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表面弥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早产儿,颅内出血,表面弥散系数
表面弥散论文文献综述
李韶铭,郁万江[1](2018)在《磁共振表面弥散系数对早产儿颅内出血早期诊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表面弥散系数在早产儿颅内出血诊断的价值。方法对60例临床诊断早产儿脑损伤患儿,行T1WI、T2WI、FLAIR、DWI轴位扫描,记录不同序列出血个数及兴趣区ADC值。结果共60例早产儿,分成A组(≤7天)和B组(8~28天),对比研究下列内容:1)在T1WI、T2WI、FLAIR和DWI序列中,两组中显示出血灶的数目分别为:A组:267、147、279、285个; B组:228、166、198、145; 2)在出血ADC值上,A组明显低于B组,P <0. 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3)在胼胝体压部ADC值上,A组明显低于B组,P <0. 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4)在丘脑腹侧核ADC值上,A组明显低于B组,P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胼胝体压部较丘脑腹侧核更敏感。结论 ADC值改变为早期诊断早产儿颅内出血提供了客观有利的依据,胼胝体压部、丘脑腹侧核为早期脑损伤的敏感部位,胼胝体最敏感。(本文来源于《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王婷,姜亦伦,戴正行,吴俊泉[2](2018)在《表面弥散系数ADC值评估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ADC值评估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经静脉溶栓术治疗,在治疗3个月时记录患者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结果治疗3个月后转归良好31例,转归较差22例;溶栓术后24h及3天时转归良好组及转归较差组患者r ADC值无明显差异(P> 0. 05),溶栓术后7天及3个月时转归良好组患者r ADC值显着高于转归较差组(P <0. 05);以溶栓术后7天时患者r ADC值以55%作为cut off值,低于55%作为阴性值,高于55%作为阳性值,预后良好共30例,预后较差共23例;以患者MRS结果作为金标准,r ADC值评估预后质量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7. 10%,86. 36%及86. 79%,ROC曲线下面积为0. 833。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7天时以55%作为r ADC值cut off值,评估患者预后质量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准确率,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刘永翔,张健,杜永成[3](2016)在《弥散介质遮蔽表面的红外成像测温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弥散介质遮蔽表面的红外成像精确测温问题可归结为遮蔽物对热像仪工作波段光学厚度的准确测算。以细水雾遮蔽下的目标红外成像测温为例,通过理论和实验分析,确定具体的测量方法为通过粒子测量系统可以确定弥散介质的几何参数(粒度、浓度、厚度等);结合米氏散射理论计算获得其光学衰减系数;采用朗伯比尔定律计算弥散介质的透射率;通过设定红外热像仪中的大气透射率参数完成对待测目标的准确的红外成像测温。实验证明,该方法可准确测定弥散介质遮蔽表面的温度。而对实际应用问题,提出了通过估算的方法来确定大气透射率。(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2016年09期)
章程,周中升,王瑞雪,沈苑,方志[4](2015)在《大气压下纳秒脉冲弥散放电对铜的表面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秒脉冲弥散放电能够在大气压下产生高功率密度、高电子能量的低温等离子体。为了研究弥散放电等离子体在金属材料表面改性的作用,利用上升沿约150 ns、脉宽约300 ns的MPC-50D纳秒脉冲电源在大气压下(空气)管-板电极之间产生弥散放电,寻找最佳弥散放电参数,并对金属Cu表面进行了弥散处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重复频率的增加,弥散放电增强,瞬时功率增大,沉积能量增多。当施加电压为31 kV,重复频率为800 Hz,间隙距离为3 cm时,得到最佳的弥散放电效果。此外,采用发射光谱检测到空气中弥散放电中N2(C→B,0-0)的第二正带系和N2+(B→X,0-0)的第一负带系。采用大气压弥散放电等离子体对金属Cu表面处理的结果显示处理后的Cu表面出现孔径约0.5μm的熔孔;Cu的亲水性及表面能有明显提高,在处理90 s后趋于饱和。显微硬度测量结果表明,表层硬度在等离子体处理时间480 s后提高约26.5%。(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5年05期)
闫涛,刘贵民,李斌,吴行,杨忠须[5](2014)在《弥散强化铜合金及表面性能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弥散强化铜合金的研究现状,重点从强化表面性能情况及增强颗粒种类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弥散强化铜合金的重点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表面工程大会暨第六届全国青年表面工程论坛论文摘要集(一)》期刊2014-10-28)
徐军红,周智鹏,邓燕贤,邱维加,廖国宇[6](2013)在《弥散加权成像及表面弥散系数在猴脑梗死模型中的应用及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面弥散系数(ADC)在猴脑梗死模型中的应用价值及变化规律。方法选择8只广西猕猴为实验动物,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至颈总动脉,引入微导管超选至大脑中动脉后注入适量自体血栓,分别于栓塞后1、2、24 h及7、14、21、28 d行磁共振检查并测量ADC值。结果栓塞后1 h 6只实验猴DWI显示高信号,术后2 h 8只实验猴DWI均显示高信号,而T1WI及T2WI均无显示;24 h DWI呈明显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7 d时DWI呈高信号,14 d时DWI呈稍高信号,21 d时DWI呈等或低信号,28 d时DWI呈低信号,而T2WI均呈高信号。24 h内ADC值逐渐降低,7 d时升高至接近正常,14、21、28 d时高于正常值并呈逐步升高。结论 DWI比常规T2WI更早发现脑梗死信号;在脑梗死急性期,DWI呈高信号而ADC下降,在亚急性期及慢性期ADC逐渐上升,DWI信号逐渐降低,但两者并不同步。(本文来源于《广西医学》期刊2013年11期)
宋克兴,王露娟,张彦敏,王青[7](2012)在《内氧化法制备表面弥散强化铜》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包埋法对Cu-Cr-Zr合金圆柱试样进行内氧化处理及相关的组织和性能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下,通过控制氧分压,经过一定时间在Cu-Cr-Zr合金表面形成一层Cr2O3/ZrO2颗粒弥散分布的内氧化层。内氧化层晶粒大小由外向内逐渐增大。内氧化层硬度由表面向内逐渐降低,平均硬度略高于未氧化层硬度。固溶时效处理对内氧化区域的硬度影响不大,经冷变形后,无论是内氧化区域(弥散强化区域)还是未氧化区域(时效析出强化区域)均可获得较高的硬度。(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李晓杰,孙伟,闫鸿浩,刘凯欣,王小红[8](2012)在《纯铜表面纳米氧化铝弥散强化覆层的制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在铜基体表面制备弥散强化覆层的新工艺。利用机械合金化法制备纳米Al2O3颗粒与铜粉的混合粉末,然后将混合粉末预压实并通氢烧结到铜基体表面,最后用水下冲击波爆炸压实使得弥散强化覆层密实并进一步与基体结合。微观组织检查显示,弥散强化覆层充分压实,形成致密体,纳米Al2O3颗粒均匀分散在覆层中,覆层与基体结合紧密。对断口形貌分析显示,弥散强化覆层在晶界处断裂,晶界断裂处产生局部的韧窝。(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2年S2期)
陈国章[9](2010)在《磁共振灌注成像及表面弥散系数对脑梗塞缺血状态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PWI)、表面弥散系数(ADC)值对在不同时期腔隙性脑梗塞及较大面积脑梗塞中的作用,评价脑梗塞缺血状态的演变。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0年03月脑梗塞患者80例、160人次,其中男性50例,女性30例,年龄(63.1±(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叁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0-09-23)
贾会明,林承键,张焕乔,杨峰,徐新星[10](2009)在《利用高精度背角准弹散射激发函数研究核势的表面弥散参数》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牛顿等发现从垒上能区高精度熔合激发函数抽取的表面弥散参数比普遍接受的0.63fm大得多。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尚不清楚。近来,大角度背角准弹散射被用来研究核势的表面弥散参数。另外,人们还利用近垒能区准弹莫特散射角分布的峰位间距来研究对称反应体系核势的表面弥散参数。(本文来源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期刊2009年00期)
表面弥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ADC值评估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经静脉溶栓术治疗,在治疗3个月时记录患者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结果治疗3个月后转归良好31例,转归较差22例;溶栓术后24h及3天时转归良好组及转归较差组患者r ADC值无明显差异(P> 0. 05),溶栓术后7天及3个月时转归良好组患者r ADC值显着高于转归较差组(P <0. 05);以溶栓术后7天时患者r ADC值以55%作为cut off值,低于55%作为阴性值,高于55%作为阳性值,预后良好共30例,预后较差共23例;以患者MRS结果作为金标准,r ADC值评估预后质量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7. 10%,86. 36%及86. 79%,ROC曲线下面积为0. 833。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7天时以55%作为r ADC值cut off值,评估患者预后质量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准确率,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面弥散论文参考文献
[1].李韶铭,郁万江.磁共振表面弥散系数对早产儿颅内出血早期诊断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8
[2].王婷,姜亦伦,戴正行,吴俊泉.表面弥散系数ADC值评估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临床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8
[3].刘永翔,张健,杜永成.弥散介质遮蔽表面的红外成像测温方法[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6
[4].章程,周中升,王瑞雪,沈苑,方志.大气压下纳秒脉冲弥散放电对铜的表面处理[J].高电压技术.2015
[5].闫涛,刘贵民,李斌,吴行,杨忠须.弥散强化铜合金及表面性能研究进展[C].第十届全国表面工程大会暨第六届全国青年表面工程论坛论文摘要集(一).2014
[6].徐军红,周智鹏,邓燕贤,邱维加,廖国宇.弥散加权成像及表面弥散系数在猴脑梗死模型中的应用及变化规律[J].广西医学.2013
[7].宋克兴,王露娟,张彦敏,王青.内氧化法制备表面弥散强化铜[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8].李晓杰,孙伟,闫鸿浩,刘凯欣,王小红.纯铜表面纳米氧化铝弥散强化覆层的制备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2
[9].陈国章.磁共振灌注成像及表面弥散系数对脑梗塞缺血状态的评价[C].中华医学会第十叁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0
[10].贾会明,林承键,张焕乔,杨峰,徐新星.利用高精度背角准弹散射激发函数研究核势的表面弥散参数[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