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集约利用论文-居尔艾提·吾布力,安瓦尔·买买提明,薛东前

耕地集约利用论文-居尔艾提·吾布力,安瓦尔·买买提明,薛东前

导读:本文包含了耕地集约利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镇化水平,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耦合协调关系,阿克苏市

耕地集约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居尔艾提·吾布力,安瓦尔·买买提明,薛东前[1](2019)在《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发展——以新疆阿克苏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新疆阿克苏市为研究区,利用1990—2015年统计数据,运用熵值法、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和协调度模型,研究新疆阿克苏市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①阿克苏市城镇化水平在研究期大幅度提高,城镇化水平得分值从1990年的0. 046增加到2015年的0. 330,但总体水平不高。不同时期城镇化水平发展速度有所差异,1990—2004年缓慢发展,2005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水平得分值较高,人口城镇化水平低于其他城镇化水平,经济城镇化对推动阿克苏市城镇化起主导作用。②耕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较低。在研究期呈先缓慢增长后缓慢下降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1990—2009年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缓慢上升,得分值为0. 129~0. 193; 2010—2015年缓慢下降,得分值为0. 191~0. 167。耕地社会投入水平、利用效率和持续状况波动较大,2008年开始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导致研究后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出现下降趋势。③城镇化水平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协调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990—2011年协调度等级从轻度失调发展为优质协调,2012—2015年下降到濒临失调状态。协调发展度从1990年的0. 42上升到2012年的0. 78,2013—2015年下降到0. 75,协调发展度等级从1990年的濒临失调发展类转变为2015年的中级协调发展类,1990—2010年为城镇化滞后型,2011—2015年为耕地集约利用滞后型。(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范辉[2](2019)在《基于竞争协同律的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并引入倍差因子,对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测算方法进行了改进.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分析了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内部协调性及其利用集约度.结果表明,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能够影响耕地集约利用度的大小.在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的子系统中,投入强度一直低于其他子系统,而且制约着耕地集约利用的内部协调程度和整体水平.在横向研究中,全省各个地级市的耕地集约利用没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在研究时期,一些地区耕地集约利用度出现了剧烈下降,主要由于子系统变弱和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关系共同造成的.随着农业收益的相对落后和农民外出务工的增加,地方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关惠农政策以便提高农户对耕地的投入强度.(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彭文龙,吕晓[3](2019)在《农户视角下耕地规模经营与集约利用的耦合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山东省17地市共146个村庄的502份农户调查问卷为研究样本,综合考虑山东省耕地利用与农业发展概况,选取小麦和玉米两种主要粮食作物为研究对象,借助农户投入和产出数据综合反映耕地集约利用情况,实证分析农户视角下耕地规模经营与集约利用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种植小麦和玉米的农户中有2/3以上的经营面积仅为0~0.33hm~2,反映出被调查农户的耕地经营规模普遍较小。2)小麦经营规模在0~0.33hm~2和3.33~6.67hm~2、玉米经营规模在0~0.33hm~2时,农户的投入较大,但产出并没有随之增大,投入-产出综合视角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低;小麦经营规模在0.33~2hm~2、玉米经营规模在0.33~2hm~2和3.33~6.67hm~2时,投入的产出效果相对较好,投入-产出综合视角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适中;小麦、玉米的经营规模在2~3.33hm~2时,投入相对较少且产出效果较好,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最高。3)随着经营规模的增大,小麦和玉米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表现出递增趋势,并在经营规模为2~3.33hm~2时,技术效率的均值达到最大,经营规模继续增大,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均值开始降低,佐证了投入-产出视角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经营规模耦合的统计分析结果。(本文来源于《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刘永康,刘学录,张一达,任君,王全喜[4](2019)在《耕地集约利用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甘肃省东部四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准确把握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和空间差异特征以及不同区域间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K-mean聚类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对甘肃省东部四市的耕地集约利用度的变化情况及空间水平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影响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内部因素进行探索。结果表明:1)2016年研究区耕地集约利用度整体处于较粗放利用水平(均值0.377 2),区域差异比较明显,其中Ⅲ、Ⅳ级位于研究区东北部和西南部,Ⅰ、Ⅱ级位于研究区中部,整体呈"哑铃"状结构;2)全局莫兰指数为0.142 2,表明研究区各县(区)耕地集约利用度存在显着为正的全局自相关,呈现空间集聚特征,LISA聚集图空间特征与集约度等级图基本吻合;3)劳动力指数、地均机械总动力和部分区域农业科技发展率、有效灌溉率与耕地利用集约度成正相关关系,由于空间的辐射性和依赖性,各回归系数值分布具有明显的"片"或"带"状区域特征。(本文来源于《农业现代化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周建春[5](2019)在《坚守红线保护耕地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严格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要毫不动摇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始终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本文来源于《山西日报》期刊2019-06-25)

瞿如一[6](2019)在《2010-2015年云南省县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省位于云贵高原西部,山地、高原和丘陵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94%。以高原山地为主的地貌特点导致云南省人均耕地少和耕地质量低。这使云南省对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升有了更高的诉求。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对云南省粮食安全、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利用效益和利用的持续性4个维度,选取20个指标构建云南省县域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测算2010年和2015年云南省129个县域的耕地集约利用度;运用变化率指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法对耕地集约利用度的时序变化进行分析,采用ArcGIS技术手段分析耕地集约利用度的空间变化,并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影响云南省县域耕地利用水平的因素加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省县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较低,耕地利用方式相对粗放。2010年,耕地利用水平以不集约和基本集约为主,其中,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为不集约的县域占县域单元总数的55.81%,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为基本集约的县域占比为34.11%;2015年,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则以基本集约和中度集约为主,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为基本集约和中度集约的县域单元数分别占129个县域单元的37.98%和38.76%;同时,耕地利用水平为高度集约的县域单元数由2010年的4个增长到2015年的21个。从2010年和2015年的耕地集约利用度来看,2015年云南省县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较2010年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其耕地集约利用仍处于较低水平。(2)云南省县域耕地集约利用度相近的地区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2010年,云南省县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较低,耕地利用集约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滇中地区及滇东的曲靖市,其他地区的耕地利用集约程度主要为不集约;2015年,云南省县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较2010年有了一定提升,耕地利用集约度较高的地区较2010年有较大扩展,集约度相对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云南中部,呈东西向条带状分布。同时,从两期耕地集约利用度的空间分布上看,云南省县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的县域主要分布在滇西南和滇西北地区,集约利用水平最低的地区为五华区,集约利用水平最低的地区为五华区。(3)2010-2015年间,云南省县域耕地集约利用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由耕地集约利用度变化率的测算结果可知,2010-2015年间,除曲靖市大部分县域、昆明市的寻甸县和官渡区以及玉溪市的通海县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余92.25%的县域耕地地集约利用度都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以寻甸县(-30.47%)下降和绥江县(60.24%)上升的幅度最为显着。同时,各分指数的集约度也表现出整体上升趋势。此外,Kernel密度估计曲线的分布状况则表明,2010-2015年间,云南省县域间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差异呈扩大趋势。(4)投入强度和利用效益始终是影响云南省县域耕地集约利用的最主要障碍因素,且最主要障碍因素由2010年的利用效益变为2015年的投入强度。从指标层面看,影响云南省县域耕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障碍因子则由2010年的技术效率、动力投入指数、农膜投入指数、地均产值、农药投入指数和劳均产值转变为2015年的动力投入指数、技术效率、农药投入指数、农膜投入指数和化肥投入指数等指标。其中,动力投入指数、技术效率、农膜投入指数和农药投入指数始终是制约云南省县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障碍因素。(本文来源于《云南财经大学》期刊2019-06-15)

王泽[7](2019)在《耕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人多地少的现状要求使有限的耕地资源产出最大的效益,因此耕地节约集约利用方式成为耕地利用的趋势所需。耕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对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济南市长清区为研究对象,研究乡镇和指标区两个层面上的耕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和潜力测算。首先,文章通过对相关概念和理论的研究,建立了耕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以耕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A)为目标层,以耕地利用程度(B1)、耕地投入强度(B2)、耕地利用效益(B3)和区域环境状况(B4)四个层次为准则层,各个准则层又分别选取指标(共19个)以构成指标层。其次,为了避免评价时主观臆断和客观片面的弊端,对研究方法进行了整合。其中,评价指标标准化采用理想值比例推算法和极差标准化,评价指标权重由熵权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使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计算评价分值,并采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对评价分值分级。此外,对耕地的利用潜力测算中还运用了回归分析法等。最后,对长清区的耕地节约集约情况进行了评价及其对耕地产能和潜力进行了测算。主要评价及测算结果如下:(1)程度评价结果。采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对各乡镇和指标区耕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4级。其中,耕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划分为:优等节约集约利用区(一级)、高等节约集约利用区(二级)、中等节约集约利用区(叁级)、低等节约集约利用区(四级)。总体上来看,济潍山前平原区耕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高于泰鲁沂蒙尼山地丘陵区,长清区耕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减。(2)潜力测算结果。通过分乡镇(指标区)、分等别核算研究区的耕地产能,进行研究区耕地可实现利用强度和潜力测算,得出:(1)各乡镇(指标区)耕地的产能与其耕地面积有关。(2)耕地利用等别越高,可实现利用强度越大,可实现利用潜力越小。(3)对耕地利用潜力进行分级,耕地利用潜力可被划分为:优等利用潜力区(一级)、高等利用潜力区(二级)、中等利用潜力区(叁级)、低等利用潜力区(四级)。总体上来看,两个指标区相比,济潍山前平原区可实现利用强度较大,可实现利用潜力较小。研究区耕地利用潜力从东南到西北逐渐递减,这与耕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趋势相反。根据评价及测算结果,文章从宏观、中观、微观叁个层面提出了相关推进耕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建议:宏观层面:(1)严格控制耕地用途转变。(2)以乡村振兴战略引领耕地节约集约利用。(3)政府做好耕地分等、定级、监测等工作。中观层面:(1)优高等节约集约利用区与区域发展相结合以及实施休耕轮作。(2)中低等节约集约利用区加大利用潜力挖潜。微观层面:(1)合理调整复种指数与配备田间基础设施。(2)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与生态环境相结合。(3)运用科技提高耕地单产值。(4)提高地形坡度等因素的精度。总之,文章总体上实现了从定性到定量、从理论到实证、从时间到空间的有机契合,为评价耕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新思路;丰富了构建耕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改进了耕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方法;通过区域间、等别间耕地产能核算和潜力测算,提供了耕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参考依据以及增加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新标准。文章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0)

潘晓轩[8](2019)在《桦川县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作为人类生存发展最基础的要素,是人类活动的必要载体与物理空间,对于人类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繁荣发展起着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一个城市化快速发展、城镇规模急剧膨胀的新时期,在此机遇与挑战下,大量城市发展选择通过占用耕地以扩大非农建设用地,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人多地少”问题严重,人地矛盾持续加剧,耕地面积虽然暂时保持动态平衡,但耕地后备储量严重不足,难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较多,这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也造成了威胁。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桦川县的耕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研究,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通过耕地投入强度、耕地利用程度、耕地产出效率、耕地持续状况等4个角度进行研究计算,了解认清耕地利用现状,最终实现提升高效率综合性耕地集约利用、优化耕地资源集约利用,推动耕地高效利用以及农业生产模式从粗放经营型向集约协调型发展方式转变。桦川县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重点区、农田水利重点县和黑土地保护试点县,更应该重视耕地集约利用,通过发展科技、增加农业生产投入、调整生产时间空间结构,尽可能发挥土地潜力,使单位面积的土地生产出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因此,如果做到提升耕地集约利用程度,不仅是桦川县农业发展所必须的一步,更是将来桦川县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以桦川县九个乡镇为研究对象,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依据整体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及区域性和针对性的原则,选取包括化肥投入、人均耕地面积、灌溉指数、复种指数等14个指标构建了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分别计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最终通过最优组合赋权法确定其最终指标权重,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和相关统计软件,定量和定性分析了桦川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耕地集约利用程度及其变化规律,根据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耕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最终针对提高桦川县耕地集约利用程度提出系统性、科学性的建议以及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变化特征看,2009-2017年桦川县耕地集约利用程度始终处于稳步上升的趋势,上升趋势较为平稳,耕地持续状况较为稳定。在2016-2017这一年间,耕地投入强度距前一年上升趋势较高,但利用程度却距前一年有所减少,耕地持续状况也有所下降。(2)从空间变化特征看,桦川县耕地集约利用程度相对平稳,但部分地区仍存在空间差异,西南部乡镇由于地形特征限制,耕地集约利用程度较低;中部地区乡镇耕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东北部地区乡镇由于耕地投入强度差异导致粮食产量差异,导致耕地集约利用程度差异性较强。(3)根据桦川县耕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为使桦川县农业产量进一步提升,应通过适当增加农业投入强度,提高单位面积耕地产出量;增强耕地保护意识,加强耕地集约利用程度;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升耕地质量;加强科学技术研究,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注重生态平衡,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法提高耕地集约利用程度。(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李子君,于元赫,姜爱霞[9](2019)在《1980–2015年山东省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时序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80-2015年的《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与《山东统计年鉴》等基础资料,以耕地利用过程中的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例,探讨了山东省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构成的时序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其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80–2015年,山东省主要农作物总集约度呈上升趋势,由919.73 Yuan hm~(–2)上升到3285.06 Yuan hm~(–2),其中经济作物多年平均集约度高于粮食作物;主要农作物的人工成本和物质成本均呈增加趋势,粮食作物的物质投入远高于人工投入,而经济作物的人工投入远高于物质投入。(2)山东省主要农作物劳动集约度呈下降趋势,由1980年的501.75 d hm~(-2)下降到2015年的161.93 d hm~(–2),粮食作物相对于经济作物劳动集约度水平低且下降速率大;而资本集约度水平不断上升,由1980年的518.33Yuanhm~(–2)上升到2015年的1159.95 Yuan hm~(–2),其中种子、农家肥、化肥、农药和排灌等增产性投入比重逐渐下降,而农业机械等省工性投入比重增长显着。(3)山东省耕地利用集约度与农业劳动力数量、人均耕地面积呈显着负相关;最主要的直接驱动因素是农作物单位成本纯收益,不过在时间响应上滞后1~3年;最主要的间接驱动因素是农业政策的改革。(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期刊2019年03期)

阿依妮尕尔·艾尔肯[10](2019)在《喀什市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耕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合理分配耕地资源的基础上,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本研究通过对喀什市内的耕地进行空间差异水平变化分析和时间序列的变化分析,得到了空间分布差异规律和时间动态变化规律,有助于提高喀什市耕地集约程度,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和耕地资源,从根本上分析耕地利用持续状况和耕地利用水平状况,为喀什市以后几年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选取选择喀什市为研究区,分析有关的耕地集约利用相关理论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喀什市耕地用地类型和耕地分布,从喀什市的发展情况出发,结合人地协调关系理论,建立适合喀什耕地利用情况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压力指标,响应值标和状态指标,对研究区内的耕地进行耕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评价,采用综合模型来分析2000-2016年之间内耕地利用水平变化情况,再根据分析得到的结果和实际资源情况对喀什市每个乡镇耕地集约利用变化和利用程度进行评价,并给出相应的决策来增加耕地利用集约度和提供耕地利用程度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1)构造耕地集约节约利用PSR评价模型,从人地协调关系的矛盾出发,研究耕地的集约利用评价的内涵,耕地集约利用指的就是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通过科学地利用耕地和优化产业布局的结构的方法,增加农业上产的要素投入,最大范围的增加耕地利用产生的经济效益,增加耕地利用的潜力,节约利用十分珍贵的耕地资源,不能浪费,因为它是自然界不可再生的资源,在耕地利用方面的方面上,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上,建立了PSR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并且分析产生影响的各个因素的意义。(2)对喀什市耕地进行集约利用评价。在PSR评价模型的体系下,选取层综合指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个指标的权重,并将指标进行标准化,利用综合评价模型的方法可以得到各乡镇的耕地集约利用程度。并且从17年间通过时空变化规律和分析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比较。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喀什市耕地集约利用和水平处于比较低水平,计算得到的各乡镇的集约度在18-60之间徘徊;从空间上看,2000-2016年,喀什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也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市中心周围的几个乡镇,也一直处于集约度水平比较低的状态。(3)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喀什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变化规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探究空间分布的顺序和实践意义。从分析结果看出喀什市各个乡镇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这些相关关系会影响和相互发展,推进其他乡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以后应该加强各个乡镇的合作无懈,指导农户进行现代农业技术耕作,科学利用耕地,从而增加耕地集约利用水平。(4)依据对喀什市耕地集约利用的时空变化规律和空间变化规律反映出,从节约耕地利用效率出发,把保障耕地质量和耕变化的动态平衡作为起点,依赖现代科技的进步,从而提高耕地集约利用程度。具体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建立耕地耕地保护制度;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全力推进农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力度来增加研究区耕地面积;杜绝建设用地占耕地的违法现象;提高耕地利用的综合效益;(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5-01)

耕地集约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并引入倍差因子,对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测算方法进行了改进.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分析了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内部协调性及其利用集约度.结果表明,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能够影响耕地集约利用度的大小.在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的子系统中,投入强度一直低于其他子系统,而且制约着耕地集约利用的内部协调程度和整体水平.在横向研究中,全省各个地级市的耕地集约利用没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在研究时期,一些地区耕地集约利用度出现了剧烈下降,主要由于子系统变弱和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关系共同造成的.随着农业收益的相对落后和农民外出务工的增加,地方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关惠农政策以便提高农户对耕地的投入强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耕地集约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1].居尔艾提·吾布力,安瓦尔·买买提明,薛东前.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发展——以新疆阿克苏市为例[J].干旱区研究.2019

[2].范辉.基于竞争协同律的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彭文龙,吕晓.农户视角下耕地规模经营与集约利用的耦合关系[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9

[4].刘永康,刘学录,张一达,任君,王全喜.耕地集约利用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甘肃省东部四市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

[5].周建春.坚守红线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N].山西日报.2019

[6].瞿如一.2010-2015年云南省县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9

[7].王泽.耕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8].潘晓轩.桦川县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

[9].李子君,于元赫,姜爱霞.1980–2015年山东省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时序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英文)[J].JournalofResourcesandEcology.2019

[10].阿依妮尕尔·艾尔肯.喀什市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D].新疆大学.2019

标签:;  ;  ;  ;  

耕地集约利用论文-居尔艾提·吾布力,安瓦尔·买买提明,薛东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