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普遍语法可及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冠词习得,母语迁移,普遍语法可及性
普遍语法可及性论文文献综述
刘秋芬[1](2015)在《母语迁移和普遍语法可及性视角下的二语冠词习得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回顾和评析了过去40年间二语冠词习得的研究。文章在分析冠词习得研究意义的基础上,对从母语迁移、普遍语法可及性角度解释和验证二语冠词变异性特征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了述评。最后,对二语领域进一步开展冠词习得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进行了思考。(本文来源于《第二语言学习研究(2015年第2期 总第2期)》期刊2015-12-01)
胡亚娟[2](2012)在《二语习得的逻辑问题和普遍语法可及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二语习得的逻辑问题儿童在轻松自然的语言环境中毫不费力地获得母语的事实一直对语言学家是个难解的谜。对此问题研究了多年的乔姆斯基,曾发出这样的惊叹:"儿童知道的远比经验提供的多……在语言生长的高峰时间,虽然儿童的语言接触非常有限,语言环境又模棱两可,但儿童大约每小时就可以学(本文来源于《大家》期刊2012年02期)
常辉[3](2009)在《冠词习得与中介语句法损伤研究——普遍语法可及性研究的最新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介语句法损伤研究是对普遍语法可及性的最新探讨,而今对中介语句法损伤研究的重心已由不自由词素屈折词缀的习得转移到自由词素冠词的习得。本文首先介绍了冠词选择参数和名词匹配参数理论,然后综述了有关冠词缺失和冠词替代与中介语句法损伤之间关系的研究,接着评述了对冠词缺失的句法学、形态学、音系学解释和冠词替代的语义学、句法学解释,最后指出本领域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桂盈[4](2009)在《母语与普遍语法可及性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母语和普遍语法可及性的角度出发,关于二语习得的理论可以总结为叁种观点:无迁移/全可及;全迁移/全可及;部分迁移/全可及。通过它们对中介语终止状态的解释,梳理述评叁种观点,指出各自的缺陷和优点。与此同时,提出基本变体理论,认为二语习得过程是特征强化的过程。(本文来源于《绥化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常辉,陈永捷[5](2006)在《普遍语法可及性新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评述最简方案框架下二语习得中普遍语法可及性研究的最新成果,包括对二语初始状态和中介语语法损伤的研究。前者探讨二语初始状态中有多少一语和普遍语法的成分,以及普遍语法在二语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后者探讨中介语句法系统中的功能语类和特征核查系统是否运作完好。本文还剖析了目前普遍语法可及性研究存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当代语言学》期刊2006年03期)
武和平[6](2004)在《二语习得中“逻辑问题”的逻辑与普遍语法可及性假说》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习得中的逻辑问题旨在解决儿童语言有限、残缺、不足的语料输入及最终能迅速而一致地获得丰富的语言能力这一似有悖于逻辑的问题。自从乔姆斯基在 80年代中期提出原则与参数理论以来 ,利用普遍语法可及性假说来解答二语习得中的逻辑问题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学术热点。本文在对这类研究的逻辑前提、研究方法和相关研究分析的基础上 ,指出了这种研究范式目前所陷入的理论困境 ,并尝试提出走出这种困境的出路。(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04年03期)
潘琪[7](2004)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普遍语法可达性和语言迁移》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遍语法和母语迁移理论有力地解释了二语习得。就普遍语法来说,公认的观点是其在母语习得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普遍语法多大程度上决定二语习得却存在许多争议。就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而言,在语言学家中存在叁种假设,即不可达假设,部分可达假设,和完全可达假设。第一种假设认为儿童语言习得与成人语言学习是完全不同的认知过程,前者是由语言能力(特定的语言学习的认知过程)决定的,后者是由非语言过程决定的。普遍语法作为一个整体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是不可获得的。第二种假设认为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并非全部的普遍语法都不可获得,只有在母语中有所体现的普遍语法才是可以获得的。第叁种假设认为普遍语法的所有原则和参数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都可以获得。第二语言学习中母语的作用也是大家讨论的热点,语言学家也提出了叁种假设,既无迁移假设,部分迁移假设,完全迁移假设。第一种假设认为母语特征在中介语中不存在。第二种假设认为部分母语语法迁移到中介语中并且确定了初始阶段的第二语言学习。第叁种假设认为母语语法的终止阶段决定了第二语言学习的初始阶段,所有的语法特征完全迁移到初始阶段的中介语中。实践证明普遍语法理论和母语迁移理论都不能独立令人满意地解释二语习得。为了更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生成方法的追随者将两者联系起来,更全面地揭示了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本文在具体分析普遍语法各假设的基础上,将完全可达假设与母语迁移理论联系起来,从理论上验证了完全可达假设和完全迁移假设的合理性。本文以功能分类(主要是句法移位)和语法正确性判断为考察点,设计了模仿和句子正确性判断的试验。目的是检验受试中介语中是否存在功能分类和结构依赖的知识,以揭示普遍语法和母语迁移在第二语后学习中的作用。模仿测试以考察功能分类知识为重点,语法判断测试以考察结构依赖知识为重点,测试结果显示受试中介语中存在功能分类和结构依赖。这个结果与本文所证明的理论(完全可达假设和完全迁移假设)相符。因而得出普遍语法和母语迁移并存和互补的结论,完全可达假设和完全迁移假设的结合更为有利地说明了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期刊2004-03-01)
戴曼纯[8](1998)在《普遍语法可及性叁假说》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可及性是一个颇多争议的问题。本文讨论普遍语法可及性叁大假说——直接可及说、间接可及说和不可及说,分析了造成不同观点的原因。作者认为是尚未发展完善的普遍语法理论和研究方法制约了可及性研究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与研究》期刊1998年01期)
普遍语法可及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二语习得的逻辑问题儿童在轻松自然的语言环境中毫不费力地获得母语的事实一直对语言学家是个难解的谜。对此问题研究了多年的乔姆斯基,曾发出这样的惊叹:"儿童知道的远比经验提供的多……在语言生长的高峰时间,虽然儿童的语言接触非常有限,语言环境又模棱两可,但儿童大约每小时就可以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普遍语法可及性论文参考文献
[1].刘秋芬.母语迁移和普遍语法可及性视角下的二语冠词习得研究述评[C].第二语言学习研究(2015年第2期总第2期).2015
[2].胡亚娟.二语习得的逻辑问题和普遍语法可及性[J].大家.2012
[3].常辉.冠词习得与中介语句法损伤研究——普遍语法可及性研究的最新发展[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
[4].桂盈.母语与普遍语法可及性的相互作用[J].绥化学院学报.2009
[5].常辉,陈永捷.普遍语法可及性新说[J].当代语言学.2006
[6].武和平.二语习得中“逻辑问题”的逻辑与普遍语法可及性假说[J].外语学刊.2004
[7].潘琪.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普遍语法可达性和语言迁移[D].大连海事大学.2004
[8].戴曼纯.普遍语法可及性叁假说[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