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东北现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广播节目,脱口秀,泛东北话
东北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程晓辰[1](2019)在《广播脱口秀节目的泛东北话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从央广到地方台,广播媒体的脱口秀节目占据了综艺节目的半壁江山。脱口秀节目实则考查主持人的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等多方面业务能力,相对单一的传播模式也让广播的脱口秀节目受到一定局限,这就更加要求主持人在表意精准的前提下做到好听、有用、持续被关注。在语言表达上,诸多主持人选择东北方言的表达形式,甚至刻意用东北话贯穿,在寄予搞笑、风趣的同时,也能使语言内容深入人心。这和早些年间东北民间艺术的广泛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9年22期)
田毅鹏,康雯嘉[2](2019)在《作为发展命题的“东北现象”——“东北现象”研究叁十年》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对社会转型变迁背景下地域社会变动的研究和命题概括,权威媒体、政界和学界循着"现象逻辑"对东北地域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展开了持续性的跟踪研究和政策干预,先后提出了"东北现象"、"新东北现象"、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新东北现象"等命题,较为深刻地揭示出30年间东北地域经济、社会变迁的特点及问题实质,描绘出东北现象的发生及其"问题化"的过程。当然,面对复杂的地域发展困境,某些观点也出现了一定的认识偏差。在思考"东北现象"生成机理,探寻东北地域振兴之道的过程中,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东北振兴的目标不是恢复如计划经济时期那样的经济中心地位,而是将东北的发展置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并嵌入国家改革开放的大系统中,在改革、创新、调整的基础之上,使东北老工业基地焕发出新的活力,形成别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本文来源于《开放时代》期刊2019年06期)
王东京[3](2019)在《“东北大米”现象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家乡在洞庭湖平原,从小吃南方大米长大,30年前来北京便改吃东北大米了。实话实说,与东北大米比,南方大米无论品质还是口感皆稍逊一筹。以研究经济为职业,原以为东北大米会比南方大米卖得好,可不久前赴黑龙江调研,听858农场干部职工反映,东北大米卖到南方不仅优(本文来源于《学习时报》期刊2019-09-04)
孙擎,王妍[4](2019)在《“东北现象”公共权力视角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现象"由来已久,从公共权力视角分析,其产生原因主要包括政府权力边界不明且缺少制约、不合理的社会管理理念以及公民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欠缺等。对此,我们应积极探寻破解"东北现象"的公共权力对策,推动有限政府建设,弘扬公共服务中的契约精神,提升公民的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使东北振兴的目标早日实现。(本文来源于《绥化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李永萍[5](2019)在《断裂的公共性:私人生活变革与农民婚姻失序——基于东北G村离婚现象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的离婚现象愈益普遍。通过考察东北农村的离婚现象,发现东北农村较高的离婚率与当地泛滥的婚外情现象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在中国农村社会中,私人生活领域和公共生活领域不可分割,公私之间相互融通,要将离婚现象置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之流中加以考察。以村庄公共性为基本分析框架,认为弱家庭伦理、弱村庄公共性以及开放的日常生活是东北农村离婚现象产生的根源。在私人生活的流动与变革中,需要改造的不仅仅是个体的"人心",还要重塑家庭和熟人社会对个体的意义和价值。因此,重新恢复中国家庭的神圣性是重建村庄公共性的基础,也是重塑私人生活秩序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薛丞妍[6](2019)在《吉剧剧本中的东北民俗现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吉剧是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吸收东北民间的歌舞、戏曲发展而成。距今已有六十年的发展历史。作为一个代表吉林省的“大剧种”,必然与当地的民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俗文化可以丰富吉剧的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使吉剧更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同时吉剧作为一个载体可以更好的记录和保存东北民俗文化,为东北民俗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所以本文在此基础上,以吉剧剧本为主要研究资料,梳理出吉剧剧本中出现的东北民俗事象,进行归纳分析。本论主要分叁个章节来论述,第一章中主要分析了东北人的饮食习惯、服饰配饰、居住环境、交通工具四个方面,对东北人的衣食住行进行总结。第二章中分为人生礼俗和日常生活习俗两方面来叙述,总结出婚俗、诞生习俗、“烟、酒文化”几个方面的特点。第叁章中分为语言民俗、民俗信仰、和民间游艺民俗叁方面,总结了东北方言、称谓语、萨满教、民间艺术、民间游戏的特点。(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王琳[7](2019)在《社交媒体中地域污名现象分析——以东北人形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东北人近年来污名化日益严重的现象入手,发现由于东北人在自我形象建构时爆出负面新闻、部分东北人在网络上靠低俗炒作吸睛;在他者形象建构中受到媒体标签化报道、公众刻板印象的影响导致东北人污名化现象严重。面对污名,东北人只有树立好自身形象,利用好媒体在塑造形象上的作用并引导公众破除刻板印象,重新树立自身形象才能摆脱污名。(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9年01期)
魏昀[8](2018)在《对东北地区城市收缩现象及转型规划思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收缩城市"概念源于20世纪中期针对人口流失的研究,并已成为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又根据地域的不同存在本土化的特征,如今被称作一个城市化过程中新兴的综合转型阶段,很多专家对此进行了本土化的探索。本文试图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研究,并对国际上经历过城市收缩现象的区域进行探索,总结美国,欧洲,澳大利亚以及日本的城市收缩的特点,借鉴其转型经验以及规划策略,针对中国我国东北地区,进行城市收缩的本土化研究,运用已经建立起来的关于城市收缩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从工矿产资源,产业结构,经济变动以及人口变迁这四个角度出发,找寻导致我国东北地区城市收缩现象的主要原因以及因城市收缩而导致的一系列城市问题,并针对性在城市规划层面提出转型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期刊2018-11-24)
苏大鹏[9](2018)在《紧紧扭住高质量发展这个“牛鼻子”》一文中研究指出阅读提示今年上半年,大连全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5%;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6%,分别比上年同期和一季度加快45.3个和2.8个百分点,分别高于辽宁省、全国7.5个和13.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达501.9亿元,同比增长17%,高技术产(本文来源于《经济日报》期刊2018-09-28)
王智勇[10](2018)在《市场化、重工业化与“新东北现象”——基于东北37个地级市1989—2012年面板数据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东北现象"反映了东北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持久性结构问题,突出表现为市场化程度低、重工业主导的产业结构和行政主导的城镇化,其结果是经济增长的脆弱性高。本文基于东北37个地级市1989—2012年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回归分析方法,得出结论:东北地区经济增长长期依赖第二产业的相对扩张和增长,而第一和第叁产业则相对萎缩;振兴东北系列专项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东北工业化的持续扩张,使经济增长更加依赖第二产业,增加了经济增长的脆弱性。东北重工业导向的产业发展战略阻碍了城镇化,城镇化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市场化和对外开放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机制,然而东北地区市场化程度低,难以根本改变产业结构。为了促进东北经济的发展,应充分发挥东北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以新技术和智能制造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并通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此外,还应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融入国际市场,推动市场机制转变。(本文来源于《当代经济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东北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对社会转型变迁背景下地域社会变动的研究和命题概括,权威媒体、政界和学界循着"现象逻辑"对东北地域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展开了持续性的跟踪研究和政策干预,先后提出了"东北现象"、"新东北现象"、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新东北现象"等命题,较为深刻地揭示出30年间东北地域经济、社会变迁的特点及问题实质,描绘出东北现象的发生及其"问题化"的过程。当然,面对复杂的地域发展困境,某些观点也出现了一定的认识偏差。在思考"东北现象"生成机理,探寻东北地域振兴之道的过程中,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东北振兴的目标不是恢复如计划经济时期那样的经济中心地位,而是将东北的发展置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并嵌入国家改革开放的大系统中,在改革、创新、调整的基础之上,使东北老工业基地焕发出新的活力,形成别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东北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1].程晓辰.广播脱口秀节目的泛东北话现象[J].汉字文化.2019
[2].田毅鹏,康雯嘉.作为发展命题的“东北现象”——“东北现象”研究叁十年[J].开放时代.2019
[3].王东京.“东北大米”现象解析[N].学习时报.2019
[4].孙擎,王妍.“东北现象”公共权力视角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9
[5].李永萍.断裂的公共性:私人生活变革与农民婚姻失序——基于东北G村离婚现象的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薛丞妍.吉剧剧本中的东北民俗现象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9
[7].王琳.社交媒体中地域污名现象分析——以东北人形象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
[8].魏昀.对东北地区城市收缩现象及转型规划思路研究[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2018
[9].苏大鹏.紧紧扭住高质量发展这个“牛鼻子”[N].经济日报.2018
[10].王智勇.市场化、重工业化与“新东北现象”——基于东北37个地级市1989—2012年面板数据的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