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环境动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环境动因,环境战略,成长绩效,农业企业
环境动因论文文献综述
李练军[1](2019)在《农业企业环境动因、环境战略与成长绩效关系研究——来自江西农业企业的数据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江西的调查数据,遵循"动因-战略-绩效"研究思路,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实证研究农业企业环境动因、环境战略与成长绩效之间的关系,深入考察农业企业环境战略在各个环境动因与成长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农业企业环境战略驱动因素根据作用大小依次包括政府政策、组织资源、公众压力、绿色需求和组织认知;环境战略的实施显着地提升了农业企业的成长绩效;政府政策和公众压力通过环境战略这一部分中介对农业企业成长绩效产生积极影响,而绿色需求、组织认知和组织资源通过环境战略这一完全中介对农业企业成长绩效产生积极影响。(本文来源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刘柳,屈小娥[2](2019)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环境下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动因再检验——基于新口径城投债视角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城投债数据,实证检验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城投债扩张的影响,并探讨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是否也改变了城投债扩张动因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1)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冲击激发了地方政府扩大城投债规模以维持其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故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会导致城投债扩张。(2)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环境下,财政压力和发展压力与城投债扩张负相关,晋升压力对城投债扩张正向促进作用被显着削弱。(3)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环境下,财政压力、晋升压力和发展压力对不同地区城投债扩张影响存在异质性。本文为理解城投债扩张提供新的视角,并为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和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供了借鉴。(本文来源于《财政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张成军[3](2019)在《伴生纪录电影生产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因》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纪录电影曾经一直以"新闻简报"的样态处于院线播放的边缘,作为故事片"加映"的资格也一度被取消,彻底离开商业院线。1998年,由付红星担任导演,反映新中国外交事业和周恩来外交风采的纪录电影《周恩来外交风云》获得3500万票房,再次点燃了中国纪录电影重归商业院线的希望和冲动。2006年金铁木导演的《圆明园》开创了中国商业纪录电影的先河,3D技术打造的奇观盛景和用真人演绎的历史真实,使这部数字纪录电影收获了1700万票房。2010年以来,在国家文化政策驱动和影视产业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纪录片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国产纪录电影数量持续增(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9年10期)
李亦超,郑天宇,陈佳霖,韩凌[4](2019)在《大学校园食堂食物浪费的环境影响核算及动因分析——以北京大学学生第五食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据国际粮农组织关于食品浪费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每年食物浪费总量达13亿t,校园浪费现象尤为严重,减少校园食物浪费迫在眉睫。通过生命周期法进行定量估算、通过计划行为理论进行动因分析,综合问卷法、访谈法、实地拍照法和目测估计法等方法。得到了对北京大学学生第五食堂食物浪费的环境影响定性和定量结果,并发现第五食堂15个经典套餐中碳排放量最大的套餐是肉类占比很大的水煮肉盖饭。校园内食物浪费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不方便打包食物。提出建立数据库和规范核算过程基本框架的建议,同时提出减少校园食堂食物浪费的针对性措施,如标注菜品辛辣程度等,从而提升校园餐饮质量,达到建立品质校园的目的。(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期刊2019-08-30)
王经北,黎明辉[5](2019)在《新时代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动因、内容及路径——以S市为个案》一文中研究指出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作为政府维护公民环境知情权及回应社会对环境的深刻关切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题中应有之义。然而,政府环境信息何以需要公开?该公开什么?如何更好地公开?还有些地方政府对此认识不够到位。S市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其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借鉴意义。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动因是满足人民的生态环境知情需要、构建具有公共理性的监督机制、提升政府环境治理公信力、消除黑色文明的不良影响等。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则应包括空气及水质量信息、项目建设的环评信息、环境管理与环境执法信息及国家重点环境项目管理信息等。树立生态优先的服务理念、增加信息公开的科技含量、拓宽信息公开的渠道与方式、形成多元共治的信息公开模式等措施可推动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优化升级。(本文来源于《江西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马一琳,宋梓默[6](2019)在《社交媒体中环境舆情的传播动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交媒体的产生与发展影响了传统媒体单一的传播方式,社交媒体赋予受众以传者与受者的双重交叉身份。受众的意见表达更为便捷,所能接触的信息范围与数量也在不断地扩大与增加。相较于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危机事件等它类网络舆情,环境舆情所涉及的利益群体更为广泛,其传播动因也更为复杂。(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9年07期)
张丹丹[7](2019)在《环境、动因与形式:詹姆斯·斯科特抗争思想的内在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民自古就是占据社会人口大多数的群体,不过在漫长的学术史中,他们并非政治学家们讨论的关键群体。虽然也有一些政治学家关注到了农民群体,不过也只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他们认为底层群体眼光狭隘,缺乏明确的政治主张,并没有关注到底层群体的政治作用。詹姆斯·C·斯科特(James C.Scott)对以往有关农民地位以及农民抗争与革命的理论产生质疑,他认为农民并非像精英所想象的那般毫无政治影响力。他深入观察底层社会中的道义性经济、地方主义文化以及庇护主义的社会关系,提出道义小农学说,并阐释了两种非暴力形式的政治抗争,即日常形式抗争和逃避主义抗争,为以往的抗争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本文试图从斯科特具有人类学叙事色彩的政治分析中梳理出一个较为清晰的框架,对斯科特的抗争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的基本思路是:首先,从两方面较为全面地梳理本文相关的已有研究,一方面对抗争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另一方面对国内外学者对于斯科特思想研究现状的梳理。其次,分别从抗争环境、抗争动因、抗争形式叁个角度详细阐释斯科特的抗争思想,叁部分内容分别对应回答叁个问题,即斯科特所观察的政治抗争发生在什么样的背景环境中?斯科特观察的底层群体为什么会展开政治抗争?会怎样进行抗争?最后,基于以上全部研究,从贡献与局限两个方面对斯科特的抗争思想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做出评价。斯科特所研究的底层社会环境具有道义性经济、地方性文化及庇护性社会关系的特点。就抗争原因而言,引发底层小农展开政治抗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经济方面生产关系的改变使得贫富差距加大,导致农民最低限度的社会权利难以得到保障;原有的再分配机制也发生变化,面临生存危机的小农彻底陷入困境。二是互惠失衡为小农提供了政治抗争的道德基础。叁是制度环境发生变化,国家进行的社会简单化项目打破了原有的封闭的农村政治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农村原有的非正式组织的挤压,农民对由此可能产生的监视、镇压以及资源汲取产生抗拒心理。四是农民有能力运用意识形态方面的资源进行抗争。总的来讲,前叁点是农民抗争心理产生的诱因,最后一点是对农民抗争能力的阐释,诱因加能力最终促使农民展开抗争行为。就抗争形式而言,农民的政治抗争主要包括日常形式抵抗与逃避主义抗争两种形式。日常抗争是弱者通过意识层面上的较量来毁损拖延对方的利益,从而参照性的或者实质性的增加自己的收益,提高自己的现有政治体系当中的实际力量的做法,具体将通过伪装、重塑、亵渎叁种抗争策略达成目标。逃避主义抗争是边缘农民为了逃避剥削、追求自由与平等而远离统治中心的做法,通过对谋生方式、社会结构、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精心设计进行“自我野蛮化”,避免被纳入国家体制之内,也避免自身内部出现国家体制。斯科特抗争思想在研究内容上的贡献可以概括为“破”与“立”两个方面:“破”即是对原有抗争理论进行反思,指出了原有抗争理论研究中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斯科特重新思考了“社会运动”,主张亚文化下的日常抵抗形式也能取得社会运动所希求的结果;他跳出了西方抗争理论的精英视角,驳斥了“底层无政治”的假设,提出农村的传统社会是革命的资产,农民是革命的幕后参与者;他重新反思农民革命中的社会动员,认为是农民动员了领导阶级,而非领导阶级动员了农民。“立”即是指斯科特提出了自己的底层政治研究框架,具体体现在:他从政治结果出发重新定义了农民在政治生活中的角色与地位;他重新思考了“意识形态霸权”;提出了国家规划社会简单化与清晰化的原则,对国家现代化建设进行思考,声明了底层政治生态对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从研究方法上看,斯科特运用纵向合作模型分析阶级关系问题,引入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历史研究方法分析政治问题。当然,斯科特的研究也存在不足,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虽加强了数据的可信度,但是也使他局限于西方中心主义的范式中,且由于人类学研究方法静态性的特点,使得他在探索历史范围内理论的发展态势上存在不足。(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彭衡[8](2019)在《边疆环境脆弱地区人口生计变迁及其动因研究——以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基于西藏边疆环境脆弱地区巨大社会变迁的宏观背景,利用二手数据和田野访谈观察材料等相关资料,梳理和分析了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从封建农奴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转变以来的人口生计变迁情况及其变迁动因。研究发现普兰县人口生计呈现从不可持续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上升、部分停滞甚至倒退的变迁轨迹,而其发展主要得益于制度政策的变化和导向,以及该地区独特的生态、文化、政治地位,因地制宜是该地区人口生计发展的出路。(本文来源于《西部发展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任书宇[9](2019)在《新媒体环境下主持人品牌管理的动因》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媒体除了要考虑到节目的包装以及节目新颖的模式之外,还应不断探求节目的高品质,杜绝同质化现象。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走品牌化的发展路线都是至关重要的。本选题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主持人形象的塑造以及品牌构建的管理进行深入分析,探求其现实和理论根源。本文将从新媒体环境背景入手进行明确分析,对新媒体环境下主持人品牌管理的动因进行剖析,并针对以上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案。(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20期)
张志安,黄剑超[10](2019)在《融合环境下的党媒情感传播模式:策略、动因和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党媒在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主导的社会化传播语境下,话语主导权、议程设置能力以及社会影响力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冲击和影响。其创办的微博、微信、客户端等融合新媒体,正逐步采用情感传播的方式来实现生产机制和传播模式的创新和变革。本文以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我的军装照""幸福长街40号"等内容产品,发现其进行情感传播的主要策略。本文分析指出,融合环境下的情感传播模式的兴起背后,依托的是新传播环境中党媒的独特资源与互联网商业公司技术、经济资本间的整合与互惠共赢。总体上,情感模式的运用提高了党媒的网络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增进了网民群体的参与、强化了公众的国家认同,推动了党媒内容生产机制和传播模式的变革,但同时,也面临着观念认知影响不足、内容创意难度大等挑战。(本文来源于《新闻与写作》期刊2019年03期)
环境动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利用城投债数据,实证检验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城投债扩张的影响,并探讨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是否也改变了城投债扩张动因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1)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冲击激发了地方政府扩大城投债规模以维持其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故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会导致城投债扩张。(2)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环境下,财政压力和发展压力与城投债扩张负相关,晋升压力对城投债扩张正向促进作用被显着削弱。(3)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环境下,财政压力、晋升压力和发展压力对不同地区城投债扩张影响存在异质性。本文为理解城投债扩张提供新的视角,并为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和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供了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境动因论文参考文献
[1].李练军.农业企业环境动因、环境战略与成长绩效关系研究——来自江西农业企业的数据调查[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9
[2].刘柳,屈小娥.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环境下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动因再检验——基于新口径城投债视角的实证分析[J].财政研究.2019
[3].张成军.伴生纪录电影生产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因[J].电影评介.2019
[4].李亦超,郑天宇,陈佳霖,韩凌.大学校园食堂食物浪费的环境影响核算及动因分析——以北京大学学生第五食堂为例[C].《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19
[5].王经北,黎明辉.新时代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动因、内容及路径——以S市为个案[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9
[6].马一琳,宋梓默.社交媒体中环境舆情的传播动因探析[J].视听.2019
[7].张丹丹.环境、动因与形式:詹姆斯·斯科特抗争思想的内在逻辑[D].吉林大学.2019
[8].彭衡.边疆环境脆弱地区人口生计变迁及其动因研究——以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为例[J].西部发展研究.2019
[9].任书宇.新媒体环境下主持人品牌管理的动因[J].戏剧之家.2019
[10].张志安,黄剑超.融合环境下的党媒情感传播模式:策略、动因和影响[J].新闻与写作.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