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山教论文-冯婷婷

闾山教论文-冯婷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闾山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闾山教,宗教特色,法器法印,客家

闾山教论文文献综述

冯婷婷[1](2016)在《桂东南民间道教闾山教“四教合一”之宗教特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广西客家地区广泛流传着一种具有特殊形态的民间宗教,即道教闾山派,又或闾山教,是华南道教重要流派之一,流行于中国福建、广东、浙江、江西、江苏、湖南、台湾以及海外东南亚等地。以博白客家为典型的桂东南闾山教,源于古闽越之地的闾山巫法,在历史的洪流中入佛入道顽强扎根异乡,并且逐渐发展强大,显现出儒、释、道、巫集于一身的宗教特色。而且,巫之色彩最为浓重。作者以桂东南客家地区的闾山教为田野调查对象,以该教的法器法印为中心,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思维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该教“巫、道、儒、释”四教合一的宗教特色。该论文课题来源于作者导师的研究领域影响,以及作者的田野调查经验。客家研究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中外学界在研究客家民间信仰问题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台湾客家民间信仰研究相比,大陆学者对客家民间信仰的关注起始较晚,且大陆地区之间研究成果也相距较大,同作为客家大省的广西,对于客家民间信仰的研究成果,则远不如福建地区的丰富。作者运用田野调查法、材料分析法、文献法以及比较法,以闾山教的法器器物为着眼点,分析该宗教的特色。民间信仰在各地人们的精神空间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是人们普遍世界观的展现。广西民间的闾山教奠基着汉人大部分的生活常态,生、老、病、死、灾,都可以通过闾山教的仪式去达到解厄禳灾祈福的目的。该论文课题的创新点在于望能稍许填补广西民间道教闾山教研究的不足,与对田野调查搜集的材料进行分析解读而达到资料创新,通过对桂东南客家人集中地区的闾山教法器尤其是法印这样一种文化典型的阐释和对比研究,以探讨该民间宗教的特色。而撰文的难点则在于材料的收集与分析解读。文章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研究闾山教则有利于更深地了解广西客家社会乃至汉族社会的历史、传承与发展变化,以法器法印为课题研究切入点,不仅弥补现存该类研究的空缺,也可完善对广西道教的研究,亦有利于政府更加明确地把握民间宗教的功能和作用,维护社会稳定,把握广西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方向。本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以及相关研究现状等,目前学术界对于闾山派的研究并不是很丰富,尤其是对广西客家地区闾山教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第二部分分析闾山教的历史与传播:闾山教源于古越国民间闾山巫法,雏形显于闽越民间人物信仰的流行,然后在制度化宗教下寻找庇荫,不断完善,最终在唐宋年间形成。第叁部分对闾山教法器进行分析解读,选取铃刀、龙角、麻蛇鞭、七星剑、珓、五雷令牌、法杖、法水为代表性法器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分析法器在闾山教仪式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对闾山教法器与闾山教的宗教思维方式的认识。第五部分着重分析解读法印这一法器,选取五枚闾山教典型法印展开研究,认为闾山教对道教是一种借鉴关系,而非传承关系,并分析法印与闾山教传度进职、加补加总之关系。第六部分将法印在闾山教仪式中的应用分为五大类型进行论述。第七部分以前文总结闾山教宗教特色及成因,认为桂东南闾山教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巫、道、儒、释四教合一的宗教特色,此宗教特色形成原因之可能性,是巫教、道教、儒教、释教四者在内涵上有较多的交叉地带,必然性是民众逐渐增长的宗教需求与精神追求,同时也是根本原因。第八结语部分总结前文,并认为闾山教对于研究中国民间信仰具有“范本”价值,研究闾山教有助于了解社会道德如何维持社会正常运转,进一步认清儒家社会,也是研究民间宗教需求与民众心理的最佳入口。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田野调查搜集的资料不够全面、详实,在比较分析方面做得尤为不够,且文章在理论分析上面仍欠缺深度。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田野材料的收集,并且加强比较分析研究,强化文章的理论深度。(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4-01)

刘道超[2](2015)在《桂东南闾山教临水夫人信仰探析——兼论陈靖姑暨闾山教的宗教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广西民间临水夫人信仰,主要存在各地道坛及师公(道公)群体中。桂东南闾山教中的临水夫人信仰,集中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治病救急、驱邪除魔、求子保胎等各种科仪法事;二是在大幡醮仪等大型科仪中的《夫人忏》仪。"夫人忏仪"的内容佛道兼具而以佛为尊。陈靖姑儒道释巫四教一体的宗教形象十分突出。陈靖姑所属闾山教,同样具有儒道释巫四教一体的宗教特征。中国社会传统宗教的内在结构也是儒道释巫四位一体,不可分离。因此,陈靖姑及其所属闾山教,实为探究中国传统宗教及其特征的活化石,学术意义与现实价值十分重大。(本文来源于《贺州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叶明生[3](2013)在《共生文化圈的巫道文化形态再探讨——从张五郎信仰探讨闾山教与梅山教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建闾山教与湖南梅山教,都属于我国南巫系统的支派,只是由于不同地域条件和宗教信仰的影响,在两地呈现其文化形态的差异性,其中不仅有共同的信仰人物、教法,并且也有相互的交流,其中内蕴值得探讨。根据两地田野调查资料,对福建闾山教中的张五朗现象和湘、川之梅山教与张五郎信仰及衍变现象进行比较,并就闾山教与梅山教关系进行探索。(本文来源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蒋燮[4](2013)在《赣南闾山教神诞仪式音声考察——以安远县铁丰村“真君诞”仪式音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神诞仪式是赣南闾山教一种重要法事仪式活动,内容较为纷繁复杂。安远县铁丰村万寿宫"真君诞"仪式以其丰富多样的音声内容,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赣南闾山教神诞仪式的传统观念,彰显了此类仪式音声的基本风格与独特价值。(本文来源于《歌海》期刊2013年02期)

徐祖祥[5](2011)在《论闾山教对过山瑶道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山瑶同时奉"梅山九郎"和"闾山九郎"为法主。闾山教中的陈夫人信仰在过山瑶中曾十分流行,过山瑶道教授箓仪式挂灯中的重要程序如赐印、赐阴阳据、授戒等都与闾山教的祖师陈夫人有关,仪式中所用主要法器和一些巫法也来源于闾山教。梅山教闾梅派应是原有的梅山教吸收了闾山教诸多因素后形成的。(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8期)

叶明生[6](2005)在《共生文化圈之巫道文化形态探讨——福建闾山教与湖南梅山教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多年田野调查,作者发现在福建道教中,有一个分支教派称闾山派,它以各自不同的表现形态分布于福建各地。这一历史悠久的教派与远在湖南的梅山教有许多渊源关系,它们不仅同属一个古巫系统,而且互相还有交流与影响迹象,为长江中下游之南方巫法闾山派的共生物。(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05年04期)

闾山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广西民间临水夫人信仰,主要存在各地道坛及师公(道公)群体中。桂东南闾山教中的临水夫人信仰,集中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治病救急、驱邪除魔、求子保胎等各种科仪法事;二是在大幡醮仪等大型科仪中的《夫人忏》仪。"夫人忏仪"的内容佛道兼具而以佛为尊。陈靖姑儒道释巫四教一体的宗教形象十分突出。陈靖姑所属闾山教,同样具有儒道释巫四教一体的宗教特征。中国社会传统宗教的内在结构也是儒道释巫四位一体,不可分离。因此,陈靖姑及其所属闾山教,实为探究中国传统宗教及其特征的活化石,学术意义与现实价值十分重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闾山教论文参考文献

[1].冯婷婷.桂东南民间道教闾山教“四教合一”之宗教特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

[2].刘道超.桂东南闾山教临水夫人信仰探析——兼论陈靖姑暨闾山教的宗教特色[J].贺州学院学报.2015

[3].叶明生.共生文化圈的巫道文化形态再探讨——从张五郎信仰探讨闾山教与梅山教关系[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

[4].蒋燮.赣南闾山教神诞仪式音声考察——以安远县铁丰村“真君诞”仪式音声为例[J].歌海.2013

[5].徐祖祥.论闾山教对过山瑶道教的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

[6].叶明生.共生文化圈之巫道文化形态探讨——福建闾山教与湖南梅山教之比较[J].宗教学研究.2005

标签:;  ;  ;  ;  

闾山教论文-冯婷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