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增湿降温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攀援植物,固碳释氧,降温增湿
增湿降温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赖巧晖,翁殊斐,胡竞恺,黄敏[1](2019)在《广州市6种攀援植物降温增湿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广州市常用的6种攀援植物进行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测定,比较分析其释氧固碳和降温增湿效益。结果表明,簕杜鹃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单位绿地面积固碳释氧量最大,降温效果最明显;异叶爬墙虎Parthenocissus dalzielii增湿效果最好。在园林绿化中,城市立体绿化攀援植物可首选异叶爬墙虎、使君子Quisqualis indica和簕杜鹃。(本文来源于《亚热带植物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商茹[2](2018)在《北京不同结构与林型绿地降温增湿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城市化发展,城市热岛现象日益严重,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影响加剧,城市绿地可以缓解热岛效应,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与宜居性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北京不同结构与林型绿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小尺度定量测定的方法,对样地空气温度、相对湿度进行测定,探究绿地结构、林型与温湿效应的相关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结构绿地与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存在极显着相关关系,4种结构绿地昼均降温增湿效应排序为乔灌草>乔草>灌草>草地;除18:00时外,不同结构绿地在各时段降温增湿效应排序规律与昼均一致;各结构绿地的温湿效应在14:00时达到最大值,其中,乔灌草型降温4.50℃,增湿7.45%,草地增温0.25℃,降湿0.45%;人体舒适程度大体呈现出乔灌草>乔草>灌草>草地>裸地的规律,与绿地降温增湿效应排序规律一致。(2)各林型绿地温度随时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型变化规律,相对湿度变化趋势与之相反,10种林型绿地均具有明显的降温增湿效应,不同林型样地之间降温、增湿效应存在差异。在降温效应方面:8:00~18:00时,10种林型样地具有明显降温效应,昼平均降温2.28℃~3.18℃,并以高温时段(14:00~16:00时)降温效应最为显着。林型与空气温度存在显着性相关关系,综合10种林型样地降温效应排序及聚类分析结果,刺槐林、国槐林、白蜡林、栾树林和绦柳林的降温效应较强,银杏林、旱柳林、毛白杨林、臭椿林、和油松林的降温效应较弱。在增湿效应方面:8:00~18:00时,10种林型样地具有明显增湿效应,昼平均增湿8.42%~11.60%,并以高温时段增湿效应(14:00~16:00时)较为显着。林型与相对湿度存在显着性相关关系,综合10种林型绿地增湿效应排序及聚类分析结果,国槐林、绦柳林、银杏林、白蜡林和栾树林增湿效应较强,刺槐林、臭椿林、油松林、旱柳林和毛白杨林的增湿效应较弱。在人体舒适度方面:8:00~18:00时,不同林型绿地人体舒适程度大体呈现出绦柳林>刺槐林>国槐林>栾树林>白蜡林>毛白杨林>臭椿林>旱柳林>银杏林>油松林的规律,与各林型绿地降温增湿效应强弱规律大体一致。(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12-06)
宋卓琴,康红梅,牛艳,曹冬梅,张超[3](2018)在《太原市主要园林植物春季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太原市园林植物春季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效应,选取了6类34种园林植物,通过定量计算,对其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能力进行了初步评估和分类评价。结果表明,单位叶面积固碳释氧效应最强的为乔木的泡桐、小乔木的卫矛、灌木的珍珠梅、绿篱灌木的小叶女贞、地被的苜蓿、藤本的山荞麦;单位叶面积降温增湿效应最强的为乔木的泡桐、小乔木的卫矛、灌木的榆叶梅、绿篱灌木的小叶女贞、地被的苜蓿、藤本的山荞麦。对园林植物的固碳释氧、降温增湿能力进行分类评价,共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分为同等级的植物固碳释氧、降温增湿效应相近,在园林配置中可互换。结果可为城市园林绿化中植物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梁洁[4](2017)在《屋顶绿化的降温增湿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气温炎热的夏季,各式各样的降温手段层出不穷,既为了有效的降低温度对居民造成的影响,也为了选取环保的降温方式。通过各大城市的分析数据显示,发现屋顶绿化在具备降温增湿效应的同时也具备着环保的特质。所以,居民群体将主要的目光投放在屋顶绿化方面,此外,通过对部分城市中屋顶绿化的不同类型的调查结果显示,即使是不同类型的屋顶绿化也都具备着一定程度的降温增湿效应。(本文来源于《绿色环保建材》期刊2017年12期)
王小东[5](2017)在《绿化树种固碳释氧降温增湿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开展绿化工作时,要优选树种、优化树种分布,使绿化提高光合作用效应、优化降温增湿方案、提高固碳释氧效果。现以宁夏固原市地区六盘山湿地公园为例说明做好以上的工作,显着提高绿化树种固碳释氧、降温增湿效应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7年23期)
佘思玥,魏家星,王楠琪,贺奕尧,姜卫兵[6](2018)在《南京市不同纯林群落结构参数与夏季降温增湿效应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关于植物降温增湿效应主要基于绿带等大尺度测量和利用光合仪对叶片进行微观测量分析研究,模糊了植物群落结构差异的影响。该研究基于纯林群落的小尺度实测,采用stata虚拟变量回归分析法,探讨了降温增湿作用与群落疏透度、郁闭度的影响关系,并提出群落参数的最优阈值。结果表明:郁闭度和降温、增湿作用均呈显着的正相关,而疏透度和降温、增湿作用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但影响都不显着。郁闭度在0.81~0.85,疏透度在0.31~0.35时,植物群落降温作用和增湿作用最优。同时,该文将树种类型作为一个相关因素,得出在降温作用上,枫香林和紫荆林的降温效果和广玉兰林相比无显着差异,而樱花林、鸡爪槭林、香樟林、红枫林的降温效果呈极显着性差异;在增湿作用上,桂花林、香樟林和红枫林的增湿效果和广玉兰林相比无显着差异,而乌桕、紫荆林的增湿效果差异显着。该研究结果为通过城市绿化建设缓解热岛效应的植物配置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城市绿地缓解热岛效应评价体系提供了量化的参考模式。(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8年03期)
陈丽文,尹娟[7](2016)在《十一种园林植物增湿降温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白玉兰等11种园林植物为试材,采用方框、SHY-150扫描式活体面积测定仪和LI-6400XT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定植物的蒸腾生理生态指标和主环境因子,分析相关性的方法,研究了11种园林植物蒸腾强度季节变化特征与环境湿度、温度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城市园林植物的生理生态特性,探讨植物对城市环境的适应性及配置合理性,评价其对城市环境的湿度、温度的影响,以期为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养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1种园林植物蒸腾作用、增湿效应值和降温效应值均随季节变化呈现明显规律性。夏季的7月增湿效果最为显着,10月次之,4月更弱,冬季的1月最弱;3种乔木中,白玉兰增湿效果最好,达1.51%,紫叶李最低,为1.35%;6种灌木植物中,小叶女贞最好,达2.95%,栀子较高,达2.24%,迎春最低,为0.65%;2种藤本中,爬山虎较高,为1.87%,紫藤较低,为1.68%;7月降温效果最为显着,10月次之,4月更弱,冬季的1月最弱;3种乔木中,白玉兰降温效果最好,达0.55℃,紫叶李最低,为0.39℃;6种灌木植物中,栀子最高,达1.29℃,迎春最低,为0.27℃;2种藤本中,爬山虎较高,为0.75℃,紫藤较低,为0.61℃。白玉兰、栀子、小叶女贞、爬山虎蒸腾作用较强,增湿效果较为显着,降温效果也较为显着,可优先选作园林绿化植物,养护方面适当多浇水。(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6年20期)
段淑卉,李湛东,秦仲[8](2016)在《乔草型绿地的占地比例与降温增湿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城市绿地中不同绿地类型的降温增湿效果存在差异,此次以乔草型绿地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占地比例在一天高温时段(12:00~14:00)对城市绿地降温增湿的影响,于天气晴朗的夏季对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海淀公园83个样地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夏季高温时段,乔草型绿地可降低空气温度-1.1~7.2℃,平均降温作用为3.0℃;增加相对湿度1.8%~16.8%,平均增湿作用为8.6%。乔草型绿地比例与降温增湿作用呈显着正相关;且乔草型绿地比例(S)与降温作用(dT_(air))之间满足线性关系:dT_(air)=-6.132+0.142S(r~2=0.783);与增湿作用(dRH)之间也满足线性关系:dRH=-6.470+0.235S(r~2=0.625)。(本文来源于《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6》期刊2016-07-19)
刘莹莹,肖湘东,过昱辰,王赛,王瑞莹[9](2016)在《五种常见群植小乔木对降温增湿效应和PM_(2.5)消减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苏州市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L.)、桂花(Osmanthus fragrans(Thunb.)Lour.)、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 Ehrh.‘Atropurpurea’Jacq.)、日本晚樱(Prunus lannesiana Wils.)和腊梅(Chimonanthus praecox(L.)Link.)等5种常见的群植小乔木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降温增湿效应和对PM2.5的消减效应。结果表明:5种群植小乔木中,紫薇和桂花的降温效应相对明显,日本晚樱和紫薇的增湿效应明显;紫薇对PM2.5消减效应最为明显;5种群植小乔木综合降温增湿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紫薇>日本晚樱>紫叶李>桂花>腊梅。其降温增湿效应与PM2.5消减效应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群落内部的降温增湿效应与PM2.5消减效应显着相关;该研究结果为植物配置结构的优化及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科学依据及可能的途径。(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6年02期)
徐征宇,孙权乐,张海霞,刘丽,刘菲菲[10](2015)在《南京地区轻型屋面立体绿化降温增湿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南京市鼓楼区政府大院屋顶绿化和江苏成套大厦屋顶为研究对象,在夏季晴朗的天气分别测定硬化屋面、绿化屋面及50 cm处的温度和相对湿度,结果表明,硬化屋顶的表面温度高于绿化屋顶的温度,最高温差可达14.5℃;绿化屋顶上相对湿度大于硬化屋顶上相对湿度,最高湿度差达到17%。说明绿化可以有效降低环境温度和提高环境的相对湿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文摘》期刊2015年12期)
增湿降温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伴随城市化发展,城市热岛现象日益严重,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影响加剧,城市绿地可以缓解热岛效应,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与宜居性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北京不同结构与林型绿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小尺度定量测定的方法,对样地空气温度、相对湿度进行测定,探究绿地结构、林型与温湿效应的相关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结构绿地与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存在极显着相关关系,4种结构绿地昼均降温增湿效应排序为乔灌草>乔草>灌草>草地;除18:00时外,不同结构绿地在各时段降温增湿效应排序规律与昼均一致;各结构绿地的温湿效应在14:00时达到最大值,其中,乔灌草型降温4.50℃,增湿7.45%,草地增温0.25℃,降湿0.45%;人体舒适程度大体呈现出乔灌草>乔草>灌草>草地>裸地的规律,与绿地降温增湿效应排序规律一致。(2)各林型绿地温度随时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型变化规律,相对湿度变化趋势与之相反,10种林型绿地均具有明显的降温增湿效应,不同林型样地之间降温、增湿效应存在差异。在降温效应方面:8:00~18:00时,10种林型样地具有明显降温效应,昼平均降温2.28℃~3.18℃,并以高温时段(14:00~16:00时)降温效应最为显着。林型与空气温度存在显着性相关关系,综合10种林型样地降温效应排序及聚类分析结果,刺槐林、国槐林、白蜡林、栾树林和绦柳林的降温效应较强,银杏林、旱柳林、毛白杨林、臭椿林、和油松林的降温效应较弱。在增湿效应方面:8:00~18:00时,10种林型样地具有明显增湿效应,昼平均增湿8.42%~11.60%,并以高温时段增湿效应(14:00~16:00时)较为显着。林型与相对湿度存在显着性相关关系,综合10种林型绿地增湿效应排序及聚类分析结果,国槐林、绦柳林、银杏林、白蜡林和栾树林增湿效应较强,刺槐林、臭椿林、油松林、旱柳林和毛白杨林的增湿效应较弱。在人体舒适度方面:8:00~18:00时,不同林型绿地人体舒适程度大体呈现出绦柳林>刺槐林>国槐林>栾树林>白蜡林>毛白杨林>臭椿林>旱柳林>银杏林>油松林的规律,与各林型绿地降温增湿效应强弱规律大体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增湿降温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赖巧晖,翁殊斐,胡竞恺,黄敏.广州市6种攀援植物降温增湿效应研究[J].亚热带植物科学.2019
[2].商茹.北京不同结构与林型绿地降温增湿效应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8
[3].宋卓琴,康红梅,牛艳,曹冬梅,张超.太原市主要园林植物春季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效应[J].山西农业科学.2018
[4].梁洁.屋顶绿化的降温增湿效应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7
[5].王小东.绿化树种固碳释氧降温增湿效应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7
[6].佘思玥,魏家星,王楠琪,贺奕尧,姜卫兵.南京市不同纯林群落结构参数与夏季降温增湿效应关系研究[J].广西植物.2018
[7].陈丽文,尹娟.十一种园林植物增湿降温效应研究[J].北方园艺.2016
[8].段淑卉,李湛东,秦仲.乔草型绿地的占地比例与降温增湿效应的研究[C].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6.2016
[9].刘莹莹,肖湘东,过昱辰,王赛,王瑞莹.五种常见群植小乔木对降温增湿效应和PM_(2.5)消减效应的研究[J].北方园艺.2016
[10].徐征宇,孙权乐,张海霞,刘丽,刘菲菲.南京地区轻型屋面立体绿化降温增湿效应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