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铜粒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纳米铜粒子,染料脱色,地衣芽孢杆菌,介体
铜粒子论文文献综述
杨阔,孙海琼,汪春蕾,赵敏[1](2019)在《纳米铜粒子生物合成及其对染料脱色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从土壤样品中筛选出的,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的菌株HLS为材料,研究其合成纳米铜粒子能力及对染料的脱色效果。结果表明:菌株HLS能够利用Cu(NO_3)_2在菌体细胞内合成纳米铜粒子,透射电镜观察破胞沉淀样品中含有粒径10~20 nm的正六边形晶体;X射线粉末衍射(XRD)图谱显示在43.5°、50.6°、74.3°和89.9°处有衍射峰,分别对应Cu的(111)、(200)、(220)和(311)晶面2θ角,主要晶型为Cu(111)。纳米铜粒子在无介体的情况下24 h对结晶紫与刚果红的脱色率分别达到93.2%和94.3%。介体2,2,6,6,-四甲基哌啶氧化物(TEMPO)能显着提高纳米铜粒子对靛蓝胭脂红和结晶紫的脱色率,丁香醛(SA)能显着提高纳米铜粒子对活性亮蓝的脱色率。(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赵碧波[2](2017)在《气相爆轰法合成碳包覆纳米铜粒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纳米颗粒以其优异的性能而备受研究者的关注。但是由于它比表面积较大,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发生氧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碳包覆技术,不仅保护金属纳米颗粒不受外界的侵蚀氧化,更拓宽了它在生物方面的应用。本文以乙酰丙酮铜作为反应物,氢气和氧气、氢气和空气、甲烷和氧气、苯和氧气分别作为爆源,首次利用气相爆轰法合成碳包覆金属纳米铜颗粒。为了从理论上分析气相爆轰合成碳包覆金属纳米铜材料的可行性,利用气体爆炸极限和负氧平衡条件确定反应气体的比例,在CJ经典爆轰理论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础上计算气相爆轰时的爆压、爆速、爆温、密度的理论值,并且在这些爆轰参数的基础上分析碳包金属纳米颗粒的合成机理。以H_2和O_2为爆炸源,在改变前驱体质量的前提下均成功合成了直径在20-50nm之间的Cu@C核/壳纳米颗粒。通过XRD、Raman和TEM分析表明随着乙酰丙酮铜质量的增加,生成物无论是颗粒直径或者是石墨化程度还是包覆效果都有一定的改善。但是随着反应物质量的增加,由于反应容器体积的固定,反应气体密度增加,因此生成物的团聚现象严重。针对上述实验出现铜的氧化物杂质的问题,在保持乙酰丙酮铜质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改变氢气和氧气的比例来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随着氢氧比例的改变,产物中铜的氧化物的种类也在发生改变,到达一定的比例则不会产生铜的氧化物。采用不同气体作为爆源,研究气体种类对合成碳包金属纳米物的影响。通过对生成物的检测结果表明,以氢气和氧气为主要爆炸源时能够合成碳包覆结构,而其它两类气体并不能生成这种结构,结合四种气体的爆轰参数计算结果发现,在气相爆轰法合成碳包覆金属纳米结构的实验中,爆温和爆压是影响实验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最后,针对反应生成的碳包覆铜金属纳米颗粒进行抗氧化性分析,并且对热处理之后产物进行TEM分析。在和纯铜粉的TG-DSC曲线对比中发现,碳包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属铜纳米颗粒的氧化。(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04-27)
林碧津,刘小平,张专,李毅群[3](2016)在《纤维素衍生物负载纳米铜粒子催化“醛-炔-胺”偶合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均相催化剂具有高效的催化活性,在各种类型的有机合成反应中因其高效率催化作用而在有机合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但是,均相催化剂的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在有机反应后处理阶段中,催化剂的回收和重复使用是一大难题,并且金属催化剂也常常渗入产物中而难以除去,并且许多金属催化剂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叁届全国有机合成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10-13)
周楠[4](2016)在《阴极铜粒子的几项防治措施在生产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生产实践,针对铜电解精炼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类型的阴极铜粒子的现象,从阳极、电解液、装槽质量和添加剂等角度出发,分析各种生产因素对阴极铜长粒子的影响,提出了相对应的处理办法及预防措施,使得电铜质量和纯度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本文来源于《铜业工程》期刊2016年03期)
金君,于浩,高小玲,徐娜,齐广才[5](2016)在《双酚A在纳米氧化铜粒子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纳米氧化铜粒子修饰玻碳电极(Nano-Cu O/GCE),采用扫描电镜进行表征,并研究了双酚A在该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该电极表面纳米氧化铜粒子分布均匀,对双酚A有较强的电催化活性。在优化条件下,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双酚A的线性范围为0.2~4.0μmol/L,检出限为50 nmol/L,并已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6年04期)
曹铭[6](2016)在《铜粒子辅助刻蚀单晶硅形貌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化石能源日趋枯竭及其使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恶化等问题使得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共识。太阳能因其储量无穷、不受地域限制、清洁无污染等优点而备受关注。近年来,在世界各国的大力推动之下太阳能电池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就目前而言,较高的发电成本仍然是阻碍其大规模运用的主要原因。业界普遍认为:1)降低太阳能电池制作材料的用量及损耗,2)提高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是有望实现低价光伏发电的重要手段。本文采用金属铜纳米颗粒辅助化学刻蚀技术,通过对实验参数进行调控,以实现在单晶硅片表面可控引入不同微纳米结构,如纳米多孔结构、金字塔结构和金字塔-纳米线二元复合结构等,利用SEM、AFM和UV-vis等对不同微纳米结构的孔隙大小、金字塔大小和反射率进行表征,分析其差异和原因,旨在进一步提高硅基底对太阳光的吸收效率。1)多孔和金字塔结构的引入研究,系统考察了不同参杂浓度硅片、不同制备参数(沉积刻蚀时间、刻蚀液配比、刻蚀时间、刻蚀温度)对多孔结构和金字塔形貌的影响。研究表明:多孔结构的孔隙率随着纳米铜颗粒的密度,刻蚀时间,刻蚀温度和氧化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孔径大小范围为50nm~3μm;金字塔结构的大小随着纳米铜颗粒的密度,刻蚀时间,刻蚀温度的增大和氧化剂浓度的减小而增大,金字塔底面直径为0.1~3μm,高度为0.1~2μm。根据实验结果,提出球棍模型对不同氧化剂条件下形成的多孔结构和金字塔结构进行了解释。2)金字塔和金字塔-纳米线二元复合结构光学性能研究,考察了不同制备参数条件下获得的金字塔和金字塔-纳米线二元复合结构样品反射率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与单晶硅片35%的反射率相比,金字塔结构和金字塔-纳米线二元复合结构样品的反射率都有明显降低,分别为15%和5%左右,这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6-04-01)
李双翠[7](2016)在《溶剂热法制备铜粒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简单的溶剂热法,在硅片上制备了铜纳米粒子,研究了反应方法、铜源等条件对铜粒子形貌及成分的影响。通过SEM、XRD等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改变铜源,可控制铜粒子的形貌变化;通过此法得到的铜粉产物纯净,但有团聚现象发生;铜源不同,制备的铜粒子结晶度也不同。(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6年04期)
芦军[8](2015)在《磁性纳米铜粒子的合成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催化剂已经引起相当多的关注,在制药和精细化工产业有很重要的的应用。催化剂已经应用于许多合成反应。然而,大多数的均相催化剂由于许多实际因素是不适合在工业领域中应用。例如,均相催化剂不易从反应混合物中的简单的分离和重复使用,这是有机合成中的成本控制的有效的方法。在制药业中,它也必须除去所有金属残留痕迹,这经常会干扰随后的反应而污染最终产物。因此,发展一种可回收,重复使用的催化剂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制备了新型磁性纳米催化剂Cu Fe O2,用柠檬酸-DMU低熔点混合物作为绿色溶剂。以苯甲醛、2-氨基吡啶和苯乙炔为原料合成咪唑并[1,2-а]吡啶类衍生物,并且得到不错的产率。催化体系可以成功重复使用6次保持其催化活性。我们制备了纳米材料负载铜[Ni Fe2O4-GM-Cu]催化剂,这种催化剂对于合成各种1,4-二取代-1,2,3-叁唑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反应由迭氮化钠、非活化的末端炔烃和不同的迭氮化物前体,如环氧化物、苄基氯和芳基硼酸在水中室温下进行。这种方法有许多突出优势,水作为反应媒介、广泛的底物范围和催化剂可以使用外加磁体进行有效的分离回收。3-硝基-2-苯基咪唑并[1,2-a]吡啶是一类重要的杂环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我们首先制备了一种磁性纳米材料[Co Fe2O4@CNT-Cu]作为催化剂,在PEG400中以硝基甲烷、2-氨基吡啶和苯甲醛为原料得到相应的3-硝基-2-苯基咪唑并[1,2-a]吡啶类化合物,产率较高。磁性纳米材料对于催化合成3-硝基-2-苯基咪唑并[1,2-a]吡啶类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并且磁性纳米材料的诸多优点如:制备简单、便于与产物分离和可循环利用等,都使得磁性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中成为可能。(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5-03-24)
陈丽萍,张乾[9](2014)在《纳米铜粒子在乙炔聚合过程中的形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不同方法对铜纳米催化剂粒子进行处理,研究了铜催化剂粒子形状的改变。在研究中发现,蒸发铜和电弧铜经过真空热处理后并没有发生大的形状改变;而当将蒸发铜和电弧铜作为催化剂聚合乙炔时却发现,乙炔聚合物中的铜纳米催化剂粒子大都为具有规则形状的纳米粒子(如叁角形、六边形等),并且在聚合物的XRD谱图中有很好的单质铜的衍射峰出现。纳米催化剂粒子的形状变化可能发生在乙炔聚合物的生长准备期;在用酒石酸铜催化聚合乙炔时,不仅在乙炔聚合物中观察到了具有规则形状的铜纳米催化剂粒子,并且发现呈螺旋形态的乙炔聚合物的浓度很高,这可能是因为乙炔聚合物的螺旋形态与催化剂粒子的粒径有一定的关系,粒径较大的铜催化剂粒子由于位错、空位、台阶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铜单晶生长乙炔聚合物的各向异性,而小粒径的催化剂粒子则不然。(本文来源于《化学试剂》期刊2014年11期)
林荣会,孙夕香,刘尊民,林天翔[10](2014)在《KBH_4/HCHO双还原剂制备纳米铜粒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硼氢化钾和甲醛为还原剂,采用双还原剂还原法制备了铜粒子。探讨了双还原剂还原法的机理以及影响纳米铜粒子生成的主要因素,利用XRD、TEM和激光颗粒测量仪对反应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反应产物为单质铜粒子,形貌呈球形,粒径主要分布在15-40nm;SDS和PVP的配合使用可有效防止纳米铜粒子团聚。(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4年10期)
铜粒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金属纳米颗粒以其优异的性能而备受研究者的关注。但是由于它比表面积较大,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发生氧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碳包覆技术,不仅保护金属纳米颗粒不受外界的侵蚀氧化,更拓宽了它在生物方面的应用。本文以乙酰丙酮铜作为反应物,氢气和氧气、氢气和空气、甲烷和氧气、苯和氧气分别作为爆源,首次利用气相爆轰法合成碳包覆金属纳米铜颗粒。为了从理论上分析气相爆轰合成碳包覆金属纳米铜材料的可行性,利用气体爆炸极限和负氧平衡条件确定反应气体的比例,在CJ经典爆轰理论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础上计算气相爆轰时的爆压、爆速、爆温、密度的理论值,并且在这些爆轰参数的基础上分析碳包金属纳米颗粒的合成机理。以H_2和O_2为爆炸源,在改变前驱体质量的前提下均成功合成了直径在20-50nm之间的Cu@C核/壳纳米颗粒。通过XRD、Raman和TEM分析表明随着乙酰丙酮铜质量的增加,生成物无论是颗粒直径或者是石墨化程度还是包覆效果都有一定的改善。但是随着反应物质量的增加,由于反应容器体积的固定,反应气体密度增加,因此生成物的团聚现象严重。针对上述实验出现铜的氧化物杂质的问题,在保持乙酰丙酮铜质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改变氢气和氧气的比例来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随着氢氧比例的改变,产物中铜的氧化物的种类也在发生改变,到达一定的比例则不会产生铜的氧化物。采用不同气体作为爆源,研究气体种类对合成碳包金属纳米物的影响。通过对生成物的检测结果表明,以氢气和氧气为主要爆炸源时能够合成碳包覆结构,而其它两类气体并不能生成这种结构,结合四种气体的爆轰参数计算结果发现,在气相爆轰法合成碳包覆金属纳米结构的实验中,爆温和爆压是影响实验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最后,针对反应生成的碳包覆铜金属纳米颗粒进行抗氧化性分析,并且对热处理之后产物进行TEM分析。在和纯铜粉的TG-DSC曲线对比中发现,碳包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属铜纳米颗粒的氧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铜粒子论文参考文献
[1].杨阔,孙海琼,汪春蕾,赵敏.纳米铜粒子生物合成及其对染料脱色的效果[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9
[2].赵碧波.气相爆轰法合成碳包覆纳米铜粒子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
[3].林碧津,刘小平,张专,李毅群.纤维素衍生物负载纳米铜粒子催化“醛-炔-胺”偶合反应的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十叁届全国有机合成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6
[4].周楠.阴极铜粒子的几项防治措施在生产中的应用[J].铜业工程.2016
[5].金君,于浩,高小玲,徐娜,齐广才.双酚A在纳米氧化铜粒子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应用[J].分析试验室.2016
[6].曹铭.铜粒子辅助刻蚀单晶硅形貌控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
[7].李双翠.溶剂热法制备铜粒子[J].热加工工艺.2016
[8].芦军.磁性纳米铜粒子的合成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5
[9].陈丽萍,张乾.纳米铜粒子在乙炔聚合过程中的形变[J].化学试剂.2014
[10].林荣会,孙夕香,刘尊民,林天翔.KBH_4/HCHO双还原剂制备纳米铜粒子[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