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连词论文-陆灿

因果连词论文-陆灿

导读:本文包含了因果连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连接词,逻辑因果句,逻辑条件句,连接词综合模型

因果连词论文文献综述

陆灿[1](2019)在《汉语因果连词和条件连词对句子加工影响的ERPs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连词在句子识解和连贯语篇构建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很多学者对表达因果、条件、让步等关系的连词或复句进行过研究。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学者们从认知语言学、语用学、句法和语义的角度对因果复句和条件复句进行过梳理。从实证研究的角度看,许多学者通过眼动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研究过因果复句、条件复句以及因果连词与让步连词对句子理解的差异对比。有学者发现:当被试阅读复句时,被试默认推断句子间的关系为因果关系,并提出“条件关系是因果关系的次范畴”,这些为因果复句和条件复句的分类和运用,以及两者的对比积累了成果。前人的研究为因果复句和条件复句的实证研究打下了基础,但还没有学者从实证研究的角度研究过汉语因果连词和条件连词对复句理解加工的影响。本文借助事件相关电位(ERPs),考察连词对不同类型复句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因果连词“因为......所以......”和条件连词“如果......那么......”分别在逻辑因果复句和逻辑条件复句的加工过程中的脑机制及反应时差异,以此来验证Millis&Just在1994年提出的“the Connective Integration Model”,验证连词对句子的理解加工是否有促进作用。本文以因果复句和条件复句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问题是:连接词对汉语因果句和条件句的加工有什么影响?该实验完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外语学习认知神经实验室。本研究采用2×2(复句类型:逻辑因果句、逻辑条件句;连接词:有连接词、无连接词)被试内设计,实验材料为汉语,其呈现方式为随机呈现。首先在屏幕中央出现一个“+”,接着将出现一个复句。复句按照意群相继呈现,让被试在固定的时间内认真阅读并理解复句内容。然后,并在最后一个意群(带句号部分)呈现时,尽快对该复句内容做出可接受性程度判断(若为“完全不可接受”,按“1”键;若为“基本可接受”,按“2”键;若为“完全可接受”,按“3”键)。实验使用E-prime软件编程,计算机记录被试的反应时,脑电数据通过Neruoscan 4.5和SynAmps 2采集并记录,然后对脑电数据进行离线分析,且将结果输入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如下:行为数据结果显示:有连接词和没有连接词的逻辑因果句在反应时间上没有明显差异[t(19)=-0.114,p=.910>.01];而有连接词与无连接词的逻辑条件句之间存在显着差异[t(19)=-3.123,p=.006<.01],这表明连词对逻辑因果句无积极或消极影响,但对逻辑条件句有消极影响。脑电结果显示:在1000-2200ms的时间窗内,句子间以及脑区间主效应显着[F(2,38)=7.496,p=.002<0.05],[F(2,38)=3.949,p=.028<0.05],同时,主效应在大脑半球也极为显着[F(2,38)=8.224,p=.001≤0.01]。没有连接词的句子平均值为-0.526,逻辑条件句平均值为-3.189,逻辑因果句平均值为-4.267。由此可知,没有连接词的句子的平均值最大,逻辑因果句的平均值最小。在2200-3200ms的时间窗内,句子间的主效应非常显着[F(2,38)=6.144,p=.005<.01],同时,主效应在脑区[F(2,38)=11.545,p=.000<.001和半球[F(2,38)=14.881,p=.000<.001]差异极其显着。没有连接词的句子平均值为-1.985,逻辑条件句平均值为-5.092,逻辑因果句平均值为-5.615。由此可知,没有连接词的句子的平均值最大,而逻辑因果句的平均值最小。从行为数据和脑电数据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1)连接词对汉语逻辑因果句和逻辑条件句的理解和加工没有促进作用;(2)有无连接词的逻辑因果句和有无连接词的条件句在理解和加工上存在差异,脑区加工在额区、中央区和顶区以及左中右半球均存在差异;(3)有无连接词的逻辑因果句在F3,FZ,PZ,P4,CZ,C4上存在差异,而有无连接词的逻辑条件句在FZ,C3,C4,PZ,P4上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4-01)

罗玲[2](2018)在《基于因果连词英汉互译的非对称假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显化和隐化最早是由法国学者Vinay和Darbelnet于1958年提出的,所谓显化是指将源文本中通过语境和情景可以判断的隐含信息明晰化。以色列学者Blum-Kulka最早对显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于1986年提出了显化假说。国内外学者通过对不同语言对和语言要素的研究对该假说进行了证实或证伪性研究。Klaudy(2001)提出了非对称假说。该假说认为,在源语向目标语转化的过程中,译者倾向使用显化策略,而在相反的过程中,却没有使用隐化策略,从而导致了显隐性不对称。迄今为止,针对非对称假说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而且主要局限于印欧语系上,涉及中文语对的研究相对滞后。本文选取文学文本中的小说和非文学文本中的政论文作为研究语料,通过对所选语料中因果关系连词的显隐性翻译进行考察,从而对该假说进行验证性研究。其中,文学文本包括鲁迅的小说《彷徨》及其英译本和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及其中译本;非文学文本包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及其英译本和《美国历任总统就职演讲节选》及其译文。《彷徨》来自在线平行语料库,其他叁个文本由作者通过Wordsmith创建以句或段对齐的平行语料库,四个语料库的大小分别为135,071、103,345、157,165和112,035词。语料中所检索的中文因果连词包括:因为,所以,由于,因此,因而,从而等;所检索的英文因果连词包括:because,so(that),for,therefore,since,as等。本文主要运用Pym的风险管理理论作为理论框架,对显化和隐化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讨论。Pym的风险管理理论认为,译者翻译的过程就是管理风险的过程,并将风险分为信用风险、不确定性风险和交际风险,风险的等级有低、中、高叁级。译者根据风险的等级来决定做出多大程度的努力。本文试图回答以下叁个问题:(1)因果关系连词的显隐性翻译情况是否因文本类型不同而呈现出显着差异?除文本类型外,影响显化和隐化的因素还有哪些?(2)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对因果关系连词的显化和隐化翻译带来什么影响?(3)通过对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中因果关系连词的显性和隐性翻译进行考察,非对称假说能否在中、英这一语言对中得到证实?研究数据显示,文学文本中,《彷徨》及其英译本中的显化和隐化比例分别为59.3%和32.6%,《傲慢与偏见》及中译本中的显隐比例为55.3%,40.9%;非文学文本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和英译本中的显化比例为84.8%,隐化比例为26.5%;《美国历任总统就职演讲节选》和译文中的显隐化比例分别为33.3%和34.2%。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显隐性翻译的卡方检验结果为p值<0.01(卡方=16.169;自由度=1;p值<.0001)。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结论概括如下:(1)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文本类型不同,因果连词的显化和隐化比例呈现出显着差异。文学文本更加注重文采,追求韵律,重在体现审美功能,译者在翻译时发挥的空间更大,而非文学文本注重真实性,语言朴实明白,准确规范,译者在翻译时更加严谨,发挥空间较小。除文本类型外,语言本身,翻译方向和译者风格也会影响翻译显隐性。(2)因果关系连词的显化和隐化翻译受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的影响。首先,译者可以建立起与读者之间的信任。译者和读者通常是说不同语言的群体,语言表达习惯存在差异性,风险管理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其次,当译者不确定应该采用显化还是隐化翻译策略时,会根据显化和隐化可能产生的结果来做出合适的选择,以减少不确定性风险;最后,不同的语言对、文本类型、翻译方向对显化和隐化都具有偏向性,风险管理使译者对因果关系连词的显化和隐化翻译把握更加准确,从而减少交际风险,使译者和读者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3)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显隐性翻译结果显示,尽管在英汉汉英双向翻译中,显化比例总体高于隐化,但不可否认的是,两个翻译方向上都有很大比例的隐化存在,尤其是在非文学文本中的英译汉方向上,隐化比例甚至超过了显化,这与非对称假说主张的观点不完全一致,非对称假说主张的观点是不论在哪个翻译方向上,译者都倾向使用显化翻译策略。因此,本文的研究结果不能证实非对称假说的成立。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两点。首先,本文选择英汉语言对研究非对称假说。以往学者主要通过英语-匈牙利语、法语-荷兰语、英语-德语等语言对对其进行了证实或证伪性研究。其次,本文的研究语料包括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以往的研究多以采用文学文本或者非文学文本作为研究语料的居多,同时将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考虑在内的较少,因此本文研究结果比较可靠。(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06-01)

姬群[3](2018)在《汉英因果连词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英因果连词在表达文章思维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故对于其相应的研究近年来也层出不穷。其研究主要是有对因果连词定义及范畴的研究,因果连词个案的研究,因果连词的语篇连贯研究,因果连词在教学中的研究,及中英对比研究,然而对于因果连词在散文中的对比使用及翻译手段的研究尚未涉及太多。张培基的4册《英译中国现代散文》不仅内含大量中国近代的名家名作,又在翻译上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故而其对于汉英对比及翻译研究是合适的研究文本。本文选取这4册书籍,通过自建英汉因果语料库的手段,结合定量和定性研究,从音位,结构、语法及语义方面对汉英因果连词的共性和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运用对比探讨了英汉因果连词翻译的选择,旨在为今后汉英因果连词的研究提供建议。在经过对文本数据的分析及讨论之后,本文得出以下翻译研究结论:一,从汉英因果连词使用总量上对比,英语使用因果连词比汉语多,表明了英语更注重因果关系的直接呈现。故而,在汉译英时,译者应多使用英语因果连词来直接呈现原文中的因果关系。二,从其音节方面对比,汉语多使用双音节因果连词,英语多使用单音节和双音节因果连词。故,在汉译英时,译者应多使用单音节和双音节英语因果连词。叁,从其构成形式上对比,汉语多成对使用,英语多单独使用因果连词。故,译者在翻译时应注意英语因果连词单独使用的规则。四,从其语法方面对比,汉语中表达因果关系的词的词性有的是不固定,如:“因”即可以是连词也可以是介词来表达因果关系;英语中表达因果关系的词的词性是相对固定,如as表示因果关系时,只能是连词。五,从其语义方面对比,当表达同样的因果关系时,汉语多使用结果连词,注重事情的结果;英语多使用原因连词,注重事情的来源。故,在汉译英时,译者应多使用原因因果连词。六,在以上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又进一步从汉译英翻译角度对因果连词进行分析。经分析讨论,为使得译本更自然、本土化以及贴合英语母语者的语言习惯,译者多使用增补法,省略法,词类转译法,调序法以及分译的翻译手段。其中,增译法最为常用。(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8-04-13)

王菲菲[4](2018)在《基于语篇衔接理论的韩国留学生因果连词习得与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连词教学在对外汉语虚词教学中一直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留学生汉语水平虽然已经达到了熟练的程度,但是表达出的句子却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分析其原因,笔者发现主要是因为他们不能正确地使用汉语连词。因果连词在汉语连词中所占比重很大,同时也是留学生使用较多的一类连词。此外,笔者发现以往学者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因果连词专门研究还比较少,因此笔者选择研究因果连词这一连词小类,希望能对因果连词研究的欠缺方面做一些贡献。本文一共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简要概述了现代汉语因果连词的研究现状及对外汉语教学中针对因果连词的相关研究。第二章,主要对语篇衔接理论及因果连词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述和说明。第叁章,利用辽宁大学韩国留学生2001级-2014级汉语言本科实践报告及语言教育研究所的BCC汉语语料库中检索到的因果连词用例,通过偏误分析法、语料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运用语篇衔接理论、偏误分析理论和习得理论,分析韩国留学生使用因果连词的正误用例情况,并由此总结出其偏误类型和偏误成因,进一步得出因果连词的难度等级、习得顺序和习得重难点。第四章,主要是基于语篇衔接理论和前几章的考察结果拟提出因果连词的教学策略。第五章,基于语篇衔接理论针对韩国留学生因果连词习得的重难点尝试有针对性地对因果连词设计教学模式。希望本研究能够对今后韩国留学生习得因果连词以及教师进行因果连词教学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8-04-01)

王菲菲[5](2018)在《现代汉语因果连词本体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因果连词是汉语中重要的衔接手段之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因果连词是汉语学习的重要语法项目之一。语法界关于因果连词的专门研究相对较少,对因果连词的相关研究主要出现在相关的着作中。本文将近几年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有关现代汉语因果连词的文章作为参考,对现代汉语中的因果连词的研究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05期)

李玮钰[6](2017)在《对外汉语教材的因果连词编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语、句子的虚词,汉语连词种类繁多,从初级到高级的汉语学习都涉及到了连词的教学。说明性因果连词是汉语教学中使用频率较高,又容易出错的一类。目前使用的对外汉语教材中,都有涉及到了说明性因果连词的编排,但内容和方式不尽相同。为了更好地了解教材中说明性因果连词的编排情况,以及学生说明性因果连词的习得情况,本文考察了教材和大纲中因果连词的分布,并以扬州大学中高级留学生和泰国Udonpichairak school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实施问卷调查,意图了解学生在说明性因果连词习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所收集的语料进行考察和整理,分析偏误的种类与原因,最后从教材编写的角度提出相关的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以及近几年来相关的研究成果,并阐述了本文的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正文的第一章,主要对现行大纲以及留学生使用范围较广的教材《发展汉语》和《成功之路》中说明性因果连词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考察分析,并对考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教材之间的异同点,并将它们与大纲要求进行了对照。第叁部分是正文的第二章,首先对扬州大学中高级留学生和泰国本土学生汉语因果连词的习得情况进行了调查,其次结合学生的回答情况,将他们的偏误按照错序、替代、诱发叁方面进行归类,最后从语际、语内和学习环境叁方面进一步探讨偏误产生的原因。第四部分是正文的第叁章,本章针对大纲和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说明性因果连词的习得情况,从课文、注释、练习叁方面,对对外汉语教材说明性因果连词的编写提出自己的建议,并按照克拉申可理解输入理论,针对不同阶段的说明性因果连词,做出了分阶段的教学设计。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结语,它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了概括性的总结,并指出仍需努力的方向。(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7-05-01)

陈秋雅[7](2017)在《基于构式语法的因果连词because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构式语法理论(Construction Grammar,CxG),主要通过文献阅读、归纳演义以及语料库考察等方法,试图对英语原因连词because所连接的因果复句做全面考察,对其主要的句法和语义特征做深入细致的分析。本文的语料来源主要是大英国家语料库(British National Corpus,BNC)以及有关的研究文献。基于Kanetani(2006)对英语因果复句的分类以及对大英国家语料库中随机抽样的3000条语料的观察分析,本文将because连接的因果复句所体现和归属的because构式分为两种语义类型:原因义类型和推理义类型。研究发现,原因义类型有四种句法表现形式,分别为[C2 because C1],[C2,because C1],[Because C1C2],[Because C1,C2];推理义类型有一种句法表现形式,为[C2,because C1]。原因义类型表达两个事件或命题之间的客观因果关系,两者存在内在逻辑上的联系;推理义类型则表达言者主观认识和判断的两个事件或命题之间或所实施的言语行为与某事件或命题之间的关系。从句法层面对because构式的句法分析主要包括时体语态、情态、否定、句法功能、分裂结构、名词化即because of句型等。研究发现,原因义类型与推理义类型在时、体、态等方面均未表现出明显对立或区别倾向,原因义类型中的原因与结果事件具有时间先后性,而推理义类型则多使用情态词来表达言者对两个事件之间因果联系的猜测或推理。否定形式的原因义类型具有歧义,而推理义类型的否定形式无歧义,原因从句的句法位置以及主从句之间逗号有无会影响其语义解读。在句法功能方面,原因义类型中because的功能等同于附加状语(adjunct),而推理义类型中because的功能则类似外加状语(disjunct)。此外,原因义类型的复句可以转换为分裂句以及because of等句型,而推理义类型的复句则不能。对语义特征方面的探讨主要包括预设和断言、主客观性、内在目的性、because构式义类型之间的关系、Just because X doesn’t mean Y以及because与相关因果连词的语义对比等内容。研究表明,原因义类型的because构式中,主句表达的结果事件为预设信息,是言者和听者共有的已知信息,而从句表达的原因事件则为断言性质,是句子所要传达的新信息。根据言语交际的信息传递原则,即由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传递的表达传递原则,在原因义类型中,主句在前原因从句在后的结构是最常见、使用最普遍的。与之相反,推理义类型中,主句则为断言性质。研究还发现,原因义类型具有表义客观性特征,推理义类型具有表义主观性特征,这一特点归因于推理义类型中言者主观判断因素的介入。此外,because构式与目的状语有时能够互换,因此具有表义内在目的性的特点。分析还表明,原因义类型是because构式的核心义,推理义则为边缘义。两种义类型之间还存在隐喻性扩展连接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期刊2017-05-01)

邓凯方[8](2017)在《汉英因果连词语法化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语法化理论以及各时期的语料,具体分析了叁个问题:汉语、英语因果连词的语法化过程以及演变过程中各自产生的句法特征、语义特征和语用特征的共性和差异。并在此比较基础上进行语法化动因的分析。旨在丰富、细化语法化理论在因果关联词层面的研究,希望对我们理解掌握汉英因果连词及其引导的因果关系句提供了新的帮助,并且对英语以及对外汉语教学也能产生重要的启示意义。研究结果揭示如下:(1)汉英因果连词在语法化过程中具有许多共同之处:在语法化特征方面,汉英因果连词都由实词虚化而来,句法约束性都加强,都出现了语音弱化;且它们的虚化过程都具有单向性特征。在语法化机制方面,二者都体现了明显的重新分析和类推,且它们的语法化过程都体现了语法化斜坡、并存原则和择一原则。语法化动因方面,隐喻和转喻是汉英因果连词产生语法化共性的认知动因。除了语言本身因素,语言的外部运用,即我们所知的的语用动因也促进了汉英因果连词语法化,特别是语用法的语法化经济规律。(2)汉英因果连词的差异首先体现在语法化阶段特征上,二者的结构特征不能逐一对应,且同汉语“因为”相比,“because”的语法化演变更显得一步到位。其次,汉英因果连词有着各自偏重的语法化机制。“因为”语法化过程中更受类推机制的影响,隐喻作为其重要认知原因,将其使用范围从此范围隐喻性的扩展到彼范围。“because”语法化过程则更受重新分析机制的影响,转喻作为其重要认知原因,促使新的语法规则产生。另外,语法化中的自主性规律,即主观化,也导致汉英因果连词在语法化过程中其结构、句法等的差异。例如汉语重意合和英语重形合的逻辑思维使“因为”与“because”等因果连词在句法结构、功能使用上的多样化。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基于语法化理论对汉英因果连词语法化对比进行的研究。首先是通过文献研读和学习发现了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并由此得出了自己的研究视角,文中使用的语料也大都选自于相关的专着和论文等文献中。其次,本文通过定性定量研究,在搜集不同时期的百余条语料的基础上,对汉英因果连词“因为”和“because”的句法特征、语义特征和语用特征进行分析,得出汉英因果连词在历时演变过程中产生的异同,并对其语法化机制以及语法化动因等作出进一步解释。(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杜慧敏[9](2016)在《清代土默特历史档案中因果连词的语法化及其动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对清代土默特历史档案中全部因果连词事实用例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因果连词从事实类到认知类,再到言语类的语法化过程。并指出因果连词由事实类向认知类演化的诱发机制是隐喻;从认知类因果连词向言语类因果连词的发展是隐喻机制和语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6年20期)

曾希[10](2016)在《关于因果连词“因而”和“所以”的使用频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所以"和"因而"是很常见的因果连词,本文首先通过汉语语料库和汉语中介语语料库考察外国学生对二者的使用频率,将汉语二语习得者同汉语母语者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发现无论是汉语母语者还是留学生使用连词"因而"的频率都远远低于使用"所以"的频率,而且,留学生使用连词"因而"的频率相较而言低得多。然后从连词本体、学生和教材方面分析其原因,希望可以帮助外国学生更加系统、规律地理解和掌握同义因果连词的用法,给对外汉语中的同义因果连词教学、教材编写提供一定的意见。(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6年09期)

因果连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显化和隐化最早是由法国学者Vinay和Darbelnet于1958年提出的,所谓显化是指将源文本中通过语境和情景可以判断的隐含信息明晰化。以色列学者Blum-Kulka最早对显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于1986年提出了显化假说。国内外学者通过对不同语言对和语言要素的研究对该假说进行了证实或证伪性研究。Klaudy(2001)提出了非对称假说。该假说认为,在源语向目标语转化的过程中,译者倾向使用显化策略,而在相反的过程中,却没有使用隐化策略,从而导致了显隐性不对称。迄今为止,针对非对称假说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而且主要局限于印欧语系上,涉及中文语对的研究相对滞后。本文选取文学文本中的小说和非文学文本中的政论文作为研究语料,通过对所选语料中因果关系连词的显隐性翻译进行考察,从而对该假说进行验证性研究。其中,文学文本包括鲁迅的小说《彷徨》及其英译本和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及其中译本;非文学文本包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及其英译本和《美国历任总统就职演讲节选》及其译文。《彷徨》来自在线平行语料库,其他叁个文本由作者通过Wordsmith创建以句或段对齐的平行语料库,四个语料库的大小分别为135,071、103,345、157,165和112,035词。语料中所检索的中文因果连词包括:因为,所以,由于,因此,因而,从而等;所检索的英文因果连词包括:because,so(that),for,therefore,since,as等。本文主要运用Pym的风险管理理论作为理论框架,对显化和隐化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讨论。Pym的风险管理理论认为,译者翻译的过程就是管理风险的过程,并将风险分为信用风险、不确定性风险和交际风险,风险的等级有低、中、高叁级。译者根据风险的等级来决定做出多大程度的努力。本文试图回答以下叁个问题:(1)因果关系连词的显隐性翻译情况是否因文本类型不同而呈现出显着差异?除文本类型外,影响显化和隐化的因素还有哪些?(2)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对因果关系连词的显化和隐化翻译带来什么影响?(3)通过对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中因果关系连词的显性和隐性翻译进行考察,非对称假说能否在中、英这一语言对中得到证实?研究数据显示,文学文本中,《彷徨》及其英译本中的显化和隐化比例分别为59.3%和32.6%,《傲慢与偏见》及中译本中的显隐比例为55.3%,40.9%;非文学文本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和英译本中的显化比例为84.8%,隐化比例为26.5%;《美国历任总统就职演讲节选》和译文中的显隐化比例分别为33.3%和34.2%。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显隐性翻译的卡方检验结果为p值<0.01(卡方=16.169;自由度=1;p值<.0001)。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结论概括如下:(1)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文本类型不同,因果连词的显化和隐化比例呈现出显着差异。文学文本更加注重文采,追求韵律,重在体现审美功能,译者在翻译时发挥的空间更大,而非文学文本注重真实性,语言朴实明白,准确规范,译者在翻译时更加严谨,发挥空间较小。除文本类型外,语言本身,翻译方向和译者风格也会影响翻译显隐性。(2)因果关系连词的显化和隐化翻译受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的影响。首先,译者可以建立起与读者之间的信任。译者和读者通常是说不同语言的群体,语言表达习惯存在差异性,风险管理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其次,当译者不确定应该采用显化还是隐化翻译策略时,会根据显化和隐化可能产生的结果来做出合适的选择,以减少不确定性风险;最后,不同的语言对、文本类型、翻译方向对显化和隐化都具有偏向性,风险管理使译者对因果关系连词的显化和隐化翻译把握更加准确,从而减少交际风险,使译者和读者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3)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显隐性翻译结果显示,尽管在英汉汉英双向翻译中,显化比例总体高于隐化,但不可否认的是,两个翻译方向上都有很大比例的隐化存在,尤其是在非文学文本中的英译汉方向上,隐化比例甚至超过了显化,这与非对称假说主张的观点不完全一致,非对称假说主张的观点是不论在哪个翻译方向上,译者都倾向使用显化翻译策略。因此,本文的研究结果不能证实非对称假说的成立。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两点。首先,本文选择英汉语言对研究非对称假说。以往学者主要通过英语-匈牙利语、法语-荷兰语、英语-德语等语言对对其进行了证实或证伪性研究。其次,本文的研究语料包括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以往的研究多以采用文学文本或者非文学文本作为研究语料的居多,同时将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考虑在内的较少,因此本文研究结果比较可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因果连词论文参考文献

[1].陆灿.汉语因果连词和条件连词对句子加工影响的ERPs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9

[2].罗玲.基于因果连词英汉互译的非对称假说研究[D].江南大学.2018

[3].姬群.汉英因果连词翻译研究[D].中北大学.2018

[4].王菲菲.基于语篇衔接理论的韩国留学生因果连词习得与教学研究[D].辽宁大学.2018

[5].王菲菲.现代汉语因果连词本体研究综述[J].北方文学.2018

[6].李玮钰.对外汉语教材的因果连词编排研究[D].扬州大学.2017

[7].陈秋雅.基于构式语法的因果连词because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7

[8].邓凯方.汉英因果连词语法化的对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9].杜慧敏.清代土默特历史档案中因果连词的语法化及其动因[J].北方文学.2016

[10].曾希.关于因果连词“因而”和“所以”的使用频率研究[J].语文学刊.2016

标签:;  ;  ;  ;  

因果连词论文-陆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