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普通白菜,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加氧酶小亚基基因,序列分析,qRT-PCR
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论文文献综述
刘东让,侯喜林,肖栋[1](2019)在《普通白菜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加氧酶小亚基基因Bcrbc S的克隆及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RACE技术,从普通白菜抗霜霉病品种苏州青叶片克隆到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加氧酶小亚基(ribulose-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 small subunit,Bcrbc S)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采用q RT-PCR分析该基因在普通白菜不同组织的表达模式。利用SDS-PAGE技术分析了该基因的原核表达特征。序列分析结果表明,Bcrbc S基因的c DNA序列全长为733 bp,其中开放阅读框长度为543 bp,共编码181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20.3×10~3 Da,理论等电点为8.23。氨基酸同源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普通白菜Bcrbc S基因与同科植物的进化关系相近。实时定量分析结果表明,Bcrbc S基因在普通白菜叶中表达最强;在SA和Na Cl处理下,Bcrbc S基因表达量均在处理24 h后达到峰值。原核表达载体经IPTG诱导表达出分子质量约为20×10~3 Da的融合蛋白。(本文来源于《中国蔬菜》期刊2019年01期)
陈候鸣,陈跃,王盾,蒋德安[2](2016)在《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活化酶在植物抗逆性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世纪80年代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活化酶(Ru Bis CO activase,RCA)被发现后,一直广受关注,其酶学特性、体内外活化及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体内外活性调节机制、基因和分子结构、反义突变和超表达等研究,已成为了光合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就RCA分子结构、与光合作用的关系,特别是其在植物抗逆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魏军亚,刘德兵,陈业渊,魏守兴,谢子四[3](2015)在《香蕉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加氧酶小亚基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PCR技术成功克隆1个香蕉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加氧酶小亚基基因的全长序列,并登录GeneBank,登陆号为FJ973633。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香蕉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加氧酶小亚基基因序列,对其推导的氨基酸的理化性质、亲水性/疏水性、跨膜结构、导肽、二级结构进行预测,并对香蕉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加氧酶小亚基的氨基酸做进化发育分析,为进一步了解香蕉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加氧酶小亚基在香蕉光合吸收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文摘》期刊2015年01期)
马丽茹,高健洲,刘燕[4](2012)在《芍药不同品种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活性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芍药不同品种Rubisco活性差异及其与光合速率和羧化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而为从芍药露地品种中筛选设施适用品种提供参考,本文以设施栽培中开花良好的‘大富贵’、‘桃花飞雪’和开花较差的‘多叶紫’为对象,对比研究了不同品种在露地栽培条件下Rubisco活性、最大净光合速率和羧化效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芍药不同品种Rubisco活性存在差异,在现蕾期和开花期差异显着,而花后期差异不明显。不同品种Rubisco活性动态变化与最大净光合速率和羧化效率动态变化关系不一致。‘大富贵’和‘桃花飞雪’从现蕾期到花后期,Rubisco活性变化呈单峰型,在开花期最高,且在现蕾期和开花期与最大净光合速率和羧化效率动态变化趋势相同,但在花后期变化趋势不同,急剧下降;而‘多叶紫’Rubisco活性变化一直较小,呈平稳态势,这种变化趋势与最大净光合速率和羧化效率动态变化完全相同,表现出高度相关性。因此,露地栽培芍药品种在现蕾期、开花期Rubisco活性高低及其在现蕾期、开花期和花后期与最大光和速率和羧化效率的动态变化关系,可能有助于了解不同品种在设施环境中的生长潜力。(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尚常花,朱顺妮,袁振宏,吕鹏梅,王忠铭[5](2011)在《巴夫杜氏藻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小亚基基因的克隆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是光合作用中的一个关键酶,其小亚基rbcS具有调控羧化反应催化效率和影响该酶对二氧化碳/氧气底物特异性的功能。从巴夫杜氏藻中克隆rbcS基因及其5′-上游序列,并对基因及5′-上游序列进行了分析。根据已知rbcS基因保守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分别克隆到1 841 bp的DNA和380 bp的cDNA序列。以此为基础,使用染色体步移(Genome walking)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获得了799bp的5′端DNA序列和500 bp的3′端cDNA序列。序列分析发现,巴夫杜氏藻rbcS DNA全长为2 031 bp(不包括476 bp 5′-上游序列),cDNA全长包括570 bp开放读码框(GenBank登录号:HQ315783)和294 bp 3′端非翻译区。5′-上游序列区域存在一系列预测的顺式作用元件。该研究旨在为后继的rbcS基因的功能和表达研究、Rubisco的遗传改造奠定基础。同时,rbcS启动子因其可驱动基因高效表达而引起广泛关注,因此获得的rbcS 5′-上游序列经验证和优化后,可用于在嗜盐微藻中驱动转基因的高效表达以及完善微藻转化系统。(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杜翠红,刘静雯,周集体[6](2010)在《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氧化酶基因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氧化酶(RubisCO)(EC4.1.139)是光合细菌通过卡尔文循环固定二氧化碳的关键酶。本文采用PCR方法,从沼泽红假单胞菌株No.9中克隆到RubisCO基因(cbbM)序列(该序列已提交GenBank,登录号:GU061327)。采用同源建模法,建立了该RubisCO蛋白的叁维结构模型,预测其活性位点。将cbbM基因亚克隆到表达载体pTV118N上,构建表达质粒pTV-CBBM,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获得表达菌株BL21(DE3)/pTV-CBBM,该菌株经IPTG诱导表达后,进行SDS-PAGE检测。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破菌上清中的RubisCO酶活。结果表明:①cbbM基因编码461个氨基酸,与沼泽红假单胞菌株DCP3和DH1的RubisCO蛋白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8%和99%;②推测沼泽红假单胞菌No.9中RubisCO蛋白的活性中心由Asn112、Lys192、Asp194、Glu195、His288、Arg289、His322、Gly424、Ser369、Gly370和Gly394等氨基酸残基组成;③重组蛋白分子量约为50kDa左右,与预测相符;④破菌上清中的RubisCO酶比活高于原始菌株中的酶活,说明目的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有效表达。(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0年03期)
魏军亚,刘德兵,魏守兴,谢子四,陈业渊[7](2009)在《香蕉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加氧酶小亚基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加氧酶(RuBPCase)是植物光合作用中碳同化的关键酶,克隆RuBPCatse基因是深入探讨光合作用的分子机理,进而达到调控光合作用的必要前提。作者从低温诱导的香蕉幼苗中分离得到的一个差异片段入手,利用电子拼接和RT-PCR、RACE等技术克隆了一个新的(本文来源于《庆祝中国园艺学会创建80周年暨第11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11-20)
冀宪领,盖英萍,王洪利,牟志美[8](2009)在《桑树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活化酶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及原核表达与植物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活化酶(RCA)对桑树的光合作用具有重要调节作用。以桑树幼叶为材料分离mRNA,反转录合成cDNA,以cDNA第1链为模板,根据RCA的保守区域设计1对兼并引物,经PCR扩增获得RCA的基因功能区中间片段。对得到的桑树RCA的cDNA片段编码氨基酸进行BLAST分析表明,其与GenBank中其它植物来源的RCA有较高同源性。将RCA的部分编码区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0a(+),并转化到大肠杆菌菌株BL21中,经IPTG诱导,RCA的部分编码区在BL21菌株成功表达。将得到的RCA基因片段反向插入植物表达载体,构建了RCA基因反义表达载体pBI121-RCA,以利于进一步阐明RCA与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相互作用和调控关系以及用基因工程手段深入探讨桑树光合作用机制。(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09年01期)
孙雪,马斌,周成旭[9](2008)在《蛋白核小球藻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加氧酶小亚基部分基因序列的克隆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单细胞绿藻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藻株编号为NMBluh015-1)为实验材料,利用几种绿藻中的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加氧酶(Rubisco)的小亚基(rbcS)的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克隆到rbcS的一条cDNA(245 bp)和3条DNA序列(其编号为CP1、CP2和CP3,长度依次为1425 bp、810 bp、705 bp)。序列比较结果表明,该蛋白核小球藻rbcS cDNA核苷酸序列与普通小球藻(C.vulgaris)、杜氏藻(Dunaliella tertiolecta)(rbcS1和rbcS2)及蛋白核小球藻"太阳小球藻"株的相似性依次为93%、92%(91%)和90%,而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杜氏藻相似性最高(80%);3条rbcS DNA序列与绿藻及高等植物rbcS部分序列表现了较高的同源性,其中2条DNA(CP2和CP3)部分区段同源性很高。实验结果表明扩增得到的cDNA和DNA序列为蛋白核小球藻rbcS基因。(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08年03期)
陈张帆,王广策[10](2007)在《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加氧酶(RubisCO)在雨生红球藻不同生长阶段的表达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加氧酶(RubisCO)是 C_3途径的关键酶,因而是植物中研究最多、最深入的一种酶。研究生长阶段中不同时期的 RubisCO 表达量对探究及调控藻种的生长有很重要的意义。雨生红球藻因其次生代谢产物虾青素的功能及应用,成为一个重要的虾青素生产来源。本研究拟通过对红球藻不同生长时期 RubisCO 表达量的比较,掌握红球藻的生长规律,提高红球藻的产量及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08-01)
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上世纪80年代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活化酶(Ru Bis CO activase,RCA)被发现后,一直广受关注,其酶学特性、体内外活化及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体内外活性调节机制、基因和分子结构、反义突变和超表达等研究,已成为了光合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就RCA分子结构、与光合作用的关系,特别是其在植物抗逆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论文参考文献
[1].刘东让,侯喜林,肖栋.普通白菜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加氧酶小亚基基因BcrbcS的克隆及表达分析[J].中国蔬菜.2019
[2].陈候鸣,陈跃,王盾,蒋德安.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活化酶在植物抗逆性中的作用[J].植物生理学报.2016
[3].魏军亚,刘德兵,陈业渊,魏守兴,谢子四.香蕉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加氧酶小亚基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J].中国园艺文摘.2015
[4].马丽茹,高健洲,刘燕.芍药不同品种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活性差异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2
[5].尚常花,朱顺妮,袁振宏,吕鹏梅,王忠铭.巴夫杜氏藻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小亚基基因的克隆和分析[J].水产学报.2011
[6].杜翠红,刘静雯,周集体.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palustris)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氧化酶基因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J].海洋与湖沼.2010
[7].魏军亚,刘德兵,魏守兴,谢子四,陈业渊.香蕉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加氧酶小亚基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C].庆祝中国园艺学会创建80周年暨第11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2009
[8].冀宪领,盖英萍,王洪利,牟志美.桑树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活化酶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及原核表达与植物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J].蚕业科学.2009
[9].孙雪,马斌,周成旭.蛋白核小球藻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加氧酶小亚基部分基因序列的克隆与分析[J].海洋科学.2008
[10].陈张帆,王广策.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加氧酶(RubisCO)在雨生红球藻不同生长阶段的表达差异[C].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