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神话论文-阿斯儒,雅茹

变形神话论文-阿斯儒,雅茹

导读:本文包含了变形神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萨满教,变形神话,生命观

变形神话论文文献综述

阿斯儒,雅茹[1](2019)在《蒙古族萨满教变形神话之生命观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蒙古族萨满教神话是蒙古族神话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而变形又是萨满教神话中的核心问题。蒙古族萨满教变形神话对生命问题的揭示都是从人与自然之关系的角度出发,将人类的生成、存在、发展都归因于自然的力量,并在此之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命意识,其鲜明的"为人"色彩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它不仅属于过去的历史时期,今天也仍然是在蒙古族民间口耳相传的活形态文学。(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赵希,田梦源[2](2018)在《古代动物变形神话的观念起源——中国广义神话兽类“跨界流动”研究(一)》一文中研究指出变形,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基本情节之一,人、动物、植物或其他事物的种种变形构成了神话中的重要一类——变形神话。而动物作为神话故事中最常出现的角色,其在文本中的形象与位置折射着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认识。本研究在中国古代变形神话研究的基础上,以神话原型批评为主要方式,取材中国上古神话与其辐射的后世广义神话,结合文艺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探究动物变形情节的发生机制、结构规律,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内涵及其反映的民众生命意识与时代集体心理,以期实现文学的文化观照与人文关怀最终目的。(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8年35期)

赵希,田梦源[3](2018)在《动物变形神话原型的继承与发展——中国广义神话兽类“跨界流动”研究(二)》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文明的发展与文学模式的演变,建立在原始思维基础之上的原始神话走向终结,然而变形这一原始神话中的重要情节却并未消亡。由下表可以看出,动物变形的神话情节不仅在历代文学样式中得以继承,而且得到了发展,在时代思潮、民间信仰、主观创作等因素的参与之下呈现出更加复杂的情节模式与更加丰富的内在意涵。原始神话中的动物变形情节对后世的民间传说和文人创(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8年35期)

田梦源,赵希[4](2018)在《变形神话人兽互动模式演变——中国广义神话兽类“跨界流动”研究(叁)》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人兽互动模式动物变形实质上是人类用另一种生命承载自我灵魂的表现,人类对跨界的书写是人类进行的自我观照与自我描写的一种方式。与先秦时期相比,后世文本中的人形兽类形象不断转变,他们从叙述性的、无形象的符号变为形象丰富的个体和群体。魏晋时期,兽类形象开始降格,并带有淫邪、残暴、脱离社会秩序的人性特点,同时人类对其态度转入畏惧(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8年35期)

田梦源,赵希[5](2018)在《变形神话人兽婚恋故事类型探析——中国广义神话兽类“跨界流动”研究(四)》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动物变形神话中,婚恋型文本出现的时间早,历史跨度大,所占比重大。在本文所整理先秦后的15个朝代的252则动物变形文本中,有明确主题类型的文本材料为123则,涉及婚恋主题的文本有63则之多。部分朝代此类型文本的数量和体量甚至超过了其他类型文本之和。下文将从身份、子嗣与结局叁方面阐释婚恋型文本(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8年35期)

赵悦,孙惠欣[6](2017)在《《山海经》中的死亡变形神话类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山海经》是神话文学中的瑰宝,其中有一类突出的神话类型——死亡变形神话,这类神话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已经存在了突破既定生命状态的意识。根据变形神话的演变规律可以将其分为图腾型变形、类比想象型变形、情感型变形以及接触型变形。通过对《山海经》中死亡变形神话的分类研究,能够直观的反映出原始先民在自然环境中所认识到的较为完整的生命观和初步形成的社会意识。(本文来源于《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臧婧[7](2016)在《台湾原住民“人类变形”神话的对外传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分析台湾原住民“人类变形”神话在世界各大洲的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传播载体、传播原因以及传播影响等,完整再现台湾原住民“人类变形”神话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过程,并据此为神话的现代传播提出合理建议。本文搜集了尽可能详尽的台湾原住民“人类变形”神话记载为研究文本,以传受双方文化影响的深浅程度为分类标准,依据相关理论,将台湾原住民“人类变形”神话的对外传播分为“介入式”、“融入式”和“超越式”叁个阶段。在每一个传播阶段的论述过程中,都将从传播地域、传播过程、传播原因、传播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力求全面地解析台湾原住民神话对外传播的路径。在研究过程中,本文规避了意识形态、思想政策等因素,主要从传播学角度进行切入,探讨了台湾原住民“人类变形”神话在世界主要地域的传播及发展状况,以及受传地民族文化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变化,并对原住民神话在当代传播的路径建构提出了建议。旨在壮大神话传播产业,更好地继承和弘扬华夏文化。(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6-04-01)

安奇贤[8](2014)在《野性思维激荡中的生命演绎——《山海经》变形神话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山海经》是中国古神话的集结地,其中的变形神话异彩纷呈。这些变形神话是先民们野性思维的产物,他们一方面对自然感到生疏,另一方面又十分眷恋土地,而又想打破自身的阈限,于是通过神话这种载体进行了一次文学上的尝试。其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并直接催生了死而复生的创作母题,形成了志怪神魔文学世界的渊薮。(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顾玲玲[9](2012)在《中国变形神话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变形神话,顾名思义,变形神话就是那些讲述人或各种动、植物以及无生物的形体发生变化的神话。在原始人的观念中,人和万物都是茫茫世界中的一分子,他们的区别只是在于形体的不同。人和万物的生命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所经历的过程也是一致的。通过种种方式,人可以转化为万物,万物也可以转化为人,人和万物是相通的。在原始人那里,变形神话表达了他们对死亡的反抗,对生命长存的追求,以及他们对宗教信仰的执着。到了后世的文学创作中,变形中体现出来的宗教信仰趋于淡化,审美功能趋于强化,由叙述的艺术转化为象征的艺术,由巫术的艺术升华为艺术的艺术,荒诞的外衣下已经包裹着理性的精神。对变形神话进行深入地探究,其意义不仅仅是在于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学习到古人对自然的尊重,对生命的珍视,对理想的执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感受到蕴含在其中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魅力。本论文通过对大量有关变形神话的资料进行的搜集,将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归类,并运用了民俗学、哲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对变形神话进行了深入的解读。第一章阐述了变形神话的概念及类型。根据变形神话在人类思维发展的不同阶段,将其分为泛灵信仰和泛生信仰的变形神话、图腾信仰的变形神话和解释万物起源的变形神话,对变形神话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第二章分析了变形神话的文化意蕴。分别从哲学、宗教、伦理叁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变形神话的哲学意蕴表现在生命是可以转化的、生命是可以延续的和生命是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叁个方面;变形神话的宗教意蕴表现在生命不死的观念和蕴含着原始宗教和巫术的文化因子上;变形神话的伦理意蕴表现在社会道德感、权威的不可侵犯性和种族群体意识上。第叁章分析了变形神话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变形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超现实、理想化的艺术手法和内在精神的影响上面。(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期刊2012-04-01)

王燕[10](2010)在《《山海经》中变形神话蕴含的生命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山海经》是中国流传久远的古书,其中记载了大量的原始神话,在洪荒时代,神话被视为客观真实与信念的记录,呈现了初民对世界宇宙的认识观。这些神话中大量的变形神话不仅异彩纷呈,令人目眩,而且突出的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于生命这一永恒命题的最初意识,展现了他们瑰丽多彩的生命观。(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0年15期)

变形神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变形,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基本情节之一,人、动物、植物或其他事物的种种变形构成了神话中的重要一类——变形神话。而动物作为神话故事中最常出现的角色,其在文本中的形象与位置折射着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认识。本研究在中国古代变形神话研究的基础上,以神话原型批评为主要方式,取材中国上古神话与其辐射的后世广义神话,结合文艺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探究动物变形情节的发生机制、结构规律,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内涵及其反映的民众生命意识与时代集体心理,以期实现文学的文化观照与人文关怀最终目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形神话论文参考文献

[1].阿斯儒,雅茹.蒙古族萨满教变形神话之生命观探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赵希,田梦源.古代动物变形神话的观念起源——中国广义神话兽类“跨界流动”研究(一)[J].名作欣赏.2018

[3].赵希,田梦源.动物变形神话原型的继承与发展——中国广义神话兽类“跨界流动”研究(二)[J].名作欣赏.2018

[4].田梦源,赵希.变形神话人兽互动模式演变——中国广义神话兽类“跨界流动”研究(叁)[J].名作欣赏.2018

[5].田梦源,赵希.变形神话人兽婚恋故事类型探析——中国广义神话兽类“跨界流动”研究(四)[J].名作欣赏.2018

[6].赵悦,孙惠欣.《山海经》中的死亡变形神话类型[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7].臧婧.台湾原住民“人类变形”神话的对外传播研究[D].苏州大学.2016

[8].安奇贤.野性思维激荡中的生命演绎——《山海经》变形神话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

[9].顾玲玲.中国变形神话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

[10].王燕.《山海经》中变形神话蕴含的生命观[J].电影评介.2010

标签:;  ;  ;  

变形神话论文-阿斯儒,雅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