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油压力论文-李玉龙,孙付春,钟飞

困油压力论文-李玉龙,孙付春,钟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困油压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齿轮泵,困油压力,润滑状态,滑动轴承

困油压力论文文献综述

李玉龙,孙付春,钟飞[1](2019)在《困油压力对滑动轴承润滑状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困油压力对轴承润滑状态的影响,在一个困油周期内,基于纯流体润滑状态设计要求,提出轴承-轴颈间所必需的承载量系数计算公式;依据泵样机参数,提出轴承-轴颈间所能提供的承载量系数的多项式拟合式;由所必需的承载量系数公式等于所能提供的承载量系数的定值优化方法,建立出困油压力与最小油膜厚度间的对应关系。通过一案例,对是否考虑困油压力的润滑状态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困油压力导致径向力增加45%~59%;导致最小油膜厚度降低19.6%~24.3%;困油压力造成轴承-轴颈间处于混合润滑状态,达不到原始的纯流体润滑状态设计要求。因此,困油压力对润滑状态影响较大,在泵轴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困油压力的影响,从而在结构上尽量缓解困油压力。(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9年02期)

刘丽,李玉龙[2](2016)在《齿轮泵困油压力的Dymola模型及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体现Dymola建模仿真上的优越性,以动态困油模型为基础,充分利用Dymola的图形化建模特点,结合Dymola的面向对象和非因果联系的特性,解决了动态困油模型中机、液系统之间参数无缝交换的问题。在Dymola现有标准库模型的基础上,由修改编制的困油容积、困油流量、泄漏流量以及一维转动等组件模型,搭建了动态困油模型的Dymola仿真模型,案例参数下的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吻合。结果表明:采用Dymola语言进行困油压力仿真的思路有效、可行。(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16年01期)

李玉龙[3](2014)在《齿轮泵圆形卸荷槽下的困油压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计算齿轮泵圆形卸荷槽下的卸荷面积和对应的困油压力。以困油的膨胀过程为例,首先通过啮合点位置和圆形槽圆形轮廓与从动轮齿廓和主动轮槽廓的交点位置计算,给出卸荷面积的精确计算方法,其结果由虚拟的测量数据验证;其次由流体体积弹性模量定义所构建的困油模型,对圆形、矩形两卸荷槽下的困油压力分别进行仿真运算,结果则被相关文献提供的试验结果所验证。结果表明:卸荷面积的计算结果与虚拟测量结果非常吻合;困油压力峰值的仿真结果与现有试验结果也非常吻合。当泵采用小侧隙大卸荷槽间距时,应多采用矩形槽,以提供更大的卸荷面积;当泵采用大侧隙小卸荷槽间距时,应当多采用圆形槽,以降低加工维修成本。(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李玉龙,唐茂[4](2013)在《困油压力对齿轮泵流量脉动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考量困油压力对外啮合齿轮泵流量脉动的影响,以无侧隙和对称双矩形卸荷槽为例,基于泵排油区域封闭容积的精确计算,并结合困油压力的仿真与验证,给出了理想与实际两状态下瞬时流量的计算公式,并分析了流量脉动所涉及到的相关性能指标。结果表明,相对于无卸荷槽情况,理想状态下的卸荷槽能够极大地改善泵的流量脉动,案例参数下的平均流量提高了12.34%;流量不均匀系数降低了85.09%;在考虑困油以及相关泄漏量的情况下,有卸荷槽的流量脉动品质虽然比理想状态下有所下降,但仍比无卸荷槽时有很大的改善,案例参数下的平均流量提高了6.73%;流量不均匀系数降低了73.90%;高速时虽然存在较大的困油压力,但该压力却有利于流量脉动的改善,案例参数下的困油压力峰值虽高达9.7 MPa,但流量不均匀系数却降低了87.61%等。因此在流量脉动的计算中考虑困油因素很有必要,其结果也将更可靠更精确。(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20期)

李玉龙[5](2013)在《齿轮泵最大困油压力解析式的建立与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求建立出能够计算齿轮泵最大困油压力的解析式以克服试验和仿真上的局限性,针对困油过程的压缩阶段,分有、无侧隙的2种情况,该文采用细长孔的流量公式计算出侧隙内的压差泄漏量,并在困油轴向泄漏路径适当简化的基础上,计算出困油的轴向泄漏量。然后由困油区内"困油容积对时间的变化率等于泄漏量"所处的瞬态位置计算出最大困油压力,其正确性采用现有文献的试验结果来验证。结果表明,在案例参数下,当侧隙由30μm变化到200μm,最大困油压力位置与卸荷槽关闭点所在位置的偏离率由18.2%下降到3.5%,说明侧隙越大,最大困油压力所处位置越接近于卸荷槽关闭点所在位置;侧隙内的卷吸流数量级为6,压差流数量级为4,卷吸流可以忽略不计;最大困油压力发生在理论卸荷槽所在位置和实际卸荷槽所在位置之间,大小受出口压力和转速共同的线性影响,采用细长孔的流量公式计算侧隙流量比薄壁孔流量公式更为精确。所建解析式可快速地精确求出最大困油压力及所处位置,可为最大困油压力的预估和卸荷槽布局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11期)

李玉龙,孙付春[6](2012)在《振动影响齿轮泵困油压力的仿真与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外啮合齿轮泵的齿轮副振动对两困油区内困油压力仿真结果的影响,由困油的体积弹性模量定义建立出有关困油压力的仿真模型,并就有、无振动的两种情况,通过两困油区内来自困油的各种泄漏量的量值比较,分别对2个困油区内困油压力值的大小进行了理论分析,且佐以仿真运算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第2困油区内的压力峰值大于第1困油区内的压力峰值,振动下的峰值差距较无振动时为小;出口压力越高,峰值差距越大;振动下的仿真结果较无振动时精度更高,例第6组的仿真误差由16.7%改善到7.8%;在困油压力的仿真中,有必要考虑齿轮副的振动因素等,动态困油模型可为泵后续的进一步设计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2年13期)

赵光明[7](2012)在《基于流场的外啮合齿轮泵径向力与困油压力的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外啮合齿轮泵是一种常用液压泵,具有结构简单、自吸性能好、对油液的污染不敏感、工作可靠等优点,外啮合齿轮泵的缺点是内泄漏较大、径向力大和困油现象引起较大噪声、振动。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外啮合齿轮泵的径向力、困油压力进行分析与计算,为齿轮泵优化设计提供相应的数值计算方法。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外啮合齿轮泵径向力、困油现象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概括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章,介绍了齿轮泵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阐述了CFD软件原理;并对齿轮泵能量损失进行了分析。第3章,针对某型外啮合齿轮泵噪声大、轴承磨损严重的问题,基于叁维设计和流场仿真软件对卸荷槽进行了改进设计、直接求解出困油容积及其困油压力变化和旋转过程中齿轮泵内部流场,通过对齿轮表面流场压力进行积分获得了卸荷槽改进前、后和有、无扩大高压区结构几种情况下的齿轮泵径向力的变化规律;通过比较卸荷槽改进前、后的齿轮泵径向力力、径向分力的变化曲线,获得了径向力在困油现象影响下的变化规律;通过比较卸荷槽改进后的有、无扩大高压区结构的齿轮泵径向力、径向分力变化曲线,获得了径向力在扩大高压区结构影响下的变化规律;通过比较卸荷槽改进前的有、无扩大高压区结构的齿轮泵径向力、径向分力的变化曲线,获得了困油现象下的径向力在扩大高压区结构影响下的变化规律。第4章,基于FLUENT动网格模型,对齿轮泵的困油过程进行了仿真计算,齿侧间隙的大小是影响齿轮泵困油压力重要因素,在同一转速下齿侧间隙越小,困油现象越突出,适当的增大齿侧间隙,可以缓解齿轮泵的困油现象。对于无齿侧间隙的外啮合齿轮泵设计,其齿侧间隙值应小于0.01mm,在确定卸荷槽尺寸时,按无齿侧间隙的关系来确定;对于有齿侧间隙的外啮合齿轮泵设计,其齿侧间隙值应在0.1~0.12mm之间,其卸荷槽的开设原则为:在保证高低压腔不相通的前提下,Vb在压缩到和Va相等之前始终与压油腔相通,Va增加到和Vb相等之后始终与吸油腔相通。最后,对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和成果进行了总结,展望了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2-06-06)

周德军[8](2006)在《双重卸荷槽——消除齿轮泵困油压力新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齿轮泵常规卸荷槽消除齿轮泵困油压力的设计局限性,提出能完全消除齿轮泵困油压力的双重卸荷槽,并分析其设计原理,同时介绍了其具体设计过程。并通过试验,对双重卸荷槽消除齿轮泵困油现象的效果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液压气动与密封》期刊2006年06期)

臧克江,周欣,牛政科[9](2006)在《齿轮泵困油压力测试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困油现象是由齿轮泵自身工作原理造成的,它直接影响着齿轮泵的工作性能及寿命.降低齿轮泵困油区的压力是提高齿轮泵工作性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测量困油区的压力是研究过程中遇到的课题之一,针对这一课题进行了试验系统的设计,并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很好地满足要求.(本文来源于《工程设计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臧克江,周欣,顾立志,陈鹰[10](2004)在《降低齿轮泵困油压力新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困油现象是由齿轮泵自身工作原理造成的 ,它直接影响着齿轮泵的工作性能及寿命。通过对齿轮泵工作原理的分析 ,提出一种降低齿轮泵困油压力的新方法———卸荷降压槽法 ,并对其工作原理及作用进行了分析。卸荷降压槽适合于在小侧隙、无侧隙齿轮泵中与卸荷槽配合使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04年07期)

困油压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体现Dymola建模仿真上的优越性,以动态困油模型为基础,充分利用Dymola的图形化建模特点,结合Dymola的面向对象和非因果联系的特性,解决了动态困油模型中机、液系统之间参数无缝交换的问题。在Dymola现有标准库模型的基础上,由修改编制的困油容积、困油流量、泄漏流量以及一维转动等组件模型,搭建了动态困油模型的Dymola仿真模型,案例参数下的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吻合。结果表明:采用Dymola语言进行困油压力仿真的思路有效、可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困油压力论文参考文献

[1].李玉龙,孙付春,钟飞.困油压力对滑动轴承润滑状态的影响[J].润滑与密封.2019

[2].刘丽,李玉龙.齿轮泵困油压力的Dymola模型及仿真[J].机床与液压.2016

[3].李玉龙.齿轮泵圆形卸荷槽下的困油压力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4

[4].李玉龙,唐茂.困油压力对齿轮泵流量脉动的影响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3

[5].李玉龙.齿轮泵最大困油压力解析式的建立与验证[J].农业工程学报.2013

[6].李玉龙,孙付春.振动影响齿轮泵困油压力的仿真与理论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2

[7].赵光明.基于流场的外啮合齿轮泵径向力与困油压力的计算[D].兰州理工大学.2012

[8].周德军.双重卸荷槽——消除齿轮泵困油压力新方法的研究[J].液压气动与密封.2006

[9].臧克江,周欣,牛政科.齿轮泵困油压力测试系统设计[J].工程设计学报.2006

[10].臧克江,周欣,顾立志,陈鹰.降低齿轮泵困油压力新方法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4

标签:;  ;  ;  ;  

困油压力论文-李玉龙,孙付春,钟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