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耦合腔诱导透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材料,超材料,电磁诱导透明,多波段
耦合腔诱导透明论文文献综述
李广森,延凤平,王伟,乔楠[1](2018)在《基于叁维耦合的多波段宽带电磁诱导透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平面-立式相结合且能够通过叁维耦合方式实现多波段宽带电磁诱导透明效应的超材料。通过3个立式开口环与平面闭合方环相互耦合,该超材料结构实现了0.68THz与1.09THz双波段的电磁诱导透明现象,带宽分别可达0.38THz与0.74THz。通过拆分表面金属结构并相互对比,分别研究了该超材料结构实现多波段与宽带电磁诱导透明效应的机理,同时分析了3个开口环的间距、臂长对电磁诱导透明强度与带宽的影响。仿真分析表明:该超材料结构能够于太赫兹波段实现多频点高强度的慢光效应,并具有较高的折射率灵敏度,在光缓存器件与折射率传感领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2018年12期)
王跃霖,冯婧,张云霞[2](2018)在《耦合谐振诱导透明效应的路由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传统的并联微环阵列很难实现滤波信道的切换,针对此问题,文章利用耦合谐振诱导透明(CRIT)效应的频谱特性设计了一种新型2×2路由器。首先,使用传输矩阵法仿真并分析了产生CRIT效应的相长干涉和相消干涉条件,并对产生的两个CRIT信道进行控制;然后,设计了新型路由器并研究了传输系数与微环半径差对路由器性能的影响。研究证明:通过设置相干长度可以灵活控制相邻双环的CRIT信道;增大微环半径差可以扩大路由器带宽。所设计的路由器基本满足波长交换和路由的稳定可靠、灵活度高和抗干扰能力强等要求。(本文来源于《光通信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朱曦白[3](2017)在《多矩形腔谐振耦合实现等离激元诱导透明效应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等离激元(Surface Plasmons Polaritons,SPPs)是指在入射光照射下,金属-介质(MI)分界表面上产生的自由电子集体震荡,经与电磁波耦合进而形成沿MI分界面传输的电子疏密波。而由金属-介质-金属(MIM)构成的波导结构可将SPPs波能量束缚在纳米级尺度进行传输,突破了传统光学中衍射极限的限制,进而为实现高密度集成的光子器件及回路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基于这一优势,本文研究了MIM波导加谐振腔结构对SPPs波传输与控制作用,并分析了在该波导加谐振腔结构中类电磁感应透明效应(EIT)的实现条件与物理机理。本文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表面等离激元在MIM波导与矩形谐振腔的耦合过程,分析了矩形谐振腔谐振效应对透射谱曲线的调制作用。分析结果揭示了主波导通过衰逝场实现与谐振腔的能量耦合;谐振腔中的电磁能量当满足类F-P谐振条件时,SPP能量将会在谐振腔中得到集聚增强;而导致返回主波导中的能量显着降低。基于F-P谐振的窄带效应,这种结构能够为实现易于集成的纳米级窄带滤波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在波导同侧及两侧分别引入平行双谐振腔模型,分析了这两种结构中产生的等离激元诱导透明(PIT)效应,得到了在原吸收区产生的异常透射峰。基于模场分布,采用模式分裂效应解释了平行双谐振腔与主波导的耦合现象。结果表明当平行谐振腔参数相同,距离足够近时,平行谐振腔通过衰逝场耦合将产生同相与反相两个谐振超模,而两个超模的谐振中心波长之差将随耦合间距的减小而增大;进而在这两个谐振波长中间的区域将实现异常透明区间。在波导两侧引入平行叁谐振腔及四谐振腔结构,数值模拟了波导的透射谱中原吸收区内产生的双透射峰及叁透射峰,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腔长及耦合间距对多个透射峰强度、位置、谱宽的定量影响。基于谐振效应及模式分裂原理解释了多透射峰的形成及演化过程,着重讨论了谐振腔长度参数与多透射峰位置的依赖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双腔与四腔结构初步设计了一种单波长的两维滤波器模型。本文的分析结果为进一步实现多波长窄带滤波与高灵敏度传感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7-10-26)
赖登高[4](2017)在《在二次耦合光力学系统中的诱导透明》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力学系统(Optomechanical system,OMS)描述的是可移动镜子和腔场通过辐射压互相耦合形成的系统。目前光力学系统被发现有许多潜在的运用,例如振子与腔场的纠缠、力学振子制冷、宏观量子迭加态、光力学诱导透明(Optomechan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OMIT)和压缩特性等。本文主要研究的系统是二次耦合光力学系统。我们提出了用参量驱动力学振子调控单个二次耦合光力学腔的OMIT,以及讨论了在共同环境中二次耦合光力学腔的OMIT性质,并研究有限带宽的压缩场光场在二次耦合光力学腔中传播特性。本文具体研究如下:1、首先,本文提出用参量驱动作用到纳米振子,进而调控二次耦合光力学系统的探测光吸收性质。研究发现通过调谐参量驱动,双声子OMIT会增强以及将会出现完全透明。同时,在透明增强过程中,探测场的透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这就克服了一般情况下,二次耦合光力学系统透明位置发生频移的问题。另外,参量驱动增大时,探测光可以被放大。这提供了基于光力学系统平台来实现力学参量放大的光学证据。在放大区域,通过增强力学参量驱动的振幅和减小耦合光场的功率,可实现光放大的增强。这些研究将有助于二次光力学系统的量子压缩或制造低功率高增益放大器。2、然后,本文还考虑有限带宽压缩光场在二次耦合光力学系统中的诱导透明。研究表明,当增加耦合光场的功率时,压缩光场的OMIT窗口将会变得更深和更宽,并且透明位置将会向高频端移动。另外,我们发现通过提升压缩参量,腔内光子数将会增加从而改善了OMIT。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压缩光场的带宽和环境温度也将明显改善二次耦合光力学系统的OMIT。该发现将有助于振动薄膜的制冷。3、最后,本文探究在共同热浴中,双腔二次耦合光力学系统中探测光的诱导透明。我们发现探测光透明性能将随着作用到左腔的耦合光场(左耦合光场)的增强而得到改善,但是透明位置将随着左耦合场的增强而移向高频部分。然而作用到右耦合腔的耦合光场,将使透明位置移向低频部分,因此,通过调节左右耦合光场的功率可固定透射位置。我们通过解析分析出其透明位置由左右耦合光场的强度差决定。另外,我们还发现当把左右耦合的光学腔放在同一个热浴中时,由于共同热浴中产生的交叉衰变项将明显地改善透明程度和拓宽透明窗口。最后,我们还发现环境温度将改善透明性能。这将有助于振动薄膜的制冷,输出光场的压缩和纠缠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7-06-10)
汪振政[5](2017)在《硅基耦合微环中的类电磁诱导透明/吸收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微电子器件的高度集成化,传统电子器件已经不能满足对数据传输速率和带宽的的要求。而硅基光电子器件逐渐凭借着其制作成本低、传输速率快、传输带宽极大、与CMOS兼容、抗电磁干扰等等优点广泛运用在许多重要领域,比如光通信、光存储、光互连等。硅基耦合微环谐振器是其中一种至关重要的硅基光电子基础器件。近年来,在硅基耦合微环谐振器中发现的类电磁诱导透明/吸收(类EIT/EIA)效应逐渐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类EIT/EIA效应会使得一束本来应该被吸收的光变得不吸收,同时还会使得光的群速度骤减,甚至为0,从而产生很强的慢光效应,可用于光的延时与缓存,实现全光存储。类EIT/EIA效应除了可用于慢光,还可以用于光开关、光传感器、非线性光学、量子信息处理等领域,同时对比原子系统中的EIT/EIA效应不需要苛刻的实验条件,因此类EIT/EIA效应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本文提出了环-波导-环-波导(ring-bus-ring-bus:RBRB)的基于SOI的新型微环结构。其中两个谐振器通过一个不对称的3×3耦合器发生耦合,并在该结构中第一次实验实现了EIT/EIA效应。同时对相关硅基耦合微环谐振器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主要的内容如下:(1)运用时间耦合模理论对全通型单环谐振器、上下话路型单环谐振器和RBRB结构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模型。并对理论模型进行模拟仿真,分析了环的谐振波长和环与直波导耦合损耗率改变对单环以及RBRB结构特性的影响。同时考虑了双环的直接耦合和间接耦合作用。在双环直接耦合作用影响下,当系统发生类EIT/EIA效应时,双环的谐振波长并不是完全相同,而是略有差异,并通过仿真结果确定了双环的直接耦合系数为负值。(2)制作了环半径在5μm附近的一系列RBRB微环结构,维持低Q环参数不变,在高Q环和中间波导的距离取不同值时,通过不断微调高Q环半径,以改变双环谐振波长差,最终分别在直输出端和下话路端实验观察到了类EIT和类EIT效应。在高Q环过耦合条件下,随着高Q环和中间波导的距离增大,高Q环谐振峰的消光比越来越大,类EIT透明峰峰顶透过率和带宽越来越小,Q值也越来越高,最高可达约9000。在同一块片子上也制作了全通型单环,实验结果表明谐振波长随环半径增大而增大,拟合斜率(Δl/ΔR)为0.753。(3)制作了环半径在10μm附近热光可调RBRB微环结构,即在高Q环上方加上加热器,通过调节加热器的功率在一定范围内随意调节双环谐振波长差,最终得到了类EIT效应。高Q环和中间波导的距离和输出谱的关系和普通的RBRB中的一样,类EIT透明峰Q值最高可达约17000。同时根据输出谱右侧出现了明显的Fano线型,论证了双环直接耦合不可忽略,并确定了实验采用的RBRB结构的双环直接耦合系数为负值。在同一块片子上也制作了热光可调全通型单环,实验结果表明谐振波长随加热器功率增大而增大,加热器的热光调制效率(Δl/ΔP)为0.273 nm/mW。(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唐宏[6](2016)在《纵波光学声子耦合下半导体量子阱电磁诱导透明介质中的光孤子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正处于信息化时代,对信息的传输和处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光孤子作为信息载体比传统的信息载体有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光孤子通讯有传输容量大,中继器大且误码率小,抗电磁干扰能力强,保密性能好等特点。因而如何在信息传输和处理过程中利用光孤子作为信息转播的载体,成为了目前物理与信息学科交叉研究的热门课题。电磁诱导透明(EIT)技术的应用和半导体工艺的不断完善,使得光孤子在通讯器件中的实现成为了可能。研究表明:EIT介质中的光孤子具有超慢群速度的特征,使得光孤子的存储成为可能。更为重要的是,半导体量子阱除了具备EIT介质所需的分立能级和大的电偶极矩等特点外,还相干演化可控和易于集成的优势被认为最具潜力实现EIT量子器件应用的介质。半导体量子阱EIT介质中光孤子不仅能利用光孤子在信息传输和处理上的优势,还能充分发挥半导体量子阱量子器件实际应用的潜能。因此,研究半导体量子阱EIT介质中的光孤子行为,能为信息传输和处理,量子器件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第一章,先介绍了EIT的原理、特征和具体的现象;然后对半导体量子阱的构造、分类、具体制备方法进行阐述。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作了简要的介绍。第二章,研究了纵波光学声子耦合弛豫效应对级联型叁能级半导体量子阱EIT介质中光孤子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纵波光学声子耦合强度的增加,体系时间光孤子由暗孤子向亮孤子转化,即级联型半导体量子阱中暗-亮孤子的转化可通过纵波光学声子耦合强度大小来调控。此外,还发现光孤子的群速度也可通过纵波光学声子耦合强度和控制光来调控。第叁章,研究了N型四能级非对称半导体量子阱EIT介质中纵波光学声子耦合效应和高阶效应对孤子动力学性质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纵波光学声子耦合强度的增加,孤子的幅度出现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规律。当固定纵波光学声子耦合强度,发现随着叁光子失谐量的增加,孤子的幅度和宽度都出现了最大值或(和)最小值。并且,这些极值点随纵波光学声子耦合强度的增加向叁光子失谐量较小的方向移动。与此同时,随着纵波光学声子耦合强度的增加,孤子的群速度呈先增加后减小变化趋势。第四章,对现有的研究内容作了一个简要总结的同时并对半导体量子阱中的光孤子的后续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6-05-25)
张尚,吴蓉,王朝,许利沙[7](2016)在《并联微环谐振器耦合诱导透明传输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并联微环谐振器传输特性进行研究分析,针对结构参数影响耦合诱导透明效应的问题。文中采用微环传输矩阵理论得出传输函数表达式,利用Matlab软件仿真了各参数变化对透明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耦合系数k的增大,传播损耗系数a的减小或两环间距L的增大,均会使透明效应减弱;微环半径R的增大,透明效应无明显的变化,但谐振波长发生改变。(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期刊2016年05期)
张尚[8](2016)在《硅基微环谐振器耦合诱导透明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对信息容量和速度的迫切要求,传统的微电子技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硅基光电子学把微电子技术与光电子技术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二者的优势,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微环谐振器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在当今硅基光电子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微环谐振器结构基础上实现的透明效应,因能够控制光速进而实现光的延时与存储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首先阐述了硅基光电子学和耦合谐振诱导透明效应的发展现状,在对波导耦合理论及微环谐振器原理的研究基础上,针对前人研究串联微环谐振器耦合谐振诱导透明效应的思路和方法,对并联微环谐振器的透明效应做了类比分析。其次,通过对自耦合型谐振器传输特性的研究,结合微环谐振器的传输特性,提出了一种可以实现透明效应的新结构--自耦合型光波导微环谐振器。并对新结构的传输特性以及各参数对透明效应的影响做了分析。文中采用传输矩阵法得出弯曲波导耦合的传输函数表达式,然后通过Matlab软件模拟了各参数变化对透明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并联微环谐振器结构中,耦合系数k的增大,传输系数a的减小,两环间距L的增大都会使透明效应减弱;微环半径R的增大,透明效应没有明显的变化,但谐振波长发生了改变。在新结构中,因为输出端的不同,耦合系数k的减小使得透明效应减弱;传输系数a的减小与并联时一致均会使透明效应减弱,因为传输系数的减小意味着损耗的增大,而损耗的增大必然会减弱系统的透明效应;微环半径R的增大,透明效应几乎没有变化且谐振波长会发生改变,但改变方向与并联时相反,这也是由于输出端不同的缘故。这些研究会对基于微环谐振器产生透明效应的器件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避免了器件设计和优化过程中的盲目性,缩短周期。(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6-04-01)
吴笑峰,胡仕刚,占世平,刘云新,席在芳[9](2015)在《基于耦合模理论的明暗模腔耦合MDM波导体系中等离子体诱导透明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耦合模理论和时域有限差分方法从理论与模拟2个方面对明暗模腔耦合MDM波导体系中等离子体诱导透明进行研究。基于耦合模理论推导出腔耦合MDM波导体系透射的理论表达式,然后通过时域有限差分(FDTD)对理论公式进行验证。讨论系统中存在的群色散和慢光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腔之间相互耦合强度、共振失谐量对透明现象有很好的调制作用;相互耦合强度、共振失谐量对慢光效应也可灵活调控,群折射率接近27,使得波长为1 047 nm的光脉冲群速度减小1个数量级。(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9期)
白春[10](2015)在《双腔二次耦合光机械系统中的电磁诱导透明》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考虑的是双腔二次耦合的光机械系统中的电磁诱导透明,其中,两个腔分别被两个强耦合光场驱动。我们发现这个二次耦合系统的透明窗口随其中一个强耦合光场功率的增加而变深,且发生偏移;然而,如果这个二次耦合系统被另一个强耦合光场驱动时,则发生相反的行为。事实上,这个透明窗口的位置由这两个强耦合光场的功率之差准确决定。这样我们可以在只调节两个耦合光场强度的情况下获得某一频率的探测光透明。另外,我们发现环境温度和可动光学镜的反射率可以改善这个电磁诱导透明。本文主要安排如下:第一章光的机械系统中的电磁诱导透明现象的研究背景和发展现状。第二章单腔、线性耦合光机械系统的电磁诱导透明。第叁章双腔、二次耦合光机械系统的电磁诱导透明。首先描述了系统的模型和解决了动力学方程。其次,展示了这个二次双腔的光机械系统中在受到两个耦合光场驱动时的电磁诱导透明及变化。最后,我们讨论了环境温度和可动光学镜的反射率对透射谱的作用。第四章全文的总结和展望。(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5-03-10)
耦合腔诱导透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传统的并联微环阵列很难实现滤波信道的切换,针对此问题,文章利用耦合谐振诱导透明(CRIT)效应的频谱特性设计了一种新型2×2路由器。首先,使用传输矩阵法仿真并分析了产生CRIT效应的相长干涉和相消干涉条件,并对产生的两个CRIT信道进行控制;然后,设计了新型路由器并研究了传输系数与微环半径差对路由器性能的影响。研究证明:通过设置相干长度可以灵活控制相邻双环的CRIT信道;增大微环半径差可以扩大路由器带宽。所设计的路由器基本满足波长交换和路由的稳定可靠、灵活度高和抗干扰能力强等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耦合腔诱导透明论文参考文献
[1].李广森,延凤平,王伟,乔楠.基于叁维耦合的多波段宽带电磁诱导透明分析[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8
[2].王跃霖,冯婧,张云霞.耦合谐振诱导透明效应的路由器研究[J].光通信研究.2018
[3].朱曦白.多矩形腔谐振耦合实现等离激元诱导透明效应的数值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7
[4].赖登高.在二次耦合光力学系统中的诱导透明[D].四川师范大学.2017
[5].汪振政.硅基耦合微环中的类电磁诱导透明/吸收效应[D].华中科技大学.2017
[6].唐宏.纵波光学声子耦合下半导体量子阱电磁诱导透明介质中的光孤子行为[D].湘潭大学.2016
[7].张尚,吴蓉,王朝,许利沙.并联微环谐振器耦合诱导透明传输特性研究[J].电子科技.2016
[8].张尚.硅基微环谐振器耦合诱导透明效应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6
[9].吴笑峰,胡仕刚,占世平,刘云新,席在芳.基于耦合模理论的明暗模腔耦合MDM波导体系中等离子体诱导透明的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10].白春.双腔二次耦合光机械系统中的电磁诱导透明[D].四川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