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小便论文-李旖旎,于河,刘铁钢,高飞,李卓

利小便论文-李旖旎,于河,刘铁钢,高飞,李卓

导读:本文包含了利小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温病条辨,利小便,性味合化,配伍

利小便论文文献综述

李旖旎,于河,刘铁钢,高飞,李卓[1](2019)在《《温病条辨》利小便法阐微》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温热、湿热两大类温病为纲,通过分析吴鞠通在应用利小便法时的药物性味合化配伍,详细阐述了各类利小便法在《温病条辨》中的应用,以期指导临床逐邪从水道外出的思路和方法的具体应用。在湿热类温病中,淡渗通利小便以祛湿,通下利小便以逐邪;在温热类温病中,淡渗利小便以通热郁,甘苦益阴气以利小便,淡通活用变苦通。(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导报》期刊2019年12期)

唐日林,冯晓旭,张光荣[2](2019)在《“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叶天士针对温病中的湿热病提出的治疗大法。对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5方面来理解:其一,因湿邪易遏阳气即成"阳遏"之证,故治求通阳;其二,因湿热病热湿相合、湿遏热蕴,此时的"阳微"多为假象,故不可妄用温热之药;其叁,"而在利小便"是因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利小便"为治湿大法;其四,"在利小便"并非指仅利小便,汗、吐、下等法均可酌情应用,中心思想为"给邪以出路";其五,"不在温"是说不应轻易用温热之药,非指绝对不可用温药,若确系阳气不足则应于方中加入姜附等温阳之品以助阳除湿,"随证治之"方可应临床之万变。(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鲁军,杨东升,黄棪,夏雪皎,周凝[3](2019)在《蒲辅周“利小便以实大便”法治疗痢疾经验采撷》一文中研究指出痢疾一病,临床多见,病情反复,缠绵难愈。现将蒲辅周在《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之蒲辅周》中治疗痢疾的医案进行分析,并整理其治疗经验。蒲辅周治疗的痢疾主要为中虚寒湿、湿热内蕴、木郁土壅、中气下陷4型,以"利小便以实大便"为根本大法,善用糖治痢,注重调气之药宜小量多品,强调剂型与服药次数灵活运用,疗效甚佳。蒲辅周治疗痢疾见解独到,用药精当。应细细体会,活学活用,为今后治疗痢疾打下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提高中医治疗痢疾的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魏小明,孙毅[4](2019)在《浅谈“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湿温病的治疗原则。湿有寒化、热化之分,燥有凉燥、热燥之别。临床上,结合燥湿同形同病,治疗因阳虚导致湿郁则不能布津,而又化燥的病症,除了可以通阳,也可以酌加温阳之法。在用药的思路上可以添加温肾之品。(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期刊2019年02期)

肖士菊,季云润,张广中[5](2019)在《胡希恕“利小便”“小发汗”法论治痹证及辨证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痹证与湿邪、风邪关系密切,利小便祛除湿邪,小发汗祛风除湿,皆可达到治疗痹证的目的。胡希恕认为痹证初起于表,日久迁延不愈,治疗需先辨八纲,次辨六经,再辨方证,"方证是辨证施治的尖端"。多项临床研究证明,按照胡希恕辨证施治经验,在六经八纲辨证的基础上进行方证辨证治疗痹证可取得安全可靠的疗效。本文从利小便、小发汗施治及胡希恕六经八纲辨证、方证辨证之法总结胡希恕临证治疗痹证经验,深入理解胡希恕治疗痹证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环球中医药》期刊2019年01期)

朱二苓[6](2018)在《“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出自叶天士《外感温热论》,不仅给湿热温病的治疗提出纲领性的原则,同时对因饮停湿聚、痰凝瘀阻所致的阳气不通、气与水为患的杂病治疗拓宽了思路。笔者将此理论运用于临床,疗效满意。(本文来源于《环球中医药》期刊2018年09期)

刘涛,张毅,李娟,李金田,余森豪[7](2017)在《结合《伤寒论》探讨“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伤寒论》中阴阳的具体含义作了初步分析、整理、归纳,认为《伤寒论》中阳的含义包含津液。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正是得自仲景之法,而更适宜应用于湿热证,体现了叶氏师古而不泥古、遵经方之法、灵活化裁的思想,为学习并灵活运用经方思想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期刊2017年09期)

张妙兴[8](2017)在《从“利小便实大便”谈小肠湿盛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小便实大便"是临床上常用的治泄之法。溯源均言始于《伤寒论》:"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伤寒论》第159条)。该法在临床运用广泛,效果明显,受到诸多医家的推崇。但中医发展中历来是百家争鸣的氛围,亦有提出质疑的医者,周叔平~([1])从基础理论、起源、功效等方面推论利小便没有止泻之功,其认为"利(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杂志》期刊2017年08期)

王玉生,许雯[9](2017)在《利水通阳治湿温》一文中研究指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见于叶天士《外感温热篇》,这为后世治疗湿温拟订了治疗大法,且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后世多理解为:治疗湿温,不可以温补,而在于温通阳气以利小便。笔者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叶天士原意,也不符合临床实际,应理解为:治疗湿温,不在于温化,(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报》期刊2017-08-10)

朱开然,余德惠,雷根平[10](2017)在《辨析“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一文中研究指出立足《外感温热篇》《湿热病篇》等相关温病学着作,结合《伤寒论》中苓桂剂的条文内涵,比较"通阳"与"温阳"的区别,阐释"利小便"的应用范围,辨析"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整体临证意义。(本文来源于《四川中医》期刊2017年04期)

利小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叶天士针对温病中的湿热病提出的治疗大法。对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5方面来理解:其一,因湿邪易遏阳气即成"阳遏"之证,故治求通阳;其二,因湿热病热湿相合、湿遏热蕴,此时的"阳微"多为假象,故不可妄用温热之药;其叁,"而在利小便"是因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利小便"为治湿大法;其四,"在利小便"并非指仅利小便,汗、吐、下等法均可酌情应用,中心思想为"给邪以出路";其五,"不在温"是说不应轻易用温热之药,非指绝对不可用温药,若确系阳气不足则应于方中加入姜附等温阳之品以助阳除湿,"随证治之"方可应临床之万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利小便论文参考文献

[1].李旖旎,于河,刘铁钢,高飞,李卓.《温病条辨》利小便法阐微[J].中医药导报.2019

[2].唐日林,冯晓旭,张光荣.“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

[3].鲁军,杨东升,黄棪,夏雪皎,周凝.蒲辅周“利小便以实大便”法治疗痢疾经验采撷[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4].魏小明,孙毅.浅谈“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临床应用[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9

[5].肖士菊,季云润,张广中.胡希恕“利小便”“小发汗”法论治痹证及辨证经验[J].环球中医药.2019

[6].朱二苓.“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临床应用[J].环球中医药.2018

[7].刘涛,张毅,李娟,李金田,余森豪.结合《伤寒论》探讨“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7

[8].张妙兴.从“利小便实大便”谈小肠湿盛证[J].湖南中医杂志.2017

[9].王玉生,许雯.利水通阳治湿温[N].中国中医药报.2017

[10].朱开然,余德惠,雷根平.辨析“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J].四川中医.2017

标签:;  ;  ;  ;  

利小便论文-李旖旎,于河,刘铁钢,高飞,李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