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垫状点地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垫状点地梅,根际土壤细菌,青藏高原,差异物种
垫状点地梅论文文献综述
曹鹏熙,刘怡萱,许国琪,陈飞飞,郑恒[1](2019)在《西藏那曲地区垫状点地梅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垫状点地梅(Androsace tapete)是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重要的特有种和广布种之一,是最典型的垫状植物,其独特的垫状结构和发达的根系为研究植物与根际土壤微生物相互关系提供了独特的材料。以西藏那曲地区4个样点的垫状点地梅根际土壤细菌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等方法,分析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特征,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posthoc检验,筛选不同样点根际土壤菌群差异物种,利用CCA典型分析根际土壤菌群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联,并基于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绘制根际土壤菌群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Heatmap图。结果显示,4个样点垫状点地梅根际土壤多样性排序为:SP>BG>ZR>KM,厚壁菌门、变形杆菌门和放线菌门是垫状点地梅根际土壤细菌的主要菌门,占总体细菌相对丰度98. 73%以上; 4个样点根际土壤菌群在Pantoea、Leuconostoc和Lactobacillus上存在显着差异(P<0. 05); CCA典型分析表明,大气温度、速效磷和有机物与菌群相对丰度呈显着相关(P<0. 05),大气温度对菌群相对丰度影响最大(P=0. 001);相关性Heatmap图分析表明,环境因子与18个优势属相对丰度呈显着正相关(P<0. 05),与21个优势属丰度呈显着负相关(P<0. 05)。本研究将为进一步探究根际土壤细菌在垫状点地梅适应青藏高原极端环境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影响提供基础依据。(本文来源于《环境生态学》期刊2019年05期)
赵海卫,郭柯,杨瑶,乔鲜果[2](2015)在《青藏高原垫状点地梅个体年龄判定方法及其生长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垫状点地梅是青藏高原最具代表性的垫状植物之一,其个体年龄的判定,对于揭示高寒生境下垫状植物的生长特征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研究青藏高原植物种群结构及动态的基础和关键。在研究和分析垫状点地梅植株构型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其物候特性和采样时间,探索性地找到了一种判定该物种个体实际年龄的方法,并基于垫状点地梅植株的年龄研究了其生长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垫状点地梅的各分枝每年均生长一个节间,呈辐射生长的各分枝簇在同一年生长的节间构成了垫状点地梅植株的"年轮",垫状体任一分枝簇的单向节间数即为该植株的年龄;幂函数模型可以较好地表达植株径向生长与年龄之间的相关关系,年龄对垫状点地梅长轴长度、短轴长度和表面积变化的解释率分别为88.5%、87.5%和88.2%;垫状点地梅植株高度的年增量较小,平均年生长率仅为0.202 cm/a;其生物量积累随年龄的变化可用幂函数模型表达,年龄对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变化的解释率分别为82.2%和83.9%。(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白玛卓嘎,何文斌,刘可可,普布赤列,伏江南[3](2014)在《西藏垫状点地梅总生物碱提取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垫状点地梅生物碱热回流提取的较优方法。[方法]采用热回流提取、单因素对比试验、正交试验和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分析,提出了垫状点地梅生物总碱的合理提取方案。[结果]乙醇体积分数75%、回流温度75℃、料液比(m/v)1∶15、回流时间3h为最佳提取条件,此时提取垫状点地梅生物总碱提取率将达1.257%。[结论]该试验方法简便、科学可靠,可对垫状点地梅生物碱工业提取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34期)
何永涛,石培礼,张宪洲,杜明远,闫巍[4](2013)在《当雄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坡不同海拔垫状点地梅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垫状点地梅(Androsace tapete)是广义青藏高原的特有种,是西藏垫状植被中分布面积最大、最重要的一个群系。通过调查垫状点地梅在西藏当雄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坡沿海拔梯度(4 500~5 200 m)的分布格局,并结合垂直样带上的小气候观测数据,初步分析了影响垫状点地梅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垫状点地梅主要分布在海拔4 750~5 200 m间,在海拔4 500 m处有零星分布。其最大盖度出现在山坡中部的海拔4 900 m处,其他海拔的垫状点地梅盖度则明显减少。垫状点地梅的大小分布在数量上以面积<100 cm2的个体为主,在盖度上则以面积>100 cm2的个体占优势,且在海拔>4 900 m个体较大的垫状点地梅所占比例较高。垫状点地梅的分布有一个适宜的水热因子区域,而草地的退化则可能导致了垫状点地梅在海拔4 500 m处的零星分布。(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曾丽艳[5](2010)在《青藏高原特有植物垫状点地梅的种群遗传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气候变化与该地区植物物种遗传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对该地区植物物种的遗传结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成因的研究能够增进我们对植物的进化和生态过程,以及该地区过去地质气候变化过程的理解。以垫状点地梅(Androsace tapete Maxim)为例,它是报春花科点地梅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高寒草原和高原草甸之上,是地球上海拔分布最高的被子植物之一,同是也是青藏高原上特有的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的一类垫状植物,是我们研究物种遗传多样性和青藏高原的高寒生态系统、地质和气候环境变化历史事件的理想材料。本文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和叶绿体非编码区基因序列来分析垫状点地梅的遗传结构和进化潜力,评估垫状点地梅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能力,探讨影响或造成垫状点地梅空间遗传结构的生物学、地质事件和气候环境变化历史过程。旨在通过对垫状点地梅的遗传多样性和空间遗传结构的基础研究,为更好的保护和修复青藏高原高寒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性提供有价值的基础数据;结合青藏高原第四纪气候变迁历史,推测垫状点地梅第四冰期的可能避难所以及种群的扩散路线,通过模拟数据和垫状点地梅数据分析不同抽样策略(抽样大小和抽样方法)对研究精细尺度的空间遗传结构的影响,为研究垫状点地梅的繁殖和扩散行为提供可靠的方法。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磁珠富集法筛选垫状点地梅的微卫星分子标记基因组DNA后,用Rsal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并连接接头,再用接头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的扩增产物与生物素标记的(AC)15,(AT)1 5,(CT)12,(ATC)10和(CCA)10探针杂交,杂交复合物用链亲和素包裹磁珠进行吸附,得到微卫星单链目标DNA片段,经PCR扩增,连接PMD19-T载体,转化到感受态大肠杆菌,得到微卫星富集小插入片段DNA文库。经阳性克隆和测序分析得到16个有效的微卫星序列,重复碱基数以双核苷重复最为常见,其中又以(GA) n/(CT)n重复最多,还观察到ATG、TCT重复单位。完美型(重复次数8-17次)的微卫星有9个,占56.25%;非完美型的微卫星有5个,占31.25%;混合型的微卫星有2个,占12.5%。这些序列在GenBank上的登录号分别是:FJ824648-FJ824656、GQ121408-GQ121415。16个有效的微卫星位点成功设计了16对引物,经用48个受试样本进行初步筛选,16对均表现出多态性,其中8个微卫星位点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2)应用6对微卫星引物研究了唐古拉山两侧的垫状点地梅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有效种群历史动态过程。在8个采样种群中,共检测到31.8个等位基因,观察等位基因数为3-9.87个,等位基因丰富度为4.484-5.577,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579-0.659,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335-0.547,垫状点地梅总体表现为显着的杂合子缺失,近交系数为0.313;在4个种群中检测到连锁不平衡现象;垫状点地梅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很低,遗传分化系数Fst=0.028和Rst=0.026,而且AMOVA结果表明超过95%以上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内;虽然8个种群内都发生了近交繁殖(Fis为0.233-0.430),但垫状点地梅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仍很频繁(Nm>1),主坐标分析、距离法(NJ)和贝斯法(MCMC)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垫状点地梅个体间混合程度较高,唐古拉山两侧的垫状点地梅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并没有受到地理阻碍;用Mantel检验表明随着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之间是显着相关的,即能表现出一定的地理隔离(isolation by distance)特征,但用地理距离来预测遗传距离会产生很大的误差。8个种群中有5个显着偏离期望漂移-突变平衡,可能近期经历了瓶颈效应,位点显着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杂合度不足(P<0.05)以及连锁不平衡的存在也间接支持这一结论。但瓶颈效应并没有显着影响垫状点地梅的遗传多样性。垫状点地梅种群内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表明这些瓶颈事件发生的时间不是很长,短期瓶颈对遗传多样性影响不大。(3)对垫状点地梅的52个种群414个体的叶绿体trnL-trnF和rps16基因区间进行了PCR扩增片段的全序列测定,叶绿体trnL-trnF和rps16分别得到12和21个单倍型,经分区同质性检验后将两基因合并分析,得到34种单倍型,特有的单倍型占总的单倍型的比例都很高,都达到58%以上。其单倍型系统发育树和Network图表明52个种群分为主要分为两大分支和一小分支,其中一大分支的单倍型主要分布那曲地区南部与山南地区北部之间和日喀则地区的吉隆附近,另一大分支单倍型分布除山南地区外的所有采样区域,而一小分支的单倍型分布在青海的称多种群、西藏的那曲地区南部和山南地区北部之间的高原台面。无论是单个叶绿体单倍型分析还是两叶绿体联合的AMOVA分析结果都一致支持垫状点地梅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种群间,占总遗传变异64%以上,叶绿体rps16片段和两基因联合得到的NsT显着大于GsT(P<0.05),显示垫状点地梅存在显着的谱系地理结构,但SAMOVA对所有的种群进行分组,无论是单个叶绿体基因片段还是两个叶绿体基因片段联合叁个结果都检测不到有意义的K值,推测因两两种群间的分化很大,大部分种群在拥有广布的单倍型的同时也拥有一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单倍型,这样独特的谱系地理结构导致不能有效根据地理距离分组。我们在研究中推测垫状点地梅可能有多个避难所,位于藏南谷地特别是山南地区和位于青海地区称多地区;种群历史动态分析表明垫状点地梅在末次冰期的间冰期或间冰段可能有过一次种群扩张,并产生和留下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较高的单倍型,在随后的冰期对垫状点地梅在高原面上的种群可能没有影响,形成了在青藏高原地区现存的特有的分布格局。(4)目前高山植物精细尺度的空间遗传结构(SGS)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这种空间遗传结构可以通过种子和花粉的分散推断出。然而,对SGS的估计更多的取决于抽样策略,包括抽样的大小和空间抽样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研究了抽样大小和叁种空间抽样策略(随机抽样策略,样线抽样策略和随机聚簇抽样策略)对点地梅SGS估计的影响,点地梅是青藏高原特有的高山垫状植物。使用了真实和模拟的显性分子标记,我们得出以下结果:1)SGS的估计对抽样策略敏感,尤其是在样本量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如,<100);2)相比Sp统计量,常用的SGS参数估计(自相关的截距)更容易受到抽样策略影响;3)随机聚簇抽样法会导致参数估计的显着偏差,即使样本量相对大的情况下(如,>200),而样线抽样法在参数估计上优于简单随机抽样,并在覆盖抽样空间范围方面比简单随机抽样法更有效。模拟数据和真实数据之间的一致性,意味着这些研究结果也可能适用于其他高山植物。(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0-04-15)
垫状点地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垫状点地梅是青藏高原最具代表性的垫状植物之一,其个体年龄的判定,对于揭示高寒生境下垫状植物的生长特征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研究青藏高原植物种群结构及动态的基础和关键。在研究和分析垫状点地梅植株构型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其物候特性和采样时间,探索性地找到了一种判定该物种个体实际年龄的方法,并基于垫状点地梅植株的年龄研究了其生长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垫状点地梅的各分枝每年均生长一个节间,呈辐射生长的各分枝簇在同一年生长的节间构成了垫状点地梅植株的"年轮",垫状体任一分枝簇的单向节间数即为该植株的年龄;幂函数模型可以较好地表达植株径向生长与年龄之间的相关关系,年龄对垫状点地梅长轴长度、短轴长度和表面积变化的解释率分别为88.5%、87.5%和88.2%;垫状点地梅植株高度的年增量较小,平均年生长率仅为0.202 cm/a;其生物量积累随年龄的变化可用幂函数模型表达,年龄对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变化的解释率分别为82.2%和83.9%。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垫状点地梅论文参考文献
[1].曹鹏熙,刘怡萱,许国琪,陈飞飞,郑恒.西藏那曲地区垫状点地梅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研究[J].环境生态学.2019
[2].赵海卫,郭柯,杨瑶,乔鲜果.青藏高原垫状点地梅个体年龄判定方法及其生长规律[J].山地学报.2015
[3].白玛卓嘎,何文斌,刘可可,普布赤列,伏江南.西藏垫状点地梅总生物碱提取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
[4].何永涛,石培礼,张宪洲,杜明远,闫巍.当雄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坡不同海拔垫状点地梅分布特征[J].山地学报.2013
[5].曾丽艳.青藏高原特有植物垫状点地梅的种群遗传结构[D].复旦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