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家争论万艾可是否会引起攻击(论文文献综述)
马克·沙利文,饶梦华[1](2017)在《侠盗蒙纳克》文中提出第1章布宜诺斯艾利斯那天下午的暴风雨来得有些晚。大雨冲刷着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在高档小区,雨水汇集流入排水沟,而贫民区的街道则污水横流。晚上9点30分左右,第四波暴风雨横扫过这个城市最糟糕的贫民区弥赛亚小镇,雨水猛烈地击打着一所小医院的不锈钢屋顶。蕾切尔·迪亚戈·德玛尔,这位既是传教士又是医生的修女,正在紧张忙碌地救治一个产后大出血的女人。"玛丽亚,"蕾切尔呼喊着不断呻吟的女人,"你听我说,你可爱的宝贝儿子需要你。"之前,当挺着大肚子的玛丽亚·瓦斯克斯一走进医院,62岁的雷切尔医生就注意到这个孕妇
骆牛牛[2](2015)在《新时期汉语新词的造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不少有关汉语词汇研究的论着,首先都会强调词汇研究与其他方面相比,还属于比较薄弱的环节。这一论断并非夸大其词,即使从目前来看,和其他领域的研究相比,词汇研究依然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而就汉语词汇研究的内部情况而言,造词研究又是薄弱中的薄弱。综观汉语词汇研究的历史,构词是词汇研究的主要对象,专项研究汉语造词的相对较少。进入新时期,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对社会变革最敏感的词汇,当然也随之展现出众多新特点。新词是汉语词汇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探讨新词语的生成、结构、语用的论着并不少见,但就新时期汉语造词这个专项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目前还不太多。我们拟在前辈和时贤的研究成果上,以词汇学和普通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借鉴新兴的认知语言学理论,结合词源学、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等相关理论,基于比较完整的语料库,对新时期新词的创制问题分门别类地进行描述和分析,试图就这一领域进行初步探讨。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首先概括回顾了汉语造词研究的历史。早期的造词研究多包含在构词研究,或者其他问题的研究之中,尚未分离为一个独立的领域。但是,造词与构词毕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术语,当造词法体系从构词法中独立出来之后,就标志着造词研究获得了独立地位,也是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节归纳了目前学界较常见的几套造词法体系,并对比了不同体系之间的差异,认为每个体系都有其合理之处,不同体系在分析相同的词时得出不同结果,往往是因为体系建构时基于不同的标准。此外,衡量一个造词法体系是否科学合理,一方面要考察该体系与构词法是否能清楚地区分,另一方面还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即该体系中的每一个方法在具体分析词的创制问题时是否能有效运用。第三节和第四节分别总结了造词的专项研究和新词造词研究现状,二者有一定的重复或交叉。因为当系统的造词法体系建立起来之后,余下的内容就是对某个微观造词领域进行深入探讨,如造词理据、造词目的等。新词是原来没有的词,其产生时间、产生背景、产生动因等相对易于把握,因此新词产生是词汇发展中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其中比喻、仿拟等修辞手法在新词创制中的广泛运用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另外,一个词的创制往往不是单一造词法的结果,而是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合力创制的。第二章从主要探讨新时期新词创制的基础。任何一个时代的新词,都不是凭空创制的,而是需要一定的基础。造词基础包括社会基础、认识基础和语言基础。新时期社会变革极其深刻,直接影响新词的创制。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细致,也产生了许多新词,新时期人们在对新旧事物的联想方面出现了新的特点。语言基础主要是既有的词汇和语法规则。新时期不仅利用词素造词,在造词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词素。第三章主要研究造词材料,即词素。一个事实是,现有的有造词研究,主要集中在造词法上。当然,造词法是造词领域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但绝不是问题的全部。造词是一项为适应社会交际而创制新词的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仅有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造词材料的配合。无论是在微观上,还是宏观上,任何词的创制都是方法与材料结合下的产物。创造新词的材料主要是词素,但也包括音节、文字、西文字母、数字等。这两大类材料在造词中的使用规律是不同的,可以分别讨论。第三章主要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非范畴化理论,对词素参与造词时意义的非范畴化进行了分析。认为静态的词素义在动态造词过程中总是会发生意义变化,当这种变化涉及到原有词素义范畴的破解时,就可以认为词素义获得了新的范畴属性,发生了非范畴化。非范畴化实际上是人们认知规律在语言中的体现,人们总是习惯于利用已知把握未知,利用既有词素和新概念、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将它们联系起来,以认知新现象、新事物。当同一个词素不断用于创制新词,并经历相同或相似的非范畴化时,这种新用法就可能逐渐在语言中定着下来,并凝固成新义项,也就是完成了再范畴化,形成了新的范畴。因此,词素义的变化发展与造词活动实际上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没有既有意义的“破”,就没有新意义的“立”,那么词素义系统就会一直停滞不前。正是因为词素要不断创制新词,其意义才能不断发展,趋于完善。词素义非范畴化理论不仅适用于新时期的造词,也适用于其他时期的造词。就新时期而言,非范畴化表现出两个极性特点,一是非范畴化程度较低,即既有词素在创制新词时属性变化较小,其结果是新词的词义透明度提高,因为人们很容易通过既有词素的意义来推测新词词义。也可以说是新词词义表面化现象。另一个是非范畴化程度非常高,新词的词义比较难理解,其结果是词义透明度降低,第五节个案考察中“被XX”的“被”,就是词素义高度非范畴化的代表。简单地说,词义透明度提高是造词主体对交际效率追求的结果,词义透明度降低是造词主体对交际个性化追求的结果。第四章讨论了两类特殊词的造词问题。从造词材料上来看,一种是纯粹的音节,另一种是字母。从造词结果来看,利用音节造词创制的主要是音译词,即用汉语的音节去模拟外语词发音。利用字母创制的词是字母词,当然也可以同时使用字母和一般词素。一般来说,利用音节模拟外语词的发音,单个音节没有意义,只有当多个音节组成一体才可以表意。但在新时期,不少不表意的音节却可以独立出来参与创制新词,并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获得表意资格,成为新的词素,这个过程就是外来词素的形成。有些外来词素甚至还可以独立成词,形成新时期极其少见的单音词。字母用于造词是新词的重要特点,这种材料在词汇史上从未曾如此大规模地使用过。大部分字母词是简缩词,词形较短,使用便捷,适合新时期的交际特点。字母词的大量产生,是语言接触的产物,也与人们外语水平的整体提高有一定关联。第五章是造词方法的研究。新时期的造词法体现出新质要素的不多,主要是对既有造词法的延续,这种延续是语言使用者思维方式保持相对稳定的体现。当然,音义任意结合法和音变法在新时期几乎不再使用,但说明法、比拟法、摹声法依旧保持较高的能产性。通过简缩法和类推法创制的新词数量众多,这两种方法是新时期表现突出的造词法,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方便,造词速度快,能够在短时间内大量创制新词。尽管这些方法在过去也有使用,但新时期却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最后从造词角度探讨了新词中具有代表性的色彩意义,即戏谑色彩。戏谑色彩的生成与造词密切相关。新时期社会心理的开放,仿拟、类推、谐音等造词法的盛行,都与戏谑色彩的形成有关。主观上,造词主体的刻意追求是戏谑色彩形成的重要原因。当轻松搞笑成为大众审美的主流追求,创制新词时也会希望赋予其幽默、调侃的韵味。另外,互联网的发展给每个人都赋予了话语权,当人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苦闷、无奈又难以排解时,也可能通过创制谐谑、调侃性的词来宣泄。未来部分新词的创制可能依然会呈现出戏谑的特征。第六章主要讨论网络词的造词问题。网络词是新词中极富特点的一个组成部分,网络词的创制更是体现出很多全新的特点。首先,网络词在造词材料的选择上极富创意,词素、文字、字母、数字,甚至外语,几乎任何语言中存在的材料都可以用于造词,这些材料在组合时也经常不遵循汉语的构词规则,非常富有个性。网络词的造词方法也是丰富多彩的,除了既有造词法的使用之外,谐音法是网络词产生的重要方法之一。利用谐音造词,一方面可以使输入过程更加便利快捷,另一方面可以彰显使用者的个性特色。但是,谐音法虽然创制了很多新词,但大多数停留在言语中,进入语言层面的较少,也就是说,谐音法的修辞色彩比较明显。不少谐音词实际上是既有词的网络变体,是既有词在网络语境中的衍生物,它们必须依附既有词才能存在,不具备完全的独立性。网络词的形式多样,其造词材料丰富,造词方法新颖。表面上看,数量庞大的网络词似乎隐约呈现出杂乱无章的状态。但是,从哲学角度来说,大部分网络词都蕴含着解构倾向。网络词之所以与既有词如此天差地别,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造词主体有意识、有目的地造成的。网络词的创制者以年轻人为主,他们天然地具有一种反叛意识,力图从多方面凸显出与既有规则不相容的一面,在创制新词时,他们求新求变,在既有词的基础上,通过撕裂、拼接、剪贴、嫁接等手段,努力使创制结果具有全新的面貌。而网络交际的书写性、匿名性又为解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造词是新词产生的主要手段,语言发展的任何时期都需要创制新词,而不同阶段的新词创制又有着自身特点,这些特点受到社会内容和文化内容的制约。改革开放距今已有三十余年,这一政策无疑将持续下去,同时新词的创制也会继续进行下去。而造词研究同时涉及语言要素、社会要素和人的要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新时期的造词主体的心理特征、对各种材料和方法的取舍、组合,以及造词对构词、语用等方面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江璇[3](2015)在《人体增强技术的伦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体增强技术的问题是20世纪末伴随着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凸显的具有较多伦理争议的社会现实问题,因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以及涉及到人类的切身生存和健康方面以及今后社会的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且现实的问题,因此成为了目前各个领域专家和学者关注与热议的跨学科的前沿问题。对于人体增强技术的研究不仅仅是科学技术领域所要关注的问题,更是伦理道德领域所要重视的问题。人类对于由科学技术所引起的社会影响以及所造成的社会后果不仅负有道义上的责任也应该负有实践上的责任。为了能够有道德地生活与行动,因而亟需推进增强技术实践应用的伦理研究与探讨。本文将从原理、原论、原用三大向度对人体增强这个前沿问题进行伦理研究,主要包括为其提供原理性的支持,并进行原则性的辩护,最后需要对其进行价值引导,使其无论是在形而上的伦理层面,还是在形而下的实践层面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辩护与合理的应用。人体增强技术的发展之所以引起一系列的争论与冲突,实质上是生命科学技术的“可行”与生命伦理的“应该”之间的深层矛盾与冲突的显现。因而对于人体增强技术的伦理研究不仅需要从形而上的理论层面对其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对人体增强问题的理性审视,以及对生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新评估与规范,从形而上的哲学视角为其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合乎伦理的基本原则和应用原则,进而有效地解决技术与伦理规范和道德价值之间的冲突;还需要从形而下的层面加强对人体增强技术具体实践应用的监管与控制,制定相应的政策与策略。通过“软”“硬”兼施,积极地面对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去解决问题以及化解冲突与矛盾,真正把握与控制好人体增强技术的发展方向,使其真正造福于人类和社会。通过对人体增强技术进行整体性地把握,针对其引发的特殊伦理问题进行系统性地探索,以及对其进行后现代生命伦理学的理论辩护和合理的伦理原则的构建,从而确证人体增强技术的伦理未来。对于人体增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只有综合形而上的理论层面以及形而下的实践层面对其进行全面的考量与评估,才能既不影响人体增强技术积极正面效应的发挥,也能避免其消极负面影响的威胁;既不影响技术真正地造福于人类,也不会出现社会妨碍技术本身的发展与进步从而丧失更多新的机遇和可能性的现象。
毕焕洲[4](2005)在《中国性医学史纲》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一部中国性医学发展史。是从我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对性医学在我国的发展进行了全面地总结。本文从中国性医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将我国性医学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一是从远古至殷商,为我国早期性医学经验的积累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人们认为性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对其并不了解,于是出现了性神秘、性崇拜及性禁忌;人们也在对自然本能的关注中,总结出了零散的性医学经验。二是从西周至三国,为我国性医学学术体系的形成时期。这个时期,春秋战国的学术自由,道家的道法自然,儒家的中庸思想对性的态度是宽容的。既反对纵欲,又反对禁欲,为性医学的发展及形成搭建了一个理性的平台。以《素女经》为代表,将中医理论与性行为、性生理及性疾病的诊治相融合,完成了中医对性医学经验的理论提升。三是从西晋至五代,为我国性医学的高度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人们受魏晋玄学追求享乐及道教纵欲采战思想的影响,对性在观念上开放,在行为上追求。于是房室养生着作倍出,性医学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但另一方面,纵欲思想又使许多性医学内容出现了夸大和虚妄之处,应予以批判及抛弃。四是从宋至清代鸦片战争,为我国性医学的缓慢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人们受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影响,反对房中术,主张戒色戒欲,纠正了晋唐之偏,但其禁欲主义也阻碍了性医学的发展。五是鸦片战争至二十世纪末,为我国性医学的全面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思想开始解放,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人们对性持有科学的态度,努力建设性文明,我国的性医学才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
二、科学家争论万艾可是否会引起攻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学家争论万艾可是否会引起攻击(论文提纲范文)
(2)新时期汉语新词的造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汉语造词研究概述 |
1.1 术语及其相关研究 |
1.2 系统的造词法研究 |
1.3 造词的专项研究 |
1.4 新词的造词研究 |
1.5 造词研究现状简评 |
第三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价值 |
3.1 新词的界定 |
3.2 新词造词研究的意义 |
第四节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
4.1 词的判定及语料来源 |
4.2 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二章 新时期新词的造词基础 |
第一节 新时期新词创制的社会基础 |
第二节 新时期新词创制的认识基础 |
2.1 联想范围更加广泛 |
2.2 联想领域的倾向性发生改变 |
2.3 联想的连续效应 |
第三节 新时期新词创制的语言基础 |
3.1 新时期的单纯词素 |
3.2 新时期的合成词素 |
第三章 造词中的词素义非范畴化 |
第一节 造词材料与造词理据 |
第二节 范畴理论视角下的词义和词素义 |
2.1 范畴、概念与词义 |
2.2 词义的范畴属性和词素义的范畴属性 |
第三节 造词与词素义非范畴化 |
3.1 范畴化、非范畴化与再范畴化 |
3.2 词素义非范畴化与造词的关系 |
3.3 词素义非范畴化在不同意义类型中的表现 |
3.4 词素义非范畴化的途径 |
第四节 多义词素与词素义范畴调整 |
第五节 新时期词素义非范畴化的特点 |
5.1 新词的词义透明度两极分化 |
5.2 词义透明度两极分化的原因 |
第六节 个案考察——“被XX”的非范畴化 |
6.1 “被XX”整体语义复杂化 |
6.2 “被XX”中组成成分的属性变化 |
6.3 “被XX”的语用特点 |
第四章 两类特殊词的造词问题 |
第一节 音节材料与新时期的音译词 |
1.1 新时期音译词产生的原因 |
1.2 外来词素汉化与造词 |
1.3 增意音译法与商标译名 |
第二节 蔚为可观的字母词 |
2.1 字母词形成的基础形式 |
2.2 字母词的词义透明度 |
2.3 字母词的价值和意义 |
第五章 新词中运用突出的造词法 |
第一节 新时期的简缩法 |
1.1 简缩法的造词规则 |
1.2 新时期简缩造词的特点 |
1.3 简缩法高频使用的原因 |
第二节 类推法创造新词 |
2.1 类推法的使用基础 |
2.2 新时期类推法的特点 |
2.3 类推法的作用 |
第三节 多种方法合力造词 |
第四节 新时期造词的特点 |
第五节 从造词看新词的戏谑色彩 |
5.1 戏谑色彩的特点 |
5.2 戏谑色彩的生成途径 |
5.3 戏谑色彩的存在方式 |
5.4 戏谑色彩的风行原因 |
第六章 网络词造词研究 |
第一节 网络词的范围和地位 |
1.1 什么是网络词 |
1.2 网络词的地位 |
第二节 网络词的造词材料 |
第三节 网络词的造词方法 |
第四节 谐音法与网络造词 |
4.1 谐音的材料 |
4.2 谐音的类型 |
4.3 谐音法与新时期的同音词 |
第五节 网络造词中的解构倾向 |
5.1 颠覆传统语言规范 |
5.2 打破固有交际原则 |
5.3 无处不在的戏仿 |
5.4 网络语境下的解构成因 |
结语 |
附录 新时期新词汇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件 |
(3)人体增强技术的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三、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 |
四、可能存在的创新点与难点 |
第一章 人体增强技术的出现与进展 |
第一节 人体增强问题的凸显 |
一、“人体增强”概念的界定 |
二、人体增强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第二节 增强技术的思想渊源 |
一、哲学人类学的发展 |
二、人类身体哲学的历史变迁 |
三、不同宗教文化身体观的诠释 |
四、超人类主义思想的借鉴 |
第三节 人体增强活动的演变历史 |
一、从“自然选择”到“技术选择” |
二、从“改造自然”到“改造人类自身” |
三、从“传统治疗”到“技术增强” |
第二章 人体增强技术所面临的特殊伦理挑战 |
第一节 人的“非人化”与技术化生存 |
一、人性本质的挑战 |
二、人的异化或“非人化” |
三、技术化生存下的“自我”同一性危机 |
第二节 权利与责任的限定 |
一、自主权的界限 |
二、责任的界定 |
第三节 社会资源的分配与利用 |
一、资源分配的公正问题 |
二、资源利用的合理性问题 |
第三章 人体增强技术的后现代生命伦理学的理论辩护 |
第一节 身体的伦理认知 |
一、生命政治的诞生 |
二、身体的转向:从“无身之心”到“寓心于身” |
三、“后身体”:从身体的“缺位”到身体的“超越” |
第二节 从自由意志世界主义到自由世界主义 |
一、自由意志世界主义 |
二、自由世界主义 |
三、自由世界主义理论的实践指导 |
第三节 部分道德共认意识——解决后现代生命伦理难题的基石 |
一、何谓部分道德共认意识 |
二、部分道德共认意识的达成 |
三、部分道德共认意识理论的应用与实践 |
第四节 增强技术的伦理可能性 |
一、从绝对的有限到相对的无限 |
二、从“强迫性的共识”到“部分道德共识” |
三、从绝对的权威到相对的宽容 |
第四章 人体增强技术的伦理原则的合理构建 |
第一节 主体原则 |
一、第一主体原则——爱 |
二、第二主体原则——善 |
第二节 基本原则 |
一、自主与自由原则 |
二、有利与不伤害原则 |
第三节 应用原则 |
一、允许原则 |
二、宽容原则 |
三、最优化与风险预防原则 |
第五章 人体增强技术的具体实践应用 |
第一节 医学美容整形增强伦理困惑的审思与求解 |
一、医学美容整形增强成为时尚潮流 |
二、美容整形增强技术的伦理困境 |
三、美容整形增强技术的实践应用可能性 |
第二节 基因增强的伦理问题及其价值抉择 |
一、基因改良技术的流行 |
二、基因增强技术的伦理争议 |
三、基因增强技术的应对策略 |
第六章 人体增强技术的伦理前景 |
第一节 技术本身的伦理认同 |
一、技术目标与道德价值的统一性 |
二、技术应用与伦理规范的相容性 |
第二节 伦理底线的设定 |
一、伦理底线的绝对性 |
二、伦理底线的相对性 |
第三节 社会的控制与调整 |
一、内在道德约束与外在法律制约的互补 |
二、市场调节与政府监管的互补 |
三、事先预防与事后控制的互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所获研究成果 |
(4)中国性医学史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正文 |
1 本能、对性的关注——早期的性医学经验 |
1·1 观念上的神秘与崇拜 |
1·1·1 性神秘 |
1·1·2 性崇拜 |
1·1·3 性禁忌 |
1·2 早期的性医学经验 |
1·2·1 性本能与婚配方式 |
1·2·2 甲骨文、金文对性的记载 |
1·2·3 甲骨文、金文对性及性疾病的认识 |
2 宽容、自由与理论对经验的提升——性医学体系的形成 |
2·1 观念上的宽容与自由 |
2·1·1 政权分离与学术自由 |
2·1·2 道法自然与自然之性 |
2·1·3 中庸思想与节欲勿乱 |
2·1·4 正史、制度对性的宽容 |
2·1·5 民风对性的张扬 |
2·2 理论的形成与经验的丰富 |
2·2·1 性医学理论的基础 |
2·2·2 早期文献对性与健康的记载 |
2·2·3 性医学经验的丰富与性医学专书的出现 |
2·2·4 中医性医学基本理论形成 |
2·2·5 辨证施治原则的确立与中医性医学治疗体系的形成 |
2·2·6 中医理论对性医学经验的提升 |
2·2·7 早期性医学家 |
2·2·8 诊治经验的丰富 |
2·3 同性恋 |
2·3·1 中国古代对同性恋的称谓 |
2·3·2 先秦君王与男风 |
2·3·3 汉帝与佞幸 |
2·4 性教育的普及 |
3 开放、追求与经验的丰富——性医学的发展 |
3·1 观念的开放与对性的追求 |
3·1·1 魏晋玄学与追求享乐 |
3·1·2 道教与纵欲 |
3·2 性养生经验的丰富与研究专门化 |
3·2·1 《黄庭经》的“存思”、“守意”与“固精” |
3·2·2 《抱朴子》的理性性养生思想 |
3·2·3 《养性延命录》与“御女益多”观念 |
3·2·4 《房中补益》的性养生及求子之法 |
3·2·5 《玉房秘诀》与养阳之道和养阴之道 |
3·2·6 《玉房指要》与“还精补脑” |
3·2·7 《洞玄子》与性行为方式的全面总结 |
3·2·8 《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与性生理及性心理的全面总结 |
3·3 性疾病诊治水平的提高 |
3·3·1 《诸氏遗书》与性及生殖新理论 |
3·3·2 性医学诊断经验的丰富 |
3·3·3 性医学治疗学的全面总结 |
3·4 同性恋及性变态 |
3·4·1 从容忍、理解到追求、赞扬 |
3·4·2 其它性变态 |
4 束缚、压抑与性禁固——性医学的缓慢发展 |
4·1 理学与对性的压抑 |
4·1·1 神圣的不可侵犯的“理” |
4·1·2 “理”是社会的最高原则 |
4·1·3 “存天理、灭人欲” |
4·2 戒色戒欲观念与理论 |
4·2·1 《苏轼文集》与戒色戒欲思想 |
4·2·2 《延寿第一绅言》对房中术的批判 |
4·2·3 《格致余论》与色欲耗阴理论 |
4·2·4 《古今医统大全》与节制性行为 |
4·2·5 《养生四要》论寡欲 |
4·2·6 《色欲当知所戒论》与色欲十戒 |
4·2·7 《男女绅言》与禁欲 |
4·3 生殖医学理论的提高及临床经验的丰富 |
4·3·1 受胎理论的新观点 |
4·3·2 不育症专着的出现 |
4·3·3 不育症治疗经验的丰富 |
4·4 性功能障碍的诊治 |
4·4·1 阳痿 |
4·4·2 早泄 |
4·4·3 遗精、滑精 |
4·4·4 阳强 |
4·4·5 妇人梦交、性交痛及淫具所伤 |
4·5 性器官杂病的诊治 |
4·5·1 男性性器官杂病 |
4·5·2 女性性器官杂病 |
4·6 性传播疾病 |
4·6·1 淋病 |
4·6·2 梅毒 |
4·6·3 疳疮、妒精疮、阴蚀疮 |
4·6·4 横痃疽 |
4·6·5 其它性病 |
5 科学与文明——性医学的全面发展 |
5·1 思想的解放与性观念的科学化、文明化 |
5·2 西方性医学的传入及对我国性医学的影响 |
5·2·1 西方性医学的发展过程 |
5·2·2 西方性医学的传入及对我国性医学的影响 |
5·3 性医学专家 |
5·3·1 1949年以前的性医学专家 |
5·3·2 1949年以后的性医学专家 |
5·4 性医学的全面发展 |
5·4·1 开办性医学杂志 |
5·4·2 成立性学学会 |
5·4·3 开展广泛的性医学学术活动 |
5·4·4 性医学临床的飞速发展 |
5·4·5 性医学着作及成果 |
5·4·6 性医学教育与教学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科学家争论万艾可是否会引起攻击(论文参考文献)
- [1]侠盗蒙纳克[J]. 马克·沙利文,饶梦华. 译林, 2017(04)
- [2]新时期汉语新词的造词研究[D]. 骆牛牛. 山东大学, 2015(12)
- [3]人体增强技术的伦理研究[D]. 江璇. 东南大学, 2015(08)
- [4]中国性医学史纲[D]. 毕焕洲.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