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浅谈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最早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自共青团中央号召实施“中国志愿者行动”以来,其服务内涵不断丰富,影响力不断扩大。全国各大高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持续重视、大力支持,全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逐步形成广泛认同的良性态势。但是,在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服务实效性不够强、服务团队的管理缺乏有效性、服务的综合社会资源匮乏等主要问题。当前,大力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效、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尤为迫切。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社会资源;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问题表现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全世界志愿服务活动飞速发展为契机,志愿服务以其公益性和对社会和谐的良性促进作用发挥了良好的社会功能和效用。志愿者指的是志愿无偿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在无私奉献精神的指引下,为全社会需要帮助的人服务,促进人与人和谐发展和整个社会良性互动的人。志愿服务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有效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但是大学生志愿服务也存在很多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服务热情,制约了志愿服务的良性成长。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缺乏规范管理

制度化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指导效力有限,呈现出“缺乏全面性”、“存在滞后性”、“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首先,在奖励的方式方法上,尚未能够形成一套完整的奖惩体系、仍没有一套真正适合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奖励措施。其次,我国高校社团内部管理体制不完善。很多高校社团挂靠在院(系)团委,缺乏专门的社团管理机构。由于社团在人力、财力和物力方面的消耗都比较大,这就很容易造成低投入、低成效的困局。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社会资源

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缺乏有效的志愿服务保障。首先,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有关法律保障。志愿者服务在很多情况下是存在一定的风险的,然而这些风险防控都在法律盲区、解决起来无从根据。其次,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权利和义务不明朗,管理者们缺乏预防风险和处理事故的经验和能力,例如,很少有相关部门为志愿者提供保险,参与活动的大学生志愿者处于风险自我管理阶段。再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缺乏社会资金投入。在高校,多数大学生志愿者组织主要资金来源还依靠自筹,很少有大学生社团能够得到社会资金投入。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实效性

首先,缺乏创新精神的情况凸显。很多大学生社团不能固守自己支援服务阵地;有些社团可以很好地坚持固有阵地,但随着新情况的发展,很多志愿服务阵地已经不适应新形式,结果使这些阵地名存实亡。其次,我国青年志愿者注册人数多,但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能。青年志愿者不够注重实效,主要表现:活动过于简单,缺乏实质性内涵,结合专业能力弱,不能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对策思考

大学生志愿者不应该仅仅是一种称呼,更是植根于心灵深处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信仰。因此,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核心的志愿服务理念是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不懈动力与理念坚持。目前,中国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还停留在以活动赛事为中心,而不是以社区、以人们所需为中心,大多数志愿者对志愿服务也是“提供一次性服务”或是“一时性服务”,离“终身义工”远得很,其根源在于缺乏长效体制。

(一)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规范

首先,完善志愿者的招募登记制度。应该设立大学生志愿者招募标准,根据志愿者性格特点,进行分类把关,优先招录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具有奉献精神的大学生。招募后,就要对相关人员进行注册登记,特别是注重电子档案的有效使用。强化大学生志愿者的教育培制度的建设,特别是对刚刚步入大学生活的大学生进行一些必要常识的培训。

其次,院(系)团委要适当引导大学生志愿者组织,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学校应该对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进行认可,通过设立专项志愿服务活动基金、争取企业赞助、政府出资购买项目服务等方式,实现资金合理分配和资源利用最大化,从而取得政府、志愿者组织和公众需求的“三赢”局面。

(二)改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

大学生志愿者整体来说,普遍具有强大的奉献精神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但是一味要求其奉献,缺乏适时激励只能使志愿队伍缺乏吸引力,导致大量大学生志愿者的流失。对于志愿者来说在激励的措施中,尤其要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如颁发“优秀志愿者”、开表彰大会、为优秀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免费景点旅游、发放一定金额的志愿服务报酬等等。同时,保证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保证大学生志愿服务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

(三)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能力

首先,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特长和社会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强、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根据校情,培育具有专业性较强的志愿服务组织和社团,不断开展具有服务功能的品牌项目和品牌活动;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增强服务的社会效益。

其次,加大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管理工作,应该根据不同大学生的性别、专业和年级、不定期地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岗前能力培训,规定合理的培训时限和培训内容。着重培养每一位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思想素质,特别是语言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无私的敬业精神,从而能够以应对不同的社会实际情况。

在西方发达国家,志愿者服务活动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已经普遍得到肯定和认同。在我国,虽然近几年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发展迅猛,但仍存在很多突出问题,在以后的发展中,应该更加将将志愿文化作为一种主流文化加以宣传,弘扬自愿、无私、无偿、为社会奉献的精神,肯定大学生志愿者的个人价值。

参考文献:

[1]韩迎春;李芳;;论大学生志愿精神及其培育[J];教育评论;2011年04期.

[2]李志如;张健;秦璐;陈淼;陶芹;罗艺渟;;当代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选择动机调查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6期.

[3]张朝华;高校志愿服务进社区工作模式的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02期.

[4]胡蓉;;我国志愿者的激励机制探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关黎明;我国志愿者组织运行和发展的法律规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作者简介:邱明,男,(1984年-),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标签:;  ;  ;  

浅谈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