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椎间盘高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脱出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入路髓核摘除,靶向成型
椎间盘高度论文文献综述
王许可,李无阴,周英杰,赵刚,郑怀亮[1](2019)在《椎间孔镜单通道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高度脱出移位型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椎间孔下髓核摘除术(percuto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l discectomy,PETD)治疗青年重度脱出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7年12月入住我院且术后随访大于12月的重度脱出移位型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1例,其中PETD 23例,男18例,女5例,平均(34.91±7.54)岁(27~44岁),病程(21.43±10.78)月(3~48月)。椎板开窗单纯髓核摘除术(fenestration discectomy,FD) 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37.89±5.27)岁(20~44岁),病程(23.00±14.00)月(6~60月)。随访12-36月,平均22±8月,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止痛药应用、住院时间、并发症率和复发率、以及手术前后腰部和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swestry,ODI)和改良MacNab评分、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PETD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止痛药比例及住院时间方面小于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D组手术时间小于PET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手术前后下肢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TD组在术后1天、术后1月腰痛评分及术后1月ODI评分方面,PETD组小于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VAS、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椎间隙高度丢失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按改良MacNab标准评定,PETD组:优15例、良7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95.7%,FD组优12例、良5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94.4%,两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重度脱出移位型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但可达到与椎板开窗单纯髓核摘除术同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且在创伤大小和术后早期恢复方面,显示出了更优的临床效果,但椎间隙高度丢失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华夏黄河骨科大会”、甘肃省老年医学会脊柱疾患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第四届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10-18)
姜铁斌,刘则征,王发宝,熊敏剑[2](2019)在《经皮内镜下椎间孔靶点扩大成形治疗高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椎间孔靶点扩大成形术治疗高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46例高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全麻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观察组行局麻经皮内镜下椎间孔靶点扩大成形髓核摘除术。比较两组的腰腿痛VAS评分、 ODI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天及术后1周,观察组的VAS评分、 ODI评分优于对照组(P <0.05)。术后6周及末次随访,两组的VAS及ODI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治疗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皮内镜下椎间孔靶点扩大成形术是治疗高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赵增功[3](2019)在《脊柱内镜下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高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脊柱内镜下经椎板间入路和经椎间孔入路治疗高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随访结果,探讨脊柱内镜下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高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手术技巧、术中注意事项及不同手术入路适应的责任节段。方法:共纳入高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7例,脱落1例,经椎板间入路组26例,经椎间孔入路组30例。经椎板间入路组采用经椎板间入路PELD,经椎间孔入路组采用经椎间孔入路PELD,记录不同时间点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改良MacNab标准,各组均随访6个月。结果:5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经椎间孔入路组1例术后2月复发接受二次手术为脱落病例。ODI评分经椎板间入路组由65.08±17.77下降至13.00±4.43,经椎间孔入路组由64.70±15.12下降至15.50±4.46,术后3月随访和术后6月随访的ODI评分经椎板间入路组小于经椎间孔入路组(P<0.05)。两组VAS评分(腰)和VAS评分(腿)均较术前降低,组间各时间点无显着差异(P>0.05)。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经椎板间入路组优良率为92.31%,经椎间孔入路组为90.00%。结论:脊柱内镜下经椎板间入路和经椎间孔入路髓核摘除术都能有效治疗高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板间入路PELD中期疗效优于经椎间孔入路PELD。(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3-17)
宋启春,郭晓昀,李全义,刘军,卫文博[4](2018)在《THESSYS技术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髂嵴高度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THESSYS技术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分析髂嵴高度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12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采用THESSYS手术治疗L_5/S_1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腰椎X线侧位片髂嵴最高点与L_4、L_5椎弓根的位置关系将患者分为3组,髂嵴高度在L_5椎弓根上缘水平线以下为Ⅰ组(n=42),L_4椎弓根下缘水平线及L_5椎弓根上缘水平线之间为Ⅱ组(n=29),L_4椎弓根下缘水平线以上为Ⅲ组(n=5)。观察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变化,比较3组患者之间的疗效差异。结果平均手术时间(86.5±13.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3.0±1.4)mL。1例患者术中硬膜轻度撕裂致脑脊液漏,对症治疗后好转,1例术后椎间盘突出复发再次行同一术式。随访时间12~1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4±2.4)个月。所有患者术后1周,1、6、12个月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 <0.05);与Ⅰ组、Ⅱ组相比,Ⅲ组患者(L_5/S_1突出伴高髂嵴)术后VAS评分和ODI较差(P <0.05)。结论 TH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良好;髂嵴是否高于L_4椎弓根下缘水平线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王海波,王元,孙璟川,徐锡明,孔庆捷[5](2018)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术中恢复椎间隙自然高度对术后疗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与术后疗效的关系。方法测量100例健康志愿者颈椎各椎间隙高度,计算各椎间隙高度与C2/C3椎间隙高度比值作为参考标准。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6月行ACDF治疗的139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节段术后椎间高度与C2/C3椎间高度比值是否在参考值95%可信区间内分为自然高度组和非自然高度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神经系统功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疼痛情况。末次随访统计并分析轴性症状发生情况。结果末次随访时2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2组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且自然高度组较非自然高度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自然高度组轴性症状发生率为15.4%,非自然高度组为3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ACDF术中椎间隙的撑开高度应参照自身其他健康椎间隙的高度,控制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与健康椎间隙高度比值在95%可信区间内,椎间隙高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增加。(本文来源于《脊柱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晏怡果,齐蔚霖,薛静波,欧阳智华,李学林[6](2018)在《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髓核摘除术治疗高度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入路选择与短期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有效微创治疗手段,高度移位型LDH的手术相对比较困难,入路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或经椎板间入路PELD治疗高度移位型LDH的技术要点、入路选择与短期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9月至2017年6月采用PELD治疗高度移位型LDH患者19例,男10例,女9例;年龄34~69岁,平均48岁。13例向尾侧脱出移位,6例向头侧脱出移位;责任节段包括L3/4 1例,L4/5 11例,L5/S1 7例。患者均有腰腿痛症状,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为63.5%±10.7%,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痛(5.2±2.1)分,腿痛(7.1±2.4)分。14例采用经椎间孔入路,5例采用经椎板间入路。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110 min,平均70 min。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20.8个月。末次随访时,ODI为10.8%±6.8%,VAS腰痛评分(2.1±1.1)分、腿痛评分(1.8±0.9)分。与术前相比,ODI与VAS评分均显着下降(P<0.05)。Mac Nab法疗效评定结果为优14例、良4例、可1例。随访期间1例患者术后7 d腿痛症状复发,椎间孔镜下探查未见再疝出,消肿镇痛等对症处理2周后症状消失,痊愈出院。未发生感染、神经根损伤等围手术期并发症。结论:PELD治疗高度移位型LDH时,经椎间孔入路或经椎板间入路的选择需根据LDH的节段与移位的方向个性化选择。(本文来源于《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瞿晖,余德怀,赵小锋,刘鹏川,赵学平[7](2018)在《椎间盘镜(MED)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隙高度的影像学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隙高度的影像学变化。方法:收治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手术前后实施核磁共振检查,比较椎间隙高度的影像学变化。结果:40例患者中,25例术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得到有效缓解,功能得到良好改善;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患者椎间隙高度比术前降低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腰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会出现一定程度增加,并得到保持。(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8年19期)
王顺民,徐锡明,杨勇,王元,孙璟川[8](2018)在《颈椎间盘解剖高度、自然高度和病理高度X线片测量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测量颈椎病患者椎间盘高度,提出颈椎间盘退变过程中椎间盘高度的3种状态。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5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6例颈椎病患者,测量侧位X线片上C2~7椎间盘高度。根据Pfirrmann评分将患者分为3组:解剖高度组(Pfirrmann评分Ⅰ~Ⅱ级)、自然高度组(Pfirrmann评分Ⅲ级)和病理高度组(Pfirrmann评分Ⅳ~Ⅴ级),比较分析3组椎间盘高度的差异。结果 96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3.4±19.6)岁,男性57例,女性39例;59例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25例为神经根型颈椎病,12例为混合型颈椎病。解剖高度组椎间盘平均高度为(7.7±1.2)mm,自然高度组为(7.1±0.9)mm,病理高度组为(5.9±1.0)mm,3组比较及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C3~4、C4~5、C5~6、C6~7椎间盘解剖高度和自然高度、自然高度和病理高度的cut-off值(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45 mm(0.62,0.65)、6.95 mm(0.63,1.00),7.75 mm(0.49,0.85)、6.10 mm(0.89,0.43),7.75 mm(0.59,0.77)、6.95 mm(0.66,0.91)和7.85 mm(0.61,0.89)、5.95 mm(0.86,0.73)。结论颈椎退变过程中,椎间盘高度有解剖高度、自然高度(退变高度)和病理高度3种状态。颈椎病前路手术时应关注术前椎间盘高度,撑开至自然高度为宜。(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张隆,陈佳,曹参,翟金帅,黄腾[9](2018)在《经对侧椎间孔入路切除技术治疗高度游离腰椎间盘脱出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基质金属蛋白酶3表达水平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对侧椎间孔入路切除技术治疗高度游离腰椎间盘脱出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7年2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诊治的高度游离腰椎间盘脱出患者14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采用经对侧椎间孔入路切除技术治疗)与对照组(采用经患侧椎间孔入路切除技术治疗),各72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记录患者的手术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MMP-3表达水平、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X线检查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马尾神经损伤、椎间隙感染、硬脊膜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VAS均低于本组术前(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3个月MMP-3表达水平均低于本组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MMP-3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对侧椎间孔入路切除技术能有效缓解高度游离腰椎间盘脱出患者疼痛,并不增加手术时间与X线检查次数,能有效降低MMP-3表达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总体预后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8年15期)
赖忠维[10](2018)在《不同髂嵴高度L5/S1椎间盘突出症经椎间孔入路内镜治疗的临床研究及麻肌散加味辅助术前镇痛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辅助应用麻肌散加味术前镇痛在不同髂嵴高度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经椎间孔入路内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观察,探讨麻肌散加味的术前镇痛疗效及不同髂嵴高度经椎间孔入路内镜手术疗效。方法:搜集2 0 1 5年1 2月~2 0 1 7年1 2月期间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经椎间孔入路内镜治疗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60例。参照L e e S,H a l l d i n K等研究及结合导师的临床经验,根据术前腰椎侧位X线片,测量髂嵴最高点连线与L4、L5椎弓根的关系,分为两组:A组(低髂嵴组):髂嵴最高点平L5椎弓根上缘以下,共30例;B组(高髂嵴组):髂嵴最高点平L5椎弓根上缘以上,共30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中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硬脊膜撕裂、神经损伤、髓核残留减压不彻底、术中疼痛不耐受等)及疗效指标:术前、术后1h、术后3月的VAS评分,术前、术后3月的ODI评分。采用Doll,s临床病例随机方法,再分别将A、B两组中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麻肌散加味联合局麻下经椎间孔入路内镜治疗,共1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局麻下经椎间孔入路内镜治疗,共15例。观察每组患者术中的FRS评分(麻醉疼痛)变化。麻肌散加味方中所有的药物均由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药房提供和代煎成规格100毫升的两袋,分早、晚两次温服,从患者入院后第二天至手术当天为止,平均2~3天。结果: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并发症概率:A组中出现硬脊膜撕裂1例、髓核残留减压不彻底1例;B组中出现神经损伤1例、硬脊膜撕裂1例,术中疼痛不耐受1例,髓核残留减压不彻底3例。两组间相同时间点的VAS评分和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两组内术后1h、术后3月的VAS评分、术后3月O D I评分与术前V A 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A组(低髂嵴组)、B组(高髂嵴组)中的治疗组术中FR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术前辅助应用麻肌散加味在不同髂嵴高度的L5/S1LDH经椎间孔入路内镜手术具有较好的镇痛疗效;2.经椎间孔入路内镜术治疗不同髂嵴高度L5/S1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可行性和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3.髂嵴高度与经椎间孔入路内镜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可行性之间存在相关联性,当髂嵴最高点平L5椎弓根上缘以上时,经椎间孔入路内镜治疗手术时间明显延长、术中辐射次数显着增多,且并发症明显增多。(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5-01)
椎间盘高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椎间孔靶点扩大成形术治疗高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46例高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全麻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观察组行局麻经皮内镜下椎间孔靶点扩大成形髓核摘除术。比较两组的腰腿痛VAS评分、 ODI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天及术后1周,观察组的VAS评分、 ODI评分优于对照组(P <0.05)。术后6周及末次随访,两组的VAS及ODI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治疗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皮内镜下椎间孔靶点扩大成形术是治疗高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椎间盘高度论文参考文献
[1].王许可,李无阴,周英杰,赵刚,郑怀亮.椎间孔镜单通道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高度脱出移位型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C].第五届“华夏黄河骨科大会”、甘肃省老年医学会脊柱疾患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第四届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论文集.2019
[2].姜铁斌,刘则征,王发宝,熊敏剑.经皮内镜下椎间孔靶点扩大成形治疗高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9
[3].赵增功.脊柱内镜下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高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
[4].宋启春,郭晓昀,李全义,刘军,卫文博.THESSYS技术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髂嵴高度影响分析[J].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2018
[5].王海波,王元,孙璟川,徐锡明,孔庆捷.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术中恢复椎间隙自然高度对术后疗效的影响[J].脊柱外科杂志.2018
[6].晏怡果,齐蔚霖,薛静波,欧阳智华,李学林.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髓核摘除术治疗高度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入路选择与短期临床疗效[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8
[7].瞿晖,余德怀,赵小锋,刘鹏川,赵学平.椎间盘镜(MED)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隙高度的影像学变化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8
[8].王顺民,徐锡明,杨勇,王元,孙璟川.颈椎间盘解剖高度、自然高度和病理高度X线片测量及临床意义[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8
[9].张隆,陈佳,曹参,翟金帅,黄腾.经对侧椎间孔入路切除技术治疗高度游离腰椎间盘脱出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基质金属蛋白酶3表达水平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8
[10].赖忠维.不同髂嵴高度L5/S1椎间盘突出症经椎间孔入路内镜治疗的临床研究及麻肌散加味辅助术前镇痛的疗效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