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亚低温疗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盐酸纳美芬,亚低温疗法
亚低温疗法论文文献综述
丁丽丽,王军[1](2019)在《盐酸纳美芬联合亚低温疗法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及对其脑电活动和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盐酸纳美芬联合亚低温疗法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效果及对其脑电活动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00例新生儿HIE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基础支持+亚低温疗法治疗,观察组予以基础支持+亚低温疗法+盐酸纳美芬治疗。比较两组新生儿的临床疗效、治疗后的脑电活动和治疗前后的血清学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BB)]变化、不良反应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8. 0%(44/50)比70. 0%(35/50)](P <0. 05)。治疗后,观察组的电静息、爆发-抑制、低电压、弥漫性波、单一节律放电发生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两组HIE新生儿的血清NSE、CKBB水平均下降(P <0. 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13. 20±2. 15)μg/L比(18. 74±3. 02)μg/L,(15. 86±2. 57) U/L比(24. 62±4. 36) U/L](P <0. 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 0%(6/50),对照组为8. 0%(4/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总预后不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 0%(3/50)比32. 0%(16/50)](P <0. 05)。结论对新生儿HIE采用盐酸纳美芬联合亚低温疗法可显着改善脑电活动和血清学指标,疗效理想、安全可靠,且还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及降低预后不良发生率。(本文来源于《医学综述》期刊2019年22期)
郭卫东[2](2019)在《亚低温疗法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亚低温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凝血系统、应激氧化损伤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分析亚低温疗法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2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按常规重型颅脑损伤救治,观察组在此基础行亚低温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凝血功能[凝血酶还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imer)]、应激氧化损伤[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丙二醛(MDA)、脂质过氧化物(LPO)]及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等指标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71. 88%,高于对照组的53. 13%;治疗后2组凝血功能、氧化应激损伤及炎性因子等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肺炎、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较常规重型颅脑损伤救治,联合亚低温疗法疗效更佳,对患者凝血功能、应激氧化损伤及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更好。(本文来源于《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杨蔚[3](2019)在《用丁苯酞联合亚低温疗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使用丁苯酞联合亚低温疗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甘肃省庄浪县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9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REF组(n=48)和OBS组(n=48)。对两组患者均使用丁苯酞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对OBS组患者使用亚低温疗法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结果 :接受治疗后,OBS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3.8%(45/48)〕高于REF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75%(36/48)〕,P <0.05。结论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丁苯酞联合亚低温疗法进行治疗,可有效地控制其病情的进展。(本文来源于《当代医药论丛》期刊2019年18期)
孙桂茂[4](2019)在《亚低温疗法在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创伤性脑损伤指在暴力作用下引发的脑组织器质性损伤,具有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近年来,亚低温疗法在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中广泛应用,其主要通过镇静药物与物理降温相结合,起到控制及调节人体温度的作用,进而有效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减弱对外界及各种病理刺激的反应等,最终达到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预后的效果。该文主要就亚低温疗法在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医疗装备》期刊2019年16期)
张海峰[5](2019)在《亚低温疗法辅助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对老年脑出血患者术后颅内压和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亚低温疗法辅助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对老年脑出血患者术后颅内压和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脑出血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与B组,各60例。其中A组患者采用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患者年龄在60-90周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34±11.39岁,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0例;B组患者采用亚低温疗法辅助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患者年龄在61-91周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13±10.98岁,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19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可以进行对比。结果①A组患者术后即刻颅内压(43.11±3.61)mmHg与B组患者术后即刻颅内压(43.98±2.97)mmHg相比,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A组在术后的第二日至第七日颅内压显着高于B组在术后的第二日至第七日颅内压,并且B组颅内压一直呈下降低走向,组间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统计有学意义。②A组患者术后即刻血糖(10.54±0.39)mmol/L、S-100B(2.42±0.14)ng/L与B组术后即刻血糖(10.63±0.41)mmol/L、S-100B(2.41±0.38)ng/L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第叁日血糖(11.02±0.28)mmol/L、S-100B(1.94±0.44)ng/L、第五日血糖(9.39±0.32)mmol/L、S-100B(1.49±0.42)ng/L、第七日血糖(8.97±0.78)mmol/L、S-100B(0.96±0.13)ng/L显着高于B组患者术后第叁日血糖(10.54±0.39)mmol/L、S-100B(2.42±0.14)ng/L、第五日血糖(7.01±0.44)mmol/L、S-100B(0.70±0.31)ng/L、第七日血糖(6.08±0.67)mmol/L、S-100B(0.48±0.24)ng/L,组间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统计有学意义。③A组患者术后即刻NIHSS评分(16.45±2.41)与B组患者术后即刻NIHSS评分(16.89±2.32),无明显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1个月NIHSS评分(14.32±1.09)、3个月NIHSS评分(10.18±1.17)、6个月NIHSS评分(4.12±0.67)显着高于B组患者术后1个月NIHSS评分(10.08±0.87)、3个月NIHSS评分(5.39±1.05)、6个月NIHSS评分(0.89±0.58),组间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统计有学意义。④A组患者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33%、病死率6.67%显着高于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67%、病死率1.67%,组间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统计有学意义。结论在老年脑血管实施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后辅助使用亚低温疗法,能够降低患者颅内压,保护患者脑神经系统功能,降低患者并发症及病死率。(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63期)
张学波[6](2019)在《亚低温疗法应用于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亚低温疗法应用于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效果。方法方便选择2017年5月—2018年11月该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06例,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3例。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亚低温疗法。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时日常生活能力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两组在治疗的总有效率比较中,研究组96.23%高于对照组83.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0,P<0.05)。治疗后1个月时研究组Barthel指数(97.8±3.3)分,高于对照组(84.2±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59,P<0.05),NDS评分(7.4±4.6)分低于对照组(12.6±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58,P<0.05)。结论亚低温疗法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具有显着的效果,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保证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9年18期)
孙立强[7](2019)在《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亚低温疗法对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亚低温疗法对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5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2例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观察组接受亚低温疗法、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治疗,对照组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周NIHSS评分及治疗后3个月预后、复发、症状性颅内出血、死亡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NIHSS评分为(2.12±0.51)分,观察组NIHSS评分为(1.59±0.64)分,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预后良好34例(55.74%),观察组预后良好49例(80.33%),观察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症状性颅内出血、死亡病例,观察组1例复发(1.64%),对照组3例复发(4.92%),两组复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亚低温疗法治疗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预后。(本文来源于《河南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程金歌,朱晓华[8](2019)在《护理干预结合亚低温疗法对重型脑炎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亚低温疗法对重型脑炎患儿治疗效果以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8例重型脑炎患儿,按照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患儿接受镇静、止痉、降温、脱水和抗病毒等治疗,亚低温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亚低温治疗,两组患儿均采取积极护理干预,并比较不同组患儿临床疗效。结果亚低温组患儿存活率和死亡率均显着优于常规组(P <0.05);亚低温组患儿高热、低血钾、尿崩症、高血糖和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脑炎临床疗效较佳,而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是保障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9年11期)
李钱[9](2019)在《亚低温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压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亚低温疗法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颅内压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112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亚低温疗法。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治疗前、治疗2周后血清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颅内压水平。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07%(51/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9%(4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MDA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SOD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MD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SO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颅内压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急性脑梗死患者予以亚低温疗法可明显提升治疗有效率,减轻氧化应激反应,降低患者颅内压,且具有安全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民康医学》期刊2019年09期)
尚培薇,边兆敏,孙逊,李振光,魏玉珍[10](2019)在《3种亚低温疗法在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中的临床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3种不同的亚低温疗法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4年11月徐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HIE共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选择性头部降温组(A组)19例,全身降温组(B组)21例,头部降温联合轻度全身降温组(C组)22例。叁组入院后均给予儿科常规维持治疗,在病儿出生6~12 h内,给予叁组病儿不同的降温治疗。近期疗效测定采用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评分系统(NBNA)分别于生后1周、2周、3周进行测定;远期疗效测定采用神经发育评分测试分别于生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进行评估;将18个月时死亡、脑瘫、反应迟钝的例数作为评价预后不良的指标。结果叁组病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测定时相之间NBN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2.54,P=0.00),测定时相与治疗方法间有交互作用(F=10.19,P=0.00);不同处理组间NBN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5,P=0.00),A、C组(t=-6.37,P=0.00)和B、C组(t=-5.62,P=0.00)NBN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NBNA评分最高(A,B,C组NBNA评分分别为35.50分,35.50分,36.68分)。不同测定时相之间神经发育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3.28,P=0.00),测定时相与治疗方法间有交互作用(F=3.22,P=0.02);不同处理组间神经发育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1,P=0.00),通过两两比较同样发现A、C组(t=-2.84,P=0.02)和B、C组(t=-2.5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认为C组病儿的远期神经发育评分最高(A,B,C组远期神经发育评分分别为91.69分,91.40分,94.17分)。18个月随访时,A组死亡1例,为意外死亡;叁组均有1例失访;A、C组未发现脑瘫及反应迟钝病儿,B组发现脑瘫病儿1例。结论运用头部降温联合轻度全身降温法,近期、远期疗效均较选择性头部降温和全身降温两种方法有所改观,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安徽医药》期刊2019年06期)
亚低温疗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观察亚低温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凝血系统、应激氧化损伤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分析亚低温疗法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2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按常规重型颅脑损伤救治,观察组在此基础行亚低温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凝血功能[凝血酶还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imer)]、应激氧化损伤[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丙二醛(MDA)、脂质过氧化物(LPO)]及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等指标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71. 88%,高于对照组的53. 13%;治疗后2组凝血功能、氧化应激损伤及炎性因子等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肺炎、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较常规重型颅脑损伤救治,联合亚低温疗法疗效更佳,对患者凝血功能、应激氧化损伤及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更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亚低温疗法论文参考文献
[1].丁丽丽,王军.盐酸纳美芬联合亚低温疗法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及对其脑电活动和预后的影响[J].医学综述.2019
[2].郭卫东.亚低温疗法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
[3].杨蔚.用丁苯酞联合亚低温疗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9
[4].孙桂茂.亚低温疗法在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进展[J].医疗装备.2019
[5].张海峰.亚低温疗法辅助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对老年脑出血患者术后颅内压和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6].张学波.亚低温疗法应用于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效果研究[J].中外医疗.2019
[7].孙立强.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亚低温疗法对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J].河南医学研究.2019
[8].程金歌,朱晓华.护理干预结合亚低温疗法对重型脑炎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9].李钱.亚低温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压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9
[10].尚培薇,边兆敏,孙逊,李振光,魏玉珍.3种亚低温疗法在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安徽医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