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心与理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朱子,圣人之乐,孔颜之乐,曾点气象
心与理一论文文献综述
吴冬梅[1](2017)在《“心与理一”的圣人之乐——朱子对“孔颜之乐”与“曾点气象”的重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构建"心与理一"的圣人之乐境界,朱子重新阐释了"孔颜之乐"与"曾点气象"。朱子明确区分孔子之乐与颜子之乐,孔子之乐是自然而然的心与理一;颜子之乐是下功夫后的心与理一,欠缺自然之性。曾点已经识得日用之间天理流行,欠缺细密功夫。基于颜子之乐与曾点之乐的不足,朱子提出圣人之乐——心与理一,其实质是见大而忘小,经下切己功夫而自然上达为天理流行的圣人境界,是现实与超越、直觉与自觉、有与无、实与虚、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欲透视朱子的圣人之乐,要综合地分析他对"孔颜之乐"与"曾点气象"的重新阐释,以解决其境界论中貌似矛盾之处。(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10期)
朱晓飞[2](2013)在《班主任的“心”与“理”——一个心理教师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心理教师,我曾经常被其他班主任问及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而我也总是乐于滔滔不绝地给他们讲很多心理知识,以及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应用这些知识。但后来发现,班主任们更倾向于向那些有经验的老班主任询问,因为他们那里有直截了当的方法,可以拿来就用。后来,我因为偶然的因素做了一个学期的班主任,体会(本文来源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期刊2013年15期)
吴冬梅[3](2011)在《“心与理一”与“超凡入圣”之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学以“圣人”为最高理想人格,以培养“圣人”为讲学目的,以修身养性“成圣”为为学目标,儒学为“超凡入圣”之学。为了应对佛学之竞争,也为了儒学思辨性发展的需要,朱子以“心与理一”为其“心性论”的核心命题,以此与佛学的“心与理二”相区别,以此显示儒学优于佛学之处。朱子认为佛学所标榜的“心与理一”与象山的“心即理”均不同于自己的“性即理”,前二者貌似心与理合一,其实质是心与理截然为二。朱子“心”中有“理”,象山“心”中有“理”,而佛家“心”中无“理”,这是儒学与佛学的根本区别。“心”是否要受“理”这个规范的引导,即,是“理”主宰“心”,还是“心”主宰“理”,是朱陆二人的分界线,也是朱子将象山与佛学一同批评的根本原因。佛学“心中无理”,因而谈不上是“理”主宰“心”,还是“心”主宰“理”。这是儒释之间的第二个区别。儒释之间的第叁个区别是“心”是否能在世俗活动中得到净化,儒学的回答是肯定的,而佛学则认为只有脱离世俗才能净化心灵。因此,佛学是出世之学,而儒学是“超凡入圣”之学。“心与理一”思想传统悠久,从孔子之“从心所欲不逾矩”到二程之“理与心一”,汇成了儒学“心性论”的长河。朱子在汲取历史营养的同时发展了儒学“心性论”。他认为,儒释之所以有“理一”与“理二”的区别,是因为儒学强调“一心”,而佛学主张“二心”;儒学认为心有体用,心之体为“性”,心之用为“情”,“心统性情”,而佛学以“心”为“性”,以“情”为“心”,颠倒、错乱了心之体用关系。因为“心中有理”,心之性为“理”,所以儒学之“心”既具有认识的功能,又是认识之本身,是“能觉”之灵与“所觉”之理的合一。因而佛学只能寻求出世之平静,而儒学却能入世而得超脱之乐。易言之,儒学认为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达到“心与理一”的最高人格境界。在朱子那里,“心”搭起了“理”与“性”之间的桥梁,“心”是下功夫处,通过“涵养”与“穷理”等“心地功夫”的修养可以融“道心”于“人心”,使“人心”合于“道心”,追寻自然与循理统一的圣贤气象。(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1-04-01)
张艳清[4](2003)在《本体与境界——释朱熹的“心与理一”》一文中研究指出“心”与“理”的关系是理学心性论和本体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朱熹那里,“心与理一”既是本体论,也是功夫论。“心”与“理”的贯通需要理清两个环节,一个是从超越的、本体的意义上来理解朱熹所谓“心”;二是从“为道”的角度来理解朱熹的穷理功夫。这是理解朱熹及整个理学境界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来源于《北方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潘立勇[5](2001)在《朱子“心与理一”的人格理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朱子和宋明理学的核心是本体论的人学 ,其主旨是为解决人生境界或人格理想提供本体和工夫的答案。在朱熹的人格理论里 ,人格境界有等级之分 ,最高的人格境界则是“心与理一”或曰天人合一(本文来源于《浙江学刊》期刊2001年01期)
郭学信[6](1998)在《试论朱熹“心与理一”的人生境界观》一文中研究指出立足于对人生境界的道德设计和理想追求,是先秦儒家人生哲学的核心。到了宋代,朱熹作为新儒学集大成者,在重建人的哲学中,系统阐述与发展了儒家的人生境界观和价值论,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德性人格学说。本文仅就朱熹的“心与理一”的人生境界观作一扼要论述。一“心与理...(本文来源于《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98年01期)
心与理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心理教师,我曾经常被其他班主任问及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而我也总是乐于滔滔不绝地给他们讲很多心理知识,以及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应用这些知识。但后来发现,班主任们更倾向于向那些有经验的老班主任询问,因为他们那里有直截了当的方法,可以拿来就用。后来,我因为偶然的因素做了一个学期的班主任,体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与理一论文参考文献
[1].吴冬梅.“心与理一”的圣人之乐——朱子对“孔颜之乐”与“曾点气象”的重释[J].广西社会科学.2017
[2].朱晓飞.班主任的“心”与“理”——一个心理教师的班主任工作实践[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
[3].吴冬梅.“心与理一”与“超凡入圣”之学[D].上海师范大学.2011
[4].张艳清.本体与境界——释朱熹的“心与理一”[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3
[5].潘立勇.朱子“心与理一”的人格理想[J].浙江学刊.2001
[6].郭学信.试论朱熹“心与理一”的人生境界观[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