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甘宁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近代,甘宁青,民间,防灾备荒
甘宁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王梅[1](2019)在《近代甘宁青地区民间防灾备荒措施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百年以来,甘青宁地区频遭自然灾害的破坏。为降低灾害的危害,该区域各族民众在防灾备荒方面进行尝试和实践。本文从仓储的建立、水利的建设、耕作方式的探索以及防雹、防风治沙措施等方面对近代甘宁青地区民间防灾备荒的情况加以论述,并指出这些探索和实践大部分是该区域各民族人民主动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灾害规律的结果,也是民间长期生产斗争经验的总结,在预防灾害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囿于当时落后的生产条件其作用还是有限的。(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冯学梅[2](2018)在《甘宁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经济协同发展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旅游业在我国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热潮,其中红色旅游的发展是处于持续升温的状态。自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布了《红色旅游规划纲要》以来,红色旅游已经引起了全国各地各阶层人的关注,甚至引起很多国外学者的关注。对于红色旅游国内许多学者已经对其做了许多深入的研究,但是对于红色旅游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依然不够成熟,所以本文在红色旅游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与访谈等形式,深刻挖掘甘肃省与其相邻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两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并结合其经济现状,以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为基础,研究其推动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尤其对于甘肃与宁夏这样的西北城市来说更有研究意义。本文将从叁个方面介绍甘宁地区红色旅游资源与经济协同发展。第一、介绍甘宁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与其经济现状;第二、介绍实施甘宁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原因;第叁、甘宁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经济协同发展的途经。(本文来源于《智富时代》期刊2018年12期)
呼楠,李永华[3](2018)在《甘宁陕交界地区地壳S波分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甘宁陕交界地区地处青藏块体、阿拉善块体和鄂尔多斯块体的交汇处,该区域晚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强烈的地壳变形,至今仍处于活跃状态,发生了一系列大震,但关于强震发生的机理仍然存在争议。地球介质的各向异性反映了地球内部物质的形变特征,被誉为反映地球内部物质形变机制的化石。地震波是研究地球介质各向异性的重要手段,利用近震S波开展区域地壳各向异性研究,对于认识青藏高原东北缘应力状态及其变形机制,乃至强震的孕育机理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九)——专题18: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期刊2018-10-21)
高曙德,罗维斌,苏永刚,武善艺[4](2018)在《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前甘宁川交界地区的前兆异常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着重分析和梳理在九寨沟地震前明确提出有异常的测项,并做了震情跟踪且采取应对措施,总结归纳其变化特征。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前,距离震中400公里的范围内,在1-2年内出现地电阻率、形变等前兆异常(趋势性异常和短临异常),其中在200公里形变流动水准异常4项、GNSS观测1项;200~400公里形变流动水准异常1项、定点2项,GNSS观测1项,地电阻率3项(图1);这些异常变化出现后中国地震局监测司及有关省局组织(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研讨会暨地震电磁探测新技术进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03)
高曙德,武善艺,王军燕,叶媛媛[5](2018)在《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前甘宁川交界地区的前兆异常变化认识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四川九寨沟7级地震是汶川8级地震9年后发生的又一次大震,分析和梳理此次地震前明确提出有异常的测项,来总结归纳异常变化特征。九寨沟7.0级地震前,距离震中400 km的范围内,有形变、地电等前兆测项出现了1—2年的趋势异常和短临异常。其中在200 km形变流动水准异常4项;200—400 km形变流动水准异常1项、定点2项、地电阻率3项;这些异常出现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及有关省局组织专家进行了异常核实和跟踪并做了预(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8年08期)
冯学梅,晏雨[6](2018)在《甘宁地区红色旅游发展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甘宁地区红色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经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甘宁地区红色旅游的目标、战略地位和战略措施,通过具体的融资措施,打造一条甘宁红色旅游精品路线以及具有甘宁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开发红色旅游,是一条让甘宁地区群众由贫困走向富裕的智慧型的好路子。(本文来源于《度假旅游》期刊2018年08期)
徐百永[7](2017)在《一部刻画近代百年甘宁青民族关系的着作——评《近代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研究(1840-1949)》》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是陕西师范大学西北边疆研究院徐百永副研究员对湖南文理学院文只学院朱卫副教授所着《近代甘宁青民族关系研究(1840-1949)》一文的评介,文中涉及内容,对近代甘宁青地区的研究提供资料,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文来源于《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秦晓未[8](2017)在《甘宁地区东周时期西戎墓地出土腰带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甘宁地区的西戎墓地主要分布在天水、固原两个中心区域。出土的腰带饰有带钩、带扣、带环、动物形牌饰等。这些腰带饰类型丰富,形制上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纹饰上既有中原地区流行的卷云纹、云雷纹,也有北方草原地区流行的弱肉强食、动物争斗纹。制作工艺上则运用了黄金锻打、铸造、镶嵌技术,青铜镀锡技术等等。在吸收中原地区青铜器冶炼技术、金银器制作技术的同时,受到北方草原青铜文化和西方玻璃制造技术的影响。通过对马家塬战国墓地、清水刘坪遗址、固原杨郎青铜文化墓地等西戎墓地出土的带钩、带扣、带环、动物形牌饰等腰带饰进行统计,两个地区均有的带钩类型为琵琶形、曲棒形、兽面形,有金、铜两种材质。带扣则有方形、环形、长方形、动物形等,均为青铜材质。带环与带扣多一起出现,纹饰上都有交错弧弦纹,制作工艺上采取了青铜镀锡技术。动物形牌饰在具备艺术性的同时兼具实用性。其与北方草原文化、欧亚草原内部斯基泰文化等存在渊源关系。西戎地区腰带饰的特点与其处于中原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交汇处的地理位置有关。东周时期这一地区与秦文化等中原文化、鄂尔多斯等地的北方草原文化存在密切联系,墓葬形制、出土器物上都有相似的地方。同时,这也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流过程中相互影响的反映。(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文春生[9](2017)在《甘宁青新藏地区长寿水平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五省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和统计数据,利用描述性统计、空间插值与地图可视化、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从时间变化、空间分异等角度分析了长寿水平的叁项基本指标(百岁人口比率、高龄系数和平均预期寿命)和长寿综合水平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分析了叁项指标和长寿综合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一)长寿水平的总体概况和时间变化方面①甘宁青新藏地区的长寿类型属于自然型,长寿水平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宁青新藏四省区的百岁人口数量及比率方面,而平均预期寿命较低,处于全国末位。②1953~2010年,研究区百岁人口比率在波动中逐渐走低,至2010年已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除新疆一直降低外,其余省区与研究区整体的高龄系数均呈上升趋势;平均预期寿命也呈上升趋势。(二)长寿水平的时空分异方面①1990~2010年,五省区百岁人口比率呈现出高值区和低值区变化不大,南疆的喀什、和田是核心高值区。②1990、2000年南疆为高龄系数高值区,但2010年南疆的喀什、和田地区的优势消失,西藏成为了高值区。③2000、2010年,北疆地区均为平均预期寿命的高值区,西藏中部、青海南部形成了预期寿命低值区。西宁、银川、兰州和乌鲁木齐4个省会的市辖区平均预期寿命居研究区最前列。④南疆、天山北坡,以及西藏东南部、青海东南部、宁夏银川平原为长寿综合水平高值区,西藏中部、青海西部一直到甘肃河西走廊为低值区。(叁)长寿综合指标及影响因素方面①海拔对长寿水平存在微弱的影响,百岁人口数量和百岁人口比率随海拔升高大体呈现下减小势,但也存在例外。海拔与平均预期寿命呈明显负相关,而与长寿综合水平的关系不大。②气候指标与长寿水平之间的关系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气压、气温对长寿水平起着正向促进作用,气温日较差、相对湿度和年均风速大体上呈负相关。③社会经济水平与百岁人口比率、高龄系数之间并无显着联系。多项指标与平均预期寿命存在稳定、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人均GDP、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粮食产量五项指标与平均预期寿命之间均接近或达到中等正相关程度。(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于力音,刘洋[10](2016)在《民族音乐学视角下对陕、甘、宁地区回族民歌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音乐史和音乐创作上,民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体现了人们的民俗、生产、心理等,反映了人们千姿百态的生活,是我们研究音乐创作的活化石。陕、甘、宁回族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广大回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即兴编创的一种民歌,充分地反映了陕、甘、宁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是回族人的生活写照,折射出回回人世世代代的心声。本文在民族音乐视角下,从民歌内容、音乐本体两个方面,对陕、甘、宁回族民歌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6年10期)
甘宁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旅游业在我国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热潮,其中红色旅游的发展是处于持续升温的状态。自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布了《红色旅游规划纲要》以来,红色旅游已经引起了全国各地各阶层人的关注,甚至引起很多国外学者的关注。对于红色旅游国内许多学者已经对其做了许多深入的研究,但是对于红色旅游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依然不够成熟,所以本文在红色旅游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与访谈等形式,深刻挖掘甘肃省与其相邻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两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并结合其经济现状,以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为基础,研究其推动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尤其对于甘肃与宁夏这样的西北城市来说更有研究意义。本文将从叁个方面介绍甘宁地区红色旅游资源与经济协同发展。第一、介绍甘宁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与其经济现状;第二、介绍实施甘宁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原因;第叁、甘宁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经济协同发展的途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甘宁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王梅.近代甘宁青地区民间防灾备荒措施探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冯学梅.甘宁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经济协同发展探析[J].智富时代.2018
[3].呼楠,李永华.甘宁陕交界地区地壳S波分裂研究[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九)——专题18: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2018
[4].高曙德,罗维斌,苏永刚,武善艺.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前甘宁川交界地区的前兆异常变化[C].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研讨会暨地震电磁探测新技术进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8
[5].高曙德,武善艺,王军燕,叶媛媛.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前甘宁川交界地区的前兆异常变化认识与思考[J].国际地震动态.2018
[6].冯学梅,晏雨.甘宁地区红色旅游发展机制研究[J].度假旅游.2018
[7].徐百永.一部刻画近代百年甘宁青民族关系的着作——评《近代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研究(1840-1949)》[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8].秦晓未.甘宁地区东周时期西戎墓地出土腰带饰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
[9].文春生.甘宁青新藏地区长寿水平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10].于力音,刘洋.民族音乐学视角下对陕、甘、宁地区回族民歌的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