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胸腔内血容积指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血管外肺水指数,胸腔内血容积指数
胸腔内血容积指数论文文献综述
周小林,陈晓鑫[1](2018)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血管外肺水指数及胸腔内血容积指数检测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血管外肺水指数及胸腔内血容积指数的检测价值。方法选择80例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监测治疗前及治疗后24、48、72 h的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等血气分析指标,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I)、氧合指数(PaO_2/FiO_2)、呼吸频率(RR)等肺水肿常用定量检测指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PaCO_2、EVLWI、ITBI、RR值逐渐降低,随着治疗时间推移,降低趋势越明显;PaO_2、pH、PaO_2/FiO_2值逐渐升高,随着治疗时间推移,增加趋势越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患者的EVLWI值作为因变量,PaO_2、PaCO_2、pH值、ITBI、PaO_2/Fi O2、RR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VLWI与PaCO_2呈正相关(B=0.339,P<0.05),与PaO_2、pH值、PaO_2/FiO_2呈负相关(B=-0.266~-0.474,P<0.05)。结论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血管外肺水指数、胸腔内血容积指数与呼吸功能指标具有相关性,实时监测EVLWI结果,有助于评价患者肺组织损伤程度,指导液体复苏,改善氧合功能,降低病死率。(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张靓靓,王永杰,宋海涛,贡旭楠,邬志强[2](2014)在《血管外肺水指数和胸腔内血容积指数在感染性休克合并ARDS患者液体管理中的指导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在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液体管理中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吉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56例感染性休克合并ARD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EVLWI+ITBVI组30例,以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Pi CCO)技术测定EVLWI和ITBVI,联合CVP指导液体治疗;对照组26例,以中心静脉压(CVP)指导液体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在(EGDT)的达标后,治疗1、3 d的SOFA评分、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最高血清乳酸、呼吸参数(呼气末正压水平、呼吸频率、顺应性、氧合指数)、24 h液体正平衡、血肌酐、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28 d病死率。结果 EVLWI+ITBVI组3 d时SOFA评分、去甲肾上腺素用量、血乳酸、呼吸参数、24 h液体正平衡均较1 d明显下降,而对照组无显着变化;EVLWI+ITBVI组3 d时血肌酐无明显增加,而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EVLWI+ITBVI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和28 d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与单纯CVP指导的液体管理相比,ITBVI+EVLWI可以更精确评估感染性休克合并ARDS患者的容量状态,更合理地指导液体治疗,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降低病死率。(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4年22期)
骆勇,贾文钗,王征,宁辉,张晓燕[3](2013)在《血管外肺水指数和胸腔内血容积指数在严重肺部感染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管理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在严重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管理中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重症医学科(ICU)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06例严重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分为两组。EVLWI+ITBVI组54例,以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PiCCO)技术测定EVLWI和ITBVI指导液体管理;对照组52例,常规以中心静脉压(CVP)指导液体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性治疗(EGDT)的达标时间和达标率,治疗1 d和3 d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去甲肾上腺素用量、血清乳酸、血肌酐,72 h内液体管理数据,机械通气率、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28 d病死率。结果EVLWI+ITBVI组6 h的EGDT达标率比对照组高(75.9%比55.7%,P<0.05),而EGDT达标时间和24 h的EGDT达标率无显着差异(P>0.05)。EVLWI+ITBVI组3 d时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去甲肾上腺素用量、血乳酸较1 d明显下降,而对照组无显着变化;EVLWI+ITBVI组3 d时血肌酐无明显增加,而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EVLWI+ITBVI组0~6 h液体入量和液体平衡量比对照组多,其余时段入量、出量、平衡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LWI+ITBVI组机械通气率、机械通气的时间、住ICU时间和28 d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与传统CVP指导的液体管理相比,ITBVI和EVLWI可以更精确评估和指导严重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液体管理,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降低病死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期刊2013年04期)
李凤仙,刘中杰,徐世元,刘辉,张庆国[4](2012)在《胸腔内血容积指数在老年食管癌根治术目标导向液体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在老年食管癌根治术目标导向液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老年患者18例,年龄65~82岁,ASAⅠ或Ⅱ级,胸腔内操作期间均行单肺通气。容量治疗以维持合适的ITBVI为目标,监测麻醉诱导前(T1)、诱导后(T2)、侧卧位双肺通气20min(T3)、单肺通气20min(T4)、肺复张双肺通气20min(T5)、平卧位双肺通气20min(T6)、气管导管拔除时(T7)的心指数(C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肺血管通透性(PVPI);监测单肺通气开始后15、30、45、60、75和90min时连续心指数(PCCI);记录单肺通气时间及尿量。结果各时点CI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但T7时高于T3~T5时(P<0.01),T6时高于T5时(P<0.01);EVLWI均高于正常参考值,T6、T7时低于T4时(P<0.01)。PVPI及PCCI均在正常范围内,各时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肺通气时间为(267.2±39.3)min;术毕尿量为(500.0±157.2)ml。结论老年患者食管癌根治术中以维持正常ITBVI为目标进行液体治疗,有利于维持心输出量且不增加肺水肿风险。(本文来源于《临床麻醉学杂志》期刊2012年01期)
徐永昊[5](2009)在《胸腔内血容积指数指导的液体管理方案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在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中,组织灌注的不足是最为重要的特点,因此在早期治疗中应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改善组织的灌注。传统上判断血容量的状态,临床医生常选择CVP和PAOP。但这些指标受诸多因素影响,尤其是ICU中严重肺部感染伴感染性休克患者,心肺顺应性的改变和机械通气的使用都会影响CVP和PAOP的测量数据,能否应用这些压力指标真实反映患者的血容量状态,并应用这些指标指导该类患者的液体管理,目前仍存在较大的争议。因此,临床上亟需不断探讨和发展能够更准确评价血容量状态的指标。近年的研究显示经肺热稀释法衍生的容量指标GEDVI和ITBVI比传统的压力指标CVP和PAOP可能更好地反映患者的容量反应性。应用经肺热稀释法衍生的容量指标弥补传统压力指标的不足,指导临床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液体管理,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关注热点。而且鲜有这方面的研究报道。目的:探讨胸腔内血容积指数指导的液体管理方案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研究设计: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2.观察对象:2008年3月至2008年12月我院ICU发生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共纳入31例,分为ITBVI组(接受PiCCO监测,以胸腔内血容积指数作为液体管理的指导指标,16例)和对照组(传统方法组,以CVP为液体管理指导指标,15例)。3.主要观察终点指标:28天病死率、ICU病死率和住院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以及第一次休克逆转成功率。4.治疗效果评价指标:第一天和第叁天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和血管活性药物评分。血流动力学参数(心率、平均动脉压、心脏指数、系统血管阻力)。5.统计72小时内不同时段液体出入量和平衡量。以及72小时内快速补液事件发生次数、使用液体的种类、和每次快速补液事件前30分钟入量。结果1.两组患者28天病死率、ICU病死率和住院病死率对比未发现统计学差异,对APACHEⅡ评分大于20分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显示ITBVI组患者病死率有下降趋势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ITBVI组对于第一次休克的逆转成功率比对照组高(p<0.05),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2.ITBVI组第叁天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和血管活性药物评分比第一天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1),而对照组第一天和第叁天各种评分对比未发现统计学差异。3.两组患者72小时内不同时段液体入量和平衡量无显着差异(p值均大于0.05),ITBVI组48-72小时段出量比对照组高(p<0.01);对APACHEⅡ评分大于20分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显示ITBVI组48-72小时段出量比对照组高(p<0.01),而平衡量比对照组低(p<0.05),0-72小时段平衡量比对照组低(p<0.01)。4.两组患者72小时内不同时段快速补液事件发生次数和液体使用种类无统计学差异。除0-6小时段两组使用胶体的快速补液事件前30分钟入量无统计学差异外,0-6小时内使用晶体的快速补液事件、6-72小时和0-72小时段的快速补液事件中ITBVI组前30分钟入量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1)。结论1.ITBVI指导的液体管理方案能够提高本研究中感染性休克患者第一次休克的逆转成功率,缩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2.以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和血管活性药物评分进行评价显示ITBVI组患者第叁天病情明显较第一天改善。3.ITBVI组患者前叁天的改善可能得益于ITBVI指导的液体管理过程中对血容量状态的准确判断和快速补液事件的质量(适当的输液速度)。(本文来源于《广州医学院》期刊2009-04-01)
胸腔内血容积指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在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液体管理中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吉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56例感染性休克合并ARD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EVLWI+ITBVI组30例,以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Pi CCO)技术测定EVLWI和ITBVI,联合CVP指导液体治疗;对照组26例,以中心静脉压(CVP)指导液体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在(EGDT)的达标后,治疗1、3 d的SOFA评分、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最高血清乳酸、呼吸参数(呼气末正压水平、呼吸频率、顺应性、氧合指数)、24 h液体正平衡、血肌酐、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28 d病死率。结果 EVLWI+ITBVI组3 d时SOFA评分、去甲肾上腺素用量、血乳酸、呼吸参数、24 h液体正平衡均较1 d明显下降,而对照组无显着变化;EVLWI+ITBVI组3 d时血肌酐无明显增加,而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EVLWI+ITBVI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和28 d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与单纯CVP指导的液体管理相比,ITBVI+EVLWI可以更精确评估感染性休克合并ARDS患者的容量状态,更合理地指导液体治疗,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降低病死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胸腔内血容积指数论文参考文献
[1].周小林,陈晓鑫.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血管外肺水指数及胸腔内血容积指数检测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
[2].张靓靓,王永杰,宋海涛,贡旭楠,邬志强.血管外肺水指数和胸腔内血容积指数在感染性休克合并ARDS患者液体管理中的指导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
[3].骆勇,贾文钗,王征,宁辉,张晓燕.血管外肺水指数和胸腔内血容积指数在严重肺部感染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管理中的意义[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3
[4].李凤仙,刘中杰,徐世元,刘辉,张庆国.胸腔内血容积指数在老年食管癌根治术目标导向液体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
[5].徐永昊.胸腔内血容积指数指导的液体管理方案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D].广州医学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