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油船货舱梯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华,邱吉廷,苏楠,高明星[1](2021)在《组合模型在油船振动分析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针对船体振动预报中建模工作量大、计算分析周期长等问题,结合油船的结构特点,提出组合模型在油船振动分析中的应用,同时讨论了组合模型的模拟方法。以某11.5万吨油船为例,与全船三维模型进行对比,从船体梁振动特性、上层建筑振动特性以及船体振动响应等方面研究讨论了组合模型在振动分析时的要点及分析精度,并证实了组合模型用于油船各设计阶段振动分析的可行性。
陈海东,何文彬[2](2021)在《液货船双壳结构的相关要求和海事管理建议》文中研究表明为实现液货船双壳化要求,总结近十年来国际公约、国内船检技术规则关于油船、化学品液货船双壳结构的相关要求,提出单壳油船、化学品船淘汰流程,并对内河液货船的船壳结构与证书标识情况进行调研,提出规范船舶双壳结构信息标识和发布单壳结构船名单等建议。
彭善辉,刘玉峰,叶信杰,周丁丁,张琦[3](2021)在《散装化学品船的独立液货舱限位及船底板结构有限元计算》文中研究指明基于有限元仿真软件MSC.PATRAN/NASTRAN,对散装化学品兼油船独立液货舱限位及船底板结构设计计算。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不同种工况下的强度计算,对计算结果分析得出各构件强度符合结构强度设计要求这一结论。本船结构强度满足《国内航行海船建造规范》中相关要求,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从而说明有限元法采用的正确性,此外,为相关的船舶设计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考价值。
贾清振[4](2021)在《基于CATIA的三维船舶建模及破舱稳性计算》文中认为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船舶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合理使用CAD技术,可有效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缩短设计周期。计算机辅助技术在船舶领域应用不断深入,但通用商业设计软件对船舶设计适用性较低,且未集成所需的性能计算。因此,针对设计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将设计与性能计算结合是有必要的。船体首尾处曲率变化较大,采用蒙皮方式直接建立整船曲面,首尾部光顺性较差。本文基于Auto CAD型线图,通过ObjectARX开发工具进行二次开发,对各水线及甲板线进行非均匀插值,将加密后的型值点导入到CATIA,分区域建立船体曲面,细化首尾部曲面的生成,以保证其光顺性。传统的船舶分舱大多通过二维图纸表达,直观性较差,且未将分舱参数与模型绑定,不能快速修改。针对上述不足,本文基于CATIA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开发了三维分舱程序。程序中定义了两种方式建立三维内壳边线:基于Auto CAD内壳折角线,通过Object ARX提取坐标,再通过CSharp导入CATIA建立各边线;基于内壳边线位置和尺寸参数,生成各边线。通过横舱壁肋位、纵舱壁及垂向分舱特征数,实现货舱区快速分舱及舱室模型自动生成。基于CATIA知识工程,在模型文件中添加分舱参数,通过公式将其与对应特征绑定,实现了尺寸驱动,便于分舱方案的修改,提高了模型复用性;还定义了规则约束参数边界,提高了分舱方案的容错性。船舶破舱稳性常用二维数值积分方法实现,计算繁琐,计算误差取决于积分精度。本文使用CSharp对CATIA开发,基于船体、船舱三维模型实现破损浮态、稳性计算及自由液面修正;基于船舱三维实体模型计算不同装载率不同横倾角下的倾斜力矩,取最大力矩,用于自由液面修正。通过多线程编程,将浮态、稳性计算及自由液面修正计算整个任务划分为多个子任务,减少了求解时间。基于AutoCAD型线图,完成了型值点坐标的提取并基于CATIA完成船体曲面模型光顺性优化;通过定义三维分舱参数,与内壳折角线结合,实现了船舶快速分舱;基于CATIA知识工程,实现了分舱方案的快速修改;减少了重复工作耗时,提高了设计效率。基于三维模型,通过CSharp编程实现了破损稳性的自动计算及自由液面修正,并通过多线程对程序优化,提高了程序计算效率。本文开发的程序将船舶总体设计与性能计算结合,有较大的实用性。
焦玲玲,赵路,杨会,竹亮[5](2021)在《晃荡对CSR油船设计的影响》文中指出为明确船舶营运过程中晃荡载荷对不同船型液货舱构件的影响,基于《散货船和油船结构共同规范》,分析晃荡载荷的形成及决定晃荡载荷的因素,结合纵向和横向晃荡在油船中的具体载荷水平,分析晃荡运动对CSR油船液货舱结构的影响,以VLCC制荡舱壁为优化目标,提出新的设计方案,采用MSC.Patran&Nastran有限元分析软件,论证制荡舱壁局部开孔的可行性。
王一镜[6](2021)在《基于AMPSO-BP-GA的船舶结构优化》文中研究指明由于船体结构的复杂性,致使船舶的结构优化任务呈现设计变量数目多,目标函数高维度,多极值等特点。随着计算机软件、硬件性能的提升,不同特性的智能算法逐渐被应用于船舶结构优化领域,如粒子群算法(PSO)全局搜索能力强、收敛速度快经常与BP神经网络相结合组成PSO-BP神经网络作为代理模型。遗传算法(GA)收敛能力强,常用于目标函数的极值寻优,能取得较好的结构优化效果。但以上单一的传统结构优化算法容易出现陷入局部最优或求解速度偏慢等问题。因此,本文基于自适应变异粒子群算法(AMPSO)、BP神经网络、遗传算法(GA),结合Isight/Nastran设计的正交试验,提出了AMPSO-BP-GA结构优化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船舶结构优化设计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多个多维非线性函数进行极值寻优,验证了AMPSO算法能较好地平衡全局搜索能力和局部收敛能力,拥有搜索速度快且不易陷入局部极值的特点。再通过对有限元软件计算结果的预报误差分析对比,证明相较于BP神经网络、PSO-BP神经网络、GA-BP神经网络,AMPSO-BP更适合作为船舶结构优化中有限元软件的代理模型。(2)将AMPSO-BP神经网络和GA算法进行有效融合,提出AMPSO-BP-GA结构优化方法。随后分别以十杆桁架和车渡船跳板结构优化为算例,验证结构优化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以重量最轻为目标函数和相同的约束条件下,提出的AMPSO-BP-GA方法优化效果较本文参考的其他结构优化方案效果更佳,说明AMPSO-BP-GA结构优化方法具备有效性。(3)将AMPSO-BP-GA结构优化方法应用于油船舱段结构优化,结果表明:考虑腐蚀余量和结构离散优化后的舱段较初始设计重量减轻了8.1%,该方法在结构优化过程中考虑了油船运载工况,以满足强度要求为前提充分利用舱段结构的强度裕度,同时考虑腐蚀增量和骨材离散优化满足实际工程需求。证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具有推广性可为其他船舶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王高阳,夏利娟[7](2020)在《基于组合算法的VLCC货舱区综合分舱优化》文中指出以VLCC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利用货舱区结构和货油总质量分布曲线综合考虑横舱壁位置、内壳形状和布置型式的货舱区的分舱优化方法。在船舶主尺度确定的情况下,选取横舱壁移动距离和货油质量分布曲线控制点坐标为设计变量,以计算工况中的最大静水弯矩值最小为目标,建立优化数学模型。使用遗传算法与模矢搜索法相结合的组合算法对目标函数进行优化。以某30万吨VLCC实船为例,分析该船在6对压载舱型式和中压载舱型式下对应的最大静水弯矩。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降低静水弯矩,可为设计人员快速、合理地改进原分舱方案提供借鉴。
程子璇[8](2020)在《油船货物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工业生产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石油的资源地位很难被其他能源取代。而我国的石油的运输进口多依赖于油船运输,油船运输的发展趋势也越来越大型化,一旦发生油船安全事故,石油泄漏的量也随之增大对环境造成不可预计的损害,因此,如何提高油船运输的安全性愈发显得尤为重要。随着2018年中国船级社发布《船舶(油船)智能货物管理检验指南》开始,意味着我国开始进一步着重船舶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本文以油船现有的检测装置为基础,首先介绍了油船现有监测系统的组成及其特点,根据油船货物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监测的参数技术需求,分析了不同油船货物检测传感器的特点。在中国船级社《智能船舶规范(2015)》和《船舶(油船)智能货物管理检验指南》规范的指导下,结合编程技术设计开发了油船智能货物安全监测系统。油船货物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由实时监测系统,预测报警系统和监测数据查询系统三部分组成。整体的系统的开发基于Visual Studio.NET2013平台,使用Visual C#作为编程语言,实时监测系统方面利用船舶原有的硬件/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液货舱和压载舱的液位高度,液货舱的液货温度和压载舱的氧气含量等相关数据在系统界面显示,系统通过对收集到的船舶液面高度,液货温度,货舱压力等相关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实现了当液位出现过高提示有溢油风险提、货油温度过低示提示温度过低提示等出现异常的数据进行报警的功能;系统通过对采集到的相关的温度,液位高度等监测数据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判断船舶的状态在未来的一段的时间内是否安全,如若未来有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系统给出预警提示:在系统给出警报和预警的同时,给出船员出现异常情况的原因和相应的解决方案;数据查询功能是利用SQL技术实现对现在及过去一段时间内货物的状态信息进行查询。整个油船智能货物监测系统利用C#编程实现了《船舶(油船)智能货物管理检验指南》中对智能船舶定义中所要求的对现行状态的监测、对异常情况的辅助决策的核心功能,并且操作界面简洁友好,对不同水平船员都能做到快速熟悉上手,并且能为油船在航行过程中的货物安全提供良好的监测保障。
韩静[9](2019)在《V型无压载水无人油船可行性论证及分舱优化》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智能船舶技术发展,无人驾驶船舶成为海事领域的新概念,本文提出了一种无人货船的概念设计,并采用无压载水的船体设计形式。船舶压载水已成为海洋四大公害之一,有必要引起各方重视。对于未来的无人驾驶船舶来说,采用无压载水的设计形式,具有减小船舶空载推进效率,降低压载水对于海洋环境的污染等优势,且符合未来智能船舶“安全、环保”的设计理念。首先,对无人船舶设计需要面临的国际海事公约进行分析,将现有公约中可能对无人船舶设计产生影响的公约条例进行列举,遵照船舶设计螺旋线,分析无人船舶设计需特殊考虑的方面,总结其应增加或减少的设备,并对其重量进行简单估算,分析其对空船重量的影响;其次,无压载水船舶作为无人船舶的设计形式,采用日本V型NOBS船型,确立船舶的梁拱高度和底部斜升角后,对设计船的各项基本性能进行计算,包括静水力计算、稳性计算、最小干舷校核、剖面模数校核、阻力性能计算,结果表明设计船的基本性能符合现有规范且某些性能优于母型船;最后,对设计船的舱室划分进行多目标优化,采用舱容、弯矩及各个舱室的浸水因子作为多目标优化的目标函数,利用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对问题进行求解,得出一系列Pareto解集,并利用基于灰色理论的灰色关联度计算方法对多目标计算结果进行计算并验证,结果表明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具有较好的效果,最后对三个目标采用标准粒子群算法进行单目标优化计算以供基于不同目标的方案选择。
朱俊侠[10](2019)在《拓扑优化方法在油船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船舶结构优化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主要目的是在满足船舶结构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船体重量。目前船舶结构优化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形状优化和尺寸优化,而拓扑优化方法的应用研究还不够深入。拓扑优化方法能够在保证设计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寻求结构传递载荷的最佳路径以及承受载荷的最佳型式,是常规优化手段难以达到的。国内的大型油船空船重量较日韩同级别油船还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因此在油船轻量化设计中采用拓扑优化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价值。本文将就拓扑优化方法在油船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开展以下研究工作:(1)针对某型VLCC尾部舱室内支柱的布局,根据布置要求设定优化设计域,基于变密度法选择两种优化目标函数分别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布局优化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无需过多设计经验即可优化得到结构性能较好的支柱布局方案。(2)根据协调版油船散货船共同结构规范(新CSR或CSR-H)确定了具有两道纵舱壁的VLCC三舱段模型的载荷工况及边界条件;选择横向强框架作为拓扑优化对象,分别就横向强框架的优化设计域范围、优化的约束条件、设计域板厚和稳定拓扑构型的关系、双壳间非设计域的板厚以及纵舱壁垂直桁的腹板高度等内容开展了结构拓扑优化的实用细节研究,给出了一些应用建议。(3)针对CSR-H船型结构优化工况复杂繁多的问题,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工况筛选准则。通过该准则不仅可以确定代表工况,而且能够获得其权重系数。在工况权重系数设定时,既考虑了传统的强度因素,还考虑了工况的出现概率,从而保证各工况的权重系数更加准确。(4)在优化目标函数中引入折衷规划法以避免多工况优化时病态优化结果的出现。基于CSR-H规范,通过某档横向强框架多工况的拓扑优化计算,得到了合理有效的拓扑构型。优化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有效获得横向强框架的拓扑构型,同时对其他船型结构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5)为了获取横向强框架的次优构型,对原优化设计域进行了人为修改以阻碍理论上最优拓扑构型的出现,而后获得了合理的横向强框架次优结构型式。优化结果表明本文所述拓扑优化方法在船体结构设计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二、浅谈油船货舱梯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油船货舱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2)液货船双壳结构的相关要求和海事管理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双壳结构的技术要求 |
1.1 油船 |
1.2 化学品船 |
2 单壳船与双壳船的定义 |
2.1 单壳油船与双壳油船 |
2.2 单壳化学品船与双壳化学品船 |
3 我国单壳油船、化学品船淘汰进程 |
3.1 载质量5 000 t及以上的单壳油船按《MAR-POL公约》时间表淘汰 |
3.2 载质量600 t及以上、载质量5 000 t以下的单壳油船提前淘汰,部分单壳化学品船禁航 |
3.3 江苏水域载质量600 t以下油船禁航、单壳化学品船禁航 |
4 关于植物油运输船的相关要求 |
4.1 植物油的归类 |
4.2 植物油运输技术要求 |
4.3 长江沿线植物油运输政策要求 |
5 内河液货船船体结构情况调研 |
6 海事管理建议 |
(4)基于CATIA的三维船舶建模及破舱稳性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本文主要工作 |
1.3.2 本文创新点 |
1.4 论文结构 |
2 稳性计算原理及开发技术 |
2.1 坐标系定义 |
2.2 浮态计算原理 |
2.2.1 矩阵法求解完整浮态 |
2.2.2 矩阵法求解破损浮态 |
2.2.3 初稳性公式计算破损浮态 |
2.3 破损稳性计算原理 |
2.3.1 固定纵倾法计算 |
2.3.2 自由浮态法计算 |
2.4 自由液面修正 |
2.5 二次开发技术 |
2.5.1 Auto CAD开发方式介绍 |
2.5.2 Object ARX使用流程 |
2.5.3 CATIA二次开发 |
2.6 本章小结 |
3 船体建模优化 |
3.1 基于Object ARX的 AutoCAD型线插值 |
3.2 CATIA船体建模 |
3.2.1 船体线框建模 |
3.2.2 船体曲面建模 |
3.2.3 船体实体建模 |
3.3 本章小结 |
4 船舶舱室划分及建模 |
4.1 3D内壳边线特征提取及模型建立 |
4.2 船舱划分 |
4.2.1 货舱划分 |
4.2.2 边舱划分 |
4.2.3 首尾尖舱划分 |
4.3 基于知识工程的参数化 |
4.4 实例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5 破损稳性计算及自由液面修正 |
5.1 浮态计算 |
5.1.1 完整浮态计算 |
5.1.2 破损浮态计算 |
5.2 大倾角破损稳性计算 |
5.2.1 最小稳性计算 |
5.2.2 程序实现及实例计算 |
5.3 基于舱室3D模型的自由液面修正 |
5.3.1 最大倾斜力矩计算 |
5.3.2 实例计算 |
5.3.3 规范计算值与3D模型计算结果对比 |
5.3.4 修正后的复原力臂曲线对比 |
5.4 程序多线程优化 |
5.4.1 浮态、稳性计算优化 |
5.4.2 自由液面修正程序优化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晃荡对CSR油船设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晃荡载荷 |
1.1 纵向液体运动产生的晃荡压力 |
1.1.1 适用范围 |
1.1.2 横舱壁处的晃荡压力 |
1.1.3 临近横舱壁的内部强框架和横向水平桁上的晃荡压力 |
1.2 横向液体运动产生的晃荡压力 |
2 晃荡压力 |
2.1 中货舱晃荡压力 |
2.2 边货舱晃荡压力 |
3 晃荡影响的结构 |
3.1 液货舱的布置 |
3.2 制荡舱壁及其临近构件 |
3.2.1 制荡舱壁的高度 |
3.2.2 制荡舱壁局部开孔 |
4 结论 |
(6)基于AMPSO-BP-GA的船舶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船舶结构优化研究现状 |
1.2.1 传统优化算法 |
1.2.2 直接计算法 |
1.3 代理模型改进研究现状 |
1.3.1 基于不同优化算法的代理模型 |
1.3.2 优化代理模型的算法的改进方法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结构优化理论 |
2.1 BP神经网络 |
2.1.1 神经元结构 |
2.1.2 BP神经网络训练流程 |
2.1.3 BP神经网络参数 |
2.1.4 BP神经网络的局限性 |
2.2 粒子群算法 |
2.2.1 粒子群算法的数学模型 |
2.2.2 粒子群算法的优化策略 |
2.3 自适应变异粒子群算法 |
2.3.1 自适应变异优化策略 |
2.3.2 AMPSO-BP神经网络步骤 |
2.4 遗传算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适应变异粒子群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 |
3.1 测试目标函数描述 |
3.2 自适应变异粒子群算法的性能验证 |
3.3 AMPSO-BP神经网络的性能验证 |
3.3.1 试验设计和样本生成 |
3.3.2 四种BP神经网络的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自适应变异粒子群算法的结构优化 |
4.1 基于自适应变异粒子群算法的结构优化模型 |
4.2 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
4.3 算例的结构优化及分析 |
4.3.1 十杆桁架结构优化 |
4.3.2 车渡船跳板结构优化 |
4.3.3 结构的离散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油船货舱结构优化及验证 |
5.1 舱段强度有限元分析 |
5.1.1 船型参数说明 |
5.1.2 有限元模型 |
5.1.3 划分网格 |
5.1.4 材料参数设置 |
5.1.5 有限元载荷组合 |
5.1.6 边界条件的施加 |
5.1.7 计算工况 |
5.1.8 油船舱段强度计算结果 |
5.2 设计变量的帕累托分析 |
5.2.1 舱段结构的设计变量 |
5.2.2 质量帕累托分析 |
5.2.3 最大等效应力的帕累托分析 |
5.2.4 最大剪应力的帕累托分析 |
5.3 训练样本的获取 |
5.3.1 正交试验设计 |
5.3.2 试验方案 |
5.4 神经网络训练 |
5.4.1 AMPSO-BP神经网络参数 |
5.4.2 误差分析 |
5.5 舱段结构优化 |
5.5.1 约束条件 |
5.5.2 油舱段结构优化 |
5.5.3 考虑腐蚀余量的结构离散优化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致谢 |
(8)油船货物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油船现有装备监测系统原理 |
2.1 船舶压载水系统原理 |
2.2 船舶货舱液货加热系统原理 |
2.3 船舶货舱液货温度和压力监测系统原理 |
2.3.1 船舶货舱液货温度监测系统 |
2.3.2 船舶货舱液货压力监测系统 |
2.4 船舶货舱液面监测系统原理 |
2.5 船舶液舱可燃气体监测系统 |
2.6 小结 |
3 油船货物智能安全监测系统功能设计 |
3.1 油船货物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组成 |
3.2 油船货物智能安全监测系统功能 |
3.2.1 货油舱监测功能设计 |
3.2.2 压载水系统监测功能设计 |
3.2.3 货舱压力系统监测功能设计 |
3.2.4 货舱气体系统监测功能设计 |
3.3 小结 |
4 油船货物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实现 |
4.1 软件的开发环境与工具 |
4.2 系统的总体设计 |
4.3 系统的详细设计 |
4.3.1 系统初始化界面 |
4.3.2 系统监测界面 |
4.3.3 系统数据查询界面 |
5 油船货物智能安全监测系统运行测试 |
5.1 数据库设计 |
5.1.1 数据库需求分析 |
5.1.2 数据库概念设计 |
5.1.3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
5.2 系统运行测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9)V型无压载水无人油船可行性论证及分舱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2 无人船舶简介 |
1.2.1 无人船舶概念 |
1.2.2 无人船舶发展现状 |
1.2.3 无人船舶发展趋势及面临问题 |
1.3 船舶压载水简介 |
1.3.1 压载水用处 |
1.3.2 压载水危害 |
1.3.3 压载水处理方式 |
1.4 无压载水船舶简介 |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2 无人船舶设计因素的分析 |
2.1 无人船舶必须遵守国际公约分析 |
2.1.1 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 |
2.1.2 国际防止船舶污染公约 |
2.1.3 载重线公约 |
2.1.4 国际海上避碰规则 |
2.1.5 船级社规则 |
2.2 无人船舶是否应遵守国际公约分析 |
2.2.1 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 |
2.2.2 国际防止船舶污染公约 |
2.2.3 载重线公约 |
2.3 基于国际公约的设计需求总结 |
2.4 无人船舶对船舶设计的影响 |
2.4.1 货物装卸方式 |
2.4.2 空船重量 |
2.4.3 排水量与主尺度 |
2.4.4 载货量 |
2.4.5 船体设计形式 |
2.4.6 总布置设计 |
2.4.7 船体结构 |
2.4.8 主机设备选型 |
2.4.9 船员 |
2.4.10 浮态与稳性 |
2.4.11 耐波性 |
2.4.12 总吨和净吨 |
2.4.13 船舶经济性 |
2.5 无人船舶设备增减 |
2.5.1 需移除的设备 |
2.5.2 需增加的设备 |
2.6 本章小结 |
3 无压载水无人船型的建立 |
3.1 船舶取消压载水系统的必要性 |
3.2 船型选定及原因 |
3.3 船型设计过程 |
3.3.1 主尺度分析与确定 |
3.3.2 V型船舶变换理论 |
3.3.3 船底倾角确定方式 |
3.3.4 甲板高度确定方式 |
3.4 船型特殊性分析及可行性论证 |
3.4.1 静水力计算 |
3.4.2 浮态及稳性计算 |
3.4.3 货舱舱容计算 |
3.4.4 最小干舷校核 |
3.4.5 剖面模数校核 |
3.4.6 阻力性能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4 无压载水无人船的舱室布置及优化 |
4.1 舱室划分原则 |
4.2 舱室优化布置方法介绍 |
4.2.1 货舱内壳结构的参数化表达方法 |
4.2.2 货舱内壳结构的舱容计算方法 |
4.3 舱室优化数学模型建立 |
4.3.1 舱室优化的目标函数 |
4.3.2 舱室优化的设计变量 |
4.3.3 舱室优化的约束条件 |
4.4 粒子群算法应用及改进 |
4.4.1 粒子群算法简介 |
4.4.2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 |
4.4.3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应用及改进 |
4.4.4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计算过程及结果分析 |
4.4.5 方法有效性验证 |
4.4.6 单目标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10)拓扑优化方法在油船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汽车领域拓扑优化研究现状 |
1.2.2 航空航天领域拓扑优化研究现状 |
1.2.3 建筑领域拓扑优化研究现状 |
1.2.4 船舶领域拓扑优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2 基于变密度法的结构拓扑优化基本理论 |
2.1 变密度法材料插值模型 |
2.1.1 SIMP密度函数插值模型 |
2.1.2 RAMP密度函数插值模型 |
2.2 基于优化准则法的数值求解过程 |
2.2.1 基于SIMP法的优化准则算法 |
2.2.2 Kuhn-Tucker条件乘子λ1 迭代方案 |
2.2.3 优化准则法的优化计算步骤 |
2.3 数值计算中的不稳定现象 |
2.3.1 棋盘格现象 |
2.3.2 网格依赖性现象 |
2.3.3 多孔材料现象 |
2.3.4 局部极值现象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拓扑优化方法的船体支柱布局优化 |
3.1 支柱布局优化设计流程 |
3.2 支柱—大跨度甲板结构初始模型 |
3.3 支柱—大跨度甲板结构布局优化模型 |
3.3.1 拓扑优化设计域 |
3.3.2 布局优化的数学模型 |
3.4 优化结果及分析 |
3.5 方案对比及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VLCC横向强框架拓扑优化模型及优化影响因素探讨 |
4.1 VLCC三舱段初始模型介绍 |
4.1.1 VLCC三舱段结构有限元模型 |
4.1.2 VLCC舱段结构拓扑优化构件定义 |
4.1.3 VLCC三舱段结构拓扑优化模型载荷工况及边界条件 |
4.1.4 VLCC三舱段结构静力分析结果 |
4.2 多工况下VLCC横向强框架拓扑优化研究具体流程 |
4.3 拓扑优化工况初步筛选 |
4.4 横向强框架拓扑优化影响因素探讨 |
4.4.1 设计域范围确定 |
4.4.2 约束条件确定 |
4.4.3 设计域板厚设定 |
4.4.4 双壳间非设计域结构板厚设定 |
4.4.5 纵舱壁垂直桁非设计域高度设定 |
4.5 本章小结 |
5 VLCC横向强框架多工况拓扑优化研究 |
5.1 单工况拓扑优化结果 |
5.2 多工况权重设定 |
5.3 多工况优化目标函数的选取 |
5.4 多工况下VLCC横向强框架拓扑优化 |
5.5 多工况下VLCC横向强框架次优构型的优化设计 |
5.5.1 次优构型的优化设计域设定 |
5.5.2 次优构型的代表工况及其权重系数 |
5.5.3 多工况下VLCC横向强框架次优构型的拓扑优化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多工况下不同设计域板厚的拓扑优化结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浅谈油船货舱梯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组合模型在油船振动分析中的应用[J]. 李文华,邱吉廷,苏楠,高明星. 舰船科学技术, 2021(15)
- [2]液货船双壳结构的相关要求和海事管理建议[J]. 陈海东,何文彬. 水运管理, 2021(07)
- [3]散装化学品船的独立液货舱限位及船底板结构有限元计算[J]. 彭善辉,刘玉峰,叶信杰,周丁丁,张琦.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21(06)
- [4]基于CATIA的三维船舶建模及破舱稳性计算[D]. 贾清振.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晃荡对CSR油船设计的影响[J]. 焦玲玲,赵路,杨会,竹亮. 船海工程, 2021(02)
- [6]基于AMPSO-BP-GA的船舶结构优化[D]. 王一镜. 江苏科技大学, 2021
- [7]基于组合算法的VLCC货舱区综合分舱优化[J]. 王高阳,夏利娟. 中国造船, 2020(04)
- [8]油船货物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研究[D]. 程子璇.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9]V型无压载水无人油船可行性论证及分舱优化[D]. 韩静.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10]拓扑优化方法在油船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朱俊侠.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