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功能学派翻译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科技翻译,智能机器人,功能目的论
功能学派翻译观论文文献综述
宋梦[1](2018)在《基于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的英汉翻译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翻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各国之间关于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的交流也日益深入,互动频繁。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以科技为重点,人们对科技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这种局面使得科技翻译的重要性大大提升,也出现了对科技翻译各种层面的需求。在科技领域,人工智能机器人是近年来的亮点。大量的工作岗位都需要智能机器人的参与,对智能机器人的研究同样是一项重要课题。本报告选取了叁篇关于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学术论文作为翻译文本,全部来自于Elsevier网站。这叁篇论文分别为《教育机器人》,《基于多传感器模型的仿人智能轮椅机器人在室内环境下的导航及误差分析》以及《椰子树爬采机器人的自主控制与使用》。虽然是叁种不同类型机器人的研究,但是可以让读者对智能领域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本报告运用德国功能主义学派所提出的功能目的论对原文本的翻译进行指导与分析。与传统的“等值观”相比,功能目的论注重的并非是原文与译文的完全对等,而更加强调译文的预期功能与翻译的目的。功能目的论的核心在于叁原则:目的原则,忠实原则和连贯原则。目的原则认为翻译过程由目的决定;忠实原则强调语际连贯,忠实原文;连贯原则侧重于语内连贯和译文的可接受性。本报告由五个章节组成。首先阐述了此次翻译任务的背景与意义。接下来对科技类文本进行了整体介绍以及对选取的叁篇学术论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了保证译文的准确性,译者制定了译前准备,翻译计划和译后校对。本报告分别从目的原则,忠实原则,连贯原则叁个角度指导翻译任务,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词汇和句子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如词义辨析,归化,时态转换等方法。旨在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能够对今后的翻译任务提供指导。同时对其中的成果和不足进行总结,供翻译同行进行讨论和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8-06-30)
周彦[2](2017)在《西方语言学派、阐释学派及功能学派翻译理论中的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50年代西方翻译界出现了语言学转向,在这个转向中,虽然翻译研究凸显出从语言学出发,探讨翻译中语言的对等、语言的阐释或语言的交际效果等,但在这些显性的语言学研究中,文化研究也暗含其中。不管是语言学派还是文化学派,翻译研究中的文化因素都是不可规避的重要元素。(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7年23期)
崔小清[3](2016)在《功能学派翻译理论教学研究——评《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各种不同文化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语言翻译是十分重要的,我国曾经诞生了不少优秀的翻译家,不管是中国古代的佛经翻译,还是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都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我国的翻译事业再次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翻译作为一门技能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和掌握,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翻译理论教学的研究,人们却知之甚少。由刘宓庆着作的《翻译教学:实务与(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期刊2016年09期)
Zhuang,Li[4](2015)在《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指导下科技文本中译英典型问题分析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科学技术竞争激烈,催生了频繁的科学技术交流。科学技术文本的翻译因此显得更加重要。但是目前,对科技文本翻译的研究多流于表面,一些研究仍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本实践报告基于笔者的科技翻译实践,以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为指导,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提出科技翻译领域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本翻译实践报告以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为指导。德国功能学派的核心理论为“目的论”。该理论注重翻译目的及文本功能,以一种全新的视角,从宏观上将翻译定义为人的行为活动,强调其目的性,而不是传统语言学翻译理论所追求的简单的“文本对等”。它从译入语的视角重新诠释翻译,把翻译从原语的奴役中解放出来。德国功能学派目的论强调翻译叁原则:目的原则、忠实原则、连贯原则,叁者缺一不可。本翻译实践报告基于笔者承接的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教材《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中译英项目。该教材是国家“十二五”图书出版计划教材,其目标读者为高等学校软件专业本科生。笔者将自己在此次翻译实践中遇到的主要翻译问题归纳为:专业词汇翻译;长难句翻译;图表类文字说明翻译;公式类文字说明翻译。本报告在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指导下,以是否遵守目的原则、忠实原则、连贯原则为翻译标准,对以上四类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5-06-01)
李雨蒙[5](2015)在《新闻类稿件的翻译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不断加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使得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不仅让中国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使得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中国国内每天发生的事件。另一方面,中国国民也十分关注外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在这样一个信息相互流通的渠道里,新闻传播无疑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桥梁作用。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报纸是指报道政治、经济、事件、地区信息等的重要媒介之一,而刊载于报纸上的新闻类稿件则是报纸的最重要的组成内容。笔者于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在日本经济新闻的中文版——日经中文网从事新闻稿件的翻译工作实践。笔者的主要工作内容即是对来自日本发行的各类日经报纸,包括早报、晚报和MJ等纸质媒体上刊载的新闻稿件进行日译中的翻译处理,之后将其发布到日经中文网的主页上。借此翻译实践的工作机会,笔者确立了新闻稿件翻译策略的研究课题。在近一年的翻译实践期间,笔者累计翻译了10万5959字(译文)的新闻稿件。在这个翻译的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目前国内的日语新闻稿件翻译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主要问题有,第一,原文与译文的信息不对等;第二,多按日语构造完全直译,不符合中文习惯;第叁,翻译过程中不考虑新闻稿件的特点和新闻稿件传播目的。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之一是目前还较少有对新闻类稿件翻译可以进行指导的相关理论研究。20世纪70年代,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在德国出现。这一理论将翻译研究从“等值”概念中解放,强调重视翻译的目的和功能性,极大的推动了翻译实践及其理论研究的发展。笔者以功能学派理论中的文本类型理论、翻译行为理论为依据,对新闻稿件的翻译策略进行了研究与考察。基于自身的翻译经验,笔者首先将新闻稿件按照稿件的长短、目的、核心内容和领域分为以下四类:第一,速报类;第二,产业社会类(包括企业与市场类、社会类、新产品类);第叁,述评类;第四,调查类(包括数据类、数据加分析类)。在以上分类基础上,笔者参考藤涛文子提出的异文化翻译策略中的a直译、b音译、c同化、d省略、e加译、f解说、g重组等七种翻译策略,逐一对上述四类新闻类稿件翻译中的常用翻译策略进行了调查与数据统计。统计结果表明,各类新闻类稿件最常用的翻译策略如下。速报类翻译中最常用的策略是a直译;在产业社会类稿件翻译中最常用a直译、c同化、d省略、g重组;述评类稿件翻译中最常用的策略是a直译、c同化、g重组;而调查类稿件翻译中,最常用的策略是a直译、g重组。除此之外,七类策略中剩下的b音译、f解说等策略没有在新闻稿件翻译中太多出现,可谓新闻翻译策略运用上的次要策略。在以上调查数据基础上,笔者以日本经济新闻的数据为例,按照所提出的翻译策略的顺序,对翻译数据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试图在分析基础上总结出可以参考借鉴的新闻稿件日汉翻译策略。(本文来源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期刊2015-05-25)
马海侠[6](2013)在《浅析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的实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功能学派翻译理论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影响深远,而又有明显的局限性和不足。对该理论的研究应着眼于它的实用性、借鉴其他学派理论,并渗透到别的领域与学科、拓宽翻译研究的领域并推动翻译研究的发展,以实现真正的翻译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校外教育》期刊2013年30期)
付仙梅,付莹喆[7](2013)在《交际理论对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70年代,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将交际理论引入翻译学,重视翻译的交际功能,将翻译从关注源语文本的意义转向关注目标语文本读者的接受功能。言语交际理论对凯瑟琳娜·赖斯,跨文化交际理论对汉斯·弗米尔,社会交际理论对克里斯蒂安·诺德等翻译理论的演变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来源于《外国语文》期刊2013年04期)
郝伟[8](2013)在《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在合同翻译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外经济贸易活动越来越频繁,经贸合同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把英语经贸合同准确通顺的翻译成汉语,使合同当事人都能像理解母语一样理解合同内容,保证合同各方当事人的利益,就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要想高质量的完成经贸合同的翻译工作,充分的外经贸知识是必要的储备,而对经贸合同特点的掌握和翻译方法的恰当使用,是从语言上完成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信息转换的和谐统一。本论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翻译材料是一篇英文分销协议,属于法律文本。译者采用了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连贯性原则和忠实原则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翻译前,译者做了相应准备,对该文本做了文本分析,确定了参与翻译过程的重要参与者,分析了文本功能,确定了翻译要求和翻译目的,由此确定了翻译策略,有助于在翻译过程中选择相应的翻译方法,完成文本功能,达到翻译目的。本论文中从原材料中选取了部分例句加以分析,重现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翻译思路,包括如何选词、如何成句。论文中简要介绍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理论的发展史;并解释了为何译者在翻译合同的过程中采用功能学派的翻译理论而不采用奈达的理论。另对翻译过程做了分析:介绍了翻译前译者做的准备工作,译者对原文本功能做了分析,发现目标文本的用途,即翻译文本的目的,从而依据文本用途和翻译目的确定了翻译策略;对翻译过程的参与者和合同的文本特点进行分析。通过上述准备工作,译者可以初步确定翻译采用的策略。论文中列举了一些例子,列出原文和译文,并对二者做了分析,再现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翻译思路,如何选择中文表达,采取何种句子结构,怎样清楚明白的表明句子内和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期刊2013-05-01)
王婷婷[9](2011)在《从功能学派翻译理论角度看《道德经》英译本的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着作,为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该书虽仅五千余言,却文约义丰,涵盖天地,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着作。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继《圣经》后被译成外国文字次数最多的文化名着。早在16世纪就传入欧洲,为西方学者、民众所关注和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往《道德经》英译本研究大多关注译文与原作的准确贴合性,常做一些逐字逐句的优劣比较。而本文试图从功能学派翻译理论角度出发,探究造成《道德经》英译本多样性的深层原因。《道德经》英译本译者来自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译文抱有各自的预期功能,因此所产出的译本也是形形色色。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突破了传统的翻译“等值观”,提出翻译的过程由翻译的目的决定,译文在译语环境中的预期功能决定了翻译的方法。而受到各自交际环境的影响,译文功能与原文功能可能相似或保持一致,也可能完全不同。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很好地对《道德经》英译本的多样性做出了解释。鉴于评价译文质量的标准应为其对翻译目的的“适宜性”,即是否有助于在译语环境中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而且赋予译文的预期功能随时代和社会变迁而不断改变,因此最佳译文不可能只唯有一篇而已,《道德经》英译本的多样性也必将延续下去,从而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更丰富的研究材料和更有利的传播环境。(本文来源于《外交学院》期刊2011-05-01)
曾霞[10](2010)在《翻译中的操纵行为——功能学派与文化学派翻译理论共同之处》一文中研究指出功能学派翻译理论与文化学派翻译理论是西方翻译学的两大分支,国内不少学者对它们都有深入的研究,但目前为止,很少有人对二者做比较研究。试分别梳理两大流派的理论主张,详尽探讨二者的共同之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文本的介入、操控。(本文来源于《鸡西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功能学派翻译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50年代西方翻译界出现了语言学转向,在这个转向中,虽然翻译研究凸显出从语言学出发,探讨翻译中语言的对等、语言的阐释或语言的交际效果等,但在这些显性的语言学研究中,文化研究也暗含其中。不管是语言学派还是文化学派,翻译研究中的文化因素都是不可规避的重要元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功能学派翻译观论文参考文献
[1].宋梦.基于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的英汉翻译报告[D].西安理工大学.2018
[2].周彦.西方语言学派、阐释学派及功能学派翻译理论中的文化研究[J].海外英语.2017
[3].崔小清.功能学派翻译理论教学研究——评《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J].中国教育学刊.2016
[4].Zhuang,Li.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指导下科技文本中译英典型问题分析报告[D].北京理工大学.2015
[5].李雨蒙.新闻类稿件的翻译策略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5
[6].马海侠.浅析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的实用性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
[7].付仙梅,付莹喆.交际理论对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的影响[J].外国语文.2013
[8].郝伟.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在合同翻译中的应用[D].烟台大学.2013
[9].王婷婷.从功能学派翻译理论角度看《道德经》英译本的多样性[D].外交学院.2011
[10].曾霞.翻译中的操纵行为——功能学派与文化学派翻译理论共同之处[J].鸡西大学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