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定康徐维明李娜
(天长市人民医院感染科239300)
【摘要】目的探讨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的效果。方法回顾了2012年1月-2014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本组研究对象,对照组60例单用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应用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热退、疱疹结痂及消退、口腔溃疡愈合及自主进食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效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不良反应少。结论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能够快速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安全性高。
【关键词】喜炎平利巴韦林手足口病
【中图分类号】R7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9-0062-02
手足口病是全球流行的疾病,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发病人群以儿童最为常见,其临床诊断标准参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1],临床症状主要有手足口部和臀部皮疹和疱疹、发热,少数患儿可出现脑炎、脑水肿、急性弛缓性麻痹、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病情发展迅速,严重时可以导致患儿死亡。手足口病全年均可发病,夏秋季节高发,其中大多数是普通病例,及时干预治疗,及时识别重症病例是手足口病的防治重点。本文以2012年1月-2014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本组研究对象,探讨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本组研究对象,对照组60例单用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应用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对照组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1-6岁,平均(2.4±0.4)岁。观察组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0-6岁,平均(2.3±0.6)岁。所有患儿均为急性起病,均有发热,有手、足、口、臀部皮疹、口腔溃疡、部分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症状。两组在年龄、性别、发热和皮疹等症状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基线特征(n,x-±s)
组别性别
(男/女)年龄
(岁)发热(例)手足、臀皮疹
(例)口溃疡
(例)
对照组(n=60)39/212.4±0.4606060
观察组(n=60)37/232.3±0.6606060
P>0.05>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应用利巴韦林注射液10-15mg/(kg/d),加入5%葡萄糖100-200ml,静脉滴注,1次/d,疗程5-7d。观察组应用利巴韦林注射液静脉滴注外,加用喜炎平注射液5mg/(kg/d),对于合并有上呼吸道感染等细菌感染的患儿加用抗生素治疗,出现持续高热、神经系统症状、呼吸异常增快、循环功能障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血糖升高的患儿,按重症手足口病标准处理[2]。
1.3评定标准
分别统计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热退时间、症状好转时间、皮疹吸收时间、口腔溃疡好转及自主进食时间,并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疗效评价标准[3]:
(1)显效:治疗后48h内体温恢复正常,皮疹较前明显消退、吸收,口腔溃疡好转可以自主进食,没有新发皮疹与其他并发症出现;
(2)有效:治疗后48-96h内,体温基本稳定,皮疹消退、吸收,但口腔溃疡未完全愈合或仍然有新发皮疹散发,无其他并发症;
(3)无效:治疗后96h后仍然高热,口腔溃疡未改善、皮疹不消退,并新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循环系统障碍等重症表现。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
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见表2。表2两组的体温、皮疹吸收、口腔溃疡恢复能进食时间比较(x-±s,h)
组别退热时间皮疹吸收口腔溃疡恢复自主进食
对照组(n=60)53.2±5.5121.2±6.593.6±5.4
观察组(n=60)32.3±5.290.7±6.650.8±5.1
P<0.05<0.05<0.05
2.2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51例、有效8例、无效1例,显效率为85%,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均未出现与药物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见表3。
表3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组别显效有效显效率(%)
观察组(n=60)51885.0
对照组(n=60)312051.66
P<0.05<0.05
2.3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组中,有一例有腹部皮疹,发生率为1.6%,停药后,并给予抗过敏处理后,迅速恢复。对照组中,未发现不良反应。
3.讨论
手足口病是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容易在儿童间传播。手足口病从传统中医角度来讲属“温病,时疫”范畴,因时行疫毒,湿热邪毒上攻于口为口疮,流散于四肢为疱疹,故治疗以解毒为主,兼顾清热、利湿,在手足口病的治疗上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2][4]。
利巴韦林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广谱抗病毒药物,具有抵抗RNA与DAN病毒等多种病毒的作用,破坏病毒RNA和蛋白质的合成[5],阻断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喜炎平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穿心莲内酯总磺化物,其在血液中的药物浓度非常高,而且对于病毒细胞具有很好的穿透力,能够迅速占据病毒复制的位点,阻止蛋白质对DNAD片段的包裹,抑制病毒复制,达到控制及消灭病毒的目的。朱庆龄等通过meta评价分析报道喜炎平治疗手足口病,疗效优于利巴韦林[7],利巴韦林与喜炎平注射液两者的合用可增强抗病毒疗效,促进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恢复。
本研究显示,喜炎平注射液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治疗手足口病患儿在退热时间、皮疹吸收时间、口腔溃疡及恢复能进食时间均短于单用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组,并且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能明显改善患儿的症状,缩短病程,促进患儿早日康复,不良反应也较少,本组中仅有一例出现腹部皮疹,发生率1.6%,低于王燕萍等报道喜炎平不良反应2.02%的发生率[8],皮疹在停药对症处理后,迅速消退。患者临床应用安全有效,疗效肯定,使用方便,与吴青云等[4]分析回顾一致,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年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08,2(3):210-2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J].国际呼吸杂志,2010,30(24):1473-1475.
[3]苏聪娟,马国静,白亚灵,利巴韦林药理毒理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药,2011,24(3):446-447.
[4]吴青云,宣相云,应用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的回顾性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1):64-65.
[5]王伟,董国力.喜炎平注射液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8):87-88.
[6]王潞,赵峰,许卉,等,喜炎平注射液对巨噬细胞分泌炎性因子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8,24(1):36-38.
[7]朱庆龄.杨声坪.刘倩等,喜炎平对比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的meta评价[J].临床儿科杂志,2013,31(11):1086-.1089.
[8]王燕萍,焦凯,何忠芳等,喜炎平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的系统评价[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24):236-239.
[5]王伟,董国力.喜炎平注射液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8):87-88.
[6]王潞,赵峰,许卉,等,喜炎平注射液对巨噬细胞分泌炎性因子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8,24(1):36-38.
[7]朱庆龄.杨声坪.刘倩等,喜炎平对比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的meta评价[J].临床儿科杂志,2013,31(11):1086-1089.
[8]王燕萍,焦凯,何忠芳等,喜炎平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的系统评价[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24):236-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