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复合微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硅碳微球,锂碳复合材料,金属锂,锂电池
纳米复合微球论文文献综述
郭峰,陈鹏,康拓,王亚龙,刘承浩[1](2019)在《担载纳米硅的锂-碳复合微球作为锂二次电池负极》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锂由于其极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mAh·g~(-1),2061mAh·cm~(-3))和低的还原电势(相对于标准氢电极(SHE)为-3.04 V)等特点,成为了高能量密度锂电池负极材料的极佳选择之一。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科研工作者便开始了金属锂负极的研究,然而,由于金属锂与电解液反应严重,镀锂过程体积膨胀大,且在循环中易生成枝晶,以金属锂为负极的电池循环稳定性差,而且容易短路从而带来安全隐患。因此金属锂做为锂电池负极的商业化推广最终没有成功。在本工作中,我们在前期设计的锂-碳纳米管复合微球(Li-CNT)中引入了纳米硅颗粒制备了硅颗粒担载的锂-碳复合球(LiCNT-Si)。实验发现,纳米硅颗粒的加入不仅提高了锂-碳复合微球的载锂量(10%(质量百分含量)的硅添加量使得比容量从2000 mAh·g~(-1)提高到2600 mAh·g~(-1)),降低了锂的沉积/溶解过电势,有利于引导锂离子回到复合微球内部沉积,大大提高了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同时,担载了纳米硅颗粒的锂-碳复合球也继承了锂-碳复合微球循环过程中体积膨胀小,不长枝晶的优点。而且添加的纳米硅颗粒还填充了Li-CNT微球中的孔隙,减少了电解液渗入复合微球内部腐蚀里面的金属锂,进一步提高了材料的库仑效率。以添加10%硅的锂碳复合材料作为负极,与商用磷酸铁锂正极组成全电池,在常规酯类电解液中1C (0.7 mA·cm~(-2))条件下能稳定循环900圈以上,库仑效率为96.7%,大大高于同样条件下测得的Li-CNT复合材料(90.1%)和金属锂片(79.3%)的库仑效率。因此,这种通过简单的熔融浸渍法即可制备的,具有高的比容量和长的循环稳定性的锂硅-碳复合材料具有较大的潜能成为高能量密度电池的负极材料,尤其适用于锂硫、锂氧这种正极不含锂源的电池体系。(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王荣,曾丹林,王园园,杨媛媛,覃荣华[2](2019)在《纳米银粒子/磺化聚苯乙烯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磺化聚苯乙烯微球(SPS)为载体,通过在其表面负载纳米银粒子的方法,合成了纳米银粒子/磺化聚苯乙烯(Ag/SPS)复合微球,并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RD光谱、热重等方法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8 h时,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Ag/SPS复合微球,单分散性较好,纳米银粒子包覆均匀。通过催化还原亚甲基蓝的实验发现,在一定范围内,催化反应速率随着复合微球纳米粒子的含量增加而升高;重复利用实验结果证明该复合微球有较高的重复利用性。(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9年11期)
马清海,崔放,刘沐斐,徐林煦,张佳佳[3](2019)在《Pd/PdO纳米复合微球的合成及催化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甲基丙烯酸锌加速还原氯化钯(Pd Cl_2)溶液中的钯离子(Pd~(2+))为钯(Pd)纳米微球,进而用得到的钯纳米微球直接制备钯/氧化钯(Pd/PdO)纳米复合微球.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XRD)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等方法对Pd/PdO纳米复合微球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纳米复合微球为表面粗糙、大小均一的纳米微球.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等方法考察了Pd/PdO纳米复合微球在对硝基苯酚(4-NTP)还原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发现其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和循环稳定性.(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程飞,毛辉麾,任颖瑜,雷冲,王倩倩[4](2019)在《磁性层次复合碳质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通过溶剂热合成法制备了新型磁性层次复合碳质纳米微球材料,通过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表征了其表面形貌、颗粒大小和微观结构。利用N_2吸附-脱附仪表征了其孔道结构,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仪表征了微球表面的官能团,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仪表征了其元素含量。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磁性碳质纳米材料具有层次复合结构特点,表面有大量的羧基官能团并成功负载纳米金属Zn~(2+)。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磁性层次复合碳质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催化降解有机物的性能,并具有良好的磁分离和重复利用性能。(本文来源于《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郭圆圆,季金苟,田浈桢,朱琴,王丹[5](2019)在《纳米缺钙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微球的原位均匀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纳米缺钙羟基磷灰石/壳聚糖(nCDHA/CS)复合微球中,nCDHA在微球中分布不均和含量不足的问题,在油包水(W/O)体系中,运用均匀沉淀法原位制备了nCDHA/CS复合微球。利用扫描电镜(SEM)、粒度分析仪、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TG)、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对复合微球的理化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所制得的nCDHA/CS复合微球中,nCDHA均匀分布于复合微球中,其含量高达43%;复合微球粒径分布较窄,球形度良好,分散性指数(PDI)为0.291,平均粒径18.6μm。仿生矿化结果显示,复合微球表面矿化是从nCDHA生成nHA的过程,仿生矿化14 d后,微球表面形成大量均匀的片状类骨磷灰石,表明该复合微球具有较好的生物学性能,对骨组织再生修复具有较大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9年07期)
[6](2019)在《聚乙烯-羟基磷灰石微米纳米多级结构复合微球材料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乙烯-羟基磷灰石微米纳米多级结构复合微球材料及应用。将聚乙烯微球浸入硝酸钙与磷酸二氢铵混合液中,调节pH值至8~10,于40~70℃恒温水浴下搅拌反应1~5 d,收集微球,洗涤,干燥,获得表面包被羟基磷灰石纳米结构的聚乙烯复合微球。该微球结构稳定、尺寸均一、直径为(本文来源于《合成树脂及塑料》期刊2019年04期)
王世成,王宏超,谢泓辉,李奕奕,许一婷[7](2019)在《表面负载聚苯胺纳米线聚合物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防腐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散聚合和"受限聚合-原位生长"法分别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GMA)微球和PGMA@PANI(聚苯胺)复合微球,通过改变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含量以及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浓度实现对PGMA微球粒径和分散度的调控。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苯胺(An)/PGMA、CTAB/An的比例、正戊醇的添加来调控PGMA@PANI复合微球的形貌。结果表明,在0.10g/mL GMA、10%(wt,质量分数,下同)PVP、50%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和30%An条件下,可得到均匀负载PANI纳米线的聚合物复合微球。以复合微球为防腐助剂制备环氧型防腐涂料的测试结果显示:PGMA@PANI复合微球的添加量为4.5%时,防腐涂层耐盐雾时间为816h,耐盐水时间为960h,展现了较好的防腐性能和机械性能。(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9年07期)
麻灿,戴学海,吴锶美,杨金辉,罗晓刚[8](2019)在《纳米氧化镁/纤维素复合微球吸附水中阿莫西林》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天然高分子纤维素作为载体填充纳米氧化镁,采用滴落固化技术制得纳米氧化镁纤维素基复合吸附剂,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对其进行表征,研究了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溶液的pH值等因素对阿莫西林吸附效果的影响并进行解吸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对初始浓度为60 mg/L的阿莫西林溶液,在pH=3的条件下,采用6g的吸附剂的吸附效果最佳,Langmuir最大吸附容量可达到6.26 mg/g,吸附过程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型等温吸附方程。重复使用8次仍具有较好的再吸附能力,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纤维素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林伟国,孙伟航,曲宗凯,冯晓磊,荣峻峰[9](2019)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纳米多孔硅/石墨/碳复合微球的制备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硅藻土为原料,通过镁热还原反应得到多孔硅,进一步利用砂磨得到纳米多孔硅,然后通过球磨将其与片状石墨和沥青均匀混合,采用喷雾干燥技术造粒,高温煅烧后制备了纳米多孔硅/石墨/碳复合微球.对所得复合微球的结构和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纳米多孔硅/石墨/碳复合微球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展示出较高的可逆容量、优异的循环稳定性(100次循环后容量仍为790 mA·h/g,容量保持率可达96. 7%)及较好的倍率性能.(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黄晨宇[10](2019)在《钡铁氧体@空心微球/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吸波材料作为一类能够吸收电磁波的功能型材料,一直都是各国研究的重点军事材料,由于传统吸波材料使用功能单一,在很多情况下无法满足使用需求,故为了满足军事以及人们日常需求,各国正在抓紧研发吸收能力强、重量轻、吸波频段宽、涂层厚度薄等特点的新型吸波材料。铁氧体作为一种常见的传统型吸波材料,具有密度大、吸波频段窄的缺点;碳纳米管作为一种在各个领域得到应用广泛的二维纳米材料,是一种性能比较优异的吸波材料。本文结合钡铁氧体对微波的磁损耗性能,碳纳米管对微波介电损耗性能以及空心微球的轻质特性,并考虑吸波机制的优势互补特性,制备了一种钡铁氧体/碳纳米管的二元复合粉体材料,然后再将该二元材料与陶瓷空心微球进一步复合,得到钡铁氧体@空心微球/碳纳米管叁元复合粉体材料。分别采用XRD、SEM、XPS、VNA等测试手段对复合粉体的物相、结构、形貌以及电磁性能等进行了表征,并探索了复合组分配比、工艺以及锶元素对复合物的吸波性能的影响,主要成果如下:首先,制备了一系列BaFe_(12)O_(19)/CNTs复合粉体,研究钡铁氧体类型、碳纳米管含量、复合方式等影响因素对复合粉体吸波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添加表面改性剂的复合方式所得到的BaFe_(12)O_(19)/5wt%CNTs的复合粉体具备最优异的吸波性能,当涂层厚度为2 mm时,在9.4 GHz处有最大反射率-36.6 dB,小于-10 dB的频段为8.4 GHz到10.3GHz,带宽为1.9 GHz;在掺杂锶元素后得到的Ba_(0.5)Sr_(0.5)Fe_(12)O_(19)/CNTs复合材料相比掺杂前的复合粉体具有更大的吸波带宽,且在不同厚度下具有的不同吸波频段。其次,制备了一系列BaFe_(12)O_(19)@空心微球(HM)/CNTs叁元复合材料,研究探索了空心微球含量对吸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微球可以提高复合粉体的吸波反射率,而含量过多或者过少的微球都不利于提高吸波反射率,并且BaFe_(12)O_(19)@20wt%HM/5wt%CNTs复合粉体具有最优异的吸波性能,当涂层厚度为2 mm时,在8.7GHz处有最大的吸波反射率,其值为-26.9 dB,小于-10 dB的频段为7.7 GHz到9.7 GHz,带宽为2.0 GHz。最后,通过掺杂锶元素得到Ba_(0.5)Sr_(0.5)Fe_(12)O_(19)@20wt%HM/5wt%CNTs复合粉体,模拟涂层厚度的影响后发现,该复合粉体相比掺杂前具备更加优异的吸波性能,并且在多个涂层厚度下都有较大的吸波反射峰,当厚度为0.6 mm时,该复合粉体的吸波性能最优,在-13.2 GHz处有最大的吸波峰,其值为-41.9 dB,小于-10 dB的频段为12.8 GHz到15.3 GHz,带宽为2.5 GHz。(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5-01)
纳米复合微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磺化聚苯乙烯微球(SPS)为载体,通过在其表面负载纳米银粒子的方法,合成了纳米银粒子/磺化聚苯乙烯(Ag/SPS)复合微球,并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RD光谱、热重等方法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8 h时,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Ag/SPS复合微球,单分散性较好,纳米银粒子包覆均匀。通过催化还原亚甲基蓝的实验发现,在一定范围内,催化反应速率随着复合微球纳米粒子的含量增加而升高;重复利用实验结果证明该复合微球有较高的重复利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复合微球论文参考文献
[1].郭峰,陈鹏,康拓,王亚龙,刘承浩.担载纳米硅的锂-碳复合微球作为锂二次电池负极[J].物理化学学报.2019
[2].王荣,曾丹林,王园园,杨媛媛,覃荣华.纳米银粒子/磺化聚苯乙烯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19
[3].马清海,崔放,刘沐斐,徐林煦,张佳佳.Pd/PdO纳米复合微球的合成及催化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4].程飞,毛辉麾,任颖瑜,雷冲,王倩倩.磁性层次复合碳质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郭圆圆,季金苟,田浈桢,朱琴,王丹.纳米缺钙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微球的原位均匀制备[J].功能材料.2019
[6]..聚乙烯-羟基磷灰石微米纳米多级结构复合微球材料及应用[J].合成树脂及塑料.2019
[7].王世成,王宏超,谢泓辉,李奕奕,许一婷.表面负载聚苯胺纳米线聚合物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防腐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9
[8].麻灿,戴学海,吴锶美,杨金辉,罗晓刚.纳米氧化镁/纤维素复合微球吸附水中阿莫西林[J].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19
[9].林伟国,孙伟航,曲宗凯,冯晓磊,荣峻峰.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纳米多孔硅/石墨/碳复合微球的制备与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10].黄晨宇.钡铁氧体@空心微球/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