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高度论文-李辞,曹建琴,周郁秋,孙昊,苏红

面部高度论文-李辞,曹建琴,周郁秋,孙昊,苏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面部高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交焦虑障碍,事件相关电位,GO,NOGO,P1

面部高度论文文献综述

李辞,曹建琴,周郁秋,孙昊,苏红[1](2019)在《社交焦虑障碍大学生对面部刺激视觉加工的早期高度警觉:一项ERP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探讨了SAD大学生对负性面孔刺激的早期(P1,N170)和晚期(P3)认知加工成分的特点。【方法】招募61名被DSM-V诊断为社交焦虑障碍的大学生和28名健康对照组大学生,以愤怒、厌恶及中性面孔图片为刺激材料,进行图片边框颜色辨别的GO/NOGO范式按键任务,实验过程中同步记录ERP数据,对比两组被试P1、N170、P3波幅与潜伏期差异。【结果】电生理数据显示,仅P1波幅存在组别主效应,SAD组P1波幅显着大于HC组(F=6.775,P=0.011)。但N170波幅为因变量时,存在任务(F=6.267,P=0.014)及大脑半球(F=4.832,P=0.031)的主效应,大脑右半球(PO8)的N170波幅较左半球(PO7)明显增加。对N170潜伏期的情绪类别主效应(F=4.813,P=0.010)进行事后分析,结果显示中性面孔的N170潜伏期较愤怒和厌恶面孔延长。以NOGO-P3波幅为因变量时,存在情绪类别的主效应(F=3.251,P=0.041),事后检验发现厌恶面孔的波幅显着小于中性面孔(t=-1.357,P=0.011)。【结论】SAD大学生在注意前阶段对情绪面孔存在早期高度警觉,但在面部结构编码和后期认知加工方面没有明显的缺陷。(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许潾于[2](2016)在《上前牙高度和磨牙倾斜度生长变化对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面部美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未治疗的安氏Ⅱ类1分类骨性错上下颌第一磨牙、切牙的发育趋势及头影侧位片测量不同垂直骨面型牙齿倾斜度和高度的变化,为临床上此类患者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2015年就诊我院的安氏Ⅱ类1分类骨性错未治疗病例210例,按不同性别、发育阶段分为4组,测量上下颌第一恒磨牙、切牙高度和倾斜度及其他相关项目18项,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 1.无论男女性组,随着生长发育,下颌骨升支及体部长度、上第一磨牙倾斜度及高度、下第一磨牙高度、下切牙高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高角型患者下磨牙有向近中倾斜的生长趋势,倾斜度随着下颌平面角的增大而增大。此外,高峰期组中,下颌平面角与上下切牙倾斜度存在负相关性。而成熟期组中,与上下切牙高度存在正相关性(P﹤0.05)。3.无论男女性组,高峰期组中,平面角与上第一磨牙倾斜度及高度、下第一磨牙倾斜度、上切牙倾斜度存在负相关性(P﹤0.05)。结论 1.上下磨牙、切牙倾斜度与高度存在随年龄增长的发育变化趋势。2.不同垂直骨面型牙齿倾斜度和高度存在代偿规律。3.根据生长变化,治疗中控制上前牙的垂直向位置和符合生理的磨牙倾斜度对面部美观和协调稳定起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五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6-10-10)

喻珊[3](2013)在《拔牙矫治对不同错(牙合)畸形患者面部高度影响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的分析,比较AngleⅠ、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拔除四颗第一前磨牙与非拔牙矫治颅面的硬组织变化,分析拔牙矫治对两类不同错牙合畸形病人面部高度的影响,为正畸矫治方案的制定及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从2013年1月前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治疗结束的150名AngleⅠ类和AngleⅡ类青少年错牙合畸形患者中按照纳入标准选择60例进行研究。其中AngleⅠ类病人30例,非拔牙治疗15例(女7例,男8例,治疗前平均年龄12.8岁),拔牙治疗15例(女8例,男7例,治疗前年龄平均值12.6岁);AngleⅡ类病人30例,其中非拔牙治疗15例(女9例,男6例,治疗前平均年龄12.6岁),拔牙治疗15例(女8例,男7例,治疗前平均年龄12.7岁)。拔牙矫治均选择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每位患者均有矫治前后的上下颌模型和正中牙合位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及全景曲面断层片。将收集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描绘并确定与面部高度相关的标记点,测量全面高(N-Me)、上面高(N-ANS)、下面高(ANS-Me)、后面高(S-Go)、下颌平面角(MP-FH、MP-SN)、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牙尖顶到腭平面的距离(U6-PP)、下颌第一磨牙近中牙尖顶到下颌平面的距离(L6-MP)、下面高/前面高(ANS-Me/N-Me)、后面高/前面高(S-Go/N-Me)。采用的统计学方法为t检验和ANOVA,P <0.05为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种错牙合畸形患者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后面部高度的差异性。结果:1.青少年AngleⅠ类拔除上下颌第一前磨牙组与没有拔牙组面高在治疗后均增大,其中N-Me与ANS-Me矫治前后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组间比较变化量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2.青少年AngleⅡ类拔除上下颌第一前磨牙组与没有拔牙组面高在治疗以后均增大,其中N-Me与ANS-Me矫治前后差异具有显着性(P <0.05),组间变化量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3.青少年安氏Ⅰ、Ⅱ类错牙合畸形非拔牙组与拔牙组患者的N-ANS、S-Go、U6-PP、L6-MP、ANS-Me/N-Me、S-Go/N-Me在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性(P>0.05),患者的SN-MP、FH-MP、Y axis在治疗前后差异无显着性(P>0.05),组间比较也无显着差异性。4.青少年AngleⅠ、Ⅱ类病人各组矫治前后面高的增加量相比无明显差异性。结论:1.青少年安氏I、Ⅱ类错牙合非拔牙与拔牙组治疗后N-Me和ANS-Me均增加。2.青少年安氏I、Ⅱ类错牙合非拔牙与拔牙组治疗前后面高的变化量相比没有明显差异。3.青少年安氏I、Ⅱ类错牙合拔牙矫治对下颌平面角没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泸州医学院》期刊2013-04-01)

支方静,康娜,何进安,莫水学[4](2012)在《安氏Ⅱ类错矫治前后面部高度的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成人安氏Ⅱ类错拔除第一磨牙矫治前后面部高度的变化情况。方法:对15例成人安氏Ⅱ类错患者因第一磨牙严重龋坏,拔除1-3颗第一磨牙,采用0.022×0.028英寸直丝托槽,常规直丝弓技术矫治,应用术前术后头影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评价面部垂直向高度的变化情况。结果:1、矫治疗程19-32个月,平均为25个月。2、颌面部垂直向高度的变化:FH-MP、SN-MP减小,OP-SN、PP-MP增大,且OP-SN矫治前后变化有统计学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国际颅面生长发育与功能研讨会、第十一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2-09-19)

支方静,何进安,莫水学[5](2012)在《安氏Ⅱ类错拔除第一磨牙矫治面部高度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成人安氏Ⅱ类错拔除第一磨牙矫治前后面部高度的变化情况。方法:对15例成人安氏Ⅱ类错患者因第一磨牙严重龋坏,拔除1~3颗第一磨牙,采用0.022×0.028英寸直丝托槽,常规直丝弓技术矫治,对术前术后头影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评价面部垂直向高度的变化情况。结果:矫治疗程19~32个月,平均为25个月。颌面部垂直向高度的变化:FH-MP、SN-MP减小,OP-SN、PP-MP增大,且OP-SN矫治前后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L1-MP减小,U1-PP增大,矫治前后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U6-PP减小、L6-MP增大,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FMIA、y-轴角、NBa-PtGn减小,但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安氏Ⅱ类错拔除第一磨牙矫治,下后牙及上前牙伸长,下切牙压低,平面角增大,牙合平面顺时针旋转。关闭第一磨牙拔牙间隙前后,颌面部垂直向高度无明显变化,但对高角及开患者仍需要加强控制。(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研究》期刊2012年04期)

万贤凤,缪耀强[6](2009)在《拔除第一磨牙矫治对面部高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拔除第一磨牙患者矫治前后面部高度的变化。方法28例拔除第一恒磨牙进行矫治的安氏Ⅰ类错患者,矫治前后摄X线头颅侧位片,应用WinCeph7.0头颅侧位定位分析系统软件,通过计算机进行定点测量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矫治前后的变化。结果矫治后下面高(ANS-Me)、前面高(N-Me)、后面高(S-Go)、U1-PP、L6-MP较矫治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MP较矫治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MP、FH-MP、PP-FH、PP-MP、上面高、后面高/前面高、上面高/前面高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除第一磨牙的患者,经正畸拔牙矫治后下面高、前面高、后面高均增加,可能原因为下颌磨牙伸长。(本文来源于《广东牙病防治》期刊2009年10期)

孙俊鹏[7](2008)在《成人下颌第一磨牙缺失矫治前后面部高度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的测量,选择26例采用OPA-K滑动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的成人下颌第一磨牙缺失患者,对其颌面部软硬组织矫治前后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以探讨面部高度的变化特点,分析成人下颌第一磨牙缺失矫治的特点,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6例下颌第一磨牙缺失的成人病例,通过近中移动下颌第二磨牙替代缺失的下颌第一磨牙。确定与面部高度有关的标记点,对矫治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分别进行测量,并对治疗前后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面部高度的变化。成年人下颌第一磨牙缺失患者26例(男9例,女17例),年龄19~44(22.1±6.2)岁。26例患者均采用OPA-K滑动直丝弓系统矫治技术进行矫治,进行细微调整。平均治疗时间1.9±0.6年。结果: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的咬合均得到明显改善;上、下颌前牙建立了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关系。1.下颌第一磨牙缺失矫治前后面部垂直向变化:成人下颌第一磨牙缺失正畸治疗后,OP—MP显着减小(P<0.001),L6—MP,G—Mes显着增加(P<0.05),U6—PP矫治前后无明显改变,说明下颌磨牙略有伸长,而上颌磨牙得到有效控制。2.前后面高比例变化:硬组织前后面高比及软组织下、上面高比显着增加,N—Me及S—Go/N—Me均呈非常显着性增加(P<0.001)。3.关闭拔牙间隙后下颌第二恒磨牙出现了明显的近中移动,但下颌平面角变大。4.控制下颌近中移动磨牙的伸长相比上颌磨牙要困难。5.女性患者与男性患者矫治前后测量项目的比较,无差异。结论:1.下颌第二磨牙近中移动牙齿的垂直向变化:近中移动下颌磨牙可以导致前牙覆牙合变浅,因此有利于深覆(牙合)倾向患者的咬合调整,而对于有开牙合倾向患者近中移动下颌第二磨牙时要注意控制前牙的垂直关系。2.下颌第二磨牙近中移动颌面部的垂直向变化:成人患者近中移动下颌第二磨牙后,(牙合)平面角减小、下颌平面角变大。3.后牙的楔状隙效应和前牙的钟摆效应是造成牙颌面垂直关系变化的根本性原因,颌面垂直向关系主要与后牙的楔状隙效应相关。其它因素如患者的面形、近中移动下颌磨牙的支抗种类、下颌第叁恒磨牙萌出与否等是通过改变上述两个效应从而影响颌面垂直向关系的。(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8-10-28)

耿春艳,段银钟,李楠,何玉宏,武俊杰[8](2006)在《安氏Ⅰ类错第一磨牙缺失矫治前后面部高度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安氏Ⅰ类错第一磨牙缺失的病人矫治前后面部高度变化,了解第一磨牙缺失后对面部高度的影响。方法:选择15例安氏Ⅰ类错第一磨牙缺失的病人为实验组,采用拔除未缺牙侧的第一前磨牙,用方丝弓矫治技术近移第二磨牙;对照组为未缺失第一磨牙的安氏Ⅰ类错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的15例病人,对矫治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病人的头影测量结果统计学分析显示矫治后面部高度两组均呈显着性增加且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安氏Ⅰ类错第一磨牙缺失与否经正畸拔牙矫治后对面部高度均增加且无明显差异。在正畸治疗中不但要增强磨牙的前后向支抗,还要重视垂直向支抗。(本文来源于《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期刊2006年05期)

刘丽辉,王丛智[9](2004)在《治疗骨性Ⅲ类错的整形力对面部高度影响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察两种整形力对面部高度的影响。方法  18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病人分为两组 ,每组各 9人 ,分别采用颏兜及前方牵引器两种治疗方法。结果 两种治疗的结果对上下颌骨的前后位置关系的改变是相同的 ,但前方牵引组面下 1/ 3高度明显增加 ,与颏兜组的疗效对比具有显着性意义。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病人在选择治疗方法时 ,应考虑其面下 1/ 3的高度。(本文来源于《现代医院》期刊2004年10期)

杨璞,赵志河[10](2004)在《安氏Ⅱ类1分类女性拔牙患者矫治前后面部垂直高度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分析安氏Ⅱ类 1 分类女性错牙合患者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矫治前后面部垂直高度的变化。方法:选择 10 例女性正畸患者,均为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 1 分类。矫治方案均为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矫治,矫治前后拍摄 X 线头颅侧位片并进行(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4-06-30)

面部高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未治疗的安氏Ⅱ类1分类骨性错上下颌第一磨牙、切牙的发育趋势及头影侧位片测量不同垂直骨面型牙齿倾斜度和高度的变化,为临床上此类患者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2015年就诊我院的安氏Ⅱ类1分类骨性错未治疗病例210例,按不同性别、发育阶段分为4组,测量上下颌第一恒磨牙、切牙高度和倾斜度及其他相关项目18项,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 1.无论男女性组,随着生长发育,下颌骨升支及体部长度、上第一磨牙倾斜度及高度、下第一磨牙高度、下切牙高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高角型患者下磨牙有向近中倾斜的生长趋势,倾斜度随着下颌平面角的增大而增大。此外,高峰期组中,下颌平面角与上下切牙倾斜度存在负相关性。而成熟期组中,与上下切牙高度存在正相关性(P﹤0.05)。3.无论男女性组,高峰期组中,平面角与上第一磨牙倾斜度及高度、下第一磨牙倾斜度、上切牙倾斜度存在负相关性(P﹤0.05)。结论 1.上下磨牙、切牙倾斜度与高度存在随年龄增长的发育变化趋势。2.不同垂直骨面型牙齿倾斜度和高度存在代偿规律。3.根据生长变化,治疗中控制上前牙的垂直向位置和符合生理的磨牙倾斜度对面部美观和协调稳定起重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面部高度论文参考文献

[1].李辞,曹建琴,周郁秋,孙昊,苏红.社交焦虑障碍大学生对面部刺激视觉加工的早期高度警觉:一项ERP研究[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许潾于.上前牙高度和磨牙倾斜度生长变化对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面部美观的影响[C].2016中国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五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6

[3].喻珊.拔牙矫治对不同错(牙合)畸形患者面部高度影响的初步分析[D].泸州医学院.2013

[4].支方静,康娜,何进安,莫水学.安氏Ⅱ类错矫治前后面部高度的变化研究[C].第十四次国际颅面生长发育与功能研讨会、第十一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2

[5].支方静,何进安,莫水学.安氏Ⅱ类错拔除第一磨牙矫治面部高度的变化[J].口腔医学研究.2012

[6].万贤凤,缪耀强.拔除第一磨牙矫治对面部高度的影响[J].广东牙病防治.2009

[7].孙俊鹏.成人下颌第一磨牙缺失矫治前后面部高度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08

[8].耿春艳,段银钟,李楠,何玉宏,武俊杰.安氏Ⅰ类错第一磨牙缺失矫治前后面部高度的变化[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6

[9].刘丽辉,王丛智.治疗骨性Ⅲ类错的整形力对面部高度影响的对比分析[J].现代医院.2004

[10].杨璞,赵志河.安氏Ⅱ类1分类女性拔牙患者矫治前后面部垂直高度变化的研究[C].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4

标签:;  ;  ;  ;  ;  

面部高度论文-李辞,曹建琴,周郁秋,孙昊,苏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