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会请愿论文-章博

国会请愿论文-章博

导读:本文包含了国会请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清季,资政院,国会请愿运动

国会请愿论文文献综述

章博[1](2018)在《“机构强似人”:资政院对清季国会请愿运动的推进》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准代议机构,资政院对清季国会请愿运动的推进作用不容忽视。资政院开院前,国会请愿代表恳请都察院代为上奏折稿,却备受冷遇;请愿代表希望借满族亲贵之力推动国会速开,但或被敷衍,或被拒见。资政院开院后,成为民选议员的请愿代表借助议场为合法舞台,淋漓尽致地表达速开国会的意愿,并使"速开国会"迅速成为资政院重要议案。资政院全力发挥自己代议机构的职责,一方面全面地向清廷反映社会各团体速开国会的热烈要求,另一方面也明确表达了资政院要求速开国会的意愿。与此同时,溥伦对议长的身份认知发生变化,开始全力支持国会速开。机构强似人。在资政院的全力主持下,国会请愿运动取得了缩期叁年召开的成果。(本文来源于《近代史学刊》期刊2018年02期)

章博[2](2018)在《从冷眼旁观到夤夜奔走:汪荣宝参与清季国会请愿运动的历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清季,外患日迫,革命风潮迭起。在"非速开国会不足以挽回危局"的认知下,国会请愿运动的浪潮一次高过一次。受此影响,原本即主张实行宪政改革的一批中层京官,逐渐从缓进走向急进。汪荣宝是这批京官中有代表性的一员。对于清季国会请愿运动,汪荣宝经历了从冷眼旁观到夤夜奔走,最后又转为消极的过程。汪荣宝的态度与行为变化,实际反映着清政府内部一批中层官员的转变。另外,汪荣宝的活动还体现了清季地方士绅与中层京官的政治互动以及清政府内部中层改革派官员的离心倾向。(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李根[3](2017)在《国会请愿运动中督抚与立宪派国会观异同的历史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国会观意为关于国会问题的观点。本文督抚与立宪派的国会观指国会请愿运动期间督抚与立宪派两群体对于国会问题的观点。它是中国宪政思潮的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末政局走向。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论述督抚与立宪派国会观形成面临的时代背景与各自国会观的形成过程。第二章主要论述督抚与立宪派国会观的异同。阐述了两者在叁权分立、两院制、国会监督权叁方面存在共识,但在国会性质与国会地位方面具有显着差异。此外,督抚与立宪派群体内也有不同观点和侧重。第叁章主要论述督抚与立宪派国会观的实践过程。两者实践过程分为初期对国会“放下一切,专标一义”的宣传、中期发动国会请愿运动和后期请愿不成与清政府决裂这叁阶段。决裂后立宪派选择偏向革命派,督抚则选择背离清政府对辛亥革命保持观望。第四章主要论述对督抚与立宪派国会观的反思。两者的国会观为制定宪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启迪了中国民众的政治理念与参政方式以及充当了“民本”到“民权”思想转换的桥梁。但两者国会观也有理论的偏狭和实践的失范这两个局限性,是国会请愿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纵观整个督抚与立宪派的国会观,两者都是以其既得利益为标准选择性利用国会这一政治概念谋求本群体利益的最大化。但国会本身作为较先进的政治制度,两者国会观客观上助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演进。(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崔志海[4](2016)在《清末国会请愿运动为哪般 “国民立宪”与“钦定立宪”之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清末大变局中,速开国会请愿运动是影响清朝国运的大事件。它历时四年之久,波及中国23个行省,前后动员全国数百万国民参与其中,间接或直接导致了清朝的灭亡。但由于这场运动一直将速开国会与救亡联系在一起,以致这场运动的性质多被误解或误读,如有些学者批评清末国会请愿运动是犯了"制度决定论"和"激进化"的毛病,不但不是中国社会之福,反而是中国社会之祸,使得本来就四分五裂的中国社会更加支离破碎,其对国会理论的歪曲理解,应对近代中国民本的坍塌和民权的迷失而负责。其实,这样看待清末速开国会请愿运动是对历史的一个极大误解。清末速开国会请愿运动固然有其特点和局限性,但仍不失为一场具有伟大意(本文来源于《国家人文历史》期刊2016年20期)

翁敏[5](2015)在《日韩合邦与清末国会请愿运动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韩合邦是近代东亚秩序重新洗牌的重要事件,对近代中日朝叁国乃至远东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的发生、发展,也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不意味着清季国会请愿浪潮的产生,仅仅是外力驱使下的结果,应是合力作用下的产物,和国内各政治势力的相互博弈与妥协密切相关。然则20世纪初的日韩合邦事件,着实成为影响晚清政治的关键因子,厘清两者间的关系,对于探析清末宪政始末意义重大。(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苟绍阳[6](2015)在《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了长期闭关锁国的中国国门,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在近代化的过程中,西方列强不断凌辱中国,疯狂攫取利益,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但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和民主宪政思潮也渐次传入了中国,并被先进的知识分子和开明官绅所接受,立宪思潮在中国开始萌芽。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的胜利,更使国人看到,国家强盛并非是因为技艺的先进,最根本还在于拥有先进的政治制度,立宪思潮高涨,要求“立宪”的呐喊声不断。晚清政府迫于内外压力,从维护自身统治的角度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政治改革,推行君主立宪,试图达到国家强盛的目的。由于在推行立宪的进程中,没有确定召集国会的办法和期限,于是立宪派组织领导国民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国会请愿运动,对晚清政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于主客观原因请愿运动最终失败,但对国人进行了宪政教育并普及宪法知识,开启了民智,对中国近代的民主宪政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全文共五个部分,以请愿活动为主线,详细的介绍了请愿运动爆发的背景、发展历程、请愿的诉求以及该事件对晚清政局的影响,最后对该事件作了客观公正的评述。第一部分论述了立宪思潮在中国兴起并高涨,国会请愿运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第二部分对请愿运动的由来、发展历程以及他们的诉求进行了详细介绍;第叁部分分析了请愿运动对晚清政局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第四部分对请愿运动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述;第五部分得出结论,总结分析请愿失败的根源以及事件对中国民主宪政生活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南政法大学》期刊2015-03-25)

丁业鹏[7](2014)在《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会请愿运动是对清末政治格局和近代中国民主的发展都有影响的重要事件。以往关于国会请愿运动研究的主流观点认为,国会请愿没有达到“即开国会”的目的,所以,请愿运动是失败的,但是另一方面,国会请愿运动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传播了民主主义观念,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本论文指出,国会请愿运动使得清政府妥协,答应“缩短叁年”开国会期限,从这方面来说,并不能称作失败。另外,对于国会请愿运动所产生的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也不宜高估。本论文认为,国会请愿运动的真正“失败”之处在于,一方面,在中国急需统一的时候,国会请愿运动使得本来就四分五裂的中国社会更加支离破碎,另一方面,国会请愿运动中,成立国会的功利性,对国会理论肤浅甚至歪曲的理解,应该要对近代中国民本的坍塌和民权的迷失而负责。批评国会请愿运动“失败”,并不是要否认国会请愿运动中立宪派的爱国精神和追求民主的精神,也并不是说立宪派根本就不应该进行请愿。所以,对于国会请愿运动的“失败”,清政府和立宪派都有责任。在国会请愿运动中,载沣的优柔寡断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得国会请愿运动从一件小事,最后闹得不可收拾,不仅使立宪派对清政府失望而去,也加剧了清政府内部的分裂和冲突。在立宪派这一方,他们一直把国会当作可以建立“如臂使指”的强有力现代化政府的工具,正因如此,他们才认为国会有富强和救亡的功效。这样的国会思想一方面严重忽视了个人的权利,另一方面,鼓吹国会有各式各样的功效,对于推动国会的成立是有用的,但是在成立之后,国会肯定无法满足人们的期望,这对国会制度的发展又是有害的。(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倪先富[8](2012)在《清末君主立宪背景下国会请愿运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鸦片战争伊始,清廷迫于外力遂与西方接触,随着内忧外患的日益加深,清廷也在逐渐改变其统治。1904年,在中国领土上爆发了日俄战争,强大如俄国尽然被小国日本打败,国内舆论突起,都惊异于日本的胜利。国内各阶层都将日俄战争与宪政、专制相联系,认为并非小国能战胜强国,实乃立宪战胜专制。迫于内外形势,清廷遂于1906年9月颁发了宣示立宪的上谕,自此中国进入君宪时期。1905年以后,中国的立宪运动终于高涨,清末新政也进入宪政阶段。1910年前后,由立宪派引领的国会请愿运动,尽管请愿人民的政治诉求最终没有得到满足,但是却对清末最后十年的政治局势有着极大地影响,并对民初政局的形成做了一次有力的助推。国会请愿运动中请愿民众所体现出的国会观念,实为当时社会舆论的重要构成。虽然绅民在国会请愿运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很多意愿都没有转化成最后的行动,但却比真实行动更能代表当时请愿人民对国会请愿的真实想法。国会请愿运动中,请愿人民并非没有为自己打算的动机,但请愿运动的发生主要还是为了挽救危亡。因此,他们希望通过大规模的请愿给清廷以压力,促使清廷早日下定立宪的决心和早日开设国会。国会请愿中,请愿人民主要是从内政、外交方面来陈述他们开设国会的理由。就内政而言,主要是从上下隔阂的解决、解决财政、宪政筹备之完善、民众宪政程度是否符合、资政院与国会的区别来论述开设国会的理由;在外交方面,则从中国当时所处的国际形势来与外交失败来阐述开设国会。在开设国会期限问题上,绅民有要求一年、也有两年召开国会的意见。而召集方法,绅民则主要是希望至高君主以“迅雷之势”召开国会。对于前两次请愿,清廷颁布上谕以种种理由婉拒了绅民的请愿,请愿绅民也对清廷及其大臣的拖延理由提出了警告和应对方针。在清政府把国会召开期限缩短叁年的谕旨后,立宪缓进派与激进派的意见分歧更加明显,请愿队伍由于其不同的诉求,最终导致请愿绅民的分化。对于1910年的国会请愿运动,细察请愿绅民与清廷对于开设国会问题上的最大分歧莫过于国会开设时间。请愿民众在请愿运动中所体现的意见,则更显示出清廷九年预备立宪筹备清单不可能照原计划实施。当时各阶层对于国内外时局的急迫心情,使得他们把希望寄托在速开国会上,而绅民在国会请愿运动中的舆论更是这一点的反映。对于立宪派所引导的国会请愿运动,清廷既有敷衍、拖延的地方,但是对于在当时没有能力领导这场宪政改革的清廷来说,能够把开设国会期限缩短叁年,可以说是已经相当不错了,笔者认为,大部分的绅民则是希望清廷颁布上谕在二年召开国会,确实太过理想化。国会请愿失败有清廷的原因,也有立宪派的原因,有主观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但是这一宪政运动却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虽然这场运动失败了,但是也让我们看到了在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转型过程中所所体现出来的政治民主化、政治正常化的倾向与可能。虽然在这场请愿运动中,请愿绅民的诉求并没有得到满足,但是却为新的政治秩序的诞生进行了一次民主训练。(本文来源于《西南政法大学》期刊2012-03-18)

范杰逊[9](2012)在《社会抗争中的公共危机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1910年的国会请愿运动历时一年有余,因其参与人数之多,波及范围之广,社会影响之大,成为了清末社会转型过程中一则典型的社会冲突性公共危机案例。清政府在这次公共危机事件中,由于缺乏及时而有效的应对措施,并且采取了一系列错误的管理方法,致使危机事件不断升级,结果不仅让立宪派失去了在体制内进行改革的决心与信心,更使得社会冲突矛盾变得更加严重,某种程度上加快了清政府倒台速度。论文首先从清末政治秩序变迁的角度,解读了公共危机爆发的根源,并利用抗争政治理论梳理与分析了请愿运动的发生过程及特点,同时结合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对政府在管理国会请愿运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缘由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指出,公共危机管理亦是政府政策调整与制度转型的机遇,论文最后结合国会请愿运动这类社会冲突性公共危机事件提出了一些管理策略。本文认为,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政府必须要对社会冲突性公共危机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以深入研究,要切实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限制公权力的使用范围,以制度化的手段预防公共危机的发生,并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慎用暴力,及时回应,积极沟通,从而避免社会抗争走向暴力化、极端化。正确的公共危机管理是化解社会矛盾,降低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重要保障。(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2-02-27)

蔡礼强,左玉河[10](2011)在《杨度首倡清季国会请愿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清季立宪运动中的风云人物,杨度逐渐形成了以舆论监督政府、以开国会广造舆论,以国会推动立宪的思想,成为清季倡言以开国会实现宪政的第一人。自从杨度首倡国会请愿之后,以"速开国会"为号召的国会请愿运动就成为清季最具影响力的政治活动,而且几乎所有关于请开国会的陈情和呼吁,都在延续着杨度所阐发的国会论述思路。杨度最早发起的国会请愿运动虽然未能达到速开国会的目标,但积极意义极大。请愿成为极有效的政治动员,扩大了宪政的政治基础。清政府虽然被迫缩短了预备立宪的年限,依靠政治强力压制了激进的请愿代表,但其合法性在这数次请愿运动中逐渐消耗殆尽。(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3期)

国会请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清季,外患日迫,革命风潮迭起。在"非速开国会不足以挽回危局"的认知下,国会请愿运动的浪潮一次高过一次。受此影响,原本即主张实行宪政改革的一批中层京官,逐渐从缓进走向急进。汪荣宝是这批京官中有代表性的一员。对于清季国会请愿运动,汪荣宝经历了从冷眼旁观到夤夜奔走,最后又转为消极的过程。汪荣宝的态度与行为变化,实际反映着清政府内部一批中层官员的转变。另外,汪荣宝的活动还体现了清季地方士绅与中层京官的政治互动以及清政府内部中层改革派官员的离心倾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会请愿论文参考文献

[1].章博.“机构强似人”:资政院对清季国会请愿运动的推进[J].近代史学刊.2018

[2].章博.从冷眼旁观到夤夜奔走:汪荣宝参与清季国会请愿运动的历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3].李根.国会请愿运动中督抚与立宪派国会观异同的历史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4].崔志海.清末国会请愿运动为哪般“国民立宪”与“钦定立宪”之争[J].国家人文历史.2016

[5].翁敏.日韩合邦与清末国会请愿运动关系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

[6].苟绍阳.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5

[7].丁业鹏.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8].倪先富.清末君主立宪背景下国会请愿运动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

[9].范杰逊.社会抗争中的公共危机管理[D].南京理工大学.2012

[10].蔡礼强,左玉河.杨度首倡清季国会请愿运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标签:;  ;  ;  

国会请愿论文-章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