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肝郁气滞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郁气滞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观察

1.清远市中医院脾胃科广东清远511500;2.清新区疾控中心广东清远511800

【摘要】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肝郁气滞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辨证为肝郁气滞型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60名,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以西药治疗,治疗组在西药组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远期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达96.67%,不良反应见2例便秘。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疗效显著,明显优于西医治疗,远期疗效较佳。

【关键词】中医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疗效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消化内科常见疾病,属于祖国医学“胃脘痛病”、“心下痛”、“胃痞病”等病范畴,而肝郁气滞证为此病常见证型之一。临床及相关研究表明,慢性浅表性胃炎反复发作可发生胃粘膜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乃至发展成胃癌[1];慢性浅表性胃炎在现代医学治疗中常以制酸、保护胃粘膜、促进胃动力等为主,有较明显疗效,但患者伴随症状易反复发作,对此,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此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

疾病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西医诊断标准。

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3]中胃脘痛肝郁气滞型诊断标准。

排除病例:①未按规定用药而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及安全性判定者;②慢性浅表性胃炎伴部分胃粘膜萎缩或肠化病变者等;③伴有严重心、肝、肾或其他脏器器质性疾病者。

1.2一般资料

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13年3月至2014年6月间共入选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80例,均来源于清远市中医院脾胃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全部患者均行电子胃镜检查及病理证实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阴性,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型。随机分为组:治疗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26-75岁,平均(44.3±15.6)岁。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22-77岁,平均(43.7±15.2)岁。两组病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接受相应治疗。

2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制酸及促胃动力治疗: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耐信)20mg,Qd;铝碳酸镁片(达喜)1000mgTid,多潘立酮片10mgTid;以上药物均连续服用4周。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以四逆散加减:柴胡15g、延胡索10g、枳壳10g、香附15g、白芍15g、炙甘草10g,水煎服,日一剂,疗程4周。

两组疗程结束后,评估患者疗效(结果1);随访6月,了解患者远期疗效(结果2)。

3治疗结果

3.1治疗效果评价标准

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1年天津)》[4]:临床治愈: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显效:黏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有效: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无效:内镜及病理所见均无好转者。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痊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

3.2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所获数据,计量数据采用的方式表示。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治疗结果(见表1、表2)

4讨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因本病病程较长,症状反复,不同程度的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症状常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胀满不适、反酸、嗳气、食欲不振等,或无任何症状,在胃镜检查时发现;病理上表现为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伴或不伴幽门螺杆菌感染。因胃腔长期受到外在饮食刺激及本身高酸环境的影响,胃粘膜持续损伤,故胃粘膜的慢性炎症状态长期持续存在,缠绵难愈,部分可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或合并肠上皮化生,可发展不典型增生,长期演变发展为胃癌[5]。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常规采取抑制胃酸分泌、胃黏膜保护剂、促胃动力、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本病属于祖国传统医学的“胃脘痛”、“心下痛”、“胃痞病”等范畴,病位主要在脾胃,与肝、胆、肾、三焦等脏腑关系密切。脾胃位居中焦,胃主收纳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二者通过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脾升胃降,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五行属土,与肝胆关系密切,故《金匮要略》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说。本病的病因有饮食失宜、情志不遂、劳逸失调等,从而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从而产生湿热、痰浊、血瘀、郁热等致病邪气,导致气机阻滞,血行不畅,日久入络遂成此病。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各种心理压力日益增大,情志失调为临床常见病理状态,广泛存在于各种脾胃疾病之中。根据中医学藏象理论的指导,脾胃功能的正常与肝脏气机舒畅调达有着密切关系,肝胆气机舒畅可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的正常进行,同时也可协助脾胃维持正常的气机升降功能。而肝气机郁滞不畅,不但可影响到脾胃的正常运化及气机升降功能,导致胃脘部痞满、纳差、早饱、腹胀、便秘等一系列脉证表现;同时肝气郁结又可横逆克犯脾胃,导致胃脘部疼痛或腹痛。根据我们临床观察,肝郁气滞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为临床常见证型,而肝气郁结不畅亦常出现于其他证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之中。肝气郁结,气机阻滞,横逆克烦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成为肝郁气滞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理基础。我们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及筛选,选择中药汤剂“四逆散”为肝郁气滞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基本药物,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伤寒论》中经方“四逆散”,方药组成为柴胡、延胡索、枳壳、香附、白芍、炙甘草,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的作用。方中柴胡为疏肝理气的要药,具有条畅肝胆,疏理脾胃,推陈致新的作用,为方中君药;伍香附加强疏肝解郁之效;枳壳平降胃气,与柴胡一升一降,条畅脾胃气机,行气止痛;肝体阴而用阳,肝气郁滞日久,肝体受损,故以白芍、甘草酸甘化阴,补肝体从而缓急止痛;再加延胡索以增强止痛效果。所谓“治肝可以安胃”,肝气条达,胃不受侮,则胃安和而疼痛止。现代医学证明,柴胡皂苷具有明显的胃黏膜损伤保护作用[6],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改变有改善和愈合作用。气滞胃痛颗粒能有效改善胃脘部胀痛、嗳气、泛酸和纳差的症状,改善肝郁型体质,从而促进肝郁气滞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痊愈,防止症状复发,提高免疫,从而改善本病预后。

参考文献:

[1]刘欣,崔西玉.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芳香烃受体的表达及意义.广东医学,2012,33(18):2789-27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5:134-136.

[3]王永炎,严世芸.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65.

[4]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1年天津)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6):738-743.

[5]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79-383

[6]王帅,包永睿,孟宪生+,杨欣欣.柴胡皂苷对无水乙醇致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8):191-194.

标签:;  ;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郁气滞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