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血红素辅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肌红蛋白,血红素辅基,稳定性
血红素辅基论文文献综述
刘越,孙冲,李鹏鹏,张新笑,徐为民[1](2018)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不同理化因素对血红素辅基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拟通过高效液相色谱研究时间、温度、pH值、氯化钠和次氯酸钠对肌红蛋白血红素辅基稳定性的影响。设肌红蛋白在4℃下放置的时间为0、1、3、5、7 d;处理温度依次为4、20、30、40、50℃;缓冲液pH值依次为3、5、7、9、11;氯化钠质量分数依次为1%、2%、3%、4%、5%;次氯酸钠处理时间依次为1、2、3、4、5、6 h。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血红素辅基损失逐渐增大;温度和盐度对血红素辅基结构稳定性的影响不是很明显;血红素辅基在偏碱性环境下较稳定,而在酸性环境中血红素辅基损失速率明显提高;次氯酸钠会破坏血红素辅基的稳定性,并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这种作用逐渐增强。(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6期)
刘金花,高洁,佟静媛,李亚朴,石莉红[2](2017)在《血红素是红细胞中必要辅基及关键调控者》一文中研究指出血红素不但能作为血红素蛋白的重要辅基参与细胞电子传递、送氧、酶作用等重要生理活动,而且是红细胞稳态及分化的关键调控者.本综述主要从3个方面小结了红细胞中血红素的研究进展.首先,在血红素生物合成方面,介绍了血红素生物合成过程、其起始及中间产物的跨膜运输及调控机制的研究现状.其次,重点阐述了血红素作为红细胞稳态及分化的调控者对红系特异基因的转录调控、mRNA稳定性及翻译、蛋白稳定性、miRNA加工合成等过程的调控机制.最后,简单总结了血红素的合成异常导致的疾病及可能的治疗策略.总之,红细胞稳态的维持需要协调平衡血红素合成,蛋白(尤其是珠蛋白)产生以及铁代谢等生物过程,对它们调控关系的阐明有助于深入了解红细胞分化的调控机制,同时也对红细胞相关疾病的研究及治疗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期刊2017年12期)
刘越,孙冲,李鹏鹏,张新笑,徐为民[3](2017)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内源性物质对血红素辅基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肉品中内源性物质(乳酸、金属离子和脂肪酸)对肌红蛋白血红素辅基的影响。乳酸处理时间分别为1 h、2 h、3 h、4 h、5 h、6 h,金属离子(CuCl_2、FeCl_2、MgCl_2、MnSO_4)设7个浓度梯度,依次为0μmol/L、10μmol/L、20μmol/L、40μmol/L、60μmol/L、80μmol/L、100μmol/L,脂肪酸则选择肉品中常见的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和肉豆蔻酸。液相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乳酸作用时间的延长,其对肌红蛋白血红素辅基的破坏作用逐渐增强。随着金属离子浓度的不断增大,血红素辅基的稳定性表现不一,其中Cu~(2+)会降低其稳定性,Fe~(2+)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其稳定性,而Mg~(2+)和Mn~(2+)对其作用不明显。脂肪酸会加快肌红蛋白血红素的降解,其中不饱和度高的脂肪酸造成肌红蛋白血红素的损失更大。(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刘荣生[4](2008)在《血红素辅基对肌红蛋白局部构象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热力学及酶解反应动力学的方法,主要研究了在25、31、37、43、49℃5个温度条件下血红素辅基对肌红蛋白局部构象稳定性的贡献。结果如下:1.在10-120℃内,Mb的DSC谱只有一个相转变峰(Tm=73℃),而apoMb的DSC谱有两个相转变峰(Tm1=61℃,Tm2=83℃)。2. Mb、apoMb的CD谱呈现规律性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Mb的208nm及222nm的园二信号强度以直线规律下降,而apoMb的208nm及222nm的园二信号强度在随温度升高而递减过程中于37℃附近存在拐点。3.荧光实验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Mb的ThT荧光强度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apoMb的ThT荧光强度逐渐增加,但apoMb在上述实验条件下引发的ThT荧光增加量远小于在65℃下引发的ThT荧光增加量。4.随着温度的升高,在5个温度下,Mb、apoMb的酶反应动力学曲线均为直线规律。apoMb的反应速率明显快于Mb。这种速率上的差别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步减小,拐点存在于37℃附近。Heme稳定了A螺旋的构象,抑制A螺旋被切割。上述结果,为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Heme与珠蛋白其他局部构象相互作用的机制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8-05-21)
周振[5](2007)在《血红素辅基对肌红蛋白构象影响的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就heme对珠蛋白结构的构象稳定性贡献进行时间依赖的定性研究,以ATR-FTIR、CD和ThT荧光作为研究手段,获得了Mb、apoMb分别在25,65,85℃时120min内的淀粉样化进程的时间依赖谱。实验表明:25℃时,Mb及apoMb的珠蛋白部分均不能形成淀粉样沉淀;65℃时,Mb的珠蛋白部分未能形成明显的淀粉样沉淀,而apoMb的珠蛋白迅速自发形成淀粉样沉淀,这说明在此温度下heme的存在有效的阻止了蛋白质的去折迭及淀粉样化进程;85℃时,Mb及apoMb的珠蛋白均迅速自发形成大量的热变性聚集体样沉淀,但是Mb及apoMb的珠蛋白均可形成少量的淀粉样沉淀。本研究表明heme具有温度依赖的稳定珠蛋白自身结构的能力,即,它可以通过与蛋白基质的某些作用方式(例如:配位键、离子键、疏水相互作用、π-π相互作用等),稳定珠蛋白的构象抑制其自发的部分去折迭的能力(domain swapping),进而抑制蛋白因部分去折迭而产生的淀粉样化进程。(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7-05-01)
血红素辅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血红素不但能作为血红素蛋白的重要辅基参与细胞电子传递、送氧、酶作用等重要生理活动,而且是红细胞稳态及分化的关键调控者.本综述主要从3个方面小结了红细胞中血红素的研究进展.首先,在血红素生物合成方面,介绍了血红素生物合成过程、其起始及中间产物的跨膜运输及调控机制的研究现状.其次,重点阐述了血红素作为红细胞稳态及分化的调控者对红系特异基因的转录调控、mRNA稳定性及翻译、蛋白稳定性、miRNA加工合成等过程的调控机制.最后,简单总结了血红素的合成异常导致的疾病及可能的治疗策略.总之,红细胞稳态的维持需要协调平衡血红素合成,蛋白(尤其是珠蛋白)产生以及铁代谢等生物过程,对它们调控关系的阐明有助于深入了解红细胞分化的调控机制,同时也对红细胞相关疾病的研究及治疗有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红素辅基论文参考文献
[1].刘越,孙冲,李鹏鹏,张新笑,徐为民.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不同理化因素对血红素辅基稳定性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8
[2].刘金花,高洁,佟静媛,李亚朴,石莉红.血红素是红细胞中必要辅基及关键调控者[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7
[3].刘越,孙冲,李鹏鹏,张新笑,徐为民.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内源性物质对血红素辅基稳定性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17
[4].刘荣生.血红素辅基对肌红蛋白局部构象影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
[5].周振.血红素辅基对肌红蛋白构象影响的光谱研究[D].吉林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