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美感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态美学,美感,感知,想象
美感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安博[1](2015)在《生态美学中的美感发生机制研究——从现象学的视野出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美感经验研究的忽视导致了当下生态美学研究的理论危机。我们从现象学的视野出发,阐释生态美学中的美感发生机制。该文认为,人在自然之中就是人的身体在具体的生境中意向性的感知身边的生态因子从而形成一个场域,人处于这个当前的场域中而感到身心舒适。而我们的身体之"肉"也具有超越性,它能将所有场域"肉身化"为一个整体的生态自然世界,在此时我们通过我们的身体就体验到了整个生态系统之美。该文最后通过对具体案例的阐释来说明生态美感的发生过程。(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论坛》期刊2015年09期)
祁志祥[2](2015)在《论美感的结构与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下的美学研究风潮中,"美"和"美感"被主客观合一的"审美经验"取代了,人们既很少独立地研究"美",也很少独立地研究"美感"。其实人们对于美感奥秘的探讨不是太多,而是太不够。比如美感判断的结构分合,美感机制的新旧互动就是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美感判断从结构上看有"分立判断"与"综合判断"之分。在对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美感判断中,起主导、决定作用的是关于事物内涵属性的审美判断。从美感的心理机制上看,美感反应的兴奋程度是与审美刺激的频率密切相关的。当审美主体反复接受审美对象强度、容量同样的刺激信息,美感反应就会渐趋弱化,最终产生审美疲劳,推动追求新奇的审美时尚。美感的心理机制和活动历程,就是在保障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生命共振的大前提下,不断由"审美疲劳"走向"审美时尚"的循环往复过程。(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06期)
高晓雷[3](2015)在《康德美学体系中美感的发生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美学思想并一定程度上调和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所坚持的两种极端,但从根本上看,康德仍然没有走出理性主义的窠臼,为了弥补理性主义本身显而易见的不足,康德承认了客体是可以脱离先验的一种存在,并且吸收了经验主义的某些因素,使得客体成为独立于人的并且能为人所经验的存在物。但是,客体在康德这里仅仅作为"物自体"而存在,毋庸说"美"这一属性,其他任何属性都不能自身具备,都是主体赋予或者说是强加于客体之上的。作为主观唯心论的典(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5年10期)
达婷,陈瑞丹[4](2012)在《传统梅园美感生成机制对当代梅花专类园设计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梅(Prunus mume),落叶小乔木,原产于我国,品种极为丰富,在我国已有至少3000年的栽培历史。梅花因早春叶前开花、树姿优美、香色俱佳且寿命长的自然特性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的青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象征高洁、坚毅不拔,是花中"四君子'之首,因而成为中国传统园林喜用的主题植物之一。南宋范成大在《梅谱》中称颂梅花为"梅,天下尤物。无问圣贤愚不肖,莫敢有异议。学圃之士必先种梅,且不厌多。"(本文来源于《中国公园协会2012年论文集》期刊2012-12-01)
达婷,陈瑞丹[5](2012)在《传统梅园美感生成机制对当代梅花专类园设计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梅花是中国传统园林喜用的主题植物之一。传统梅园所追求的赏梅意境是一种以传统文人的赏梅意趣为导向的、浪漫的梅园境界。传统文人所追求的"物我交融"的梅花审美取向在当代梅花专类园设计中仍然起到指导梅花种植和造景的作用。通过解析传统梅园美感生成机制,并以现代环境美学观点研究传统梅园的美感生成机制,指出梅园的环境美感是由感觉价值、形式价值和综合价值构成,并据此启发当代梅花专类园设计。(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S1期)
朱小蔓[6](2011)在《学校课程的情绪、情感、美感维度:一种科学与人文教育整合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教育目的的角度看,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与教育价值不尽相同,故两者的功能无法相互替代。当今两种文化的分裂现象需要学校教育做出努力。中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情绪、情感维度明确作为教学目标,其可望成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弥合、培养完整人格的一种教育机制。(本文来源于《美育学刊》期刊2011年05期)
艾晶[7](2009)在《弗洛伊德“叁我”理论与人类美感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核心内容“叁我”理论以及人类美感的研究,构建出了一个由快感、美感和美感标准构成的美感机制,并且探索出了一个将美感置于深层审美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本文内容涉及心理学、伦理学、审美教育学等多个学科,力求更加深刻的研究人类美感,为人类进行审美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供借鉴的思路和方法。文章首先对弗洛伊德思想以及美感研究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对美感的研究要从其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其次,通过对弗洛伊德“叁我”理论的描述,分别将“本我”与快感,“自我”与美感,“超我”与美感标准进行联系分析,指出其一定的内在联系,并将美感机制的研究置于“叁我”理论的结构框架中去进行研究,对美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最后,文章指出了人类美感研究对审美人的塑造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09-01-01)
莫顺斌[8](2008)在《现代杂文与小品文美感机制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小品文是顺应"五四"新文学革命潮流的产物,它继承了中国古代散文尤其是古代杂文和小品文的优秀传统,同时又借鉴了西方文学理论尤其是散文理论资源的基础,不仅如此,它还是近代思想启蒙、政治改良、文学革命的重要工具。(本文来源于《理论与创作》期刊2008年02期)
许丙泉[9](2006)在《从快感到美感——论美感是生命生存繁衍的预警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感和快感是客观存在的,二者既有本质上的不同,也有密切联系。快感生命生存发展的奖励机制,使生命乐于寻求能促进生命个体生存发展的东西,也乐于寻找使种群繁衍的异性。快感决定着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方向,也给美感提供动力,规定着美感的方向。快感和人的精神的结合是美感产生的根源,美感是生命生存发展的预警机制。(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5期)
马韵斐[10](2005)在《向人声韵致的贴近——胡琴形成与演进的美感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以胡琴为代表的拉弦乐器的产生及发展似乎是一个历史问题,但同时也是一个美学问题。文章拟从审美观念的层面对这一乐器的形成与演进机制进行考察,以窥探一下胡琴历史的深层动因。(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12期)
美感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当下的美学研究风潮中,"美"和"美感"被主客观合一的"审美经验"取代了,人们既很少独立地研究"美",也很少独立地研究"美感"。其实人们对于美感奥秘的探讨不是太多,而是太不够。比如美感判断的结构分合,美感机制的新旧互动就是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美感判断从结构上看有"分立判断"与"综合判断"之分。在对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美感判断中,起主导、决定作用的是关于事物内涵属性的审美判断。从美感的心理机制上看,美感反应的兴奋程度是与审美刺激的频率密切相关的。当审美主体反复接受审美对象强度、容量同样的刺激信息,美感反应就会渐趋弱化,最终产生审美疲劳,推动追求新奇的审美时尚。美感的心理机制和活动历程,就是在保障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生命共振的大前提下,不断由"审美疲劳"走向"审美时尚"的循环往复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美感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安博.生态美学中的美感发生机制研究——从现象学的视野出发[J].社会科学论坛.2015
[2].祁志祥.论美感的结构与机制[J].江西社会科学.2015
[3].高晓雷.康德美学体系中美感的发生机制[J].长江丛刊.2015
[4].达婷,陈瑞丹.传统梅园美感生成机制对当代梅花专类园设计的启示[C].中国公园协会2012年论文集.2012
[5].达婷,陈瑞丹.传统梅园美感生成机制对当代梅花专类园设计的启示[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
[6].朱小蔓.学校课程的情绪、情感、美感维度:一种科学与人文教育整合的机制[J].美育学刊.2011
[7].艾晶.弗洛伊德“叁我”理论与人类美感机制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8].莫顺斌.现代杂文与小品文美感机制之比较[J].理论与创作.2008
[9].许丙泉.从快感到美感——论美感是生命生存繁衍的预警机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
[10].马韵斐.向人声韵致的贴近——胡琴形成与演进的美感机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