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探空观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雷暴,电场,雷达,电荷结构
探空观测论文文献综述
张廷龙,余海,王军,张茂华,周方聪[1](2019)在《青海地区一次雷暴的地闪活动及云内的电场探空观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夏季在青海大通地区获得一次局地雷暴云内的电场探空资料,结合雷达、地闪定位资料,详细分析了该雷暴的地闪活动特征及云内的电荷结构.结果显示,该雷暴过程的负地闪在时间上呈间歇性发生,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不连续,且所有的正地闪都发生于雷暴的成熟阶段.在雷暴成熟阶段与消散阶段过渡期获得云内的垂直电场廓线表明,雷暴内的电荷结构在探空阶段呈四极性,最下部为处于暖云区内负电荷区,往上依次改变极性.最上部的正电荷区由于数据丢失无法判断其上边界外,其余3个电荷区的海拔高度分别为:5.5~5.7km(3.4~2.3℃)、5.7~6.2km(2.3~-0.4℃)和6.2~6.6km(-0.9~-1.7℃),对应的电荷密度为-1.81nC·m~(-3)、2.47nC·m~(-3)和-1.76nC·m~(-3).其中,下部正电荷区的强度最大,其次为上部的负电荷区.通过分析电荷区分布与正地闪活动的关系,认为暖云区内负电荷区的形成有利于诱发下部正电荷区的对地放电.(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胡姮,曹云昌,梁宏[2](2019)在《L波段探空观测偏差分析及订正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探空观测的水汽可降水量资料的可靠性,本文以GNSS/MET遥感的大气可降水量为参照标准,对广东汕头站2013年以及西藏那曲站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的两种可降水量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偏差订正。经过研究分析表明:两个站探空可降水量相比地基GNSS可降水量偏干,偏差分别为7. 4%和9. 8%。探空可降水量的偏差显示具有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的特征,其中夏季偏差较明显,00时比12时明显。太阳辐射加热引起的地面气温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是造成偏差的重要原因。本文根据太阳辐射偏差订正经验公式,对两个站的探空可降水量进行偏差订正,订正后偏差明显减少。(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9年04期)
刘凯,魏立新,陈志昆,陈剑桥,柴晓峰[3](2019)在《夏季西南极探空观测以及南极大陆大气垂直结构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第33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期间获取的中国长城站和智利Feri站以及夏季南极大陆沿岸8个世界气象组织(WMO)基准站探空资料对南极地区的大气垂直结构进行了分析,并结合NCEP和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对南极高纬度大气的表现能力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长城站附近对流层顶的平均高度为9km,对应的温度和平均风速分别为–50℃、21m·s~(-1);对流层中部大气垂直温度递减率为–6.34℃·km~(-1);边界层平均高度为600 m,平均风速为10 m·s~(-1)。当长城站东侧存在气旋或者受极地高压控制时,对流层顶高度较低,大气垂直递减率偏小;相反当长城站西侧受气旋影响时,对流层顶高度偏高,大气垂直递减率偏大。夏季东南极沿岸对流层顶高度普遍高于西部,南极点对流层顶最低,可能与绕极气旋的生消源地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对流层顶高度、探空要素的垂直分布特征评估等方面, NCEP再分析数据比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更接近观测数据真实值。(本文来源于《极地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相守贵,张成毅,樊万珍,郭航[4](2019)在《探空观测中雷达或仪器发生故障时解决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升探空观测质量,减少重放球次数,保证每次探空观测记录的完整性,避免出现观测记录为10min以下的不达标情况,利用茫崖气象站近10年来的探空资料,整理在L波段雷达、探空仪器发生各种故障的记录以及故障,进行多次试验,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法。为天气预报提供及时正确的探空数据,提高探空气象观测及预报的质量。(本文来源于《青海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龚俊强,刘朝顺,刘延安,乔枫雪[5](2019)在《探空和飞机观测资料联合同化对台风“苏迪罗”(2015)数值模拟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WRF和WRFDA叁维变分同化系统,针对2015年台风"苏迪罗"二次登陆过程,利用NCEP ADP提供的无线电探空、飞机报观测资料,同时同化两种资料,并进行36 h模拟预报,从台风移动路径、强度、降水及模式初始场改进等方面分析了同化模拟效果。结果表明,同时同化两种资料能够有效改善台风移动路径、中心附近最低气压的模拟。对浙闽降水关键区24 h降水的TS评分结果表明,该同化方案对台风降水的预报评分有一定程度的改进,尤其是中雨和特大暴雨的改进最明显。对于模式初始场的温度、相对湿度、纬向风、经向风在各高度上的均方根误差,除湿度外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并且同化对于台风结构的模拟也有所调整。(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田伟红,万晓敏,冯建碧[6](2019)在《探空温度观测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观测资料同化系统中,探空资料是重要的资料之一。为了解探空温度观测资料的误差特征、合理使用观测,选用欧洲中心再分析场为参照场,针对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资料库中检索到的探空资料,按着仪器类型和太阳高度角统计探空温度观测资料的平均偏差和均方差。统计时段分别为夏季(2014年6—8月)和冬季(2014年12月—2015年2月)两个季节。统计结果显示,检索到的全球探空站总数约有680个,使用的探空仪共有叁十多种(有仪器标识)。其中约275个探空站使用Vaisala系列探空仪,90个探空站使用中国上海生产的探空仪,约80个探空站使用美国生产的探空仪。不同类型的探空仪器在不同太阳高度角,探空温度观测相对欧洲中心再分析场的偏差差别很大。而有些探空仪器无论是平均偏差(一般低于0.5℃),还是均方差都较小,且随太阳高度角变化不大;有些探空仪器探测温度偏差较大(在高层绝对值大于2℃)。(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李辉,王章军,王颢樾,陈超,孟祥谦[7](2019)在《微脉冲激光雷达与小型后向散射探空仪对气溶胶垂直结构联合观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7月至8月,使用微脉冲激光雷达与小型气溶胶后向散射探空仪在昆明开展了一个月的气溶胶垂直结构联合观测实验。对比2种仪器同步观测方法与探测后向散射比结果的异同,分析激光雷达和后向散射探空仪测量获得的气溶胶垂直分布特征。探测结果表明,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1~4km高度范围内,排除云层干扰后,2种仪器后向散射比测量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87,方均根误差为0.752;观测实验表明,研制的微脉冲激光雷达为连续探测气溶胶垂直结构演化过程提供了有效手段,融合后向散射仪探空数据,可以减少微脉冲激光雷达数据反演中的假设参数,开展两者联合观测具有一定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2019年13期)
马艳秋,钱恒成,王淑琴,刘俊元[8](2019)在《充分利用探空观测资料提高雾预报的时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雾形成的时间较短,范围大小难以预料,通过对射阳2014年-2016年全部探空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以及平时的实践,发现有雾天气形成时,探空观测获得07时,19时数据中近地面层温度的逆差大小,等温的厚度和近低空温度、风的层结数据在雾生成时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这些规律可以进行量化。在实践中,充分利用探空观测数据去预测雾浓度的大小,提供有效的预报效果。(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9年01期)
郝倚天,陈洪滨,毕永恒,段树,李军[9](2018)在《8毫米云雷达与探空观测确定云底和云顶高度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地基Ka波段云雷达和无线电探空仪数据进行云边界识别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8毫米波云雷达探测的云底高度比无线电探空仪观测偏低约300m,大多数情况下二者识别的云底高度接近;而判定的云顶高度偏差较大。雷达与探空云底高度判别偏差较大时,在云下常存在大气"干层",此时雷达探测更为灵敏;探空仪水平漂移及其湿度传感器的探测误差随高度增加是造成两者偏差的主要原因。通过计算和对比雷达反射率的时空变化率,给出了云雷达确定云底和云顶高度的一个可信度判据。(本文来源于《遥感技术与应用》期刊2018年06期)
宛霞[10](2018)在《平流层气象探空观测系统试验取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宛霞报道 11月2日,由中国化工株洲橡胶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承担,南京大桥机器有限公司、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协作的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平流层气象探空观测系统研制及试验”项目在京通过验收。该项目团队针对平流层气象探空观测需求,(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报》期刊2018-11-12)
探空观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讨探空观测的水汽可降水量资料的可靠性,本文以GNSS/MET遥感的大气可降水量为参照标准,对广东汕头站2013年以及西藏那曲站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的两种可降水量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偏差订正。经过研究分析表明:两个站探空可降水量相比地基GNSS可降水量偏干,偏差分别为7. 4%和9. 8%。探空可降水量的偏差显示具有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的特征,其中夏季偏差较明显,00时比12时明显。太阳辐射加热引起的地面气温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是造成偏差的重要原因。本文根据太阳辐射偏差订正经验公式,对两个站的探空可降水量进行偏差订正,订正后偏差明显减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探空观测论文参考文献
[1].张廷龙,余海,王军,张茂华,周方聪.青海地区一次雷暴的地闪活动及云内的电场探空观测[J].地球物理学报.2019
[2].胡姮,曹云昌,梁宏.L波段探空观测偏差分析及订正算法研究[J].气象.2019
[3].刘凯,魏立新,陈志昆,陈剑桥,柴晓峰.夏季西南极探空观测以及南极大陆大气垂直结构特征分析[J].极地研究.2019
[4].相守贵,张成毅,樊万珍,郭航.探空观测中雷达或仪器发生故障时解决方法[J].青海科技.2019
[5].龚俊强,刘朝顺,刘延安,乔枫雪.探空和飞机观测资料联合同化对台风“苏迪罗”(2015)数值模拟的影响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19
[6].田伟红,万晓敏,冯建碧.探空温度观测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的对比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19
[7].李辉,王章军,王颢樾,陈超,孟祥谦.微脉冲激光雷达与小型后向散射探空仪对气溶胶垂直结构联合观测研究[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9
[8].马艳秋,钱恒成,王淑琴,刘俊元.充分利用探空观测资料提高雾预报的时效[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
[9].郝倚天,陈洪滨,毕永恒,段树,李军.8毫米云雷达与探空观测确定云底和云顶高度的对比分析[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8
[10].宛霞.平流层气象探空观测系统试验取得进展[N].中国气象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