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油机燃烧论文-尹伊郡,颜平涛,王东荣,梁澄清,李琪

汽油机燃烧论文-尹伊郡,颜平涛,王东荣,梁澄清,李琪

导读:本文包含了汽油机燃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米勒循环,燃烧预测,汽油机,GT-Power

汽油机燃烧论文文献综述

尹伊郡,颜平涛,王东荣,梁澄清,李琪[1](2019)在《米勒循环涡轮增压汽油机燃烧参数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索了一种使用GT-Power软件预测米勒循环涡轮增压汽油机燃烧参数的方法。首先,使用Wiebe燃烧模型和SI-Turb燃烧模型分别建立并校核吉利某汽油机模型;之后设计两种米勒气门升程曲线,并在使用Wiebe燃烧模型的汽油机模型中,优化两种方案外特性进排气门相位;最后使用SI-Turb燃烧模型和Knock模型预测两种方案外特性的燃烧参数。上述方法在计算量可接受的前提下,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米勒循环增压汽油机的燃烧参数。(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3)》期刊2019-10-22)

范明强[2](2019)在《宝马公司3L双涡轮增压均质燃烧直喷式汽油机介绍(二)》一文中研究指出(接上期)3.电子控制系统的改进该机型的电子控制系统因添加了控制增压系统和汽油缸内直接喷射的功能,需要附加相关的软件功能而要求增加电控单元中存储器的容量,并必须具有更高的计算能力,此外传感器和执行器的扩展使得必须修改运行系统。根据这些要求对电子控制系统进行了改进开发,其中的主要区别在于程序存储器扩大了足有(本文来源于《汽车维修与保养》期刊2019年09期)

黄彬[3](2019)在《增压直喷汽油机喷雾及燃烧特性可视化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可视化光学增压直喷单缸机,对两种形式喷油器匹配两种活塞顶面燃烧室的组合,在两个典型工况下试验研究了喷油相位、喷油次数等参数对发动机喷油雾化、燃烧特性、碳烟排放等方面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催化器起燃工况,各喷油器和活塞顶面组合均可满足燃烧和碳烟排放等开发目标要求,I-129叁角型六孔喷油器缸内混合气分布形态更优;在全油门工况,采用优化喷油时刻的叁次喷射策略可有效避免燃烧关键区域的燃油湿壁风险,I-129喷油器匹配P-B平面活塞为最佳硬件组合。(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9年16期)

侯圣智,朱棣,尹君,刘斌[4](2019)在《点火参数对直喷汽油机废气稀释燃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一台缸内直喷汽油机上,研究了部分负荷下点火参数对直喷汽油机废气稀释燃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增大点火能量,有助于改善直喷汽油发动机废气稀释燃烧过程,提高燃烧效率,减小燃烧循环波动率;当点火能量增大到一定值以后,点火能量的提高对发动机燃烧过程的影响不再明显;点火时刻比点火能量对直喷汽油机废气稀释燃烧过程的影响更为显着,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点火时刻的提前,发动机瞬时放热率峰值、最大爆发压力以及输出转矩明显提高,燃烧稳定性以及燃油经济性明显改善。(本文来源于《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范明强[5](2019)在《宝马公司3L双涡轮增压均质燃烧直喷式汽油机介绍(一)》一文中研究指出宝马公司的涡轮增压汽油机已具有悠久的历史。1974年推出的BMW 2002 Turbo型轿车是世界上第一辆装用涡轮增压汽油机的量产汽车(图1)。1980年搭载3.2L-6缸涡轮增压汽油机的745i轿车成为当时车型型谱中的顶级车型。1983年公司又通过废气涡轮增压使1.5L排量的汽油机的功率高达735kW以上,搭载于一级方程式世界冠军赛车上。但是,当时的涡轮增压汽油机却存在燃油耗高和加速响应性能不良的致命弱点,这是宝马公司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放弃继续开发涡轮增压汽油机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汽车维修与保养》期刊2019年08期)

吴广权,陈泓,李钰怀,吴坚,林思聪[6](2019)在《广汽新一代1.5T直喷汽油机燃烧系统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第四阶段油耗法规和CN6b排放限制要求,广汽集团以GCCS高效燃烧控制技术为核心,运用大量先进技术,开发了全新一代采用Miller燃烧循环的增压缸内直喷汽油机(TGDI)。基于多种先进的光学诊断技术搭建了燃烧系统可视化开发平台,结合模拟仿真计算手段对进气道、燃烧室结构及喷雾的优化设计,开发出了紧凑、高效、低排放的miller燃烧循环控制原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发动机本体的轻量化设计、系统性的减摩技术和先进的热管理,进一步降低了整机的油耗水平。热力学试验结果表明:该发动机万有特性最低油耗为215g/(kW·h),最高热效率为39.3%,并实现了75kW/L的升功率密度,且具备不带GPF满足CN6b排放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王志望,旷云龙,张华,杨林,李连豹[7](2019)在《高效汽油机均质稀薄燃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均质稀薄燃烧技术由于可大幅提高汽油机效率而成为发动机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稀薄燃烧能够有效降低缸内燃烧温度,抑制爆震,从而允许点火角提前和增大压缩比。同时,减小发动机喷油加浓区域和降低冷却热损失,此外,还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动机部分负荷的泵气损失功,以及有效降低NOx排放,但是随着过量空气系数的升高,缸内混合气体的燃烧变得更加困难,循环波动率增大,甚至会出现失火等现象,以及燃烧持续期加长,缸内温度下降,工质做功能力会下降。故需要匹配高效的点火系统,以获得稳定的燃烧,探索合适的过量空气系数范围是稀薄燃烧技术应用的关键。在此背景下,探索研究稀薄燃烧对于发动机油耗和NO_x排放的影响。应用高效点火系统,研究高效点火稀薄燃烧特性,以及稀燃情况下的燃烧、油耗和排放情况。试验验证发现,应用高效点火和稀薄燃烧技术之后,在2 416 r/min,BMEP 0.86 MPa,过量空气系数1.51时,获得最低有效燃油消耗率BSFC为203.85 g/(kW·h),发动机热效率约为41%,指示燃油消耗率193.41 g/(kW·h),指示热效率为43.3%。(本文来源于《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志方章浩,松崎伊生,鹤岛理史,丹泽一树,富田全幸[8](2019)在《先进燃烧系统的技术研究——V6涡轮增压直喷汽油机的燃烧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日产汽车公司研发人员在燃烧系统研究中采用基于系统工程的研究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V6涡轮增压直喷汽油机的燃烧系统。项目针对发动机的性能要求,设定相关的中间物理量指标,并与燃烧要素建立关系,从而在试验机上选定涵盖众多参数的燃烧系统最佳规格指标。实例表明,由于采用卧式气道、向上方偏移喷雾、多级喷射和优化活塞顶部形状的燃烧室等诸多新技术,开发的燃烧系统全面实现了预设目标。(本文来源于《汽车与新动力》期刊2019年03期)

胡宗杰,李明龙,刘婷,李理光[9](2019)在《直喷汽油机恒转速增转矩工况燃烧与排放》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一台直喷汽油机(GDI)上,利用发动机瞬态控制和测试系统,研究恒转速增转矩工况下节气门切换幅度和切换耗时对发动机燃烧与排放动态响应的影响,并通过基于比例积分(PI)调节的过量空气系数(λ)闭环控制和节气门超调策略优化瞬态工况的燃烧和排放.试验结果表明:在恒转速增转矩工况,发动机工作参数相对于节气门的变化有一定的滞后,切换时间越长各参数与节气门变化的跟随性越好;切换幅度较大时,各参数稳定性较差;进气的响应特性是影响发动机瞬态工况下燃烧与排放的主要因素.在所研究的工况下,过量空气系数闭环控制的最优PI(比例值、积分值)组合为P=0.08/I=0.5;进气门超调策略可以更有效地减小进气响应的滞后时间,使燃烧更充分,降低颗粒物数量浓度和碳氢(HC)排放.(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朱延鑫[10](2019)在《燃油温度对缸内直喷汽油机燃烧和排放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缸内直喷汽油机在提高热效率的同时也存在着颗粒物排放严重的问题,突破这一问题对缸内直喷汽油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升燃油温度对改善直喷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分布具有显着的效果,从而直接影响工质燃烧期间颗粒物的生成和二次氧化。因此,本文针对某款缸内直喷汽油机,搭建进气道和燃烧室模型,编写图像处理程序,利用定容燃烧可视化平台和整机台架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准确的校验,并模拟计算单次喷射模式和两次喷射模式下,燃油温度对缸内直喷汽油机喷雾发展过程、缸内混合气形成和分布、缸内油膜分布、工质燃烧和颗粒物生成的影响,进而改善直喷汽油机颗粒物排放问题。研究结果如下:单次喷射模式下,在2000 r/min、100%负荷、当量比为1的工况下,研究燃油温度和喷射参数对缸内直喷汽油机工质燃烧和颗粒物排放的影响。当喷射燃油温度从40℃升高到100℃时,在同一曲轴转角下,油滴的索特平均直径最大减小5μm,同比减小25%;点火时刻,火花塞周围的混合气当量比从1增加至1.2,使工质燃烧速度加快,燃烧最大爆发压力增大2%;缸内燃油附着量减小。当燃油温度为80℃和100℃时,燃烧后期缸内颗粒物生成量显着下降,达到3E-13数量级,与燃油温度为40℃相比,降低了105倍。考虑到加热燃油带来的成本和安全问题,对比和分析之后最优燃油温度应选取为80℃。当喷油时刻从80°CA推迟至140°CA时,缸内混合气的分布形式更有利于火花塞点火和火焰传播,使燃烧压力增大,放热率峰值增大36 J/deg,同比增大16%。当喷油时刻为140°CA时,燃烧末期,缸内soot质量分数在8.3E-08数量级,不利于颗粒物排放地控制。考虑到燃烧特性和排放特性,最优喷油时刻应选取为120°CA。优化燃油温度和喷油时刻后,不同喷油压力对工质燃烧影响较小,较大的喷油压力下,喷油结束时刻提前,混合气分布更加均匀,燃烧压力增大,峰值压力出现的时刻提前,综合分析后,最优喷油压力应选取为16MPa。选择最优燃油温度和喷射参数后,单次喷射模式下,燃烧热效率提升1.7%,排气门开启时刻soot质量分数保持在3E-13数量级。两次喷射模式下,研究燃油温度和喷射参数对缸内直喷汽油机工质燃烧和soot生成的影响。与单次喷射模式相比,两次喷射模式下,提升燃油温度对混合气的形成影响更大。当燃油温度从40℃提升至100℃时,点火时刻,火花塞附近的混合气当量比从1.9降至1.4,喷油器附近的混合气当量比从2.0降至1.4,工质燃烧速度增大,最大爆发压力增大3.7%,放热率峰值为215 J/deg。当燃油温度为80℃和100℃时,燃烧末期,缸内soot质量分数达到1.8E-12数量级,与燃油温度为40℃相比,降低了103倍。综合对比后,最优燃油温度应选取为80℃。当第二次喷油时刻从120°CA BTDC推迟至100°CA BTDC时,火花塞附近的混合气当量比从1增加至1.1,燃烧放热率增大,峰值压力达到7.4 MPa,综合分析后,第二次喷油时刻应选取为100°CA BTDC。两次喷射模式下,第二次喷油压力对燃烧特性影响更大,当第二次喷油压力从10MPa增大至16MPa时,缸内燃烧压力增大,峰值压力达到7.49 MPa,同比增大7%,峰值压力出现的时刻前移2°CA;燃烧末期,缸内soot质量分数均在4E-13数量级,综合对比后,第二次喷油压力应选取为16MPa。两次喷射模式下,优化燃油温度和喷射参数后,燃烧热效率提升2.6%,排气门开启时刻缸内soot质量分数达到4E-13数量级,较好地控制了颗粒物排放。(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汽油机燃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接上期)3.电子控制系统的改进该机型的电子控制系统因添加了控制增压系统和汽油缸内直接喷射的功能,需要附加相关的软件功能而要求增加电控单元中存储器的容量,并必须具有更高的计算能力,此外传感器和执行器的扩展使得必须修改运行系统。根据这些要求对电子控制系统进行了改进开发,其中的主要区别在于程序存储器扩大了足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汽油机燃烧论文参考文献

[1].尹伊郡,颜平涛,王东荣,梁澄清,李琪.米勒循环涡轮增压汽油机燃烧参数预测[C].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3).2019

[2].范明强.宝马公司3L双涡轮增压均质燃烧直喷式汽油机介绍(二)[J].汽车维修与保养.2019

[3].黄彬.增压直喷汽油机喷雾及燃烧特性可视化试验研究[J].汽车实用技术.2019

[4].侯圣智,朱棣,尹君,刘斌.点火参数对直喷汽油机废气稀释燃烧的影响[J].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2019

[5].范明强.宝马公司3L双涡轮增压均质燃烧直喷式汽油机介绍(一)[J].汽车维修与保养.2019

[6].吴广权,陈泓,李钰怀,吴坚,林思聪.广汽新一代1.5T直喷汽油机燃烧系统开发[J].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2019

[7].王志望,旷云龙,张华,杨林,李连豹.高效汽油机均质稀薄燃烧试验研究[J].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2019

[8].志方章浩,松崎伊生,鹤岛理史,丹泽一树,富田全幸.先进燃烧系统的技术研究——V6涡轮增压直喷汽油机的燃烧技术[J].汽车与新动力.2019

[9].胡宗杰,李明龙,刘婷,李理光.直喷汽油机恒转速增转矩工况燃烧与排放[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10].朱延鑫.燃油温度对缸内直喷汽油机燃烧和排放影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9

标签:;  ;  ;  ;  

汽油机燃烧论文-尹伊郡,颜平涛,王东荣,梁澄清,李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