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铜离子论文-卓文,陈新,刘秋妤,唐敏

重金属铜离子论文-卓文,陈新,刘秋妤,唐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重金属铜离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近江牡蛎,铜胁迫,重金属

重金属铜离子论文文献综述

卓文,陈新,刘秋妤,唐敏[1](2019)在《铜离子胁迫对近江牡蛎软体组织及贝壳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铜离子胁迫下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软体组织和壳矿化组织中重金属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一定铜离子质量浓度范围内,近江牡蛎体内不同重金属含量的变化趋势有所差异。对照组与2个实验组的牡蛎软体组织中铜(Cu)质量含量分别为67.42,255.50,299.83 mg·kg~(-1),实验组的Cu质量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随水体铜离子浓度的升高锌(Zn)质量含量呈增加趋势,分别为984.17,1 075.00,1 120.83 mg·kg~(-1);而砷(As)和铅(Pb)呈下降趋势,镉(Cd)质量含量未出现明显变化。牡蛎软体组织中的Cu和Zn含量通常高于壳中的含量。随着水体Cu~(2+)质量浓度从0.10 mg·L~(-1)上升到0.15mg·L~(-1),牡蛎壳中央的Cu质量含量分别为10.25,11.17,17.83 mg·kg~(-1),壳边缘的Cu质量含量分别为10.33,12.83,19.75 mg·kg~(-1),实验组的Cu质量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而且壳边缘新形成部分的Cu质量含量略高于壳中央部位。(本文来源于《热带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詹美礼,王圆圆,葛金金,盛金昌,罗玉龙[2](2018)在《重金属铜离子在分层土壤中的迁移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重金属铜离子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包含黏土防护层、壤土运移层、竹炭(碳粉)净化层组成的复杂室内大土柱(直径Φ=280 mm)模型。在重金属铜离子运移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铜离子在具有复杂分层结构土柱模型中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黏土对铜离子的吸附阻滞作用显着高于壤土,阻滞效率在91%左右。经黏土阻滞后,碳粉净化层与壤土层自净效率约占7.5%,显着降低了模型出口铜离子残余量(可降至总量的0.45%)。对设计研究模型,试验结果充分体现出黏土吸附阻滞作用为主、碳粉净化作用为辅的显着特性。因此,如将此理念推广至地下水环境保护实践,则可简称之为"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地下水环境保护理念。(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杨可明,汪国平,付萍杰,张伟,王晓峰[3](2018)在《HHT时频分析土壤光谱的重金属铜离子污染信息提取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中不同浓度Cu~(2+)含量映射到土壤光谱上的信息量十分微弱,并且这些高光谱数据中也存在着难以避免的噪声,因而本研究的关键是如何在土壤光谱复杂的噪声环境中提取微弱Cu~(2+)信息。经验模态分解算法(EMD)能够有效去除高光谱数据中的噪声,且EMD是Hilbert变换对"非线性非稳定"信号时频分析的前提,当引入Huang变换后,可利用Hilbert-Huang变换(HHT)模型时频分析高光谱数据以实现降噪处理与信息提取。通过时频的HHT分析不同浓度Cu~(2+)污染下的土壤光谱,完成从原始光谱经EMD分解出各本征模态函数(IMF)分量的包络线、调制信号和频谱等曲线中挖掘土壤光谱的Cu~(2+)污染信息。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浓度Cu~(2+)污染时的土壤光谱HHT时频分析结果相同,不同浓度时则不同,所以也可依据IMF分量反演土壤Cu~(2+)含量。因此,高光谱数据的HHT时频分析能为土壤光谱的信息挖掘、光谱诊断和Cu~(2+)含量反演等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8年02期)

李键,赵瑞华,周云,王殿振,查磊[4](2017)在《海鲜菇菌糠对废水中重金属铜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以海鲜菇菌糠作为生物吸附剂时,对废水中重金属Cu~(2+)的吸附性能。本文通过单因素静态吸附实验确定了溶液初始pH值、铜离子初始浓度、吸附剂加入量、吸附时间及吸附剂粒径大小对菌糠吸附性能的影响,通过L9(34)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的吸附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单因素条件为:溶液初始pH 5、Cu~(2+)初始浓度10 mg/L、吸附时间150 min、吸附剂加入量28 g/L,吸附率最大为72%;正交试验分析显示Cu~(2+)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吸附剂加入量、pH为显着因素,优化后Cu~(2+)初始浓度为15 mg/L、pH 5.5、吸附时间150 min、加入量为32 g/L,吸附率可达78%。海鲜菇菌糠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经济的生物吸附剂对废水中重金属铜离子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望用于废水处理。(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王岭,吴忆宁,高雅[5](2017)在《基于微生物燃料电池测试铜离子在重金属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单室的微生物燃料电池为基础,通过设置铜离子的不同浓度梯度来研究电化学参数的响应,从而为生物燃料电池在重金属传感器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实验发现:单室的微生物燃料电池(SMFC),在外阻为1000Ω,100Mmpbs,1000mg/LCOD的情况下,分别测量其极化曲线和功率密度,阴阳极电位,30min的实时电压,并进行电化学参数的表征,结果发现数据采集卡所采集的30min实时电压,随着浓度梯度的变化,呈线性的发展,同时,极化曲线所测得的电压和功率密度,呈X2的变化趋势,另外,通过万用表所采集的阴阳极电位,同样也呈X2的趋势,这个结果为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实际应用,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2017第二届能源,环境与自然资源国际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5-25)

王风雷[6](2017)在《纳米氢氧化镁对重金属铜离子吸附性能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重金属离子危害的不断加剧及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纳米氢氧化镁作为“绿色环保型”吸附剂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但是,由于纳米氢氧化镁表面能极高,结构极其不稳定,易发生团聚,所以不利于吸附过程的进行。因此,在使用纳米氢氧化镁吸附时还需要对其进行表面改性处理,以增强其分散稳定性和亲油疏水性。基于纳米氢氧化镁的改性方法、吸附机理及数据仿真理论的基础上,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内容:(1)分别采用硅烷偶联剂KH-560、钛酸酯偶联剂HY-201、硬脂酸钠对纳米氢氧化镁进行表面改性,探究了改性时间、改性温度、改性剂的用量以及搅拌速率对纳米氢氧化镁改性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SEM和XRD谱图分析可知改性后纳米氢氧化镁粒子的分散性和疏水性得到了显着的提高。通过对纳米氢氧化镁不同工艺条件下的改性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最佳的改性剂为钛酸酯偶联剂HY-201,其最佳改性实验条件为:改性剂用量1.25wt%、改性温度80℃、改性时间15min、搅拌速率600rmp。(2)采用改性前和改性后的纳米氢氧化镁作为吸附剂对铜离子进行了吸附性能的研究。探究了吸附剂的浓度、吸附时间、溶液pH值以及吸附温度对铜离子吸附过程的影响,并对该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溶液pH为6,吸附剂浓度为3g/L,吸附时间为15min,吸附温度为298K时,对铜离子的吸附效果最佳。通过比较改性前后纳米氢氧化镁的吸附效果,发现改性后的纳米氢氧化镁对铜离子的吸附效果明显优于改性前。实验结果还表明纳米氢氧化镁对铜离子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且得到了纳米氢氧化镁改性前后对铜离子的理论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3.48mg/L和45.47mg/L。热力学研究表明该吸附过程为自发进行的物理吸热过程,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其吉布斯自由能ΔG逐渐降低。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吸附过程符合拟一级动力学模型,且吸附速率的控制是由粒子内扩散和吸附剂表面活性点吸附协同作用的。(3)基于纳米氢氧化镁对废水中重金属铜离子的吸附作用实验数据,本文进一步构建了BP网络结构模型对其进行仿真预测。通过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BP网络模型能够进行实验数据预测,其平均相对误差小于等于3.27%。(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尹蕊,蒋宗伯,霍元子[7](2017)在《磁性铜离子印迹聚合物在重金属水污染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各国陆续认识到污水处理的重要性,以往传统的污水处理方法已不能满足当下的严重水污染情况。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近年新兴起的一种新型多功能材料,具有良好的顺磁性及高选择性特征。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分离是在有外加磁场的情况下,达到主动识别并分离目标。本文综述了磁性铜分子印迹聚合物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17年03期)

王玉珍,冯锋,白云峰,鲍雅妍[8](2016)在《重金属铜离子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选择双功能试剂1-(4-异硫氰苄基)乙烯基二胺-N,N,N',N'-(四乙酸0TCBE),分别与载体蛋白(牛血清白蛋白,BSA;卵清蛋白,OVA)和Cu~(2+)连接,制备出免疫原(Cu-ITCBE-BSA)和包被抗原(Cu-ITCBE-OVA),采用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利用细胞融合杂交瘤技术制备出针对Cu~(2+)的单克隆抗体。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在Cu~(2+)浓度为0~500ng/mL的范围内建立了快速检测Cu~(2+)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方法。该方法的IC_(50)为44.09ng/mL,检出限为2.15 ng/mL。该抗体与被检测的多种金属离子均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较强。(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孙勇,付世杰,秦保亮,王亚楠,姜金庆[9](2016)在《抗重金属铜离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免疫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制备抗Cu~(2+)的高效价、敏感、特异的单克隆抗体,采用已合成的铜离子人工抗原Cu~(2+)-ITCBEBSA免疫Balb/C小鼠,通过间接ELISA和阻断ELISA筛选备用小鼠,用细胞融合技术制备抗Cu~(2+)的单克隆抗体。结果筛选到4株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杂交瘤细胞,其中杂交瘤细胞株2B8培养上清中的抗体效价采用间接ELISA检测为1∶(1.28×10~3),用其制备的腹水中抗体效价为1∶(5.12×10~5),该单克隆抗体为IgG1/κ型,对Cu~(2+)-EDTA的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_(50))为29.78μg/L,与Zn~(2+)-EDTA的交叉反应率(CR)为26.0%,与其他金属螯合物没有交叉反应,表明获得特异性较好的抗Cu~(2+)的单克隆抗体,可用于铜离子的免疫学检测。(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孙勇[10](2016)在《抗重金属铜离子mAb的制备及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铜(Copper,Cu)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是人类和动植物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是过量的铜也会给机体带来很大的危害。针对重金属的理化检测方法存在费用高、样品前处理繁琐、不能现场快速检测等缺点,其推广应用受到了局限。本论文利用免疫学技术旨在制备出抗Cu~(2+)-EDTA单克隆抗体并建立铜离子阻断ELISA检测方法。将铜离子与双功能螯合剂ITCBE螯合,形成半抗原,采用异硫氰酯法将其与载体蛋白(BSA、OVA)偶联,获得免疫原Cu~(2+)-ITCBE-BSA和包被原Cu~(2+)-ITCBE-OVA,用UV、ICP-AES、SDS-PAGE等进行鉴定,并通过免疫动物获得的Cu~(2+)-EDTA pAb进行鉴定,以确定免疫原是否合成成功。结果表明,免疫原和包被原蛋白浓度分别为9.21mg/mL和6.25 mg/mL,Cu~(2+)质量浓度分别为16.83μg/mL和6.42μg/mL;分子量大于BSA;pAb效价达到了1∶(5.12×104),对Cu~(2+)-EDTA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9.92ng/mL,与Zn2+-EDTA的交叉反应率(CR%)为27.01%,与其他重金属螯合物无交叉反应。采用免疫原Cu~(2+)-ITCBE-BSA免疫Balb/C小鼠,通过间接ELISA和阻断ELISA法筛选细胞融合备用小鼠,利用细胞融合技术制备抗Cu~(2+)-EDTA单克隆抗体。结果表明,筛选出4株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1F7、2B8、3G5和3D10。其中2B8株细胞培养上清中的抗体效价为1∶(1.28×103),腹水抗体效价为1∶(5.12×105),同种型为IgG1/κ型,亲和常数(Ka)为7.87×1011 L/moL,IC50为29.78 ng/mL,与Zn2+-EDTA的CR%为26%,与其他重金属螯合物没有交叉反应。采用2B8细胞株产生的腹水单抗组装Cu~(2+)阻断ELISA检测试剂盒,并利用阻断ELISA法测其灵敏度、添加回收试验测其准确度、批内批间试验测其精密度、交叉反应试验测其特异性。结果表明,试剂盒灵敏度为11.91 ng/mL;添加回收试验和批内批间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5%;除与Zn2+-EDTA的CR%为26%外,与其他重金属螯合物无交叉反应;4℃能保存六个月。本论文成功制备了抗Cu~(2+)-EDTA的人工抗原,筛选出一株特异、敏感、高效价的单克隆细胞株,建立了敏感、特异的铜离子阻断ELISA检测方法。(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学院》期刊2016-06-01)

重金属铜离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重金属铜离子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包含黏土防护层、壤土运移层、竹炭(碳粉)净化层组成的复杂室内大土柱(直径Φ=280 mm)模型。在重金属铜离子运移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铜离子在具有复杂分层结构土柱模型中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黏土对铜离子的吸附阻滞作用显着高于壤土,阻滞效率在91%左右。经黏土阻滞后,碳粉净化层与壤土层自净效率约占7.5%,显着降低了模型出口铜离子残余量(可降至总量的0.45%)。对设计研究模型,试验结果充分体现出黏土吸附阻滞作用为主、碳粉净化作用为辅的显着特性。因此,如将此理念推广至地下水环境保护实践,则可简称之为"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地下水环境保护理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重金属铜离子论文参考文献

[1].卓文,陈新,刘秋妤,唐敏.铜离子胁迫对近江牡蛎软体组织及贝壳重金属含量的影响[J].热带生物学报.2019

[2].詹美礼,王圆圆,葛金金,盛金昌,罗玉龙.重金属铜离子在分层土壤中的迁移机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8

[3].杨可明,汪国平,付萍杰,张伟,王晓峰.HHT时频分析土壤光谱的重金属铜离子污染信息提取模型[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8

[4].李键,赵瑞华,周云,王殿振,查磊.海鲜菇菌糠对废水中重金属铜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5].王岭,吴忆宁,高雅.基于微生物燃料电池测试铜离子在重金属生物传感器的研究[C].2017第二届能源,环境与自然资源国际会议论文集.2017

[6].王风雷.纳米氢氧化镁对重金属铜离子吸附性能影响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

[7].尹蕊,蒋宗伯,霍元子.磁性铜离子印迹聚合物在重金属水污染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

[8].王玉珍,冯锋,白云峰,鲍雅妍.重金属铜离子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9].孙勇,付世杰,秦保亮,王亚楠,姜金庆.抗重金属铜离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免疫学特性[J].西北农业学报.2016

[10].孙勇.抗重金属铜离子mAb的制备及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D].河南科技学院.2016

标签:;  ;  ;  

重金属铜离子论文-卓文,陈新,刘秋妤,唐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