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绵枣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绵枣儿,花部综合特征,开花动态,繁育系统
绵枣儿论文文献综述
何淼,王想,王欢,高文杰,王霁佳[1](2018)在《绵枣儿花部综合特征与繁育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绵枣儿是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野生植物种类,研究其花部综合特征与繁育系统有助于加快绵枣儿在园林上的应用。通过野外定点观察并记录其花部综合特征和开花动态,运用花粉/胚珠比、杂交指数以及套袋试验等方法对其繁育系统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绵枣儿为顶生总状花序,开放次序为由下至上,花淡紫红色,每个花序具有小花40~300朵不等。通过扫描电镜和石蜡切片观察可以发现,绵枣儿每朵小花具有6枚花药,花药四室,花粉较大且外壁光滑,柱头相对表面积较大且具有许多球状凸起。绵枣儿单花花期为4~5 d,其单花期依据散粉特征和形态可以分为散粉期、柱头发育期、凋谢期。单株花期在9~28 d之间波动,花朵开放百分比和开花式样大小均呈现单峰变化的趋势。绵枣儿花粉/胚珠比结果为3 111,杂交指数结果为4,结合套袋试验结果可以确定绵枣儿的繁育系统为异交,部分可以自交亲和,需要传粉者的参与。(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房芯羽[2](2018)在《绵枣儿捕获二羰基化合物作用物质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者相对不足引发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病征,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内分泌性疾病。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已成为人类第叁大死亡原因。大量研究表明,蛋白质非酶糖基化终产物(AGEs)是在糖尿病并发症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物质。它们通过直接获取蛋白质或引起蛋白质交联而影响其结构和功能,激发某些关键细胞信号通路和释放细胞因子、炎症因子等,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根据文献报道,二羰基化合物是形成AGEs的关键中间体,通过有效地减少二羰基化合物的数量抑制AGEs的生成进而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几率,是减少糖尿病并发症产生的有效途径。已有研究报道高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抑制蛋白质非酶糖基化活性,而绵枣儿含有大量的高异黄酮类成分,但目前对于绵枣儿是否具有抑制蛋白质非酶糖基化活性以及捕获二羰基化合物活性却鲜有研究和报道,因此,本论文选择绵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捕获二羰基化合物活性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开展研究。本论文首先采用经典的蛋白质非酶糖基化活性模型对绵枣儿80%乙醇粗提取物和大孔吸附树脂各个乙醇洗脱部位进行活性初筛,结果表明,在80μg/m L时,绵枣儿80%乙醇粗提取物及各乙醇洗脱部位(10%、30%、50%、70%、95%)均体现了良好的蛋白质非酶糖基化抑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52.38%,70.10%,92.76%,82.10%,66.10%,76.57%,阳性药氨基胍浓度为500 m M抑制率为41.90%。采用高效液相分析手段建立了捕获二羰基化合物活性模型,以氨基胍为模型阳性药,丙酮醛为模型底物,筛选得到底物浓度为0.32 m M,反应时间为48 h,孵育温度为37oC,p H为7.4作为模型条件。运用该模型对绵枣儿80%乙醇粗提取物和不同浓度的乙醇洗脱部位(10%、30%、50%、70%、95%)进行活性筛选,研究结果表明,95%乙醇洗脱部位体现了最高的捕获二羰基化合物活性为97.70%。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十八烷基键合硅胶柱色谱以及高速逆流色谱、制备液相色谱等手段研究绵枣儿的化学成分,从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综合运用理化性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等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其中4个新化合物命名为scillanostaside M-1(1),scillanostaside M-2(2),scillanostaside M-3(3),scillanostaside M-4(4),7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3-(4-羟基苄基)-5-羟基-7,8-二甲氧基苯并二氢吡喃-4-酮(5),5-羟甲基糠醛(6),scillascilloside E-2(7),scillasclloside E-3(8),scillanostaside C(9),scillanoside L-1(10),scillascilloside G-1(11)。对从绵枣儿95%乙醇洗脱部位中分离得到的高异黄酮类单体化合物3-(4-羟基苄基)-5-羟基-7,8-二甲氧基苯并二氢吡喃-4-酮进行体外捕获二羰基化合物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当该化合物浓度为0.32 m M时,对二羰基化合物的捕获率为44.48%。本课题通过研究绵枣儿中高异黄酮对二羰基化合物的捕获作用,为后续绵枣儿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8-05-17)
孙颖,崔兰明,李梦雨,王蕾,王欢[3](2018)在《绵枣儿的开花物候与传粉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对绵枣儿的开花物候与传粉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绵枣儿的开花进程、开花物候指数、开花物候指数对其生殖成功的影响,重点探讨了绵枣儿对传粉昆虫的种类及其活动规律。结果表明:(1)绵枣儿始花日期为7月中下旬,单株持续时间15 d左右,种群持续时间30~35 d。呈现出"M"型开花物候曲线,其两年的开花同步指数分别为0.862、0.885,表明开花的年际间差异较小。并且分析出植株的相对开花强度分布在30%~60%之间。(2)相关分析表明:绵枣儿的开花数目与坐果数和持续时间呈现出极显着正相关(P<0.01),绵枣儿的持续时间与坐果数之间呈现出显着相关(P<0.05),而其始花日期与开花数目、坐果数和持续时间并没有显现出相关性,即绵枣儿植株开花的数目越多,其坐果率越高,持续时间也就越长。(3)绵枣儿的访花昆虫总共有14种,可分属为5目10科。其中传粉昆虫有5科10种。该研究结果表明各传粉昆虫在单花停留的时间和其访花频率上呈现出显着的差异,在日访花频率上也差异明显。(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8年05期)
王欢[4](2017)在《绵枣儿开花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从长白山引至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苗圃的绵枣儿植株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花芽分化与发育过程、花部综合特征与繁育系统、开花物候与传粉机制的研究,探讨其开花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绵枣儿的花芽分化过程可以划分为7个阶段:未分化期、花序原基分化期、苞片原基分化期、小花原基分化期、花被片原基分化期、雄蕊原基分化期、雌蕊原基分化期。花芽分化从四月下旬开始,大约30d可以完成其形态分化,随后开始进行花器官的发育。绵枣儿花药四室,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2层)、绒毡层共5层细胞构成。二细胞花粉发育成熟时,花药壁仅剩表皮与药室内壁构成的双层结构。花药壁的发育方式为双子叶型,绒毡层为腺质绒毡层类型。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胞质分裂方式为连续型,产生的四分体包括左右对称型与四面体型两种。成熟的绵枣儿花粉为二细胞型花粉。子房为3心皮3室,中轴胎座,倒生胚珠,厚珠心,双珠被。胚囊的发育方式为英地百合型。绵枣儿单花花期为4~5d,单株花期9~28d,开放次序为由下至上,每个花序具有40~300个花蕾不等。开花的过程中,花朵开放百分率呈现出单峰式变化规律,单株高峰出现在5~9d之间。开花式样也同样呈现出明显的单峰式变化趋势,最大的一天出现在开花8~11d之间。花药暴露于空气中20~40min内便开始开裂,当天基本可以散尽花粉,绵枣儿花粉的最适培养液成分为10g·L-1蔗糖+0.3g·L-1硼酸+0.2g·L-1硝酸钙,始花期与盛花期的花粉活力在80%左右,末花期仅剩20%左右。柱头在散粉前后就已经具备可授性,在开花后1~2d可授性最强。绵枣儿杂交指数估算结果为4,花粉-胚珠比结果为3111,结合套袋试验结果,可以确定绵枣儿的繁育系统为异交,部分自交亲和,需要传粉者。绵枣儿种群花期为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种群花期持续时间为31~35d。绵枣儿的单株开花数与座果数和花期长度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花期长度与座果数之间呈显着相关(p<0.05),而始花时间与开花数目、座果数和花期长度并无相关性,即绵枣儿开花数目越多,座果率越高,花期也越长。绵枣儿的访花者有14种,分属5目10科,其中传粉昆虫有5科10种。主要传粉昆虫为双翅目食蚜蝇科的黄环粗股蚜蝇、短尾管食蚜蝇、黑带蚜蝇、黑蜂蚜蝇和膜翅目的蜾蠃科昆虫。其中黑蜂蚜蝇的单花停留时间最长,通常为1min以上。在访花频率上,以黄环粗股蚜蝇的访花频率最高,短尾管食蚜蝇次之。不同传粉昆虫的日访花频率差异较大,黄环粗股蚜蝇的访花时间为7:00~17:00,主要集中于上午,短尾管食蚜蝇的访花时间贯穿开花时间,集中于中午。综合而言,食蚜蝇科昆虫对绵枣儿的传粉作用远大于其他昆虫。(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7-06-01)
蔡花真,雷昌贵,孟宇竹[5](2016)在《绵枣儿总黄酮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伏牛山脉产绵枣儿为原料,分析绵枣儿的主要营养成分,通过有机溶剂浸泡法,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确立了绵枣儿总黄酮的最优提取工艺,探讨了绵枣儿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可食部分绵枣儿茎中淀粉含量为12.13%,总糖为14.16%,含量较高,具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有机溶剂浸泡法提取绵枣儿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乙醇浓度60%,料液比1∶20(g/m L),提取时间90 min,绵枣儿总黄酮的提取量为37.2 mg/100 g。绵枣儿总黄酮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有较强的清除作用,并与绵枣儿总黄酮质量浓度呈现了良好的量效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添加剂》期刊2016年08期)
王晶晶,陈两绵,王延敏,王智民,高慧敏[6](2015)在《超滤质谱法筛选绵枣儿鳞茎提取物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一文中研究指出糖尿病是一种多病因引起、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在预防和治疗Ⅱ型糖尿病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绵枣儿来源于风信子科植物绵枣儿Scilla scilloides(Lindl.)Druce的干燥鳞茎,始载于《救荒本草》,在民间具有食用和药用历史。前期实验表明绵枣儿乙醇提取物具有显着的糖苷酶抑制活性,本实验采用体外酶抑制活性结合超滤质谱法从中筛选潜在的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以阿卡波糖为阳性对照药,以4-硝基苯-α-D-吡喃葡萄糖苷为底物,对绵枣儿乙醇提取物经大孔吸附树脂柱粗分的不同部位进行抑制率测定,发现了具有显着抑制活性的活性部位,进一步采用超滤技术对活性部位中潜在的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进行筛选,UPLC-qTOF/MS鉴定了16种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图1和2),其中化合物3-(4-羟基苄基)-5,7-二羟基苯并二氢吡喃-4-酮(9)和3-(4-羟基亚苄基)-5,7-二羟基苯并二氢吡喃-4-酮(13)被用于酶活性验证,IC_(50)分别为180.3和62.79μmol·L~(-1)(图3)。本研究为从绵枣儿中发现潜在的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提供了快速筛选方法。(本文来源于《第一届《药学学报》药学前沿论坛暨2015年中国药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10-23)
王延敏,高慧敏,王智民[7](2014)在《绵枣儿中叁萜皂苷和高异黄酮类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绵枣儿Scilla scilloides(Lindl.)Druce为风信子科绵枣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广布于欧洲、亚洲和非洲的温带地区,少数也见于热带山地;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等区域,海拔2600米以下的山坡、草地、路旁或林缘~1。其鳞茎或带根的全草作为绵枣儿入药始载于《救荒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和《中华本草》均描述绵枣儿味甘、苦,性寒,有小毒,(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分会场:天然产物分离和结构鉴定》期刊2014-11-21)
王延敏,樊孟洋,李娟,王智民,高慧敏[8](2014)在《绵枣儿中高异黄酮和二苯乙烯类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绵枣儿来源于风信子科植物绵枣儿Scilla scilloides(Lindl.)Druce的鳞茎。本研究采用HPD100大孔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等方法,从采自河南信阳的绵枣儿中分离出17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2-羟基-7-甲氧基绵枣儿素(1),绵枣儿素(2),5,7-dihydroxy-3',4'-dimethoxyspiro{2H-1-benzopyran-7'-bicyclo[4.2.0]octa[1,3,5]-trien}-4-one(3),socialinone(4),4-甲基白藜芦醇(5),(E)-白藜芦醇(6),scillavone A(7),3,9-dihydroeucomnalin(8),3-(3-羟基-4-甲氧基苄基)-5,7-二羟基苯并二氢吡喃-4-酮(9),(3R)-5,7,3'-trihydroxy-4'-methoxyspiro{2H-1-benzopyran-7'-bicyclo[4,2,0]octa[1,3,5]-trien}-4-one(10),scillabene A(11),2-羟基绵枣儿素(12),3-(4-羟基苄基)-5,7-二羟基苯并二氢吡喃-4-酮(13),3-(4-羟基亚苄基)-5,7-二羟基苯并二氢吡喃-4-酮(14),3-(4-羟基苄基)-5-羟基-7,8-二甲氧基苯并二氢吡喃-4-酮(15),3-(4-羟基苄基)-5-羟基-6,7-二甲氧基苯并二氢吡喃-4-酮(16),3-(4-羟基苄基)-5,8-二羟基-7-甲氧基苯并二氢吡喃-4-酮(17),其中化合物3,4,6,9,13和15~17为首次从绵枣儿植物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4年19期)
任福才,王丽霞,王飞,李宝才[9](2014)在《绵枣儿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绵枣儿Scilla scilloides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及制备液相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结果从绵枣儿全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绵枣儿素(1)、2-羟基-7-O-甲基绵枣儿素(2)、4′-demethyleucomin(3)、5-羟基-7-甲氧基-3-(4-羟基苯亚甲基)色原-4-酮(4)、4′-demethyl-3,9-dihydroeucomin(5)、3′-hydroxy-3,9-dihydroeucomin(6)、8-O-demethyl-7-O-methyl-3,9-dihydropunctatin(7)、芹菜素(8)、木犀草素(9)、金圣草黄素(10)、3-脱氢-15-脱氧尤可甾醇(11)、15-脱氧尤可甾醇(12)、4-烯丙基儿茶酚(13)、norlichexanthone(14)、drimiopsin C(15)、6-阿魏酰梓醇(16)、梓苷(17)、黄金树苷(18)。结论首次从绵枣儿属中分离得到环烯醚萜类化合物(16~18);化合物4、7~10和化合物13~1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4年14期)
王延敏[10](2014)在《绵枣儿的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绵枣儿来源于风信子科植物绵枣儿Scilla scilloides (Lindl.) Druce的鳞茎或全草,作为民间草药用于促进血液循环、抗炎和镇痛等。为了明确其化学组成,本研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和基于HPLC和UPLC-MS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新鲜的绵枣儿鳞茎采用95%,95%,70%,50%乙醇依次回流提取四次,合并95%乙醇提取物,减压浓缩,浸膏用水稀释,乙酸乙酯萃取,水层上HPD-100大孔吸附树脂,分别用水以及体积分数为30%、50%和95%乙醇洗脱,得到各个部位的浸膏。基于初步的TLC和HPLC分析,乙酸乙酯部位和95%乙醇洗脱部位主成分相似,两者合并。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ODS等柱层析及半制备HPLC对其系统分离。对于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利用紫外、核磁、质谱数据以及化学方法对其结构鉴定。对其中16个单体化合物进行定性HPLC和UPLC-orbitrap-MS分析,总结其裂解规律,并将其用于不同产地绵枣儿中高异黄酮和二苯乙烯类成分的鉴定。建立了绵枣儿中6个高异黄酮和2个二苯乙烯含量的RP-HPLC测定法,并将其用于对绵枣儿鳞茎和叶子中8个成分的测定。结果:从绵枣儿中共分离鉴定出29个单体化合物,包括15个高异黄酮2-hydroxy-7-methoxyscillascillin (11)、 scillascillin (12)、5,7-dihydroxy-3’,4’-dimethoxyspiro{2H-1-benzopyran-7’-bicyclo[4.2.0]octa[1,3,5]-trien}-4-one (14)、 socialinone(15)、3-(4-hydroxy)-5,7-dihydroxy-9-hydroxychroman-4-one (17)、 scillavone A (20)、3,9-dihydroeucomnalin (21)、3-(3-hydroxy-4-methoxybenzyl)-5,7-dihydroxychroman-4-one (22)、(3R)-5,7,3'-trihydroxy-4'-methoxyspiro{2H-1-benzopyran-7'-bicyclo[4,2,0]octa[1,3,5]-trien}-4-one (23)、2-hydroxyscillascillin (25)、3-(4-hydroxybenzyl)-5,7-dihydroxychroman-4-one (26)、3-(4-hydroxybenzylidene)-5,7-dihydroxychroman-4-one (27)、3-(4-hydroxybenzyl)-5-hydroxy-7,8-dimethoxychroman-4-one (28)、3-(4-hydroxybenzyl)-5-hydroxy-6,8-dimethoxychroman-4-one (29)3-(4-hydroxybenzyl)-5,8-hydroxy-7-dimethoxychroman-4-one (30),11个去甲叁萜及其糖苷类(23S)-3β-[(O-β-D-apiofuranosyl-(1→2)-O-[β-D-glucopyranosyl-(1→3)]-O-β-D-glucopyranosyl-(1→2)-O-α-L-arabinopyranosyl-(1→6)-O-β-D-glucopyranosyl)oxy]-17α,23-epoxy-28,29-dihydroxy-27-norlanost-8-en-24-one (1), scillascilloside E-3(2),scillascilloside G-1(3), scillanostaside C(4), scillascilloside E-1(5), scillascillosideE-5(6),3β-[(O-α-L-rhamopyranosyl-(1→2)-[O-β-D-galactopyranosyl-(1→2)-O-β-D-glucopyranosyl-(1→3)]-O-β-D-glucopyranosyl-(1→2)-O-α-L-arabinopyranosyl-(1→6)-O-β-D-glucopyranosyl)oxy]-17α,23-epoxy-28-hydroxy-27-norlanost-8-en-24-one (7),3β-[(O-β-D-apiofuranosyl-(1→2)-O-[β-D-glucopyranosyl-(1→3)]-O-β-D-glucopyranosyl-(1→2)-O-α-L-arabinopyranosyl-(1→6)-O-β-D-glucopyranosyl)oxy]-17,23-epoxy-28-dihydroxy-27-norlanost-8,22-dien-24-one (8),15-去氧尤可甾醇(9), scillascllosideD-1(10),24-羟基-15-去氧尤可甾醇(16)和3个二苯乙烯4-methylresveratrol (18)、(E)-resveratrol (19)、scillabene A (24),其中7,8,16,17为新化合物,9个首次在绵枣儿中分离得到(1、14、15、22、24、26、28、29、30)。基于保留时间、在线紫外吸收光谱和质谱裂解规律比对以及标准加入法,从绵枣儿醇提液中鉴定出28个高异黄酮和二苯乙烯类化合物,其中10个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并比较了它们在不同产地绵枣儿中的分布。8个成分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绵枣儿的鳞茎和叶子间高异黄酮和二苯乙烯含量差异显着。结论:从绵枣儿中分离鉴定了29个化合物,其中4个新化合物,9个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基于HPLC和UPLC-MS技术进一步明确了绵枣儿中高异黄酮和二苯乙烯的化学组成,丰富了绵枣儿的化学成分信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绵枣儿资源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河南中医学院》期刊2014-04-30)
绵枣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者相对不足引发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病征,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内分泌性疾病。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已成为人类第叁大死亡原因。大量研究表明,蛋白质非酶糖基化终产物(AGEs)是在糖尿病并发症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物质。它们通过直接获取蛋白质或引起蛋白质交联而影响其结构和功能,激发某些关键细胞信号通路和释放细胞因子、炎症因子等,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根据文献报道,二羰基化合物是形成AGEs的关键中间体,通过有效地减少二羰基化合物的数量抑制AGEs的生成进而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几率,是减少糖尿病并发症产生的有效途径。已有研究报道高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抑制蛋白质非酶糖基化活性,而绵枣儿含有大量的高异黄酮类成分,但目前对于绵枣儿是否具有抑制蛋白质非酶糖基化活性以及捕获二羰基化合物活性却鲜有研究和报道,因此,本论文选择绵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捕获二羰基化合物活性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开展研究。本论文首先采用经典的蛋白质非酶糖基化活性模型对绵枣儿80%乙醇粗提取物和大孔吸附树脂各个乙醇洗脱部位进行活性初筛,结果表明,在80μg/m L时,绵枣儿80%乙醇粗提取物及各乙醇洗脱部位(10%、30%、50%、70%、95%)均体现了良好的蛋白质非酶糖基化抑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52.38%,70.10%,92.76%,82.10%,66.10%,76.57%,阳性药氨基胍浓度为500 m M抑制率为41.90%。采用高效液相分析手段建立了捕获二羰基化合物活性模型,以氨基胍为模型阳性药,丙酮醛为模型底物,筛选得到底物浓度为0.32 m M,反应时间为48 h,孵育温度为37oC,p H为7.4作为模型条件。运用该模型对绵枣儿80%乙醇粗提取物和不同浓度的乙醇洗脱部位(10%、30%、50%、70%、95%)进行活性筛选,研究结果表明,95%乙醇洗脱部位体现了最高的捕获二羰基化合物活性为97.70%。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十八烷基键合硅胶柱色谱以及高速逆流色谱、制备液相色谱等手段研究绵枣儿的化学成分,从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综合运用理化性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等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其中4个新化合物命名为scillanostaside M-1(1),scillanostaside M-2(2),scillanostaside M-3(3),scillanostaside M-4(4),7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3-(4-羟基苄基)-5-羟基-7,8-二甲氧基苯并二氢吡喃-4-酮(5),5-羟甲基糠醛(6),scillascilloside E-2(7),scillasclloside E-3(8),scillanostaside C(9),scillanoside L-1(10),scillascilloside G-1(11)。对从绵枣儿95%乙醇洗脱部位中分离得到的高异黄酮类单体化合物3-(4-羟基苄基)-5-羟基-7,8-二甲氧基苯并二氢吡喃-4-酮进行体外捕获二羰基化合物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当该化合物浓度为0.32 m M时,对二羰基化合物的捕获率为44.48%。本课题通过研究绵枣儿中高异黄酮对二羰基化合物的捕获作用,为后续绵枣儿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绵枣儿论文参考文献
[1].何淼,王想,王欢,高文杰,王霁佳.绵枣儿花部综合特征与繁育系统[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8
[2].房芯羽.绵枣儿捕获二羰基化合物作用物质基础研究[D].青岛大学.2018
[3].孙颖,崔兰明,李梦雨,王蕾,王欢.绵枣儿的开花物候与传粉特性[J].广西植物.2018
[4].王欢.绵枣儿开花生物学特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7
[5].蔡花真,雷昌贵,孟宇竹.绵枣儿总黄酮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6
[6].王晶晶,陈两绵,王延敏,王智民,高慧敏.超滤质谱法筛选绵枣儿鳞茎提取物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C].第一届《药学学报》药学前沿论坛暨2015年中国药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会议论文摘要集.2015
[7].王延敏,高慧敏,王智民.绵枣儿中叁萜皂苷和高异黄酮类化合物[C].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分会场:天然产物分离和结构鉴定.2014
[8].王延敏,樊孟洋,李娟,王智民,高慧敏.绵枣儿中高异黄酮和二苯乙烯类化合物[J].中国中药杂志.2014
[9].任福才,王丽霞,王飞,李宝才.绵枣儿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14
[10].王延敏.绵枣儿的化学成分研究[D].河南中医学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