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数极限环论文-陈向炜,傅景礼,罗绍凯

代数极限环论文-陈向炜,傅景礼,罗绍凯

导读:本文包含了代数极限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广义,Birkhoff,系统,奇点,闭分支,代数极限环

代数极限环论文文献综述

陈向炜,傅景礼,罗绍凯[1](2002)在《一类广义Birkhoff系统的代数极限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一类广义 Birkhoff 系统的代数极限环,给出了代数极限环存在的条件和个数。(本文来源于《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2002(9)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9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2-08-01)

刘美娟,张成[2](1999)在《关于文“具有两个代数曲线解的叁次系统的代数极限环”的注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弥补了文[4]中主要定理的不足之处,并且推广了文[5]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数学研究与评论》期刊1999年S1期)

陈志勇[3](1998)在《具有叁次代数曲线解的五次系统的极限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Maple软件强大的符号计算能力,得到了以 y=ax~3+bx~2+cx+d 为解的平面五次多项式系统的特征,由此证明了该系统在奇点的邻域内可以存在极限环。(本文来源于《舟山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期刊1998年03期)

沈聪[4](1996)在《二次系统不存在叁次代数极限环》一文中研究指出文[3]曾给出了具有孤立闭分支的叁次曲线共有九类.本文逐一地证明了这九类叁次曲线的孤立闭分支均不同能成为二次系统的极限环,从而证明了二次系统不存在叁次代数极限环(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6年03期)

梁家荣,岑运秋[5](1995)在《具有两个任意二次代数曲线解的叁次系统的极限环》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对一类具有两个任意二次曲线解的叁次常微系统作了一些研究,得到该系统有无极限环的充分条件。(本文来源于《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5年02期)

张成[6](1995)在《关于具有两个二次代数曲线解的叁次系统的极限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近年来在这方面研究的进展情况,同时给出一些新的结果,并提出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大连大学学报》期刊1995年04期)

洪巩堤,黄启宇[7](1993)在《具有一直线解的叁次微分系统的代数极限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具有一条直线解和二次闭曲线解的叁次微分系统极限环的存在性,并讨论可出现至少两个极限环的情形。(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3年04期)

江其保[8](1993)在《一类代数极限环个数的上界》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平面多项式系统,如果一极限环又是代数解的实闭分支,则称此极限环为代数极限环。这类极限环的个数问题迄今未有人研究过。本文应用代数几何的知识得到了下述初步结果: 定理对非退化的m次平面多项式系统,对应于只以通常二重点和尖点为其非光滑(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1993年19期)

司成斌,张成[9](1993)在《系统=(F)/(y)+(ax+by+c)F(x,y),=(F)/(x)+(a′x+b′y+c′)F(x,y)的代数极限环》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了一类多项式微分系统的代数极限环问题,并且推广了文[1] 的结果.(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3年01期)

张成[10](1992)在《具有两个二次代数曲线解的叁次系统的极限环》一文中研究指出证明了具有椭圆和抛物线解的叁次系统可以存在代数极限环,从而纠正了文[1]所断言这种系统不存在极限环的错误结论.(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2年02期)

代数极限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弥补了文[4]中主要定理的不足之处,并且推广了文[5]的结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代数极限环论文参考文献

[1].陈向炜,傅景礼,罗绍凯.一类广义Birkhoff系统的代数极限环[C].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2002(9)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9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

[2].刘美娟,张成.关于文“具有两个代数曲线解的叁次系统的代数极限环”的注记[J].数学研究与评论.1999

[3].陈志勇.具有叁次代数曲线解的五次系统的极限环[J].舟山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8

[4].沈聪.二次系统不存在叁次代数极限环[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

[5].梁家荣,岑运秋.具有两个任意二次代数曲线解的叁次系统的极限环[J].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

[6].张成.关于具有两个二次代数曲线解的叁次系统的极限环[J].大连大学学报.1995

[7].洪巩堤,黄启宇.具有一直线解的叁次微分系统的代数极限环[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

[8].江其保.一类代数极限环个数的上界[J].科学通报.1993

[9].司成斌,张成.系统=(F)/(y)+(ax+by+c)F(x,y),=(F)/(x)+(a′x+b′y+c′)F(x,y)的代数极限环[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

[10].张成.具有两个二次代数曲线解的叁次系统的极限环[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

标签:;  ;  ;  ;  ;  ;  

代数极限环论文-陈向炜,傅景礼,罗绍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