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变化论文-央金卓嘎,施建飞

土地变化论文-央金卓嘎,施建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地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巴南区,监督分类,空间分析,覆被变化

土地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央金卓嘎,施建飞[1](2019)在《基于ENVI的巴南区土地覆被变化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重庆巴南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13年、2015年和2017年该区的Landsat8遥感卫星影像作为数据源。在ENVI和ArcGIS软件的支持下,对影像图进行预处理和空间迭加分析。完成了对该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定量和定性研究,对研究区域植被要素的空间变化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输出图像和统计数据,得出相关结论。(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9年22期)

王明常,郭鑫,王凤艳,张馨月[2](2019)在《基于FLUS的长春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预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城乡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与驱动机制,有利于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本文以长春市为例,以监督分类与人工解译相结合的方式对1997、2007和2017年Landsat卫星影像进行分类,总体精度分别为93.06%,90.70%和94.12%。1997—2017年,草地、耕地和其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354.74、922.11和55.35km2,建设用地、水域和林地面积分别增加1 154.14、70.38和107.54km~2,整体表现为建设用地向周边扩张,侵占其他用地类型面积。利用未来土地利用模拟(future land use simulation,FLUS)模型,以2007年分类数据为基础,结合地形、交通区位和社会经济等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仿真2017年土地利用格局,仿真结果与真实情况吻合较好,仿真精度达85.10%,Kappa系数为0.821 2,验证了模型和驱动因子精度可靠,符合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以此模型因子预测2027年土地利用格局,结果表明:在城镇周围,建设用地将持续侵占耕地、林地、草地和其他土地的面积,但趋势减缓,同时林地面积和水域面积增加。(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王梦珂,翁白莎,严登华,毕吴瑕,李蒙[3](2019)在《典型土地利用类型旱涝急转事件发生时段气温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安徽省土地利用数据遴选出灌木、草地和湿地3种典型的天然生态系统,结合灌木和湿地(1960~2013年)、草地(1967~2013年)3个相应气象站点逐日降雨和气温资料,采用连续无雨日和降雨等级标准,筛选出近50年天然生态系统中夏季(6~8月)发生的旱涝急转事件,分析3种土地利用类型在发生旱涝急转时段内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旱涝急转发生时段的平均气温均高于同时段多年平均气温;旱涝急转发生时段气温表现出先升高,后在降雨日前或降雨日开始逐渐降低,并在降雨日当天气温降幅较大;灌木、草地和湿地3种天然生态系统旱涝急转发生时段气温的变化特征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李灵慧[4](2019)在《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综合效益评价——以乌海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乌海市为研究对象,利用乌海市2003年、2008年、2013年、2017年土地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并查找相关年份统计年鉴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采用目视解译、主成分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空间洛伦兹曲线等方法,根据15年间乌海市土地利用面积的变化,分析乌海市土地利用的转入转出方向及原因;通过绘制空间洛伦兹曲线查看每一种用地类型的分散程度;然后选取经济、社会和生态叁个方面的地均类的效益指标,分析乌海市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最后结合乌海市土地利用特点与综合效益的好坏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乌海市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建设用地、工矿用地、林地及河流增多,耕地、草地及未利用地减少;在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与综合效益之间的联系是正向的,即土地利用的变化对城市的发展进步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婷婷[5](2019)在《安徽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资源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土地利用变化在有效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影响。分析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系,可以为土地规划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鉴于此,文章以安徽省为例,分析研究了2007~2017年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同时建立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联系,以期为缓和该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安徽省在2007~2017年土地利用变化较为显着,且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较为强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2007~2012年由于湿地和林地面积有较大幅度增加,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149.59亿元;2012~2017年由于耕地和湿地面积的减少,导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减少17.46亿元。安徽省的生态压力较为严峻,政府应合理利用土地,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本文来源于《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刘欢[6](2019)在《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以面积为标准的碳排放/碳吸收量计算模型,研究陕西省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量,探索土地利用节能减排的途径。经研究发现,2008年至2017年西安市碳排放量增长近一倍,与碳吸收关联度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最大的为建设用地。建议从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保护林地等方面入手,促进土地的低碳利用,控制碳排放总量。(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9年32期)

罗映雪,徐长春,杨秋萍,杨媛媛,张晋霞[7](2019)在《基于SWAT模型的开都河上游未来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揭示土地利用变化下的流域径流变化。【方法】以开都河上游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采用元胞自动机-马尔科夫模型(CA-Markov)预测法、当地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和极端土地利用情景法共设置了4种2025年土地利用情景,包括自然发展情景、规划发展情景、极端草地情景、极端林地情景。【结果】①构建的SWAT模型在率定期(R2=0.74,NSE=0.73)与验证期(R2=0.58,NSE=0.57)的模拟结果可以接受。②采用CA-Markov模型模拟的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图Kappa系数为0.83,可用于预测2025年土地利用类型。1980—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表现为草地转换为水体和未利用地,其转换面积分别为106.09 km2和0.5 km2。③相较于基准年2010年,各土地利用情景下的年均径流量均减少,自然发展情景减少最快,极端草地情景减少最慢;从丰水期与枯水期来看,2种时期下各情景月均径流变化完全相反;从其季节分配来看,各土地利用类型在夏季对径流变化影响最大,冬季影响较小。【结论】该地区草地是影响径流最主要的调控因子,原有草地的减少会引起夏季径流较大幅度减少,对于未利用地,可考虑开发为草地。(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孙占东,黄群[8](2019)在《长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大尺度水文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流域水文过程具有重要的长期影响作用。针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大型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程度,利用构建的长江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的水文效应特征。结果显示:分布式水文模型综合考虑了下垫面土壤、坡度、植被等特征,可以较好的反映降水发生后水分在不同土壤、植被和地形条组合件下,蒸散、地表和地下径流等组分的运移过程。根据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径流成分差异,以及长江流域实际可供调节的土地利用方式,流域现有土地利用格局中农林地依然具有较大的转换空间。根据典型流域中预设的农林地转换情景下的径流效应看,各种情景虽然对流域径流总量变化影响较小,但对蒸散、地表径流和基流可以产生显着影响。其中,林地增加使基流最高提升超过15%,同时可使地表径流下降近5%,两者对蒸散的改变在1%左右,对径流总量变化幅度则只有0.7%左右。不同情景下的水文响应模式反映了未来土地利用调整的水文效应,因此可以基于不同的径流效应,开展有利于综合发挥流域持水能力的空间规划,提升林地所占比重。(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11期)

靳川平,孙阳阳,王雪峰,房志,侯鹏[9](2019)在《近25年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与地貌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利用20世纪80年代末期、2000年和2015年3期100 m分辨率的土地利用数据对现有的47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和地貌分析,探究近25年来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貌与土地利用分布及其变化的关系,并对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较大的人工生态系统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比最大的地貌类型为平原地貌,占比最小的为海洋;西北、西南、华北、东北和华东地区的国家级保护区占比最大的地貌类型均为平原,而华中和华南的国家级保护区则以中起伏山地地貌占比最大;我国森林生态类国家级保护区以大起伏山地地貌占比最大,草原草甸类国家级保护区以丘陵地貌占比最大,野生植物类保护区以中起伏山地面积占比最大,海洋海岸类保护区以海洋面积占比最大,而内陆湿地类、野生动物类、荒漠生态类、古生物遗迹类保护区均以平原面积占比最大。近25年来,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以耕地、湿地和草地间的相互转化最为频繁,而人工生态系统中耕地对湿地、草地生态系统的侵蚀占比最大,并且主要分布在平原地貌。(本文来源于《环境生态学》期刊2019年07期)

王婉谕,赵玲,刘军杰[10](2019)在《大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大安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上取得了新的机遇,大安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基于大安市2013-2017年度土地调查期末数据,分析了大安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从而进一步阐释大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原因。(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9年32期)

土地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城乡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与驱动机制,有利于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本文以长春市为例,以监督分类与人工解译相结合的方式对1997、2007和2017年Landsat卫星影像进行分类,总体精度分别为93.06%,90.70%和94.12%。1997—2017年,草地、耕地和其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354.74、922.11和55.35km2,建设用地、水域和林地面积分别增加1 154.14、70.38和107.54km~2,整体表现为建设用地向周边扩张,侵占其他用地类型面积。利用未来土地利用模拟(future land use simulation,FLUS)模型,以2007年分类数据为基础,结合地形、交通区位和社会经济等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仿真2017年土地利用格局,仿真结果与真实情况吻合较好,仿真精度达85.10%,Kappa系数为0.821 2,验证了模型和驱动因子精度可靠,符合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以此模型因子预测2027年土地利用格局,结果表明:在城镇周围,建设用地将持续侵占耕地、林地、草地和其他土地的面积,但趋势减缓,同时林地面积和水域面积增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地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央金卓嘎,施建飞.基于ENVI的巴南区土地覆被变化调查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2].王明常,郭鑫,王凤艳,张馨月.基于FLUS的长春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预测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9

[3].王梦珂,翁白莎,严登华,毕吴瑕,李蒙.典型土地利用类型旱涝急转事件发生时段气温变化特征[J].水电能源科学.2019

[4].李灵慧.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综合效益评价——以乌海市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

[5].张婷婷.安徽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J].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2019

[6].刘欢.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量研究[J].价值工程.2019

[7].罗映雪,徐长春,杨秋萍,杨媛媛,张晋霞.基于SWAT模型的开都河上游未来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9

[8].孙占东,黄群.长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大尺度水文效应[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

[9].靳川平,孙阳阳,王雪峰,房志,侯鹏.近25年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与地貌关系分析[J].环境生态学.2019

[10].王婉谕,赵玲,刘军杰.大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才智.2019

标签:;  ;  ;  ;  

土地变化论文-央金卓嘎,施建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