统计学差异;最大功率有一定上升,上升幅度达到5.77%,并且有显着性差异(P<0.05);相对最大统计量有显着提高,提升为8.56%(P<0.05);最大心率训练前后几乎没有变化,并且数据没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1.六周呼吸肌训练可以有效提高男性普通人群与自行车运动员深吸气末的膈肌厚度。2.六周呼吸肌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普通男性人群用力肺活量百分及分钟最大通气量,可以有效提高男性自行车运动员分钟最大通气量。3.六周呼吸肌训练能够有效提高男性自行车运动员有氧耐力测试中的最大功率和相对最大通气量,但是未见对相对最大摄氧量有影响。4.呼吸肌训练可以增加膈肌厚度从而增强呼吸功能,进而提升运动表现能力,因此建议公路自行车运动员系统的进行呼吸肌训练从而提升专项成绩。(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刘洋,漆昌柱,贺梦阳,韦晓娜,秦杰[3](2019)在《视觉运动追踪训练:提高网球运动员知觉预测能力的效果与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觉预测(perceptual anticipation)是利用不完整信息或先行信息预测未来事件的信息加工过程。网球运动是一项高策略开放性运动技能,对运动员的知觉预测能力要求较高。研究发现,运动领域的知觉预测似乎受与运动专业知识相关的视觉因素控制。当客观环境中运动的物体被个体长时间稳定注意,这时个体的视觉始终追随视觉目标运动,便形成视觉运动追踪。视觉运动追踪则影响着个体的预测性追踪、追赶性眼跳、空间位置和接触时间或碰撞时间(TTC)等涉及运动物体时空特征表征和预测的行为。研究发现,顶尖的精英运动员(elite players)在击球阶段视线会跟踪球更长时间,并且对球以及击球点的注视时间也更长。因此,视觉运动追踪训练可能是提高网球运动员知觉预测能力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以往的研究中,虽然对运动员知觉预测和视觉运动追踪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找出来了运动专家在知觉预测和视觉运动追踪方面的优势特征以及二者的关系,但在如何利用视觉运动追踪训练培养和提高运动员知觉预测能力的专项心理干预手段以及训练干预效果的神经机制研究还相对较少,值得广大运动心理学工作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探讨研究。为考察视觉运动追踪训练提高网球运动员知觉预测能力的效果与机制。将22名运动等级在二级以上的网球运动员随机分为实验组(男9,女2;平均年龄21.09±2.66岁;平均训练年限8.81±2.04年)和对照组(男9,女2;平均年龄22.00±2.45岁;平均训练年限8.45±1.63年),实验组被试采用课题组前期研发的"视觉运动追踪训练系统v1.0"进行大约20min的视觉运动追踪训练干预(包括平滑运动视觉追踪训练、叁维运动视觉追踪训练和抽象模拟场景视觉追踪训练3种干预模式),而对照组被试不进行任何干预,直接进行知觉预测任务测试。采用时间定格任务,记录2组网球运动员在不同击球时间点(击球后120 ms、240 ms、360 ms)进行知觉预测的行为学指标及事件相关电位(ERP)。结果显示:2组被试判断击球落点的正确率组间主效应显着,实验组判断正确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尤其是在击球后360ms时间点,实验组表现的更加优秀;判断反应时时间点主效应显着,各时间点(T1、T2、T3)实验组的判断反应时显着长于对照组;ERP早期成分表明,在击球后360 ms,实验组被试诱发更大的枕区P1;各时间点(T1、T2、T3),枕区P3波幅组别主效应显着,实验组诱发更大的P3。这表明,视觉运动追踪训练能有效提高网球运动员落点判断决策任务的正确率,但不能有效降低判断反应时;视觉运动追踪训练有效增加了网球运动员信息输入早期选择性注意以及认知加工中的心理资源投入,提高网球运动员的专注能力,加快视觉信息加工运动专长的获得。(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顾恩珊[4](2019)在《山东省赛艇轻量级女运动员高原训练前后多级测试有氧能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国家赛艇队七名优秀女子轻量级运动员高原训练前后多级负荷测试的数据功率、心率和血乳酸值进行比较,分析高原训练前后运动员血乳酸以及心率的变化情况,从而探讨高原训练对运动员有氧能力的作用效果,和评价运动员运动能力,以期为进一步研究高原训练对提高有氧能力影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以备战并参加十叁届全国运队会的山东赛艇队女子轻量级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共7人。平均年龄21.1±1.81岁,平均身高174.6±2.46厘米,平均体重57±1.70公斤,训练年限4.9±1.24年。2.2实验法2.2.1测试方法叁级负荷功率确定为2000米测功仪测试功率的65%、75%、85%,每一级进行4分钟,间隔1分钟。测试指标:上高原前和下高原后,对运动员进行多级负荷测试的各项数据包括每级功率(W),每级心率(次/分)以及多级测试的各级血乳酸值(mmol/L)。测试仪器:德国产EKF血乳酸仪以及试剂均有北京康比特公司提供,美国产CONCEPT-Ⅱ风轮式赛艇专用测功仪,Polar心率表。2.2.2测试安排上高原前的准备工作在广西北海进行,并对预期设定的各项指标进行测试;高原训练进行八周,从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地点在云南省会泽县毛家村水库,海拔高度为2100-2200米之间。下高原后到千岛湖对预期设定的指标进行测试,并与高原训练前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测试前,运动员先带好心率表,调试测功仪。测试开始后要求受测运动员注视显示屏上功率显示,固定桨频,确保每级负荷尽可能的小幅度波动。一般波动上下不超过3瓦特。降频后间歇休息。间歇时间科研人员采耳血测试乳酸。要求科研人员在间歇时间最后5秒前完成,给运动员准备时间。每级测试结束即刻,采集耳血以测试血乳酸,耳血要求采得满血10微升。在第叁级也就是最后一级结束后的第叁分钟和第五分钟采集耳血,以获得测试恢复后的血乳酸。2.3文献资料法明确研究方向,依据关键词赛艇、"高原训练"、"多级测试"、"有氧能力"等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阅读有关文章,在阅读中了解与此有关的范围及从这些文章所列的参考资料中发现新的线索,再扩大查找对象。2.4数据统计法本研究利用Excel进行数据准备、储存和一些简单的数据计算;利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显着性差异,P<0.01为非常显着性差异。研究结果:数据功率和心率在高原训练前后之间不具有显着性差异,而血乳酸在1级负荷时的高原训练后与高原训练前相比,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2级和3级负荷时血乳酸高原训练前后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高原训练前后每级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高原训练后的功率虽然变化很小,但也略高于高原训练前,这说明经过一段时间高原训练队员做功能力得到增强。心率指标在高原训练前后变化很小,但也有轻微的变化,而且与功率和血乳酸的变化略有不同。高原后第二、叁级心率略高于高原前,而第一级则低于高原前,这说明经过一段时间高原训练队员的心肺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无氧阈功率和心率都略高于高原训练前的值,差值分别是6W和5mmol/L,这也说明队员的做功能力和有氧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提高;从3分钟和5分钟后的血乳酸值来看,较高原前偏低,差值分别为0.72 mmol/L和0.44 mmol/L,这也说明队员有氧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自身消除血乳酸的能力也得到了改善。研究结论与建议:4.1结论在高原训练和缺氧双重刺激下,山东女子轻量级赛艇队7名运动员无氧阈心率和无氧阈功率明显高于高原训练前水平,即运动员的机体有氧耐力得到提高。高原训练后使赛艇运动员的乳酸生成延迟,乳酸的消除能力比高原训练前增强,缓冲能力提高,具有较好的训练效果,提高了赛艇运动员的运动能力。4.2建议经过高原训练后获得的效果能够持续多长时间、运动员在下高原后多长时间会出现竞技状态的高峰等问题由于条件的限制,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李东升[5](2019)在《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中的审美能力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花样滑冰运动项目的艺术美感被全世界所公认,是技术型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培养花样滑冰远动员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于运动员自身艺术修养的提升。每一个运动项目的主体是运动员本身,而花样滑冰运动项目的艺术魅力是由运动员所完成的肢体动作来进行体现的;二是提高运动员对于训练时每一个动作的艺术性把握。复杂动作由简单动作组成,成套动作由基础动作构成,提高花样滑冰远动员对于动作的艺术性把握,有利于运动员高质量的完成动作,并且更好的表现出所完成动作的艺术美感;叁是增强运动员竞赛表演的艺术魅力展现。在竞赛表演中,为观众展现出更好的花样滑冰,吸引观众,并与观众产生共鸣,能够让观众在欣赏中理解运动员滑冰动作的含义。四是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发展花样滑冰是每个花样滑冰运动参与者的期望,通过花样滑冰运动员审美能力的提升,以个人魅力感染他人的同时,以项目魅力吸引观众,从而促使花样滑冰项目蓬勃发展。本文主要就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希望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研究方法:本文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与搜集,并进行整理与分析。初步分析影响花样滑冰运动员审美能力的因素,并尝试对训练中提高花样滑冰运动员审美能力提出培养方法。研究结果:花样滑冰的项目魅力在于其展现出来的较高艺术美感,使观众在美妙的音乐中,欣赏舒畅优美的舞蹈动作,观看激动人心的技巧难度,感受花样滑冰项目所独特的项目魅力。但是我国的花样滑冰项目注重于基础动作的训练和技巧难度的开发,而忽视其艺术美感及感染力的培养。为使我国花样滑冰项目在展现扎实的基础训练和高水平的难度技巧的同时,获得更高的艺术输出,从而提升我国花样滑冰在国际体育中的地位,这就需要我国运动员出色完成此项运动,更好展现出该项目艺术魅力。因此,对于花样滑冰运动员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我国花样滑冰更好的展现艺术性的基石。3.1开展花样滑冰运动员的审美教育花样滑冰运动员审美教育的开展,是培养其审美能力的基础,也是能否实现其竞技能力的提高与竞赛表演成功的关键。其主旨在于,使运动员通过审美教育,在训练中发现美,认识美,理解美,鉴赏美,从而在此基础上产生美的意识,并运用于具体的竞赛表演之中。3.2培养花样滑冰运动员音乐欣赏能力对于花样滑冰运动员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增强运动员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包括了音乐的组成、章节段落的划分、节奏旋律以及风格的区分等,是培养运动员音乐欣赏能力的基础。其次需要提升运动员对于乐感的把握,主要包括了音高感,节奏感,和声听觉,旋律感等等。对于培养运动员音乐欣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其目的在于通过运动员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强化运动员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提升音乐对于运动员的吸引力,引发运动员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通过运动员日积月磊的音乐感受,提高其音乐欣赏能力。3.3培养花样滑冰运动员舞蹈编排能力培养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舞蹈编排能力,首先应对运动员进行系统的舞蹈编排知识学习,主要包括了把握主题、背景音乐的选择以及舞蹈的编排设计等。再者需要强化运动员的舞蹈编排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每一个元素的完美融合突出舞蹈的主题和意境,使观众通过舞蹈表演的肢体动作与舞蹈者产生共鸣。3.4提升花样滑冰远动员动作与情感的整合能力培养花样滑冰运动员动作与情感的整合能力,首先需要加强运动员的素质训练,包括了运动员基本的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良好素质是花样滑冰运动员必备因素之一。其次是对于舞蹈动作技巧的学习,包括了舞蹈动作的难度、幅度、力度、流畅度等。适当的舞蹈技巧的运动,能够吸引观众,激发观众的积极性和兴趣。再者是运动员内心情感通过舞蹈动作的表达能力,主要是将运动员丰富的内心情感通过面部表情的控制、音乐的选择、肢体动作的展现来进行表达。3.5培养花样滑冰运动员良好的精神面貌培养花样滑冰运动员良好的精神面貌,关注运动员的心理健康,丰富运动员的情感交流,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包括营造良好的训练环境、训练氛围、人际关系以及恰当的训练反馈等,让运动员树立自信心和正确的竞争与合作意识。研究结论:花样滑冰是以音乐伴奏为背景,运动员在冰面上进行整体性、技巧性以及艺术性较高的舞蹈动作展示,通过裁判员依据一定的评判标准,排列名次的比赛项目。美的表现对于花样滑冰运动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决定着比赛排名的高低。在花样滑冰运动中展现美,展现艺术美感,不仅仅要对运动员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还要对运动员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花样滑冰运动员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且系统全面的渐进过程。通过将审美与日常训练结合,让运动员认识美、理解美,在能够鉴赏美的基础上,最终达到创造美的能力。(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邵强,周喆啸,蔡旭旦,赵苑妮[6](2019)在《我国跨项越野滑雪运动员初期训练有氧运动能力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有氧能力对于长距离周期性的竞技越野滑雪运动项目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优良的基础耐力水平是越野滑雪运动员合理分配速度强度和制定战术策略的坚实保障,可见,对运动员机体进行科学的有氧能力训练是优化运动表现与提升专项竞技能力的重要环节。查阅国内外与竞技越野滑雪训练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大都对有氧耐力训练的安排控制作了具体说明,包括训练强度、训练方式等,但针对跨项越野滑雪运动员的有氧能力训练研究却较少。此外,近两年来,为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我国越野滑雪项目的训练也在紧张的进行中,同时,为储备竞技越野滑雪优秀后备运动人才,在国家冬季项目跨界选材政策的指导下,跨项越野滑雪运动员也在不断增加,而关于跨项越野滑雪运动员原专项与越野滑雪有氧耐力关系的研究也较少。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为探讨跨项越野滑雪运动员初期训练的有氧耐力水平,采用跟踪测试法,对国家跨项越野滑雪队的某些运动员进行最大摄氧量测试,分析比较不同运动专项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以及和世界优秀越野滑雪运动员有氧耐力的差距,旨在为本项目的跨项训练提供建议。研究对象:选取37名国家跨项越野滑雪队不同运动专项的青年男女运动员,原专项主要以中长跑,田径、皮划艇和赛艇为主,男22人,年龄18.05±2.38岁,身高180.14±3.66cm,体重68.50±6.95kg。女15人,年龄17.47±1.13岁,身高168.47±4.52cm,体重55±5.70kg。运动员的测试为跑台运动实验,配戴心率监测仪,测试时间为14-20分钟不等,根据运动员的跑动时间和心率变化,利用Bruce公式推测出每名运动员的VO2max,以ml/(kg.min)[毫升/(公斤体重.分)]为单位。实验测试数据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处理,结果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的统计学方法。研究结果:(1)男子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测试结果为64.70±3.83 ml/(kg.min),尽管运动员间的原专项不同,各自项目的最大摄氧量有轻微差距,但总体间的最大摄氧量没有显着性差异(P=0.31),而国外越野滑雪强国优秀的青年专项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为82.5±4.1ml/(kg.min)。女子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测试结果为53.63±3.62ml/(kg.min),运动员总体间的最大摄氧量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71),国外精英青年专项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为68.5±6.7 ml/(kg.min)。与国外优秀运动员对比发现,两者的有氧耐力水平相差较大,这也是往后训练的重要关注点。(2)男性不同专项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测试结果:中长跑项目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为65.07±2.97 ml/(kg.min),田径项目为66.62±6.02 ml/(kg.min),皮划艇运动员为62.58±3.42 ml/(kg.min),赛艇运动员为65.73±0.65 ml/(kg.min);女性不同专项运动员最大摄氧量的测试结果:中长跑运动员为55.45±4.46 ml/(kg.min),田径项目运动员为53.28±3.37 ml/(kg.min),皮划艇运动员为52.27±2.32 ml/(kg.min),赛艇项目为53.18±4.44 ml/(kg.min)。虽然水上项目运动员比陆上运动员稍低,可能不是心肺耐力不好,而是由测试手段和专项做功方式不同所导致。如若采用划船机等需四肢同时发力的仪器进行测试,水上项目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或高于陆上项目运动员。研究结论:(1)通过此次研究发现,我国运动员初期阶段的有氧耐力能力与国外同龄的精英运动员还具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与专项训练年限、科学的训练方法等都有很大关系,跨项运动员有氧能力的提高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妥善分析和科学训练的情况下逐渐提高。(2)最大摄氧量作为衡量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客观指标,对需要优良有氧耐力水平的竞技越野滑雪运动员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跨项越野滑雪运动员的原专项各不相同,但教练员没必要根据原项目的不同来逐一的安排有氧耐力训练,而是要根据初期阶段的测试结果来统筹安排。(3)跨项运动员在没有熟练掌握越野滑雪技术的情况下,在跑台进行测试便于运动员掌握也易于监测,随着训练的深入和技术熟练,建议教练员与训练监控人员后期对运动员多进行跑台滑轮专项测试(传统式与自由式技术)来监测最大摄氧量,全方位分析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水平。(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安燕[7](2019)在《HRV生物反馈训练对赛前运动员自我调控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20世纪70年代生物反馈训练开始应用于运动领域,研究大部分显示生物反馈训练对运动员的训练与比赛有正面效果,目前是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常用手段之一,它常用的训练方式有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皮温生物反馈、脑电生物反馈或神经生物反馈以及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简称HRV)生物反馈。其中心率变异性生物反馈训练是帮助运动员调整身心状态的较新训练方法,有的学者认为它是对传统运动心理干预方法(如表象训练法)的有益补充。通过干预手段调节HRV,能促进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从而实现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协调运作,能全面显着提升个人思维、情感和行为表现。一般来说,高HRV表现出灵活的自主神经系统,可以快速应对内部和外部的刺激,与快的反应和适应性有关,低的HRV表现出较差的自主神经系统灵活性,对不断变化的刺激和压力应对能力下降。此外,HRV的降低与一些疾病和心理问题有关,研究发现心脑血管问题、一般性焦虑、惊恐性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压力有关的失调等都与HRV下降有关。因此,适宜的心率变异是必须的。研究指出HRV能准确反映个人有效应对压力、适应环境的能力,通过HRV生物反馈训练可以提升运动表现、降低消极情绪、应对比赛压力,且此训练方法安全无副作用。但是否可以应用于不同的运动项目需要验证。射击是一项求稳、求准的运动项目,新规则的出现令比赛更加紧张激烈,尤其在赛中出现单决以及关键一发时,对运动员的自我调整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赛期运动员进行HRV生物反馈训练是否对运动员赛期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影响。研究方法:以10名射击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人,女5人,平均年龄17.86岁,训练年限3.29年。在运动员赛前一个月开始进行HRV生物反馈训练,每周5天。实验训练方案根据Lehrer等(2000)HRV生物反馈训练的程序设计。所有反馈训练在实验室内完成,每次训练时间为30-40分钟,包括4部分内容:(1)5分钟基线测试,(2)10分钟呼吸训练,(3)10-20分钟游戏反馈训练,(4)5分钟训练后基线测试。每次训练全程采集心率变异性数据。第一次训练时,要求按照不同的呼吸频次(6.5,6,5.5,5,4.5次/分)各呼吸3分钟,完成后在训练仪器上寻找个人最大的频谱振幅以确定共振呼吸频次。随后的呼吸训练以及游戏反馈训练中要求运动员按照自身的呼吸频次进行呼吸并放松,根据屏幕上的反馈不断的进行调整。在呼吸时要求运动员用鼻子吸气,用嘴呼吸,呼气的时间长于吸气的时间。在反馈训练前所有运动员进行生化测试(血皮质醇和免疫球蛋白)和心理测试(简式POMS心境状态量表和运动员状态竞赛焦虑问卷CSAI-2),并采集安静状态心率变异性数据,完成训练后所有运动员再次进行生化和心理测试并采集心率变异性数据。对干预前后运动员的心率变异性指标、心理指标、生化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其中心率变异性的分析指标选用总功率(TP)、低频(LF)和高频(HF),其中频域范围设置为:TP:<0.4HZ;LF:0.04-0.15 Hz;HF:0.15-0.4Hz。研究结果:(1)运动员经过HRV反馈训练后,静息状态的HRV数据中训练后的TP(P=0.034)显着高于训练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F(P=0.054)高于训练前,差异接近差异性。(2)HRV生物反馈训练后运动员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有所下降,但是状态自信心也有所下降,与训练前均未有差异性。(3)HRV生物反馈训练后紧张分量表(P=0.046)和疲劳分量表(P=0.016)显着低于训练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HRV生物反馈训练后皮质醇和免疫球蛋白各指标在训练前后均无显着性差异。皮质醇指标有所下降,仅下降4.6%。研究结论:赛前运用HRV反馈训练可以产生积极的效果,在心率变异性增强的同时,可以提高运动员在应激环境中的自我调控能力,有效改善个体的竞赛焦虑水平,缓解运动员的紧张和疲劳情绪状态。HRV反馈训练可以作为运动员赛前自我管理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台炳文,卜淑敏[8](2019)在《不同强度的恢复运动对青年篮球运动员高强度间歇训练时运动能力和乳酸清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文通过比较不同强度的恢复运动对青年篮球运动员高强度间歇训练时运动能力和乳酸清除的影响,旨在探索最佳恢复的运动强度,以保证在训练中保持良好的体能,提高训练效率,为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提供保障,为青年篮球运动员的训练计划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研究方法:12名首都体育学院篮球专项二级运动员(年龄18-22岁)自愿参加本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受试者在五周内完成六次实验。前两次实验在一周内完成,包括熟悉实验流程、人体形态学(身高、体重、身体成分)的测量,第二周进行最大摄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Vo2max)和最大功率输出(maximal power output,Wmax)测定。随后叁周中受试者每周进行一次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每一次HIIT的间歇期间采用不同强度的恢复运动。实验方案为以120%Wmax(对应的功率为224.5±16.7)W)强度蹬车一次,蹬车过程中保持80rmp-100rmp的转速直至力竭为1组,共完成4组,组间间歇为6min。力竭标准:口头鼓励,仍不能保持80rmp转速达10s以上为力竭。间歇期间的恢复方式为恒定强度的间歇运动,即HITA,以50%的V02max对应的强度继续蹬车;递减强度的恢复运动,即HITB,以50%-40%-30%VO2max对应的强度继续蹬车,每级负荷2min继续蹬车;递增强度的恢复运动,即HITC,以30%-40%-50%VO2max对应的强度继续蹬车,每级负荷2min继续蹬车,每名受试者的测试顺序采用随机原则。实验仪器采用功率自行车(德国ergoline100K)、气体分析仪(美国AEI moxus)、便携式乳酸分析仪(EKF Lactatescout)。数据分析软件为SPSS20.0。3种不同强度的恢复运动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将P<0.05定为具有统计学差异。在实验期间测定总做功量、力竭时间、VO2、血乳酸含量、主观疲劳程度和主观疼痛程度,分别在运动后即刻、12h、24h收集。研究结果:(1)在完成第一组高强度间歇训练时,叁种不同强度恢复运动的总做功量和力竭时间差异无显着性;在完成后叁组高强度间歇训练时,HITA的总做功量较HITB和HITC分别增加了3.6%和8.5%,力竭时间较HITB和HITC分别延长了2.9%和4.9%,但差异无显着性;(2)叁种不同强度恢复运动的第一组的乳酸值均显着大于6min准备活动后的乳酸值(P<0.05)。与第1组比较,完成第2、3、4组恢复运动后,HITA和HITB的乳酸差值均显着增加(P<0.05),与第1组比较,完成第2、3组恢复运动后HITC的乳酸差值显着增加(P<0.05),与第1组比较,完成第4组恢复运动后HITC的乳酸差值差异无显着性;HITB的乳酸清除高于HITA和HITC;(4)完成第一组HIIT时,3种不同恢复方式的VO2mean、VO2total、VO2peak的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完成后3组(第2-4组)HIIT时,HITA的VO2mean较HITB和HITC分别低7%和4.5%,HITA的VO2total较HITB和HITC分别高7.8%和5.2%,HITA的VO2peak较HITB高2%,较HITC低3.4%,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5)完成第一组和第二组HIIT后即刻,叁种不同强度恢复运动的主观疲劳程度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完成第一组间歇后,HITA和HITB的主观疲劳程度差异无显着性(P>0.05),HITC的主观疲劳程度明显大于HITA和HITB(P<0.05);完成第二组间歇后,叁种不同强度恢复运动的主观疲劳程度,HITA和HITB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HITC的主观疲劳程度明显高于HITA和HITB(P<0.05);完成第叁组HIIT后即刻,HITA和HITB的主观疲劳程度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HITC的主观疲劳程度明显高于HITA和HITB(P<0.05),完成第叁组间歇后,叁种不同强度恢复运动的主观疲劳程度差异显着,HITC的主观疲劳程度高于HITA和HITB,HITB的主观疲劳程度最低(P<0.05);完成第四组HIIT后即刻,叁种不同强度恢复运动的差异显着,HITB的主观疲劳程度明显高于HITB和HITA,其中HITB的主观疲劳程度最低(P<0.05),完成第四组间歇后,叁种不同强度恢复运动的主观疲劳程度的差异显着,HITB的主观疲劳程度显着低于HITA和HITC(P<0.05);(6)在完成叁种不同强度的恢复运动后即刻,HITA的主观疼痛感觉与HITC差异无显着性(P>0.05),而HITB的主观疼痛感觉明显低于HITA和HITC(P<0.05);在运动后12小时,HITA与HITB和HITC的主观疼痛感觉差异显着(P<0.05),HITB与HITC的主观痛疼感觉的差异非常显着(P<0.01);在运动后24小时,HITB与HITA的差异显着(P<0.05),HITB与HITC的差异非常显着(P<0.01)。研究结论:HITA的总做功量和力竭时间均优于HITC和HITB,而HITB的乳酸清除、主观疲劳程度和主观疼痛感觉优于HITA和HITC。(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刘洋,刘浩,邓晓磊,肖辉[9](2019)在《腘绳肌离心训练对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员下肢运动能力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探讨在足球训练结束部分进行腘绳肌离心训练对足球运动员下肢运动能力影响,为足球运动员及其它技战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目运动员提升下肢运动能力,预防腘绳肌损伤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方法:采用实验法,以北京体育大学男子足球校代表队和女子足球校代表队除守门员外32名队员为实验对象,进行六周北欧腘绳肌训练和徒手单腿硬拉干预训练,干预训练负荷每周递增。第一周进行2次干预,每次进行2组,每组重复6次。第二周进行3次干预,每次进行3组,每组重复6至8次。第叁周进行3次干预,每次进行3组,每组重复8至10次。第四周至第六周,每周进行3次干预,每次进行3组,第一组重复12次,第二组重复10次,第叁组重复8次。将受试者分为4组,为避免性别差异对研究造成的影响,每组男性和女性运动员各4名,分别为北欧腘绳肌训练和徒手单腿硬拉训练组(N=8;NHE&SLD)、北欧腘绳肌训练组(N=8;NHE)、徒手单腿硬拉训练组(N=8;SLD)组和对照组(N=8;CG)。下肢运动能力测试方案为柔韧性测试(坐位体前屈测试和主动直膝抬腿测试)、灵敏测试(箭头变向速度测试和伊利诺斯灵敏测试)和30m冲刺测试。采用数理统计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组内前测与后测及运动员左侧与右侧下肢对比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采用单因素协方差分析。研究结果:(1)坐位体前屈测试组内对比:与前侧相比,NHE&SLD组和SLD组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NHE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CG组无统计学差异。NHE&SLD组坐位体前屈测试增长最大,其次是SLD组和NHE组,CG组增长相对较少。组间对比:干预训练前NHE&SLD组、NHE组、SLD组和CG组左右两侧主动直膝抬腿角度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与SLD相比,NHE&SLD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NHE和CG相比,NHE&SLD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与NHE相比,SLD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CG相比,NHE差异并不显着(P>0.05)。NHE&SLD组提升效果最为明显,SLD组,NHE组略有提升,但无统计学差异。(2)主动直膝抬腿测试组内对比:前测左右两侧差异均非常显着(P<0.01),后测NHE&SLD组左右两侧差异减少幅度最多,其次是SLD组,NHE组和CG组左右两侧差异减少幅度相对较少。组间对比:与主动直膝抬腿左前测相比,NHE&SLD组和SLD组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NHE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CG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主动直膝抬腿右前测相比,NHE&SLD组和SLD组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NHE组和CG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NHE&SLD组左右两侧提升效果均最为明显,其次是SLD组,NHE组提升效果相对较差。(3)箭头变向速度测试组内对比:与前侧相比,NHE&SLD组、NHE组和SLD组对后测成绩提升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组间对比:与右侧CG相比,NHE&SLD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NHE&SLD组提升效果较好,其它组别提升效果无显着性差异。(4)伊利诺斯灵敏测试组内对比:与前侧相比,NHE&SLD组、NHE组和SLD组后测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CG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对比:与CG组相比,NHE&SLD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5)30米冲刺组内对比:与前侧相比,NHE组和SLD组后测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NHE&SLD组和CG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无统计学差异。(6)对实验对象进行为期4个月的伤病追踪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未发生腘绳肌及相关部位损伤,对照组有2名队员发生腘绳肌及相关部位损伤。研究结论:(1)训练结束部分进行腘绳肌离心训练对腘绳肌柔韧性改善有一定作用。(2)徒手单腿硬拉可减少弱侧腿与强侧腿主动直腿抬膝差距,使两侧更加平衡。(3)训练结束部分进行腘绳肌离心训练对灵敏素质有一定提升。(4)训练课结束部分进行两种腘绳肌离心训练对30米冲刺提升效果不明显。(5)训练结束部分进行腘绳肌离心训练对预防足球运动员腘绳肌损伤有一定效果。(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马一奇,高炳宏,赵可伟,龚敏,魏鸿瞻[10](2019)在《8周神经肌肉训练对青少年精英女子排球运动员下肢力量、爆发力和变向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神经肌肉训练可以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并有效预防运动损伤。现今排球运动向更高、更快发展,这对于排球运动员的起跳腾空高度、快速移动转向能力以及在不稳定状态下的平衡支撑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男性相比,女性运动员的神经肌肉控制能力较差,在对于青年女子排球运动员的研究中发现,其身体素质存在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下肢力量、爆发力等能力方面。本研究对8名青少年精英女子排球运动员进行了8周的肌肉力量训练,对其训练前后的测试数据进行对比,探讨力量训练对青年女子排球运动员下肢力量、爆发力和变向能力的影响,为今后的训练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8名青少年精英女子排球运动员,其运动等级均为国家一级,年龄为13.78±0.74岁,身高为185.23±5.32cm,体重为72.96±5.71kg。(2)测试方法:训练前后对运动员的变向能力、爆发力和下肢力量进行测试,测试内容包括:米字移动、原地纵跳摸高、上一步纵跳摸高、抓举、卧推、硬拉和深蹲七个项目。米字移动测试:从起点启动开始计时,按照米字型路线依次击倒标志物,最后回到起始位置,计时停止,记录完成的时间,每人测试2次,取最好成绩。原地纵跳摸高测试:运动员原地用单手触摸摸高器,记录起始高度,双脚起跳摸高,单手触摸摸高器,记录绝对高度,每人测试2次,取最好成绩,记录与起始高度的高度差。上一步纵跳摸高测试:运动员上一步双脚起跳摸高,单手触摸摸高器,记录绝对高度,每人测试2次,取最好成绩,记录与起始高度的高度差。抓举测试:采用直接测试法测出其1RM。卧推、硬拉和深蹲测试:利用Gymaware仪器对运动员进行各个项目的 1RM测试,每组做2次,共5组。训练方案:8名青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每星期一、叁、五进行3次力量训练。第一周主要进行动作模式的熟悉,后续的神经肌肉训练主要分为两个板块(采用相同的动作模式,由抗阻练习与增强式练习组成)。1-4周训练方案:抓举负荷强度由60%1RM过渡到85%1RM,每组做6次、共四组,杠铃前蹲负荷强度由48%深蹲1RM过渡到68%1RM,每组做6次,共四组,杠铃深蹲由60%1RM过渡到85%1RM,每组做6次、共四组,保加利亚蹲负荷强度由24%深蹲1RM过渡到34%1RM,每组做8次、共四组,壶铃蹲跳负荷强度由自重过渡到20kg,每组8个、共四组,弓步交换跳负荷强度由自重过渡到20kg,每组8个、共四组,负重蹬台阶负荷强度由自重过渡到15kg,每组8个、共四组,硬拉负荷强度由60%1RM过渡到85%1RM,每组做6次、共四组,卧推强度由60%1RM过渡到85%1RM,每组做6次、共四组,核心甩摆负荷强度由20kg过度到32.5kg,每组8个、共四组。5-8周训练方案:抓举负荷强度由85%1RM过渡到90%1RM,每组做3-4次、共叁组,杠铃前蹲负荷强度由68%深蹲1RM过渡到72%1RM,每组做3-4次、共叁组,杠铃深蹲由85%1RM过渡到90%1RM,每组做3-4次、共叁组,保加利亚蹲负荷强度由34%深蹲1RM过渡到36%1RM,每组做4-6次、共叁组,壶铃蹲跳负荷强度由20kg过渡到25kg,每组4-6个、共四组,弓步交换跳负荷强度由20kg过渡到25kg,每组4-6个、共四组,负重蹬台阶负荷强度由15kg过渡到20kg,每组6个、共四组,硬拉负荷强度由85%1RM过渡到90%1RM,每组做3-4次、共叁组,卧推强度由85%1RM过渡到90%1RM,每组做3-4次、共四组,核心甩摆负荷强度为32.5kg,每组6个,共四组。数据处理:所测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和Microsoft 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实验前后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其进行分析,P<0.05为显着性差异,皆用Cohen's d进行效应量检测。研究结果:对实验前后数据进行比较,米字移动时间减少(P=0.005,d=0.83),由26.25±1.38s减少为24.99±0.90s;原地纵跳摸高高度增加(P=0.085,d=0.60),由51.31±4.12cm增加为53.43±4cm;上一步纵跳摸高高度增加(P=0.003,d=0.86),由58.43±6.96cm增加为67.31±3.4cm;抓举重量增加(P=0.001,d=0.94),由34.38±3.20kg增加为41.25±3.54kg;卧推重量增加(P=0.001,d=0.92),由41.88±2.59kg增加为47.13±4.58kg;硬拉重量增加(P=0.030,d=0.72),由79.38±4.96kg增加为98.75±18.47kg;深蹲重量增加(P=0.304,d=0.39),由88.75±10.61kg增加为93.13±16.02kg。研究结论:8周神经肌肉训练显着提高了下肢力量,提高了抓举、卧推、硬拉的成绩;提高了下肢爆发力,增加了上一步纵跳摸高的高度;提高了青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的变向能力,减少了米字移动的时间;表明了抗阻训练和增强式训练相结合可以有效改善运动员的神经肌肉控制能力,提高动作的效率,可为今后训练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运动员训练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呼吸系统的能力在竞技体育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直接影响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和成绩,在有氧耐力项目中尤为突出,在以有氧耐力为主导的运动项目中,运动员呼吸功能的好坏与运动水平紧密联系。因此通过有效的呼吸功能训练,提高呼吸肌力量、耐力及抗疲劳能力就十分必要,而呼吸肌训练时很好的练习了呼吸功能,因此观察呼吸肌训练给运动员带来的直接影响成为一种新思路。1.根据对自行车中长项目运动员呼吸肌群训练的情况,总结其递增负荷功率车运动的机能状态变化。2.观察分析自行车队员和普通人的呼吸肌训练过程中肺通气的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分析训练对肺通气功能带来的影响。3.观测自行车队员和普通人的呼吸肌训练前后主要吸气肌膈肌的形态变化,为可能出现的呼吸功能的改变提供解剖学上的根据。4.分析、评估呼吸肌群训练对自行车运动员及普通人在呼吸生理功能、及主动肌形态上的影响;评估呼吸肌群训练对自行车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为提高专项能力及运动成绩做出帮助。研究方法:受试者:普通男性受试者8人,公路自行车男运动员8人,年龄20-22岁。两组受试者进行6周呼吸肌训练,训练前后进行肺通气功能测试和膈肌厚度测量,运动员训练前后进行最大摄氧量测试。将两组人群前后的测试结果进行自身对比。呼吸肌群训练方法:采用Power breath呼吸肌训练器。对实验人群进行6周训练,每天3组,每组30次呼吸,强度为30rm。肺通气功能测试:利用CHESTGRAPHHI-101肺功能测试仪,受试者在训练前后进行测试。内容为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分钟最大通气量(MVV),记录FVC测试中第1秒呼气百分比(FEV1),以及MVV测试中的呼吸频率(RR)。功率车逐级递增负荷测试:受试者在MONARK839E功率自行车上骑行,骑行频率在95-100转/分。记录力竭运动时间及最大运动负荷强度。本研究采用VO2peak标准。记录受试者测试的最大摄氧量、最大功率、最大心率。有氧耐力测试中肺功能测试方法:利用CORTEX便携式心肺功能仪对受试者心率、通气量、摄氧量等指标记录。膈肌厚度测试:利用飞利浦HD7 XE型超声仪对受试者训练前后的膈肌厚度进行测量。测量时机为平静呼气末、用力吸气末和用力呼气末时像。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各变量之间的差异,P<0.05为显着性水平,P<0.01为非常显着性水平。研究结果:呼吸肌训练对膈肌厚度的影响:运动员组平静屏气时膈肌厚度训练前后没有显着性差异。该组人员深呼气末膈肌厚度训练前后分别是1.85±0.28、1.79±0.16(mm),没有显着性差异。而运动员训练前后深吸气末时相,膈肌厚度分别为2.73±0.27和2.99±0.35(mm),有显着性差异,变化率为9.5%,说明膈肌在呼吸训练后深吸气时的厚度较训练前有显着增加。普通人群组中,呼吸肌厚度在平静屏气和深呼气末时相的测量数据均未出现统计学差异,而在深吸气末时相的膈肌厚度,从训练前的2.72±0.22(mm)增加到了3.01±0.40(mm),增加幅度为10.6%,两组数据有显着性差异。呼吸肌训练对呼吸功能的影响:经过6周的呼吸肌训练,自行车运动员的VC、FVC、FEV1(%)均没有显着性的差异变化,而MVV较呼吸肌训练前增加了6.43%,并且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测量分钟最大通气(MVV)时的呼吸频率(RR)也增加了3.23%,且较训练前有显着性差异。在普通人群组中训练前后呼吸功能的差异更加显着。用力肺活量FVC增加4.81%,同时第一秒的通气率FEV1%也有显着性增加,幅度为3.86%。MVV较训练前有极其显着性增加,增加了10.59%,而RR增加了10.17%,且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与自行车运动员组一样,肺活量(VC)在该组没有显着性变化。呼吸肌训练对运动员组有氧能力的影响:运动员组在有氧耐力测试的相关数据前后比较结果如下,相对最大摄氧量训练前后有所升高,但是没有统计学差异;最大功率有一定上升,上升幅度达到5.77%,并且有显着性差异(P<0.05);相对最大统计量有显着提高,提升为8.56%(P<0.05);最大心率训练前后几乎没有变化,并且数据没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1.六周呼吸肌训练可以有效提高男性普通人群与自行车运动员深吸气末的膈肌厚度。2.六周呼吸肌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普通男性人群用力肺活量百分及分钟最大通气量,可以有效提高男性自行车运动员分钟最大通气量。3.六周呼吸肌训练能够有效提高男性自行车运动员有氧耐力测试中的最大功率和相对最大通气量,但是未见对相对最大摄氧量有影响。4.呼吸肌训练可以增加膈肌厚度从而增强呼吸功能,进而提升运动表现能力,因此建议公路自行车运动员系统的进行呼吸肌训练从而提升专项成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运动员训练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1].代新语,闫纪红,滕育松.单腿功能训练对羽毛球运动员下肢力量及平衡能力影响的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白骏北.呼吸肌训练对自行车中长距离项目运动员膈肌厚度、呼吸功能及运动能力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刘洋,漆昌柱,贺梦阳,韦晓娜,秦杰.视觉运动追踪训练:提高网球运动员知觉预测能力的效果与机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4].顾恩珊.山东省赛艇轻量级女运动员高原训练前后多级测试有氧能力分析[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5].李东升.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中的审美能力培养[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6].邵强,周喆啸,蔡旭旦,赵苑妮.我国跨项越野滑雪运动员初期训练有氧运动能力的调查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7].安燕.HRV生物反馈训练对赛前运动员自我调控能力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8].台炳文,卜淑敏.不同强度的恢复运动对青年篮球运动员高强度间歇训练时运动能力和乳酸清除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9].刘洋,刘浩,邓晓磊,肖辉.腘绳肌离心训练对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员下肢运动能力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10].马一奇,高炳宏,赵可伟,龚敏,魏鸿瞻.8周神经肌肉训练对青少年精英女子排球运动员下肢力量、爆发力和变向能力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