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作序言论文-陈诚

译作序言论文-陈诚

导读:本文包含了译作序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传教士,译论,序言,操纵

译作序言论文文献综述

陈诚[1](2017)在《从译作序言看晚清传教士译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传教士译介活动很早便在中国展开,到晚清,相关的译作已有许多,在数量和类别上都比较丰富。这其中就有大量传教士译者的译论,他们写在序言部分的有关翻译的个人观点和看法便是很好的例证。现有数据和资料显示,近年来对于传教士译作的研究数不胜数,但有关传教士译作序言部分译论的研究却不是很多。因而,本文对传教士译论进行了探讨,希望通过序言译论这个新角度来为传教士翻译研究增添更多研究史料和个人见解。本文的写作是在操纵改写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以20多篇传教士译作序言上的译论为研究对象。作者对操纵改写理论指导下传教士译者的翻译行为进行了系列讨论,且每部分讨论都引用了具体译论作为例证。作者首先分析了晚清社会主流意识影响下传教士翻译活动的动机和目的。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主张文化救国,通过翻译西方学术经典并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及文化知识来提高国民素质和改善社会时局,因而传教士的翻译活动符合晚清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作者继续讨论了诗学影响下传教士译者的四种改写策略,即添加辅助图例,删减繁冗赘述,改编文化表达和选取主要观点。根据列弗菲尔对诗学的定义,其主要包括文学功能和文体风格两种组成要素。晚清传教士译者对原语的改写正是为了使译本在文学功能上适应译语社会,克服读者对异质文化的陌生感和抵触情绪,也是为了使译本在文体风格上适合译语文化,迎合读者期待并减少阅读障碍。作者还研究了传教士译者自身在翻译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表现,通过分析传教士译者的文化素质和生活经历,来评价其在译作中体现的宗教思想观和民族优越感。最后根据传教士译者在序言中对译作质量及其意义影响的评价,作者从又一角度证实了序言译论研究的价值和重要性。作者发现,传教士译作序言中的相关翻译言论不但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且对于传教士翻译研究来说是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因为这部分内容往往包含许多珍贵却容易被人忽视的研究史料。在操纵改写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传教士译作序言中的译论,作者希望能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个具有潜力的研究视角,并为西方翻译理论在翻译活动中的应用和实践增添新的实例。(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7-06-01)

于超[2](2009)在《从译作序言看翻译标准和翻译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标准问题一直是翻译的核心问题,翻译研究一直在寻求一种公认的放之四海皆准的翻译标准来指导翻译实践。本文对中西方翻译史上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翻译标准进行了总结归纳,发现“忠实”、“通顺”是这些翻译标准的基本特点,然而许多成功的翻译作品却存在违反这两大标准的现象,本文认为之所以这样的译文依旧取得了成功,原因在于翻译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承诺与责任,而译者并没有违反“诚”这一翻译工作的前提。这样的实例引起我们思考如何对这样的译文进行评价。本文在对翻译标准问题探讨的基础上,对以“忠实”、“通顺”为衡量译作优劣与否的翻译批评标准进行了归纳和讨论,认为翻译评价的哲学基础不是认识论中的真理符合论,而应该是价值学理论。本文从译作序言入手,分析了译作序言的组成要素。通过考察译者具体的翻译实践和译作序言,分析了译者是为何又如何违背这些公认的翻译标准的,尤其是“忠”这一翻译标准。通过对译作序言及其功能的分析,认为译者主观性、翻译目的、目标读者、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等因素影响着译者对翻译标准的选择或故意违反,进而形成了译者个人翻译原则。这类译者翻译原则也许对其他翻译实践并不适用,但是对某部具体的译作却可能是最好的选择。而译者的极具个人色彩的翻译原则往往会通过译作序、后记或是跋语的形式,将自己对具体的翻译问题的解决和思考进行阐释和澄清,是译者负责任的表现,也是翻译“诚”这一精神最好的体现。本文通过进一步对译作序言进行分析,基于价值学理论的启示,本文提出了进行翻译批评时应当参考的五个主要方面:即目标读者因素、译文特质、翻译批评视野、翻译批评标准和批评者主观因素对翻译批评的影响。译作序言跋语来自于译者翻译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不仅是翻译研究的重要资源,而且对翻译实践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作为翻译批评的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9-12-01)

孙昌坤[3](2005)在《译作序言跋语与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译作的序言跋语是译者翻译思想的重要载体,是客观研究和评价译者与译作、重构特定历史时期翻译规范的重要资料源泉,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四川外语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孙昌坤[4](2005)在《简论译作序言跋语对于翻译研究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译作的序言跋语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它们是客观地评价译者和译作、重构特定历史时期的翻译规范的重要资料源泉(本文来源于《上海翻译》期刊2005年01期)

译作序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翻译标准问题一直是翻译的核心问题,翻译研究一直在寻求一种公认的放之四海皆准的翻译标准来指导翻译实践。本文对中西方翻译史上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翻译标准进行了总结归纳,发现“忠实”、“通顺”是这些翻译标准的基本特点,然而许多成功的翻译作品却存在违反这两大标准的现象,本文认为之所以这样的译文依旧取得了成功,原因在于翻译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承诺与责任,而译者并没有违反“诚”这一翻译工作的前提。这样的实例引起我们思考如何对这样的译文进行评价。本文在对翻译标准问题探讨的基础上,对以“忠实”、“通顺”为衡量译作优劣与否的翻译批评标准进行了归纳和讨论,认为翻译评价的哲学基础不是认识论中的真理符合论,而应该是价值学理论。本文从译作序言入手,分析了译作序言的组成要素。通过考察译者具体的翻译实践和译作序言,分析了译者是为何又如何违背这些公认的翻译标准的,尤其是“忠”这一翻译标准。通过对译作序言及其功能的分析,认为译者主观性、翻译目的、目标读者、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等因素影响着译者对翻译标准的选择或故意违反,进而形成了译者个人翻译原则。这类译者翻译原则也许对其他翻译实践并不适用,但是对某部具体的译作却可能是最好的选择。而译者的极具个人色彩的翻译原则往往会通过译作序、后记或是跋语的形式,将自己对具体的翻译问题的解决和思考进行阐释和澄清,是译者负责任的表现,也是翻译“诚”这一精神最好的体现。本文通过进一步对译作序言进行分析,基于价值学理论的启示,本文提出了进行翻译批评时应当参考的五个主要方面:即目标读者因素、译文特质、翻译批评视野、翻译批评标准和批评者主观因素对翻译批评的影响。译作序言跋语来自于译者翻译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不仅是翻译研究的重要资源,而且对翻译实践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作为翻译批评的重要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译作序言论文参考文献

[1].陈诚.从译作序言看晚清传教士译论[D].北京交通大学.2017

[2].于超.从译作序言看翻译标准和翻译批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9

[3].孙昌坤.译作序言跋语与翻译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

[4].孙昌坤.简论译作序言跋语对于翻译研究的意义[J].上海翻译.2005

标签:;  ;  ;  ;  

译作序言论文-陈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