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坳陷南段论文-王帅成

川西坳陷南段论文-王帅成

导读:本文包含了川西坳陷南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川西坳陷,平乐坝构造,雷口坡组,富钾卤水

川西坳陷南段论文文献综述

王帅成[1](2011)在《川西坳陷南段中叁迭统富钾卤水富集模式及有利区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地区是我国海相富钾卤水的有利勘探地区之一,位于川西坳陷南段邛崃地区平乐坝构造之上的油气勘探平乐4井、平乐20井先后均获得富钾卤水。然而,位于同一构造之上的丰卤1井(2008)却无卤水产出,阻滞了该区富钾卤水的勘探,急需有所突破。本文即针对平乐坝构造富钾卤水勘探的主要问题充分的利用现有岩芯、岩矿薄片、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并结合遥感、显微镜、电子探针和能谱分析等技术方法对富钾卤水形成条件及规律展开研究。采用遥感技术对川西坳陷南段及平乐坝地区的线性构造进行解译,利用野外地质调查和地震资料对其验证,并总结了研究区线性构造特征;通过野外地质剖面观察、研究和地震剖面的解释对平乐坝地区的储卤构造特征做了精细的研究;运用岩石、矿物薄片的显微构造对丰卤1井中与储卤层有关的岩芯矿物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可疑含钾矿物做了电子探针和能谱分析;利用测井、地震和岩芯等资料对平乐4井和丰卤1井进行对比,分析其储卤层、储集空间及其盐水组合特征;结合遥感、地震等资料解译的结果分析了平乐坝地区线性构造、储卤构造、裂缝系统与储卤层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卤水的运移、聚集和保存等条件。研究表明:川西坳陷南段平乐坝构造是形成于中叁迭统膏、盐凹陷之上的背斜,即“凹中隆”。背斜核部雷口坡膏盐层厚度巨大。背斜南东翼发育倾向北西的逆断层,与倾向南东的次级逆断层形成“y”字形断层组合。岩层的弯曲和断层的错切至使背斜轴部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层裂隙发育。据此分析,平乐坝构造中叁迭统雷口坡组富钾卤水富集有七大条件:①膏、盐盆地是富钾卤水形成的基础条件;②断层是富钾卤水运移的主要通道;③夹持在膏盐岩层之间的碳酸盐岩层是富钾卤水的良好储层;④缝洞是富钾卤水储集的主要空间;⑤构造高点是富钾卤水储集的主要场所;⑥温度是富钾卤水品位高低的重要因素;⑦厚度大的膏盐岩层是富钾卤水保存的可靠屏障。富钾卤水的富集成藏是上述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其富集条件为基础,建立了平乐坝地区富钾卤水富集模式。以平乐坝地区富钾卤水富集模式为基础,结合岩相古地理、古构造和现今构造综合分析,在川西地区划分出了叁个聚钾中心:①邛崃聚钾中心;②彭山聚钾中心;③洪雅聚钾中心。根据平乐坝构造富集模式和聚钾中心预测了川西坳陷南段中叁迭统四个有利富钾勘探区:①平乐坝有利区;②高家场有利区;③盐井沟有利区;④汉王场有利区。笔者认为:平乐坝构造富钾卤水富集模式对于川西坳陷南段寻找富钾卤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划分的富钾卤水有利勘探区对于川西坳陷南段富钾卤水的勘探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1-05-01)

李幸运[2](2009)在《川西坳陷南段雷口坡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坳陷地区于古生界一直处于克拉通台地背景,到中生界伴随着龙门山的崛起,逐渐演变为前陆盆地,该区中叁迭统为浅水碳酸盐台地沉积。近年来,整个四川盆地对中叁迭统雷口坡组(T2l)的勘探已取得了较大的突破,自七十代中坝气田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以来,相继在不同地区钻遇到较好的储层和油气显示。但在川西坳陷南段地区海相地层的勘探进程缓慢,至今未有大的突破,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研究程度不够。本文采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充分利用现有地震剖面,结合露头及钻井资料,对川西坳陷南段地区的雷口坡组地层进行层序划分。将雷口坡组地层划分为SQ1、SQ2两个叁级层序,每个层序内部又划分了海进(TST)和高位(HST)两个体系域,并对雷口坡组地层进行了层序的横向对比,建立了研究区内雷口坡组的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层序对比,发现印支期的天全古隆起的存在。以叁级层序为编图单元,以地震反射波的外形、内部构型和物理参数为编图要素,编制了中叁迭统雷口坡组SQ1和SQ2层序的地震相平面图。在此基础上,结合钻井及露头资料,将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相,以体系域为单位,绘制了中叁迭统雷口坡组四个时期的沉积相图,主要沉积相有开阔台地、局限台地以及蒸发台地。通过沉积相研究,本文对川西坳陷南段地区的雷口坡组地层的有利储集相带进行了预测,认为迭置在古隆起斜坡上的碳酸盐岩颗粒滩是有利的储集相带,为进一步勘探的重点区域。(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09-05-01)

樊然学,周洪忠,蔡开平[3](2005)在《川西坳陷南段天然气来源与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坳陷南段是四川盆地主要的天然气产区之一。前人对该区天然气的来源有多种见解。为了更清楚地认识此地区天然气的来源与运移,本文分析了平落坝、大兴西和白马庙气田16件天然气样品的C1—C4烃及CO2 组份的碳同位素组成。所获得的同位素数据结合化学成份和地质资料表明,3个气田的烃类完全是热解成因的,都来源于气田下面的上叁迭统烃源岩。这些气田的甲、乙烷碳同位素组成随深度呈不同规律的变化,这些变化归因于烃源岩生烃的热解过程和烃类运移的动力学过程。平落坝气田中侏罗统气藏的烃类大部份形成于烃源岩低成熟和成熟的早期阶段并受到晚期成熟气体的不断补给。平落坝和大兴西气田多数气藏的烃类被认为是从源区垂直向上运移通过上伏地层而进入气藏的,白马庙气田的烃类被认为是沿断裂通道向上侏罗统气藏聚集的。平落坝和大兴西气田的δ13 Cco2 值有很宽的分布范围(- 10 .7‰~- 0 .7‰) ,这表明气田的CO2 由来自基底的海洋碳酸盐岩无机碳成份和沉积地层的有机碳成份混合而成。这些气田的[He/CH4] [N2 /CH4]值之间和δ13 Cco2 δ13 C1值之间的相关性表明,非烃气体在进入气藏前已同烃类很好地混合,并被CH4为主流相的气流携带着向气藏运移。(本文来源于《地球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古俊林,郑荣才,罗平,阳正熙[4](2004)在《川西坳陷中-南段须家河组层序地层格架与生储盖组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地表露头、钻井岩芯、测井曲线和地震剖面的沉积相、基准面旋回与层序界面特征的综合分析为依据,将川西坳陷中-南段须家河组划分为2个超长期、4个长期和13个中期旋回层序。在此基础上,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旋回等时对比法则,运用二分时间单元分界线(层序界面和洪泛面)为优选时间-地层对比位置,以长期旋回层序为年代地层框架和中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对川西坳陷须家河组进行了等时地层对比和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并对地层格架中的沉积充填作用和生、储、盖组合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3期)

川西坳陷南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川西坳陷地区于古生界一直处于克拉通台地背景,到中生界伴随着龙门山的崛起,逐渐演变为前陆盆地,该区中叁迭统为浅水碳酸盐台地沉积。近年来,整个四川盆地对中叁迭统雷口坡组(T2l)的勘探已取得了较大的突破,自七十代中坝气田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以来,相继在不同地区钻遇到较好的储层和油气显示。但在川西坳陷南段地区海相地层的勘探进程缓慢,至今未有大的突破,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研究程度不够。本文采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充分利用现有地震剖面,结合露头及钻井资料,对川西坳陷南段地区的雷口坡组地层进行层序划分。将雷口坡组地层划分为SQ1、SQ2两个叁级层序,每个层序内部又划分了海进(TST)和高位(HST)两个体系域,并对雷口坡组地层进行了层序的横向对比,建立了研究区内雷口坡组的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层序对比,发现印支期的天全古隆起的存在。以叁级层序为编图单元,以地震反射波的外形、内部构型和物理参数为编图要素,编制了中叁迭统雷口坡组SQ1和SQ2层序的地震相平面图。在此基础上,结合钻井及露头资料,将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相,以体系域为单位,绘制了中叁迭统雷口坡组四个时期的沉积相图,主要沉积相有开阔台地、局限台地以及蒸发台地。通过沉积相研究,本文对川西坳陷南段地区的雷口坡组地层的有利储集相带进行了预测,认为迭置在古隆起斜坡上的碳酸盐岩颗粒滩是有利的储集相带,为进一步勘探的重点区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川西坳陷南段论文参考文献

[1].王帅成.川西坳陷南段中叁迭统富钾卤水富集模式及有利区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11

[2].李幸运.川西坳陷南段雷口坡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

[3].樊然学,周洪忠,蔡开平.川西坳陷南段天然气来源与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J].地球学报.2005

[4].古俊林,郑荣才,罗平,阳正熙.川西坳陷中-南段须家河组层序地层格架与生储盖组合[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标签:;  ;  ;  ;  

川西坳陷南段论文-王帅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