镍系正极材料论文-陈清清

镍系正极材料论文-陈清清

导读:本文包含了镍系正极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镁锂混合电池,钒酸铵,二氧化钒,石墨烯复合材料,水热法

镍系正极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陈清清[1](2019)在《镁锂电池钒氧系正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锂离子电池由于存在价格昂贵、能量密度低和安全性差等问题,作为替代品的镁离子电池引起了广泛关注。而镁离子电池中因二价镁离子在扩散过程中的强极化作用,很难实现镁离子的可逆脱嵌,从而导致正极材料循环稳定性较差,阻碍了其商业化应用。针对这一问题,本课题采用镁锂复合双盐电解液,将能够快速可逆脱嵌Li+的正极和安全稳定、无枝晶、低成本的Mg负极相结合,组成镁锂混合电池,提出以钒氧系化合物作为镁锂混合电池正极材料,并研究其制备方法与电化学性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水热法制备颗粒大小均一的微花状NH4V4010正极材料。系统分析了反应物浓度和反应时间对产物结构形貌的影响规律,用奥斯沃尔德熟化机制阐述了NH4V4O10材料由生长成片、络合成块、熟化分裂成花的生长过程;考察了反应温度对产物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水热温度为180℃时,NH4V4O10材料具有较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电流密度为100 mA g-1、电压范围为0.5~2 V的条件下,初始放电比容量为228.9 mAh g-1,100次充放电循环后,容量保留率为72.3%,能量密度达412 Wh kg-1。(2)对比分析NH4V4O10在镁锂混合电池体系和锂离子电池体系中的电化学性能,发现镁锂混合电池体系结合了镁锂二者的优势,在镁负极无枝晶产生的同时正极可达到与其在锂电中相当的容量性能。通过对比两种电池体系中循环伏安和充放电特性曲线,发现正极仅有锂离子发生脱嵌,未发现镁离子脱嵌特征,两种体系工作电压差异来自于对电极电势的不同。(3)采用水热法制备出VO2(B)正极材料。系统考察pH值对产物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当pH值为2.25时得到具有较高容量的VO2(B)材料通过与石墨烯复合改性,提高了二氧化钒正极材料的容量,在电流密度为100 mA g-1、电压范围为0.5~2 V的条件下,石墨烯复合改性后的VO2(B)材料首次放电比容量从229.2 mAh g-1提高到268.1 mAh g-1,能量密度从391 Wh kg-1提高到450 Wh kg-1。(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期刊2019-06-01)

马小玲,谭宏斌[2](2019)在《钠离子电池锰酸钠系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是支撑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物质基础,大规模化学储能技术是当今能源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在自然界中,钠资源丰富,成本低廉,钠离子电池是非常有发展潜力的电池体系。在钠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中,锰酸钠系正极材料具有成本低、无毒和比容量较高等优点。在介绍锰酸钠系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基础上,对其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刘万民,秦牡兰,邓继勇,过海华,洪天立[3](2018)在《富镍系LiNiO_2基正极材料储存性能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锂离子电池富镍系LiNiO_2基正极材料因高容量、低成本而倍受关注,但其极差的储存性能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综述了富镍系LiNiO_2基正极材料储存性能的研究进展;概述了以提高富镍系LiNiO_2基正极材料储存性能所进行的各种改性研究情况;指出了制备富镍系LiNiO_2基正极材料为体相、电化学活性物质为表相的包覆型或梯度型材料是提高其储存性能的最佳途径。(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8年12期)

郭慧[4](2018)在《富镍系层状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便携式电子工具、电动汽车的发展,对锂离子电池提供出了更高的能量密度要求,促使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往高比能量、低成本发展。富镍系层状材料可以在4. 3V下脱出高达80%的锂,即达到220mAh/g的容量,且采用了相对低廉的Ni元素,成为近几年研究的热点。文章对富镍系正极材料的结构和反应机理、制备方法和改性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富镍系正极材料的改善效果是明显的,但Li+/Ni2+阳离子混排导致的结构不稳定和锂扩散受阻,表面副反应引起的容量损失,过度脱锂带来安全性能下降,依然是富镍系层状材料所面临的挑战。(本文来源于《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崔孝玲[5](2018)在《功率型锰系正极材料制备及适配电解液体系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锂离子电池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相关产业对其功率密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由于正极材料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电池性能,因此,提高锂离子电池功率密度的关键是开发具有高的充放电电压平台、可实现大电流充放电的高功率型正极材料。锰酸锂(LiMn_2O_4)、镍锰酸锂(LiNi_(0.5)Mn_(1.5)O_4)等尖晶石型锰系正极材料具有适合锂离子扩散的叁维隧道结构,且具有原料成本低廉、工作电压高、安全环保性良好等特点,是功率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首选。通过适宜方法,进一步提升其功率性能,现实意义明显。论文首先综述了提高锰系正极材料功率性能的常用方法,并以开发工艺过程简单、易于工业化生产的新型制备工艺为出发点,研究了尖晶石型LiMn_2O_4、LiNi_(0.5)Mn_(1.5)O_4材料形貌、构型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着力解决LiNi_(0.5)Mn_(1.5)O_4在高电压下电解液氧化分解而引起过渡金属溶解的问题。首先采用一步固相法制备五种平均粒径在200~400 nm之间的亚微米LiMn_2O_4颗粒。结果表明,C_2H_2O_4·2H_2O和Mn(CH_3COO)_2·4H_2O摩尔比为0.5:1时所制得的LiMn_2O_4产品S_(0.5),可最好的平衡材料扩散距离和颗粒团聚间的矛盾,且Li和Mn的混排最小,晶体具有(400)面的择优生长取向。由于(400)面是热力学最稳定面,Li~+的嵌入和脱出所受到的内应力最小,所以S_(0.5)样品具有更完整的尖晶石结构和更好的循环、倍率性能:0.2 C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25.7 mAh·g~(-1),100个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1.4%,10 C高倍率下放电容量仍可达到80.8mAh·g~(-1)。进一步的,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由粒径为~150 nm颗粒组成的直径为2.5μm、平均孔径为50 nm的多孔微球结构的LiMn_2O_4材料,与亚微米LiMn_2O_4材料进行对比的结果显示微球结构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更优:100次循环后,多孔LiMn_2O_4的容量保持率提高到97.0%,10 C时的放电比容量约占0.2 C时的70.9%(S_(0.5)样品为63.3%)。原因是多孔微球结构比表面积大,Li~+活性位点多,阻抗小,Li~+的迁移速率快,且能更好的承受充放电过程中由于体积变化而产生的应力。因此多孔微球化设计更有利于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功率性能。LiNi_(0.5)Mn_(1.5)O_4材料具有更高的工作电压(~4.7 V,vs.Li/Li~+)而成为功率型锂离子电池的最优候选之一。采用改进固相法在不同煅烧温度下合成了不同粒径和类球形、多面体、八面体和截角八面体形貌的大颗粒LiNi_(0.5)Mn_(1.5)O_4材料。研究表明850 ~oC下煅烧的材料为截角八面体结构,电化学性能最佳。原因是这一构型同时具有可稳定结构的(111)晶面和利于Li~+快速传输的(100)晶面,而不含易导致Mn溶解的(110)晶面。紧接着用石墨辅助燃烧法优化了截角八面体LiNi_(0.5)Mn_(1.5)O_4材料(111)和(100)晶面的晶面占比。借助于XRD、SEM、TEM、TG-DSC等测试方法初步推断了LiNi_(0.5)Mn_(1.5)O_4不同晶面的生长机理和截角八面体构型的成因。电化学测试结果证明具有适中(100)和(111)晶面比例的LiNi_(0.5)Mn_(1.5)O_4材料性能最好:1 C,5 C,10 C和20 C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23.6 mAh·g~(-1),104.1 mAh·g~(-1),89.5 mAh·g~(-1)和84.8 mAh·g~(-1),0.5 C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91.3%。分析认为LiNi_(0.5)Mn_(1.5)O_4在初期循环过程会与电解液形成固体电解质界面(CEI)膜,(111)面过小不能有效的抑制Mn的溶解而导致CEI膜厚而疏松引起倍率和循环性能变差;而若(100)面占比不足,则不能提供有效Li~+的量,而导致倍率降低。因此在LiNi_(0.5)Mn_(1.5)O_4由(111)面组成的正八面体顶部截取适中比例的(100)面有利于锂离子电池功率性能的提高。最后,针对5 V高电压电池中,电解液的持续氧化分解降低了电池综合性能这一问题,优选了功率型LiNi_(0.5)Mn_(1.5)O_4正极材料的适配电解液。通过在LiPF_6电解液中加入质量分数为1%的LiPO_2F_2添加剂,改善了截角八面体LiNi_(0.5)Mn_(1.5)O_4正极材料电池的循环性能:首次循环的库伦效率由67.4%提升至86.4%,1 C 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由91.3%提升至96.5%。进一步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分析LiPO_2F_2在LiNi_(0.5)Mn_(1.5)O_4表面的成膜机理。分析认为由于LiPO_2F_2的自分解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更小,会优先在LiNi_(0.5)Mn_(1.5)O_4正极表面发生自分解、水解反应而生成约50 nm的薄而致密的CEI膜,降低界面阻抗的同时还能有效减缓高电压下电解液的持续分解。用XPS对膜成分继续分析可知,添加LiPO_2F_2后,CEI膜主要由有机碳酸盐和无机磷酸锂组成,这些成分都有利于Li~+的传输。由于同离子效应,水解所产生的Li_3PO_4可有效减少电极表面LiPF_6的分解,从而可提高界面膜的有效性,增大LiNi_(0.5)Mn_(1.5)O_4电池的循环稳定性。优选适配的高电压电解液成膜添加剂又为提高锰系正极材料的功率性能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综上所述,本文分别从正极材料和电解液两个方面进行改性及相关机理的探究,从而优化了高功率型电池体系的组成。经过优化之后,所构建的电池体系在保证高倍率性能显着提升的同时,兼顾提高了循环稳定性。本论文的改性思路,为高功率型电池体系研发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分析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8-09-17)

张皓宇,吴宏,刘慧勇[6](2018)在《高镍系正极材料LiNi_(0.8)Co_(0.15)Al_(0.05)O_2的制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共沉淀-高温固相法合成镍钴氢氧化物前驱体,加入过硫酸铵和改性石墨,对金属离子进行预氧化和电化学性能改性,再用硝酸铝掺杂的方式加入铝元素,并通过溶剂溶解和二次煅烧的方法使铝混合均匀,制得球形LiNi_(0.8)Co_(0.15)Al_(0.05)O_2正极材料。通过SEM、XRD和蓝电测试系统对材料进行表征和检测,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在0.2 C下首次放电比容量达200.1 mAh/g,5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86.67%。(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2018年07期)

李刚[7](2018)在《锂离子电池层状高镍系与尖晶石锰酸锂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降低电池成本是拓展锂离子电池应用的关键。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循环性能与晶体结构的稳定性、粒度分布均一性、表界面性质息息相关。本论文利用具有核-壳结构的前驱体合成了多种不同组成的高镍系材料,研究了前驱体结构在高温焙烧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开发了连续溢流-间歇串联沉淀工艺,合成了粒度分布均一的高镍系材料;利用大离子半径的金属离子难于扩散到LiMn204颗粒内部的特性,用一次焙烧反应对LiMn204材料进行了表界面掺杂包覆改性,提升了其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共沉淀反应,设计合成了包覆型以及掺杂型前驱体Ni0.88Co0.12(OH)2,再通过高温固相反应合成了 LiNi0.88Co0.12O2材料。研究发现,前驱体的核-壳结构在成品材料中不能得以保持,Ni和Co成完全均匀分布。尽管如此,由包覆型前驱体合成的LiNi0.88Co0.12O2材料仍然具有最好的电化学性能。研究发现,CoOOH包覆层能够起到“缓冲层”的作用,减慢LiOH与NiO的反应速度,使得尽量多的Ni2+被氧化为Ni3+,降低了 Li+/Ni2+混排,使LiNi0.88Co0.12O2材料具有更加有序的层状结构。这对用核-壳结构前驱体合成高循环稳定性的高镍系叁元材料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2)研究了包覆型和掺杂型前驱体合成的LiNil-xCoxo2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差异与Co含量的关系。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着Co含量的增大,由不同结构前驱体合成的成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差异逐渐缩小,当x≤0.12时,包覆型前驱体合成的成品材料具有更好的电化学性能,而当x>0.12时,掺杂型前驱体合成的成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更具优势。(3)采用共沉淀反应,设计合成了 0.88Ni(OH)2@0.12Col-yMnyCO3(y=0.0,0.5,1.0)前驱体,再通过高温固相反应合成了 LiNi0.8C00.12-xMnxO2(x = 0.0,0.06,0.12)材料。在 LiNi0.88Co0.1202 材料中,Ni 和 Co 呈径向均匀分布,而在LiNi0.88Mn0.12O2材料中,Mn在颗粒中由外到内呈现浓度由高到低的梯度分布,这说明Ni3+/CO3+比Ni3+/Mn4+之间的扩散速度更快。通过电化学研究发现,对于LiNi0.88CoO.12O2材料,包覆型前驱体合成的成品材料具有更好的电化学性能,但对于LiNi0.88Mn0.1202材料,由掺杂型前驱体合成的材料比包覆型前驱体合成的材料在电化学性能上更具优势。(4)利用连续溢流-间歇串联沉淀工艺合成了窄粒径分布的Ni0.8Co0.lMn0.1(OH)2前驱体,再用高温固相反应合成了LiNi0.8Co0.1Mn0.1O2(NCM811)材料。该沉淀工艺对溢流釜出来的物料进行了二次晶粒生长,减少了小颗粒物料比例,使得合成的材料粒度分布更加集中,有利于长期循环寿命的提高。利用该方法合成的NCM811材料,在2.75~4.3 V(vs.Li+/Li)电压范围内,0.2 C放电比容量为197.7 mAh.g-1,10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为91.6%。(5)采用高温固相反应,以Nb2O5为添加剂合成了 Nb掺杂的LiMn204材料。结构分析表明,Nb元素富集在LiMn204的表面层,这主要是由Nb5+(0.064 nm)的离子半径比M4+(0.053 nm)大20.7%造成的。由于Nb2O5对Mn系材料具有熔聚作用,Nb掺杂提高了材料的结晶性能,进而提高了所制作极片的压实密度。Nb5+的表面掺杂降低了 Mn的平均价态,提高了材料的放电比容量。由于放电比容量和极片压实密度的双重提高,使得以Nb掺杂的LiMn204为正极的18650圆柱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提高了13.9%。(6)利用一次焙烧反应成功合成了包覆不同量Zr02的LiMn204材料,提高了材料的常温和高温循环性能。此外,通过对包覆工艺的深入研究发现,利用一次焙烧反应能成功合成Zr02包覆的LiMn204材料的叁个主要因素如下:i)用ZrO2Mn304前驱体进行了预包覆;ii)Zr4+的离子半径远大于Mrn4+的离子半径;iii)Li2C03与Mn304反应的温度区间低于Li2C03与Z1O2反应的温度区间。相比于传统的包覆工艺技术,该包覆工艺具有简单易行、成本低、节能环保、易于工业化的优势,对其它正极材料的包覆改性亦有较好的借鉴意义。本论文从材料的晶体结构稳定性、粒度分布均一性和表界面性质叁个角度,对层状高镍系和尖晶石锰酸锂材料进行了改性,提高了材料的循环性能,对其它正极材料的改性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5-23)

闫晓霞[8](2018)在《高镍系正极材料LiNi_(1-x)M_xO_2(M=Co,Mn,Al,x≤0.4)储存性能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镍系正极材料LiNi_(1-x)M_xO_2(M=Co,Mn,Al,x≤0.4),因其能量密度高、成本低廉以及环境友好等优点而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是,该材料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循环过程中结构不稳定、高温条件下稳定性差以及储存性能不佳等,这些缺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锂电领域的广泛应用。着重分析了该材料储存性能不佳的根本原因,并总结了近年来研究人员关于改善高镍系正极材料储存性能的研究迚展,最后迚一步针对改善高镍系正极材料的储存性能做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8年01期)

金传玉[9](2017)在《热电池镍系正极材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电池是一种具有高比能量且能在苛刻环境下正常放电,广泛应用于军事武器和太空探索等领域的不可充电热激活电池。当前,镍系化合物(NiCl_2、NiS_2)被认为是高比能量和长寿命热电池体系的理想正极材料。然而,镍系正极材料的低电导率及在高温放电下与电解质易熔浸、易热分解等缺陷导致其放电性能远低于理论值。针对镍系正极材料的上述问题,本论文将纳米化和碳包覆引入到镍系正极材料的改性中,构筑具有高导电率、高热稳定性的复合型镍系正极材料,揭示了大电流下纳米化和碳包覆效应提高高温放电性能的规律。采用硬脂酸高温碳化合成碳包覆NiCl_2复合材料。部分石墨化的碳在片状NiCl_2表面形成包覆层,提高了其导电性及比表面积。研究表明残余碳还具有缓解NiCl_2与电解质的熔浸趋势,限制反应产物向电解质迁移,增强NiCl_2正极结构稳定性的效应。以LiB为负极,叁元熔盐(9.6 wt.%Li F-22 wt.%Li Cl-68.4 wt.%LiBr m.p.=436℃)为电解质进行放电(下同),测试表明碳包覆NiCl_2正极的激活时间明显降低,比能量明显提高,在0.1 A cm~(-2)-0.5 A cm~(-2)的电流密度下放电(放电条件480℃-0.8 V),比能量分别达到1016 Wh kg~(-1)和641 Wh kg~(-1)。高比能量,短放电时间放电特征使NiCl_2/C正极只适用大功率热电池体系。采用球磨-低温烧结法制备高比容量纳米NiS_2正极材料。以羰基镍粉和升华硫为原料,利用球磨法制备NiS_2的前驱体Ni_3S_2,将前驱体在400℃烧结1 h即可获得86 nm左右的纳米级NiS_2颗粒。纳米化不仅能够增大NiS_2与电解质接触面积,提高电导率,而且还加速NiS_2等中间相的反应速率,进而提高颗粒内部NiS_2的利用率,提高放电性能。NiS_2正极在0.1 A cm~(-2)下,其比容量和比能量分别达到794 m Ah g~(-1)和1263 Wh kg~(-1),在0.5 A cm~(-2)下为654 m Ah g~(-1)和950 Wh kg~(-1),综合放电性能明显优于微米级NiS_2正极。纳米化的最大缺陷就是降低了NiS_2的热稳定性,使得在更高放电温度(≥550℃)下有着较差放电性能。借助硬脂酸高温碳化构建具有高热稳定性的碳改性纳米NiS_2无壳石榴结构正极材料。碳能够提高纳米NiS_2的热稳定性,纳米NiS_2粉末的起始分解温度由400℃升高至590℃。NiS_2/C正极在不同温度下都表现出比纳米NiS_2正极更为优异的放电性能(截止电压1.4 V)。特别是在放电温度为500℃时,其比容量和比能量达到最佳,在0.1 A cm~(-2)下分别为610 m Ah g~(-1)和1082 Wh kg~(-1)。此外,NiS_2/C正极在700℃下也保持较好的放电性能。无壳石榴结构在纳米NiS_2正极放电过程中除了保持颗粒纳米效应及提高导电性外还具有多重增强效应:1)保持正极在高温下的结构稳定性,防止正极因化学反应及电解质流动导致结构坍塌;2)防止放电产物Ni单质向电解质迁移,提高稳定性。以硬脂酸高温热分解的碳为骨架,制备碳包覆NiS_2/NiCl_2复合正极材料。碳包覆NiS_2/NiCl_2正极在550℃的最佳放电性能,高于NiS_2/C正极在500℃时的放电性能,且最高放电电压约2.7 V,其比容量高达1132 m Ah g~(-1),比能量为1907Wh kg~(-1)(0.1 A cm~(-2)-550℃-0.5 V)。对放电后电极结构分析表明,碳包覆NiS_2/NiCl_2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压,是大功率热电池正极材料的理想选择。本文通过纳米化及碳包覆来提高镍系正极材料在高温放电时的热稳定性及导电性,成功获得具有高比能量NiCl_2/C和高比容量NiS_2/C热电池用正极材料。本文的相关研究结果较好地揭示镍系正极材料的高温放电机理;为推动纳米化和碳包覆等手段应用到热电池正极材料的改性中提供了有益探索;为镍系正极材料在热电池体系中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7-11-10)

李想,葛武杰,王昊,瞿美臻[10](2017)在《高镍系叁元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容量衰减机理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镍系叁元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因其高比容量、低廉的价格以及较好的环境友好性而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其固有的一些缺点,如循环过程中结构稳定性差、高温稳定性差以及储存性能差等极大地限制了其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本文着重总结并讨论近年来对高镍系叁元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循环过程容量衰减机理的研究进展,并对高镍系叁元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进一步改性作了简要的展望。(本文来源于《无机材料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镍系正极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能源是支撑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物质基础,大规模化学储能技术是当今能源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在自然界中,钠资源丰富,成本低廉,钠离子电池是非常有发展潜力的电池体系。在钠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中,锰酸钠系正极材料具有成本低、无毒和比容量较高等优点。在介绍锰酸钠系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基础上,对其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镍系正极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陈清清.镁锂电池钒氧系正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9

[2].马小玲,谭宏斌.钠离子电池锰酸钠系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电源技术.2019

[3].刘万民,秦牡兰,邓继勇,过海华,洪天立.富镍系LiNiO_2基正极材料储存性能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2018

[4].郭慧.富镍系层状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崔孝玲.功率型锰系正极材料制备及适配电解液体系构建[D].兰州理工大学.2018

[6].张皓宇,吴宏,刘慧勇.高镍系正极材料LiNi_(0.8)Co_(0.15)Al_(0.05)O_2的制备研究[J].电源技术.2018

[7].李刚.锂离子电池层状高镍系与尖晶石锰酸锂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

[8].闫晓霞.高镍系正极材料LiNi_(1-x)M_xO_2(M=Co,Mn,Al,x≤0.4)储存性能的研究进展[J].当代化工.2018

[9].金传玉.热电池镍系正极材料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7

[10].李想,葛武杰,王昊,瞿美臻.高镍系叁元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容量衰减机理的研究进展[J].无机材料学报.2017

标签:;  ;  ;  ;  ;  

镍系正极材料论文-陈清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