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可生存性论文-袁斌

数据可生存性论文-袁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数据可生存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软件定义网络安全,云安全,云数据中心,可生存性

数据可生存性论文文献综述

袁斌[1](2018)在《云数据中心软件定义网络数据层可生存性保障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越来越多的业务迁移到云数据中心中,云数据中心面临的用户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和高度定制化等特征。为了应对上述需求,具备高可编程性和强灵活性特征的软件定义网络越来越多的在云数据中心得到部署,成为了云数据中心的重要网络基础设施。然而,软件定义网络中承载实际业务数据流的数据层存在诸多安全缺陷。一旦针对软件定义网络数据层的攻击得以成功实施,那么云服务与云网络基础设施的可用性、网络状态数据的正确性、网络决策的可靠性等都将无法得到保障,其带来的后果和造成的损失将是无法估量的。目前,关于云数据中心软件定义网络数据层安全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还存在许多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首先,网络转发设备在硬件实现方式与软件处理能力上均存在不足,这使得软件定义网络数据层的基础设施在面对暴力攻击时显得十分脆弱;其次,软件定义网络数据层缺乏容错机制,恶意或错误的内部节点可以很容易的破坏网络状态数据的正确性,进而威胁网络的可靠性;最后,在软件定义网络环境中,主机上运行的服务的数据流都需要通过数据层进行转发,因此软件定义网络数据层的特殊性质势必会影响主机及其上运行的服务,当主机面临攻击时,需要制定综合考虑软件定义网络的特性、服务的特征、攻击的特点、服务质量如何保持的攻击缓解方法。而现有云数据中心软件定义网络数据层安全保障机制的研究呈现碎片化特点,缺少体系化解决方案。针对上述问题和研究现状,开展云数据中心软件定义网络数据层可生存性保障机制研究,综合以下叁个方面来全面保障软件定义网络数据层的可生存性:在面向转发设备的攻击缓解方面,提出了基于排队论的系统模型,估算整个系统的抗攻击能力,在该模型的指导下,设计了peer-support策略来整合全网空闲资源以缓解暴力攻击,从而保证软件定义网络数据层基础设施的可用性。首先,基于软件定义网络转发设备的软硬件特性,分析其内部缺陷与缺陷利用方法;进而,模拟针对数据层转发设备的实际攻击,验证缺陷利用方法的可行性,评估攻击成功后对整个网络的影响;然后,把系统抽象为一个排队系统并建立理论模型,估算系统中可被用于攻击缓解的空闲资源总量;最后,基于理论模型,提出peer-support策略,充分利用整个网络的能力来缓解攻击,有效提高软件定义网络数据层的抗攻击能力,增强数据层基础设施的可用性。在内部错误的自动容忍方面,提出并实现了基于拜占庭模型的错误交换机自动容忍方案,确保(在错误交换机数目满足拜占庭容错条件的情况下)控制器输入信息(交换机提供的网络流统计信息)的正确性,从而提高网络决策的可靠性。首先,判别软件定义网络中错误交换机的哪些恶意行为会破坏控制器输入信息的正确性,并分析各种不同行为带来的后果;进而,提出基于拜占庭模型的错误交换机自动容忍方法;然后,分析利用拜占庭模型来解决软件定义网络数据层中内部错误自动容忍问题的可行性,为拜占庭模型在该问题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最后,基于对模型应用过程中问题与挑战的分析,设计基于逻辑代理的错误交换机容忍框架,并在框架中实现拜占庭容错方案,完成对错误交换机的自动容忍,确保控制器输入信息的正确性,从而提高网络决策的可靠性。在缓解针对主机的攻击方面,提出了结合软件定义网络技术和分布式处理技术的攻击缓解方法,为云数据中心软件定义网络数据层中的主机提供保证服务质量的双向保护,提高网络服务的可用性。首先,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集中控制方式,实现网络状态的全面分析,从而快速制定攻击缓解策略;进而,利用软件定义网络的可编程性,实现网络流处理规则的自适应产生、安装与删除,使得网络策略得以快速执行;然后,利用分布式处理技术实现子网划分与负载均衡,避免出现单点故障;最后,通过网络流量缓存、基于网络协议的数据包轮询重发等方法来保证正常网络流量转发的正确性和时效性,在高效缓解攻击的同时,有效保证网络服务的服务质量,从而提高网络服务的可用性。综上所述,围绕云数据中心软件定义网络数据层的安全问题,分别从软件定义网络数据层基础设施的可用性、网络决策的可靠性、网络服务的可用性等叁方面开展研究,为云数据中心软件定义网络数据层提供体系化的全面保护,保障其可生存性。(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4-01)

徐睿[2](2017)在《弹性光数据中心网络的生存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或者人为的灾难发生,使得灾难生存能力成为了通信网络中的主要挑战。数据中心网络提供的云服务为网络的生存性带来了新的机会。现在典型的网络结构是基于WDM的数据中心网络,而波分复用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海量的信息需求。已经有相关的研究人员提出弹性光数据中心网络,该网络能够更加精细的分配频谱,同时又能支持云服务。弹性光数据中心网络的生存性已经成为了热点问题。本文首先介绍弹性光数据中心网络的特点和研究现状,介绍了弹性光数据中心网络的基础知识和技术,重点讨论了弹性光数据中心网络的路由和频谱分配等问题。针对容量受限的弹性光数据中心网络,本文基于整数线性规划(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ILP)针对共享保护和专有保护提出算法来求解网络的最大吞吐量和最小频谱资源消耗量,并进行对比。仿真结果显示,共享保护的ILP算法在相同的网络吞吐量情况下,使用更少的频谱资源。这是因为在共享保护策略下,备用路径的链路能共享频谱资源,所以在相同的网络吞吐量下,共享保护所使用的频谱资源远远小于专有保护。为了进一步节省网络的频谱资源,本文在共享保护网络中,基于ILP比较任播和单播两种保护方式。由于在任播方式下,工作路径的目的节点是两个数据中心任意选择一个,而单播方式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都是确定的,在路径选择上,任播方式会更加的灵活。仿真结果显示基于任播方式的共享保护ILP算法与基于单播方式的共享保护ILP算法有着相同的网络吞吐量,但是任播方式使用的频谱资源显着低于单播方式。(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7-06-30)

谢晓龙[3](2017)在《弹性数据中心光网络中基于内容连通性的生存性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数据流量不断的增加,全球网络数据流量也随之迅猛增长。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起自己的数据中心,把一些关键和重要的信息存储在数据中心。这样对数据的中心化处理,既可以节省建设基础设施的成本,避免重复工作,也有利用对数据的集中处理和管理。然而,科技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往往会带来一些弊端。虽然数据的中心化处理能节省成本和方便管理,但是这样系统往往容易带来数据安全和恢复的问题,一旦网络发生灾难性故障,比如地震,海啸,人为攻击等,对企业而言,将是一场灾难。所以,网络可靠性和安全越来越来受到企业的关注。本文就灾难场景下数据中心光网的生存性问题进行研究。随着内容连通性技术的发展,它给网络生存性问题的研究带来了一种新的方式。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在灾难场景下基于连通性的基础上的弹性数据中心光网络生存性问题的研究。针对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作者已经在国际会议ICOCN2016 (光通信与网络国际会议)上发表了一篇论文(EI检索)由于光网络承载了大量的网络业务,光网络的生存性研究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络。传统的生存性研究大多数都是在网络的物理层面,而本文的研究的生存性主要注重于服务或应用,即不关注物理的网络故障的情况,而只关注所请求的服务和应用的可达性。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一个创新点。在传统的网络生存研究中,尤其是数据中心的生存性研究,没有利用到数据中心的优势。本文主要研究灾难场景下弹性数据中心光网络中基于内容连通性的1+1保护和共享保护技术。在研究中,我们构建了基于内容连通性的保护技术的ILP模型,提出了相应的算法,并对保护性能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在灾难场景下基于内容连通性的保护方案有很好的性能。在灾难场景下,基于内容连通性的保护方案虽然消耗的资源比传统的多一些,但是它的路径保护率可达100%,这是传统的保护技术做不到的。(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7-03-15)

王雨雨[4](2017)在《数据中心光网络可生存的虚拟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型业务模式的不断涌现,以及网络数据流量的与日俱增,现有网络架构与相关技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提供安全、可靠、高性能的服务则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全光互联的数据中心网络将会成为承载海量数据交互的大动脉,然而现有数据中心网络架构在扩展性和灵活性方面都难以达到要求,这就需要新型网络架构和控制技术的出现。软件定义网络(SDN,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在业务需求增长、现有网络复杂性增加以及网络控制管理难度大的情况下应运而生。同时,频发的自然、人为灾害使得网络生存性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针对网络生存性问题,本文将共享保护机制引入虚拟化映射方案,提出了一种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优的映射算法,并从网络阻塞率、资源利用率以及保护资源预留比例叁方面对算法进行了验证。针对网络控制架构,本文重点研究多域异构网络的集中式控制,提出了基于多域控制的软件定义网络平台,通过平台搭建以及实验分析验证了网络架构的可行性。本文从资源抽象算法和网络控制架构两个角度出发,将数据中心光网络中可生存的虚拟化技术,以及基于多域控制的软件定义网络作为研究重点,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叁个方面:(1)调研了软件定义网络相关架构与实现方案、光网络中的生存性技术,以及弹性光网络的特征及路由频谱资源分配算法等。(2)提出了基于共享保护的数据中心光网络虚拟化映射方案,并通过ILP模型(线性规划模型,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和启发式算法研究其可行性,最后通过仿真平台的搭建,说明所提算法在资源利用率方面的有效性。(3)结合目前分布式控制的多域、跨层、跨平台异构网络,提出基于多域控制的软件定义网络平台。该平台基于扩展后的OpenDaylight以及03开源项目[1],支持多种异构网络的集中化智能控制,最后通过实验证明该网络架构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7-03-13)

张艳丽[5](2015)在《分布式数据中心可生存性及性能优化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数据中心是云服务的支撑平台。随着云服务的快速发展,数据中心的可生存性和可靠性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基于电交换器、传统的多级交换网络、集中部署与管理的数据中心架构,不能很好地满足未来云服务在低时延、可生存性、低成本、可扩展性、设计灵活性与高可用性等方面的需求。因其高带宽、低时延和节能环保的特性,光交换器在未来数据中心中的应用有很大的潜能。本论文基于全光交换与光连接骨干网络,分别对数据中心网络中单核心交换器的故障恢复和数据中心网络服务性能优化进行了设计。核心交换器在外部流量的接入交换和内部流量的交换工作中至关重要,因此一旦核心交换器损坏,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网络拥堵甚至数据中心的崩溃。基于分布式的数据中心架构,本论文研究两种类型的单核心交换器故障恢复问题。第一种问题是在部署分布式数据中心时考虑核心交换器损坏时的服务快速保护,同时使数据中心部署代价最小。第二种问题是在已经部署好的分布式数据中心中放置一个备份核心交换器来修复单个核心交换器故障,同时使保护代价最小。单个核心交换器发生故障时,保护方案的基本思想为,没有受影响的业务保持其接入和交换方式不变,而受影响的业务则根据预设的保护路由接入到备份核心交换器上进行交换,从而达到故障快速恢复,提高分布式数据中心可生存性的目的。在给出了数据中心外部服务请求和内部业务流量的情况下,论文中分别就上述两种单核心交换器故障恢复问题给出了ILP算法,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设计方案。通常情况下,数据中心部件模块分布在骨干网的节点上,用户通过预定的路由接入到数据中心相应的接口模块获取服务。对服务提供商来说,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云服务是非常重要的,服务时延和服务失效率是服务性能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在本论文中,基于链路的失效率和链路时延的联合考虑,我们研究光网络中的数据中心为用户提供优质云服务的路由设计问题。目标是要通过用户接入到数据中心的接入点和接入路由的设计来提高整个数据中心系统服务的性能。通过传输时延代价因子,将链路的时延代价和失效代价结合起来计算到路径代价中。基于数学变换,提出一种方便高效计算路径失效率的方法,从而将目标函数转化为线性表达式。然后针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设计了ILP和启发式两种解决方法,对这两种解决方法进行仿真验证,并分析仿真结果。(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5-05-18)

梁霄,孟相如,陈铎龙,庄绪春[6](2013)在《基于支持向量数据描述的网络可生存性综合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网络可生存性综合评估方法中指标权重难以确定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支持向量数据描述(SVDD)的网络可生存性综合评估方法。该方法分析了SVDD的几何意义,采用二进制粒子群(BPSO)算法对建立的评估特征指标集进行特征选择,将所得的特征指标集视为整体来建立SVDD分类模型,并以测试样本点与模型的相对距离为依据评估系统的可生存性,避免了综合评估中指标权重确定的主观性。最后通过网络实例验证了评估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2013年03期)

吴世忠,熊琦,刘晖,刘林,王丽娜[7](2012)在《一种文件级连续数据保护系统的实现与生存性量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容灾备份技术的不足,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文件级别连续保护(CDP)系统。首先设计了CDP系统的部署和组成结构;然后描述了CDP数据包、通信协议、数据的逻辑及物理存储以及任务调度等模块的设计思想;在给出总体和详细设计后,给出了任意时间点文件恢复和任意时间点文件视图查询的实现算法;最后使用半马尔可夫过程进行了生存性分析,在指出其脆弱性的前提下给出了生存性增强的可行途径。(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科学》期刊2012年02期)

卓越[8](2011)在《复杂网络的拓扑生存性与数据传输相关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涌现出了许多大规模网络,如互联网、P2P网络等。由于这些网络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深入研究此类网络的拓扑生存性和数据传输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采用复杂网络理论对各种大规模网络进行研究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因为研究的对象不是小规模或结构简单的网络,复杂网络的分析方法也不同于传统的网络研究分析方法。它关注的是节点之间的微观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宏观现象以及系统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复杂网络研究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推动了信息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和发展。研究复杂网络的最终目标是理解网络拓扑如何影响网络上的各种动力学过程,包括数据传输、博弈过程等。拓扑生存性和数据传输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本论文运用图论、统计物理学以及计算机模拟等方法,从复杂网络的拓扑生存性和数据传输这两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节点度的边补偿模型大多数复杂网络拓扑生存性的研究都是通过重新设计网络的拓扑以获得最佳的生存性,但是已具有一定规模的网络很难按照设计的拓扑进行大规模的改造,而对其进行较小的改动却是可行的。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节点度的边补偿模型。该模型通过添加一定数量的新边重构网络拓扑,提高无标度复杂网络对蓄意攻击的生存性。特别是当新边倾向于与度最小的节点相连时,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网络的崩溃阈值。此外,本文还研究了边信息对该模型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只要隐藏少量新边的信息就可以大幅提高无标度复杂网络抵抗蓄意攻击的能力。(2)两层复杂网络流量模型以前的文献大多基于单层的网络流量模型研究复杂网络数据传输,但是许多大规模复杂系统都具有两层或者多层的网络结构。本文引入分层的概念,首次提出了一种两层复杂网络流量模型。通过比较四种基于ER随机网络模型和BA无标度网络模型所生成的两层复杂网络,发现了两层复杂网络的物理层拓扑对网络容量的影响要远大于逻辑层拓扑。特别是具有同构物理层拓扑的两层复杂网络对拥塞具有更好的容忍性。但是在没有发生拥塞的自由流态时,逻辑层或者物理层拓扑的异构性可以使得两层复杂网络的数据传输更有效率。(3)基于节点度的两层复杂网络静态权重路由策略提出了一种基于节点度的两层复杂网络静态权重路由策略。该路由策略按照物理层节点度和策略参数β设置逻辑层链路的权重,并选择权重最小的逻辑层路径作为数据包的路由路径。通过研究两层复杂网络中流量从自由流态到拥塞态的相变特性,并以此特性为标准刻画不同路由策略下的网络容量,发现了最优策略参数的取值只与两层复杂网络的拓扑结构有关,而与网络规模无关。与最短路径路由策略相比,该路由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两层复杂网络的网络容量,并达到缓解拥塞的效果。(4)基于队列长度的两层复杂网络动态权重路由策略提出了一种基于队列长度的两层复杂网络动态权重路由策略。该路由策略将逻辑层链路的权重设置为正比于其映射在物理层上的节点的队列长度之和,并按照队列长度的变化动态更新链路权重,最后选择权重最小的逻辑层路径作为路由路径。与最短路径路由策略和静态权重路由策略相比,动态权重路由策略可以进一步提高两层复杂网络的网络容量。(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1-12-31)

陈家庆[9](2008)在《基于生存数据流图的可生存性定量分析及模型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可生存性是对传统网络安全观念的突破和创新。目前,网络可生性的定义还没有达成统一,不过影响最大的是CMU/SEI研究小组给出的定义。可生存性研究与传统的信息安全研究方法不同,它实际上是系统提供关键服务的能力。严格意义上讲,是指系统即使在遭受攻击,出现故障或事故存在情况下,网络系统仍能及时提供关键服务的能力。网络可生存性研究及其相关领域已经成为网络信息安全研究的新方向,同时也是现在网络安全的一个研究的热点。本文首先主要对网络可生存性的相关研究领域及其内容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其中包括了可生存性研究的提出,研究的背景,与传统网络安全观念的联系、区别,测试的方法,评定的标准,研究应用的领域,发展的共识和趋势等。形成了关于研究网络可生存性的一个相对较完整的系统化的理论框架。其次,基于网络可生存性的理论研究成果,对网络可生存性的定量分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着重对网络可生存性的建模和定量计算进行研究,提出网络定量分析的建模方法和分析算法。通过定量分析网络生存性,从而对既定的网络评估分析,对相应的网络结构进行调整,增加相应的保护策略,可将定量分析的结果指导具体的网络组建。最后,从网络可生存性理论出发,以现有的两种可生存性系统设计的方案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基于代理模块的网络可生存性设计模型,对设计的各个模块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研究。(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08-05-15)

洪小亮[10](2008)在《军训网数据中心信息服务系统的可生存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生存性是指网络信息系统在遭受攻击、故障或意外事帮的情况下仍能保证关键服务的连续性和可用性,是当前安全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军训网数据中心信息服务系统为多种军事应用提供数据共享服务,提高其可生存性对保证基于军训网的军事应用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尤为重要。论文从保证数据共享服务的连续性和可用性角度,通过引入服务漂移技术,探讨如何提高军训网数据中心信息服务系统可生存性的问题。首先研究了可生存性理论与技术,明确了基于服务漂移的可生存性增强技术的研究思路;然后对服务漂移实现机制及其安全性进行了分析,针对TCP连接迁移技术自身安全机制所存在的缺陷,引入基于可信第叁方权威认证机构CA的认证机制,对其进行改进,并分析了该方案防止中间人攻击的有效性;详细分析了黄遵国博士所提出的主动漂移模型,并针对该模型在漂移过程中存在攻击者发出恶意的迁移请求等问题,通过引入安全的组通信机制,从而提出了一种基于安全组通信机制的服务漂移模型SGCSMM,经过安全性分析证明了该模型能够有效地保证服务的安全漂移。其次,在服务漂移机制安全性改进和SGCSMM模型建立的基础上,通过对军训网数据中心信息服务系统的需求分析,融合抗攻击机制、识别机制和响应恢复机制等叁种可生存性增强机制,给出了一种基于服务漂移的可生存服务框架,确保系统遭受攻击或发生故障时所提供的数据共享服务的连续性和可用性,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可尘存能力。最后,重点研究了框架中的核心部分——服务漂移模块,提出基于“时间片+事件”的触发机制,优化了服务漂移策略;利用被动复制与消息日志相结合的保存方法设计了一种服务恢复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08-04-20)

数据可生存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然或者人为的灾难发生,使得灾难生存能力成为了通信网络中的主要挑战。数据中心网络提供的云服务为网络的生存性带来了新的机会。现在典型的网络结构是基于WDM的数据中心网络,而波分复用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海量的信息需求。已经有相关的研究人员提出弹性光数据中心网络,该网络能够更加精细的分配频谱,同时又能支持云服务。弹性光数据中心网络的生存性已经成为了热点问题。本文首先介绍弹性光数据中心网络的特点和研究现状,介绍了弹性光数据中心网络的基础知识和技术,重点讨论了弹性光数据中心网络的路由和频谱分配等问题。针对容量受限的弹性光数据中心网络,本文基于整数线性规划(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ILP)针对共享保护和专有保护提出算法来求解网络的最大吞吐量和最小频谱资源消耗量,并进行对比。仿真结果显示,共享保护的ILP算法在相同的网络吞吐量情况下,使用更少的频谱资源。这是因为在共享保护策略下,备用路径的链路能共享频谱资源,所以在相同的网络吞吐量下,共享保护所使用的频谱资源远远小于专有保护。为了进一步节省网络的频谱资源,本文在共享保护网络中,基于ILP比较任播和单播两种保护方式。由于在任播方式下,工作路径的目的节点是两个数据中心任意选择一个,而单播方式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都是确定的,在路径选择上,任播方式会更加的灵活。仿真结果显示基于任播方式的共享保护ILP算法与基于单播方式的共享保护ILP算法有着相同的网络吞吐量,但是任播方式使用的频谱资源显着低于单播方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数据可生存性论文参考文献

[1].袁斌.云数据中心软件定义网络数据层可生存性保障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2].徐睿.弹性光数据中心网络的生存性研究[D].深圳大学.2017

[3].谢晓龙.弹性数据中心光网络中基于内容连通性的生存性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7

[4].王雨雨.数据中心光网络可生存的虚拟化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7

[5].张艳丽.分布式数据中心可生存性及性能优化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

[6].梁霄,孟相如,陈铎龙,庄绪春.基于支持向量数据描述的网络可生存性综合评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3

[7].吴世忠,熊琦,刘晖,刘林,王丽娜.一种文件级连续数据保护系统的实现与生存性量化[J].计算机科学.2012

[8].卓越.复杂网络的拓扑生存性与数据传输相关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

[9].陈家庆.基于生存数据流图的可生存性定量分析及模型设计方法[D].湖南大学.2008

[10].洪小亮.军训网数据中心信息服务系统的可生存性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8

标签:;  ;  ;  ;  

数据可生存性论文-袁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