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脉短路环论文-夏利新

动静脉短路环论文-夏利新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静脉短路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断指再植,动静脉短路吻合,临床疗效

动静脉短路环论文文献综述

夏利新[1](2015)在《动静脉短路吻合在手指末节再植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动静脉短路吻合在手指末节断指再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本院进行手指末节断指再植术的6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动静脉短路吻合法,对照组采用自体小静脉桥接移植术,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成活率分别为(97.2%vs 82.05%,χ~2=4.522,P=0.034);治疗的优良率分别为(91.67%vs 74.36%,χ~2=3.914,P=0.048);患者满意率分别为(94.44%vs 76.92%,χ~2=4.592,P=0.032);指腹两点辨别觉分别为[(4.23±0.65)mm vs(6.35±0.74)mm,t=13.136,P=0.000]。结论手指末节断指再植术应用动静脉短路吻合法修复的临床效果明确,术后成活率高、手指功能恢复良好、患者自觉满意率高,值得临床应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创伤外科》期刊2015年06期)

董青山[2](2009)在《动静脉短路环法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骨组织工程的最主要障碍是早期中心的血管化不足,营养和氧份不能保证细胞的成活。既往虽然有很多促使血管化的方法应用,如埋植在富血管的机体组织内、植入血管束等,有一定的效果,构建出小块的组织工程骨,但它们的成活主要是依赖组织液的渗透,最多只能达到组织内100~300μm,这种血管化称为“外生性血管化”。与之相对应的是“内生性血管化”,即支架材料预先构建血管化,完成内循环交通系统,再加入成骨细胞等构建成骨。方法之一是体外生物反应器内孵育形成内循环;二是植入动静脉短路环法体内构建内生性血供。该方法早期是整形外科用于皮瓣等构建,发现这种血管环可以高效地诱导血管新生,因手术创伤、炎症反应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等,激发内皮细胞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出芽、再生血管。2006年开始用于骨组织工程。本课题主要策略是利用动静脉环模型原理,首次选取新西兰兔股动静脉,吻合成动静脉短路环,导入天然珊瑚中,外包裹隔离膜,使珊瑚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内产生内血管化,再加入成骨生长因子,构建出带血管蒂的组织工程骨。其特点在于:1.动静脉短路后形成的局部环可以高效地诱导血管新生;2.隔离膜既可以阻断外来纤维组织的过度长入,又可以自由伸缩,满足复杂的组织形态变化需求;3.珊瑚是良好的骨修复材料和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4.珊瑚发生了内生性血管化,解决了组织工程骨的内部血供和营养障碍,成骨效果明显加强。实验比较了动静脉血管环法和常规的动静脉血管束法在珊瑚中诱导血管新生的能力,验证了动静脉环法的优越性;通过血管墨汁灌注、血管铸型、血管内膜电镜等方法,探讨了血管新生的原理主要是内皮出芽生长和动脉生长;进一步在血管环周围和珊瑚表层增加纤维蛋白胶,减小血管所受刺激,优化了实验方案;最后以纤维蛋白胶作为载体,融附骨形成蛋白,加入预血管化的珊瑚中,构建出带血管的组织工程骨。本实验共分六部分。实验一天然滨珊瑚无害化处理后形态学和抗压强度的变化目的:检测天然滨珊瑚经化学和物理方法处理后大体、显微结构以及抗压强度等变化。方法:天然滨珊瑚磨改制备成6×8×10 mm3的椭圆形方块,放入5%次氯酸钠溶液中浸泡两周,煮沸3个周期、超声清洗5个周期,然后烤干,最后高温高压消毒。检测珊瑚抗压强度变化,体视镜下和扫描电镜下观察珊瑚表面和孔隙清洁度、大小等变化。结果:叁个阶段珊瑚的抗压强度无明显变化。经浸泡和超声处理后珊瑚表面和孔隙内明显清洁,异物减少,而孔隙大小和结构无明显改变。高温高压消毒后珊瑚表面和孔隙与处理后组一致。结论:天然滨珊瑚经物理、化学处理后,表面和内部异物被清除,外观结构和抗压强度不受影响。实验二动静脉短路环法和血管束法诱导珊瑚血管化能力的初步研究目的:用AV环和AV束两种血管载体预构珊瑚支架材料血管化,探索哪种方法有更强的诱导血管新生能力。方法:解剖分离出新西兰兔左侧股静脉和股动脉及其腘动脉分支。A组(n=18)是将腘动脉和股静脉末端切断,近心端行血管端端吻合,形成动静脉短路环,环绕套入天然珊瑚块的侧槽中。B组(n=18)是股动静脉血管束保持血流通畅,不切断,动静脉分开套入珊瑚块的两边侧槽中。植入体外加ePTFE膜包裹隔绝,固定于腹股沟皮下。2、4、6周行标本的墨汁灌注和大体观察,墨汁灌注后珊瑚脱钙、HE染色组织学观察,分析珊瑚孔隙中组织结构和血管新生情况,计数每份标本的平均血管密度作定量统计学分析。结果:珊瑚植入体内后表面和深部有大量纤维血管样组织生长。墨汁灌注显示血管广泛分布在珊瑚表层和间隙内,结构成熟,4周已贯穿珊瑚块的全层。2、4、6周血管密度逐渐加大,A组较B组血管生成密度有明显统计学差别(P<0.01)。结论:AV环方法和AV束方法均可以构建出血管化珊瑚支架,前者诱导血管新生的能力更强,说明这种动物模型是可行的。实验叁两种血管束法诱导珊瑚血管化能力的比较目的:比较末端结扎和不结扎两种血管束法诱导珊瑚血管化的能力。方法:选择新西兰兔的股动脉和股静脉解剖分离形成血管束,A组(n=9)是血管束保持血流通畅,动静脉分别套入珊瑚支架的两侧槽中。B组(n=9)是末端切断结扎形成动静脉环,环绕套入珊瑚支架的侧槽中。两组均外加ePTFE膜包裹隔绝,植入腹股沟皮下。C组(n=3)是单纯珊瑚块直接埋植于皮下作为空白对照。2、4、6周行大体形态学和组织学检查,分析珊瑚孔隙中组织结构和血管新生情况,血管密度作定量统计学分析。结果:珊瑚侧槽、表层和深层间隙内均有一定程度的血管和纤维结缔组织新生,4周基本充满珊瑚大部分,6周血管化明显,贯穿大部分。组织学和定量分析显示血管通畅组较末端结扎组和空白对照组血管生成更明显,空白组主要是纤维组织增生。结论:两种血管束法也可以不同程度地诱导珊瑚血管化,血管通畅组效果最好,操作简单,可以作为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的一种方法。实验四纤维蛋白胶复合珊瑚促进动静脉环血管新生能力的研究目的:检测纤维蛋白胶复合珊瑚后能否促进AV环的血管生成,从而优化设计AV环模型。方法:同样将新西兰兔腘动脉和股静脉吻合成动静脉短路环。A组(n=15)是将AV环套入天然珊瑚块的侧槽后直接用ePTFE膜包裹隔绝,固定于腹股沟皮下。B组(n=15)是将AV环套入天然珊瑚块的侧槽后,血管环和珊瑚周边均匀喷涂纤维蛋白胶,再用ePTFE膜包裹隔绝,固定于腹股沟皮下。2、4、6周行标本的大体观察和墨汁灌注检查,墨汁灌注后珊瑚脱钙、HE染色、组织学观察,分析珊瑚孔隙中组织结构和血管新生情况,血管密度作定量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珊瑚植入体内后表面和深部均有大量纤维血管样组织生长。墨汁灌注显示血管广泛分布在珊瑚表层和间隙内,结构成熟,纤维蛋白胶组血管生成更明显,2周已贯穿珊瑚块的全层,胶体已基本吸收。2、4、6周血管密度逐渐加大,2周和4周时,B组较A组血管生成密度有统计学差别(P<0.05),6周无明显差别。结论:纤维蛋白胶复合珊瑚后可能减少了对血管的刺激,早期可促进血管新生,比单纯珊瑚中血管新生能力更强,为优化AV环模型提供了一个途径。实验五动静脉环法和动静脉束法诱导珊瑚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目的:从形态学上探讨和分析AV环、AV束诱导珊瑚血管新生的机制。方法: A组(n=12)是将新西兰兔腘动脉和股静脉吻合成AV环,环绕套入天然珊瑚块的侧槽中并加ePTFE膜包裹隔绝。B组(n=12)是股动静脉血管束保持血流通畅,不切断,动静脉分开套入珊瑚块的两边侧槽中,外加ePTFE膜环绕包裹隔绝。4、8周行两组标本的珊瑚、血管内膜扫描电镜和血管铸型检查,同时取对侧正常股动静脉内膜作电镜为正常对照,血管铸型标本行大体解剖和腐蚀后血管分布等观察。了解血管与珊瑚的关系,血管内膜的变化,以及血管新生程度和来源。结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A组血管化的珊瑚内部和表层有大量的血管结构,伴行在主干动静脉旁偏多,且相互交通,发育成熟;血管内膜凹凸不平,可见内陷发芽孔洞;B组珊瑚内血管明显偏少,主干血管旁也较多;血管内膜无明显变化,排列规则,与正常内膜形态接近。血管铸型显示A组血管环周边和珊瑚表层充满小血管;B组血管明显稀疏。腐蚀铸型显示A组血管环动静脉段芽生和伴行有丰富的小血管,在入口处形成网状结构,并相互吻合交通;B组主干动脉血管无发芽新生血管,仅有周边伴行的部分小血管长入。结论:进一步证实AV环方法和AV束方法均可以促进珊瑚的血管化,前者诱导血管新生的能力更强,两者血管生成的机制完全不同,AV环血管主要是通过血管发芽新生的方式,血管生长效率高,AV束血管主要是伴随性长入,可能是动脉生长的方式。实验六动静脉环法异位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珊瑚骨的初步研究目的:AV环加珊瑚复合骨形成蛋白(BMP),异位构建出带血管蒂的组织工程珊瑚骨。方法: A组(n=6)同前方法形成兔左侧腘动脉和股静脉吻合的AV环,套入珊瑚块的侧槽中,用ePTFE膜包裹隔绝,关闭伤口,术后4周再解剖开ePTFE膜,珊瑚打孔,表面和中央加入含BMP的纤维蛋白胶,重新封闭固定。B组(n=6):珊瑚中央打孔,表层和孔洞内加入含BMP的生物蛋白胶后直接埋置于大腿肌袋内,关闭伤口,作为对照组。所有标本4周和8周分别经平片和CT、墨汁灌注组织切片,HE染色和叁色法等检查,观察珊瑚内成骨情况。结果:两组珊瑚均有一定程度的吸收,A组和B组的放射线检查示珊瑚块有不均匀的密度影,组织学显示A组4周组表层有一定程度的骨和软骨样组织形成,8周骨密度加大,结构更成熟,有的形成板层骨,中央也可见少量骨生成;对照B组组织学显示仅表层有少量骨和软骨样组织形成。结论:AV环珊瑚模型可能存在内生性血管化功能,加入骨诱导因子BMP可促进预血管化的珊瑚成骨,最终异位构建出带蒂组织工程骨。珊瑚的预血管化有一定意义,可作为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新方法。成骨的生理机制和过程需待进一步研究。纤维蛋白胶可以作为BMP的载体用于骨缺损修复。(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09-04-01)

伍校琼,蔡维君,罗学港[3](2006)在《兔后肢动静脉短路诱导动脉生成过程中VEGF(A)及其受体Flk-1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兔后肢动脉生成过程中VEGF(A)及其受体Flk-1的表达特征。方法兔双侧股动脉结扎,并将一侧结扎的股动脉远侧端缝到伴行的静脉上造成动静脉短路,另一侧为对照组。一周后动物被处死。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侧支血管中VEGF(A)及其受体Flk-1的表达。结果在正常血管,VEGF(A)没有表达,Flk-1只在内皮细胞上有微弱表达;对照侧,VEGF(A)和Flk-1在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表达明显上调;在动静脉短路侧,VEGF(A)和Flk-1的表达显着增加,分别是对照侧的2·3倍和2倍。结论在侧支血管发育过程中,VEGF(A)及其受体Flk-1在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同时表达上调,在快速生长的侧支血管它们的表达更为显着,提示Flk-1的表达在VEGF促动脉生成作用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期刊2006年04期)

林涧,王正理,余云兰,王相,朱胜军[4](2006)在《应用动静脉短路处理筋膜(蒂)皮瓣术中失误》一文中研究指出手外科手术中约有1/3的病例需要做皮肤移植,尤其是新鲜的创面,绝大多数病例都有皮肤缺损需要皮瓣处理。筋膜蒂皮瓣是较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在应用筋膜蒂皮瓣修复缺损创面时,常因术前皮瓣设计不合理、术中操作不精细不熟练等导致皮瓣切取失败。2001年03月~200(本文来源于《实用手外科杂志》期刊2006年02期)

项敏,邱广平,范华[5](2004)在《肝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动静脉短路的介入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评价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合用PVA微粒肝动脉双重栓塞治疗合并有门静脉短路的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 6例肝海绵状血管瘤合并门静脉短路 ,应用微导管行肝动脉超选择插管 ,局部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合用PVA微粒双重栓塞 ,观察动静脉短路闭塞情况肿瘤染色变化情况、术后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和并发症及随访瘤体缩小程度。结果 :6例肝血管瘤患者行平阳霉素碘化油合用PVA微粒肝动脉超选择双重栓塞后 ,动静脉短路均闭塞 ,肿瘤染色消失 ,术后随访瘤体直径明显缩小 (P <0 .0 5 ) ,临床症状基本缓解 ,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合用PVA微粒肝动脉双重栓塞治疗 ,合并门静脉短路的肝海绵状血管瘤疗效及安全性良好。(本文来源于《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04年06期)

付风华,温玉明,华成舸,王昌美[6](2002)在《白蛋白微球颈外动脉灌注后经动—静脉短路溢出量及主要脏器分布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了解平均粒径 53 6μm的白蛋白微球 (AMS)经颈外动脉灌注后 ,经动 -静脉短路 (AVA)溢出部分微球的量和在重要脏器的分布。方法 经家兔颈外动脉灌注1 2 5I标记的微球后抽取颈外静脉血 ,测定放射剂量和静脉血中所含微球的比例 ;观察微球经家兔颈外静脉推注后全身各重要脏器组织中微球的分布情况。结果 经颈外动脉注入微球后仅有 0 51 %的放射剂量出现在静脉血中。微球经静脉推注后 ,主要聚集于肺 ,其它各重要脏器未见分布。结论 以平均粒径 53 6μm的白蛋白微球作为口腔颌面部肿瘤栓塞化疗药物的载体 ,全身副作用轻微 ,是安全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口腔颌面外科杂志》期刊2002年03期)

曾维英,苏明涛[7](2002)在《旋转式DSA对肝癌伴肝动静脉短路介入治疗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旋转式DSA对肝癌伴肝动静脉短路介入治疗的应用技术。方法 收集1997年~2001年530例肝癌经旋转式DSA检查发现47例肝癌伴肝动静脉短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7例肝癌伴肝动静脉短路,动静脉直接交通,有明确瘘口18例;无确切分流通道或分流通道纤细29例,在充分展示肝动静脉分流通道,44例行超选择性插管进行封堵后,再行肝癌供血动脉栓塞。结论 旋转式DSA多角度旋转功能,触发式速度采集方法可帮助提高肝动静脉分流通道的显示率。(本文来源于《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期刊2002年02期)

余建明,冯敢生,曾军[8](2001)在《肝癌伴肝动静脉短路的DSA成像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肝癌伴肝动静脉分流的DSA成像技术。方法 :收集 1997年~ 2 0 0 0年 2 40例肝癌介入治疗中的 32例肝癌伴肝动静脉短路分流 ,进行DSA成像技术研究。在充分展示肝动静脉分流通道后进行封堵 ,再行肝癌的栓塞治疗。结果 :32例肝癌伴肝动静脉瘘 ,其中 12例见明显的瘘道 ,17例见分流通道纤细 ,3例无确切的分流通道。结论 :合理注射参数、恰当体位、超选择性造影和延长采像时间等方法可提高肝动静脉分流通道的显示率(本文来源于《放射学实践》期刊2001年06期)

黄红深,孙洪臣,陈雅琴[9](2000)在《海绵窦动静脉短路综合征4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海绵窦动静脉短路综合征 (Cavernous sinus arterio-venous fistula syndrome,CAFS)又称颈动脉海绵窦瘘 (Carotid-cavernous sinus fistula,CCF) ,是一少见的以眼部症状为突(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眼科杂志》期刊2000年06期)

许平,程浩,赵恩登,董韫珍[10](1998)在《海绵窦动静脉短路综合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海绵窦动静脉短路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以眼部症状为突出表现的血管病变。作者总结9例经MRI和DSA确诊并通过栓塞治疗治愈的病例,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做一回顾性分析。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9例,男3例,女6例,年龄16~65。,平均3(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1998年04期)

动静脉短路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骨组织工程的最主要障碍是早期中心的血管化不足,营养和氧份不能保证细胞的成活。既往虽然有很多促使血管化的方法应用,如埋植在富血管的机体组织内、植入血管束等,有一定的效果,构建出小块的组织工程骨,但它们的成活主要是依赖组织液的渗透,最多只能达到组织内100~300μm,这种血管化称为“外生性血管化”。与之相对应的是“内生性血管化”,即支架材料预先构建血管化,完成内循环交通系统,再加入成骨细胞等构建成骨。方法之一是体外生物反应器内孵育形成内循环;二是植入动静脉短路环法体内构建内生性血供。该方法早期是整形外科用于皮瓣等构建,发现这种血管环可以高效地诱导血管新生,因手术创伤、炎症反应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等,激发内皮细胞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出芽、再生血管。2006年开始用于骨组织工程。本课题主要策略是利用动静脉环模型原理,首次选取新西兰兔股动静脉,吻合成动静脉短路环,导入天然珊瑚中,外包裹隔离膜,使珊瑚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内产生内血管化,再加入成骨生长因子,构建出带血管蒂的组织工程骨。其特点在于:1.动静脉短路后形成的局部环可以高效地诱导血管新生;2.隔离膜既可以阻断外来纤维组织的过度长入,又可以自由伸缩,满足复杂的组织形态变化需求;3.珊瑚是良好的骨修复材料和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4.珊瑚发生了内生性血管化,解决了组织工程骨的内部血供和营养障碍,成骨效果明显加强。实验比较了动静脉血管环法和常规的动静脉血管束法在珊瑚中诱导血管新生的能力,验证了动静脉环法的优越性;通过血管墨汁灌注、血管铸型、血管内膜电镜等方法,探讨了血管新生的原理主要是内皮出芽生长和动脉生长;进一步在血管环周围和珊瑚表层增加纤维蛋白胶,减小血管所受刺激,优化了实验方案;最后以纤维蛋白胶作为载体,融附骨形成蛋白,加入预血管化的珊瑚中,构建出带血管的组织工程骨。本实验共分六部分。实验一天然滨珊瑚无害化处理后形态学和抗压强度的变化目的:检测天然滨珊瑚经化学和物理方法处理后大体、显微结构以及抗压强度等变化。方法:天然滨珊瑚磨改制备成6×8×10 mm3的椭圆形方块,放入5%次氯酸钠溶液中浸泡两周,煮沸3个周期、超声清洗5个周期,然后烤干,最后高温高压消毒。检测珊瑚抗压强度变化,体视镜下和扫描电镜下观察珊瑚表面和孔隙清洁度、大小等变化。结果:叁个阶段珊瑚的抗压强度无明显变化。经浸泡和超声处理后珊瑚表面和孔隙内明显清洁,异物减少,而孔隙大小和结构无明显改变。高温高压消毒后珊瑚表面和孔隙与处理后组一致。结论:天然滨珊瑚经物理、化学处理后,表面和内部异物被清除,外观结构和抗压强度不受影响。实验二动静脉短路环法和血管束法诱导珊瑚血管化能力的初步研究目的:用AV环和AV束两种血管载体预构珊瑚支架材料血管化,探索哪种方法有更强的诱导血管新生能力。方法:解剖分离出新西兰兔左侧股静脉和股动脉及其腘动脉分支。A组(n=18)是将腘动脉和股静脉末端切断,近心端行血管端端吻合,形成动静脉短路环,环绕套入天然珊瑚块的侧槽中。B组(n=18)是股动静脉血管束保持血流通畅,不切断,动静脉分开套入珊瑚块的两边侧槽中。植入体外加ePTFE膜包裹隔绝,固定于腹股沟皮下。2、4、6周行标本的墨汁灌注和大体观察,墨汁灌注后珊瑚脱钙、HE染色组织学观察,分析珊瑚孔隙中组织结构和血管新生情况,计数每份标本的平均血管密度作定量统计学分析。结果:珊瑚植入体内后表面和深部有大量纤维血管样组织生长。墨汁灌注显示血管广泛分布在珊瑚表层和间隙内,结构成熟,4周已贯穿珊瑚块的全层。2、4、6周血管密度逐渐加大,A组较B组血管生成密度有明显统计学差别(P<0.01)。结论:AV环方法和AV束方法均可以构建出血管化珊瑚支架,前者诱导血管新生的能力更强,说明这种动物模型是可行的。实验叁两种血管束法诱导珊瑚血管化能力的比较目的:比较末端结扎和不结扎两种血管束法诱导珊瑚血管化的能力。方法:选择新西兰兔的股动脉和股静脉解剖分离形成血管束,A组(n=9)是血管束保持血流通畅,动静脉分别套入珊瑚支架的两侧槽中。B组(n=9)是末端切断结扎形成动静脉环,环绕套入珊瑚支架的侧槽中。两组均外加ePTFE膜包裹隔绝,植入腹股沟皮下。C组(n=3)是单纯珊瑚块直接埋植于皮下作为空白对照。2、4、6周行大体形态学和组织学检查,分析珊瑚孔隙中组织结构和血管新生情况,血管密度作定量统计学分析。结果:珊瑚侧槽、表层和深层间隙内均有一定程度的血管和纤维结缔组织新生,4周基本充满珊瑚大部分,6周血管化明显,贯穿大部分。组织学和定量分析显示血管通畅组较末端结扎组和空白对照组血管生成更明显,空白组主要是纤维组织增生。结论:两种血管束法也可以不同程度地诱导珊瑚血管化,血管通畅组效果最好,操作简单,可以作为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的一种方法。实验四纤维蛋白胶复合珊瑚促进动静脉环血管新生能力的研究目的:检测纤维蛋白胶复合珊瑚后能否促进AV环的血管生成,从而优化设计AV环模型。方法:同样将新西兰兔腘动脉和股静脉吻合成动静脉短路环。A组(n=15)是将AV环套入天然珊瑚块的侧槽后直接用ePTFE膜包裹隔绝,固定于腹股沟皮下。B组(n=15)是将AV环套入天然珊瑚块的侧槽后,血管环和珊瑚周边均匀喷涂纤维蛋白胶,再用ePTFE膜包裹隔绝,固定于腹股沟皮下。2、4、6周行标本的大体观察和墨汁灌注检查,墨汁灌注后珊瑚脱钙、HE染色、组织学观察,分析珊瑚孔隙中组织结构和血管新生情况,血管密度作定量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珊瑚植入体内后表面和深部均有大量纤维血管样组织生长。墨汁灌注显示血管广泛分布在珊瑚表层和间隙内,结构成熟,纤维蛋白胶组血管生成更明显,2周已贯穿珊瑚块的全层,胶体已基本吸收。2、4、6周血管密度逐渐加大,2周和4周时,B组较A组血管生成密度有统计学差别(P<0.05),6周无明显差别。结论:纤维蛋白胶复合珊瑚后可能减少了对血管的刺激,早期可促进血管新生,比单纯珊瑚中血管新生能力更强,为优化AV环模型提供了一个途径。实验五动静脉环法和动静脉束法诱导珊瑚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目的:从形态学上探讨和分析AV环、AV束诱导珊瑚血管新生的机制。方法: A组(n=12)是将新西兰兔腘动脉和股静脉吻合成AV环,环绕套入天然珊瑚块的侧槽中并加ePTFE膜包裹隔绝。B组(n=12)是股动静脉血管束保持血流通畅,不切断,动静脉分开套入珊瑚块的两边侧槽中,外加ePTFE膜环绕包裹隔绝。4、8周行两组标本的珊瑚、血管内膜扫描电镜和血管铸型检查,同时取对侧正常股动静脉内膜作电镜为正常对照,血管铸型标本行大体解剖和腐蚀后血管分布等观察。了解血管与珊瑚的关系,血管内膜的变化,以及血管新生程度和来源。结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A组血管化的珊瑚内部和表层有大量的血管结构,伴行在主干动静脉旁偏多,且相互交通,发育成熟;血管内膜凹凸不平,可见内陷发芽孔洞;B组珊瑚内血管明显偏少,主干血管旁也较多;血管内膜无明显变化,排列规则,与正常内膜形态接近。血管铸型显示A组血管环周边和珊瑚表层充满小血管;B组血管明显稀疏。腐蚀铸型显示A组血管环动静脉段芽生和伴行有丰富的小血管,在入口处形成网状结构,并相互吻合交通;B组主干动脉血管无发芽新生血管,仅有周边伴行的部分小血管长入。结论:进一步证实AV环方法和AV束方法均可以促进珊瑚的血管化,前者诱导血管新生的能力更强,两者血管生成的机制完全不同,AV环血管主要是通过血管发芽新生的方式,血管生长效率高,AV束血管主要是伴随性长入,可能是动脉生长的方式。实验六动静脉环法异位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珊瑚骨的初步研究目的:AV环加珊瑚复合骨形成蛋白(BMP),异位构建出带血管蒂的组织工程珊瑚骨。方法: A组(n=6)同前方法形成兔左侧腘动脉和股静脉吻合的AV环,套入珊瑚块的侧槽中,用ePTFE膜包裹隔绝,关闭伤口,术后4周再解剖开ePTFE膜,珊瑚打孔,表面和中央加入含BMP的纤维蛋白胶,重新封闭固定。B组(n=6):珊瑚中央打孔,表层和孔洞内加入含BMP的生物蛋白胶后直接埋置于大腿肌袋内,关闭伤口,作为对照组。所有标本4周和8周分别经平片和CT、墨汁灌注组织切片,HE染色和叁色法等检查,观察珊瑚内成骨情况。结果:两组珊瑚均有一定程度的吸收,A组和B组的放射线检查示珊瑚块有不均匀的密度影,组织学显示A组4周组表层有一定程度的骨和软骨样组织形成,8周骨密度加大,结构更成熟,有的形成板层骨,中央也可见少量骨生成;对照B组组织学显示仅表层有少量骨和软骨样组织形成。结论:AV环珊瑚模型可能存在内生性血管化功能,加入骨诱导因子BMP可促进预血管化的珊瑚成骨,最终异位构建出带蒂组织工程骨。珊瑚的预血管化有一定意义,可作为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新方法。成骨的生理机制和过程需待进一步研究。纤维蛋白胶可以作为BMP的载体用于骨缺损修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静脉短路环论文参考文献

[1].夏利新.动静脉短路吻合在手指末节再植术中的应用[J].浙江创伤外科.2015

[2].董青山.动静脉短路环法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

[3].伍校琼,蔡维君,罗学港.兔后肢动静脉短路诱导动脉生成过程中VEGF(A)及其受体Flk-1的表达[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6

[4].林涧,王正理,余云兰,王相,朱胜军.应用动静脉短路处理筋膜(蒂)皮瓣术中失误[J].实用手外科杂志.2006

[5].项敏,邱广平,范华.肝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动静脉短路的介入治疗[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

[6].付风华,温玉明,华成舸,王昌美.白蛋白微球颈外动脉灌注后经动—静脉短路溢出量及主要脏器分布的分析[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2

[7].曾维英,苏明涛.旋转式DSA对肝癌伴肝动静脉短路介入治疗的应用[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2

[8].余建明,冯敢生,曾军.肝癌伴肝动静脉短路的DSA成像技术[J].放射学实践.2001

[9].黄红深,孙洪臣,陈雅琴.海绵窦动静脉短路综合征4例[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0

[10].许平,程浩,赵恩登,董韫珍.海绵窦动静脉短路综合征[J].眼科新进展.1998

标签:;  ;  ;  

动静脉短路环论文-夏利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