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致吸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致孔,巴布剂,透皮吸收,青藤碱
电致吸收论文文献综述
李凡,郝保华,李伟泽,刘森,唐斌斌[1](2008)在《电致孔条件下巴布剂中青藤碱透皮吸收的药动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将巴布剂结合电致孔透皮给药,与被动扩散透皮给药进行比较,初步考察在电致孔条件下巴布剂中青藤碱透皮吸收的药动学特点。方法:以青风藤为模型药物,以活体兔分别进行被动扩散给药(PD)和电致孔透皮给药(EP),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采用统计矩分析法处理分析血药浓度数据。结果:电致孔技术透皮给药的AUC0→∞为43.396,是被动扩散的1.32倍,体内平均滞留时间为20.025,是被动扩散的86%,cmax为1.825,是被动扩散的1.31倍,tmax减小,比被动扩散提前4h;消除速率常数λ二者一致;电致孔技术透皮给药的药-时曲线比被动扩散的药-时曲线平滑且下降较慢。结论:将电致孔技术与巴布剂结合能够提高药物透皮吸收的速度和程度,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9期)
李伟泽,郝保华,邓周虎,岳奇锋,郭耀武[2](2006)在《电致孔条件下不同促渗剂对青藤碱透皮吸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电致孔条件下5种促渗剂对青藤碱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双室扩散池,HPLC法定量青藤碱。在一定的电致孔参数下观测电致孔与氮酮、薄荷油、聚山梨酯80、丙二醇和PEG400组合后对青藤碱透皮给药的影响。结果在电致孔条件下,氮酮和薄荷油对青藤碱透皮给药有极其显着的促进作用;而聚山梨酯80、丙二醇、PEG400的促透作用甚至低于单独的电致孔促透作用。结论在电致孔条件下不同促渗剂对青藤碱透皮给药的效果差异很大,电致孔与促渗剂组合将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06年12期)
胡波[3](2006)在《电致发光材料Cu~I配合物吸收和发射光谱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设计合成新型有机配体、选择合适的金属离子,从而合成具有特定结构的金属配合物,研究其发光性能,探讨配合物结构与发光性能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领域人们研究的热点。Cu(I)配合物因其丰富多样的结构和新颖独特的发光性能在该领域表现出了诱人的应用前景。我们用DFT方法研究了{[3-(CF_3),5-(Me)Pz]Cu}_3 (1),{[3,5-(CF_3)_2Pz]Cu}_3 (2)和{[3-(CF_3),5-(Ph)Pz]Cu}_3 (3) (Pz=pyrazole)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用B3LYP/LANL2DZ计算了配合物的电子结构。用TD-B3LYP/LANL2DZ对吸收光谱进行了模拟,最大吸收波长可归属为:MCCT/MLCT (1),MLCT (2),MLCT/LLCT (3)。用TD-B3LYP/6-31G方法对发射光谱进行了模拟。最大发射波长可归属为:~3MCCT/~3LMCT (1,2),~3LMCT/~3ILCT (3)。为了揭示分子间Cu…Cu相互作用对电子结构和光谱性质的影响,以2的二聚体(2′和2′′)为研究对象,用相同的方法研究了二聚体的电子结构和光谱性质。结果表明二聚体的吸收光谱中既不存在分子内和分子间金属轨道交迭,也不存在分子内和分子间的MCCT。吸收光谱的性质受二聚体的影响不大,基本上取决于配合物的单体。2′和2′′的λ_(em)分别与实验中77K的发射光谱的两个峰相对应。由于2′′的T1能量高于2′,可以发生单体间能量转移从而解释了实验中2的发射光谱随着温度的升高肩峰消失,只存在一个主峰。与单体相比较,2′的λ_(em)的变化可以归因为主要发射跃迁涉及的轨道之间能量差(?E)的变化;2′′的λ_(em)的变化是主要发射跃迁和次要发射跃迁的共同影响造成的。2′和2′′中只存在分子内金属轨道交迭,不存在分子间金属轨道交迭,分子内3MCCT贡献远大于分子间~3MCCT。在以上研究结果基础上,在相同的理论水平下,将二聚体2′的激发态构象中的单体分别进行斜向、垂直移动,来预测在各种构象变化过程中,发射光谱的变化趋势,从而为实验研究提供基础理论依据。计算结果显示:(1)在斜向、垂直移动过程中,λ_(em)随着二聚体中最短的分子间Cu…Cu距离的减小发生红移,与实验观察的趋势相符合。两种操作中,垂直移动的二聚体λ_(em)的红移程度比斜向移动的大得多。(2)在斜向、垂直移动过程中,随着二聚体中最短的分子间Cu…Cu距离的变化,当主要发射跃迁涉及的轨道之间的能量差(△E)增大或减小,λ_(em)则减小或增大,说明λ_(em)的变化与△E的变化相关。△E的变化是由于空轨道和占据轨道的少量的配体组成的变化引起的。(3)二聚体的主要发射跃迁均归属为:~3LMCT和~3MCCT的混合。所有二聚体中都存在分子内~3MCCT,而分子间~3MCCT或者不存在或者贡献远小于分子内~3MCCT。(4)在斜向、垂直移动过程中,发射跃迁中存在分子内金属轨道交迭,不存在分子间金属轨道交迭。(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6-05-01)
陈小平[4](1999)在《电致孔法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致孔法用于透皮吸收是目前制剂学所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对电致孔法的透皮促渗机理进行了讨论,并对近年一些药物电致孔法的研究和进展作了介绍或展望(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药学分册》期刊1999年04期)
任新光[5](1998)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ZnS:Mn交流电致发光薄膜屏中锰》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度法,分别测定ZnS:Mn交流电致发光薄膜屏中锰和锌的含量,当样品符合硫化锌的化学式量时,可由锌的含量计算出硫化锌的质量和锰在硫化锌薄膜中的浓度.与处理样品的称样量相比较,方法相对误差小于2%,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00%~102%和0.7%.样品处理容易,分析简易,快速.(本文来源于《理化检验(化学分册)》期刊1998年04期)
王瑜[6](1997)在《电致表面等离子体振子的色选吸收》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在金属-液晶界面上表面等离子体振予(SurfacePlasmon)的电致(Voltageinduced)色选吸收现象。当白光入射到金属-液晶界面上时,处于表面等离子体振子谐振频率范围内的那些光子将全部被吸收,于是反射光呈现为互补色。如果用电压来改变液晶的折射率,那么表面等离子体振子的谐振频率也将改变,于是反射光也将呈现出颜色变化。反射谱可由光学上熟知的边值问题解来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验观察很好地相符。这种现象有可能导致产生出新的显示器件。(本文来源于《现代显示》期刊1997年01期)
电致吸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索电致孔条件下5种促渗剂对青藤碱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双室扩散池,HPLC法定量青藤碱。在一定的电致孔参数下观测电致孔与氮酮、薄荷油、聚山梨酯80、丙二醇和PEG400组合后对青藤碱透皮给药的影响。结果在电致孔条件下,氮酮和薄荷油对青藤碱透皮给药有极其显着的促进作用;而聚山梨酯80、丙二醇、PEG400的促透作用甚至低于单独的电致孔促透作用。结论在电致孔条件下不同促渗剂对青藤碱透皮给药的效果差异很大,电致孔与促渗剂组合将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致吸收论文参考文献
[1].李凡,郝保华,李伟泽,刘森,唐斌斌.电致孔条件下巴布剂中青藤碱透皮吸收的药动学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8
[2].李伟泽,郝保华,邓周虎,岳奇锋,郭耀武.电致孔条件下不同促渗剂对青藤碱透皮吸收的影响[J].中草药.2006
[3].胡波.电致发光材料Cu~I配合物吸收和发射光谱的模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4].陈小平.电致孔法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9
[5].任新光.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ZnS:Mn交流电致发光薄膜屏中锰[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1998
[6].王瑜.电致表面等离子体振子的色选吸收[J].现代显示.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