镉赋存形态论文-符东顺,付天岭,蔡娜,杨世梅,娄飞

镉赋存形态论文-符东顺,付天岭,蔡娜,杨世梅,娄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镉赋存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铃薯,镉,形态,土壤

镉赋存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符东顺,付天岭,蔡娜,杨世梅,娄飞[1](2019)在《贵州马铃薯产地土壤镉赋存形态及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喀斯特马铃薯产地土壤镉的赋存形态、迁移能力,为马铃薯产地风险评估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以威宁主栽区域30对马铃薯及相应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镉的赋存形态及影响镉赋存形态的因素。采用富集系数、有效性、地质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估土壤镉迁移能力及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总镉含量为0.704~1.970 mg/kg,均值为1.394 mg/kg,变异系数25%。土壤分级提取的4种镉中,弱酸态镉占总镉比例最大,达28%~58%,可还原态镉仅占4%~13%。土壤化学性质中,仅有效隔与pH呈显着负相关(R=-0.480),符合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另外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多因子对有效镉的影响取决自身影响力度,如sig_(pH&总镉)<sig_(总镉)<sig_(pH);sig_(总镉)> sig_(总镉*有机质),说明产区土壤赋存形态的差异是总镉和土壤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土壤理化因子的多样性决定了土壤赋存形态的异质性;产地土壤总镉风险评估结果I_(geo)为2~3、RI为100.57~281.43,,马铃薯块茎镉有效性均值为15%,说明产区土壤总镉高,但迁移能力较弱,相对于总镉,以有效镉作为评估区域潜在风险更科学客观。(本文来源于《山地农业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沛文,杜立宇,吴岩,梁成华,郭炜辰[2](2019)在《不同类型贝壳粉对土壤镉赋存形态的影响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培养探究不同类型贝壳粉对土壤中不同形态镉含量的影响,向培养完成的土壤中施用3种添加比例的天然扇贝壳粉与蛏子壳粉,分别在第1,5,15,30,50天测定土壤pH及镉的各赋存形态含量。结果表明,添加文石型与方解石贝壳粉对土壤pH升高均有一定程度的贡献,施用2种贝壳粉后,随贝壳粉添加比例的增多土壤pH升高。不同种类贝壳粉处理的土壤pH差异不大,在50天后2种贝壳粉不同添加比例间差异最明显。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随培养天数的增加,添加不同类型贝壳粉均能使镉污染土壤可交换态镉含量下降,碳酸盐结合态镉、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镉、有机结合态镉与残渣态镉含量整体逐渐升高。其中,使用文石型贝壳粉作钝化剂较方解石型效果更佳。随着贝壳粉添加比例变大,可交换态镉向镉的其他赋有形态转化的程度越大。培养50天后,添加不同种类贝壳粉处理的土壤有效态镉含量同CK相比均显着降低。当添加文石型贝壳粉的比例为5%时,生物可利用态镉占总镉比例最低。施用文石型贝壳粉能比方解石型贝壳粉更好地降低土壤有效态镉的活性。(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邹传[3](2018)在《风化煤矿源腐殖酸对稻田土壤镉赋存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选取风化煤矿源胡敏酸和富里酸两种腐殖酸作为实验材料,进行了腐殖酸的物化分析实验、镉吸附实验、土壤培养实验以及水稻盆栽试验,深入分析腐殖酸对水环境镉(Cadmuim,Cd)、土壤环境镉、以及水稻镉的影响,比较两种腐殖酸对水稻种植土壤镉赋存形态及生物有效性,得出以下结论:(1)腐殖酸的物化分析。胡敏酸(Humic acid,HA)一般因其芳构化程度高而能够通过与镉发生螯合或络合作用生成不易溶解产物,即固定镉,起到钝化土壤镉的作用;另一方面,富里酸(Fulvic acid,FA)因其芳构化程度低,而易与镉作用生成溶解度较高、移动性较强的FA-Cd。(2)胡敏酸的吸附实验。水环境中,胡敏酸能够较好吸附Cd~(2+),大幅降低水溶液中Cd~(2+)含量,胡敏酸对Cd~(2+)的吸附作用可以用相关吸附方程拟合,其中Langmuir-Freundlich模型拟合程度最佳。并且,胡敏酸滤渣的吸附Cd~(2+)效果更好。(3)胡敏酸不同成分的纯土培实验。胡敏酸能够有效降低土壤的pH和有效态Cd含量,胡敏酸溶解液对土壤相关指标所产生的效果低于胡敏酸滤渣。研磨溶解后,(1)滤渣表面形态更利于其对Cd~(2+)的的物理吸附;(2)滤渣化学基团羧基的单位含量增加,提升了胡敏酸难溶部分对Cd的化学吸附;(3)溶解液酚羟基的单位含量增加,提升了胡敏酸可溶性有机物部分(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对Cd的活化效果。(4)胡敏酸和富里酸的纯土培实验。胡敏酸在2.5%及以上添加比例时,培养时长为15天以后,钝化效果较好;富里酸在0.5%,培养时长为1天,活化效果即有较好的体现;后续表现上,胡敏酸的钝化土壤Cd幅度(0.3 mg·kg-1-4.39 mg·kg-1)大于富里酸活化土壤Cd幅度(0.15 mg·kg-1-1.66 mg·kg-1)。(5)胡敏酸和富里酸的水稻盆栽实验对土壤Cd赋存形态的影响。胡敏酸盆栽土壤,弱酸浸提态(BCR连续浸提法)Cd向可还原态、可氧化态转化,并继续形成残渣态Cd;富里酸盆栽土壤,残渣态Cd向前叁态转化,土壤弱酸浸提态Cd含量上升。其中胡敏酸需要100天增加残渣态Cd,富里酸在5天(水稻苗期)和100(水稻收获期)都表现出对Cd的活化。(6)胡敏酸和富里酸的水稻盆栽实验对土壤指标的影响。富里酸促进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能力强于胡敏酸,胡敏酸降低土壤pH、提高土壤有机质与阳离子交换量的能力强于富里酸。(7)胡敏酸和富里酸的水稻盆栽实验对植株的影响。两种腐殖酸的水稻植株表现为根>茎>叶>稻米的趋势。胡敏酸“结合”Cd镉-Cd为沉淀,不进入土壤水溶液,从而导致水稻Cd含量降低;低浓度富里酸“结合”镉FA-Cd为可溶性Cd,进入土壤水溶液,导致水稻Cd含量升高,但高浓度富里酸可能改变土壤氧化还原环境而使Cd活性降低。相关关系分析表明,胡敏酸对水稻植株的Cd含量降低效果较富里酸更稳定。(8)腐殖酸对土壤有效态Cd含量影响的机理初步探究。腐殖酸施入土壤后引起的有机质含量提高,使得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提升,导致Cd拥有更多与腐殖酸的“结合”的机会,胡敏酸将Cd吸附并作为固体物质存在于土壤中,富里酸则会以可溶态的形式继续留存于水环境中,从而使得胡敏酸表现为钝化、富里酸表现为活化。(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8-12-23)

王婧,孙瑞川,杨剑,宋江敏,盛彦清[4](2018)在《不同前处理方法对沉积物中镉赋存形态分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前处理方法可能会影响沉积物中重金属赋存形态的准确分析。分别采集界河、胶莱河以及黄渤海的1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Tessier五步连续提取法,对比了新鲜保存、自然风干和冷冻干燥3种前处理方式对河流与海洋沉积物中镉(Cd)赋存形态的影响。研究显示:不同前处理方式对沉积物中Cd的赋存形态产生了显着影响。新鲜样品中Cd的各形态含量偏离真实值程度较大;自然风干样品中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态偏离真实值程度较高,其余形态含量接近真实值;冷冻干燥样品中各形态含量普遍较低,但海洋沉积物多数形态含量更接近真实值。自然风干适用于河流沉积物样品Cd的处理,而冷冻干燥更适用于海洋沉积物Cd的处理。(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8年12期)

王亚婷,党媛,杜焰玲,余江,何玉亭[5](2018)在《不同污染源稻作土壤镉赋存形态及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为来源是农田土壤Cd污染的重要控制因素,不同污染源的影响程度和范围有所不同,文章选取成都平原区典型污染源水稻土(农业有机肥源、农业磷源、工业源)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土壤Cd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污染源稻作土总Cd表现为:工业源(IS)>农业磷源(APS)>农业有机肥源(AOS);(2)各形态Cd分布总体规律为残渣态>酸溶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3)工业源稻作土壤酸溶态Cd含量显着高于农业源土壤,其分配比例在RAC评价指标中处中高环境风险;(4)速效磷、砂黏比例、pH是影响土壤酸溶态Cd的主要影响因子,决定了土壤Cd的生物有效性,通过降酸、减磷、增黏可有效调控土壤Cd污染,降低生态环境风险。(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S2期)

陈璐,刘宇斌,党秀丽,丛源欣,吕金朔[6](2018)在《牛粪与秸秆配施对棕壤镉赋存形态及玉米吸收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受镉(Cd)污染的棕壤为供试土壤,采用盆栽方法,研究牛粪与秸秆不同配比对土壤Cd形态及作物吸收Cd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牛粪与秸秆氮含量比1∶1,3∶1,5∶1的3个处理分别使可交换态Cd含量下降34.39%,28.04%,20.11%,使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Cd含量显着增加。土壤中可交换态Cd含量与pH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而残渣态Cd含量与pH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2)与对照相比,牛粪与秸秆氮含量比1∶1,3∶1,5∶1的3个处理使土壤pH分别提高0.36,0.17,0.16个单位。(3)牛粪与秸秆配施降低了玉米各部位对镉的吸收,并使Cd主要积累在玉米的根、茎、叶部位,降低了籽粒中Cd含量。牛粪与秸秆氮含量比1∶1,3∶1,5∶1的3个处理使籽粒Cd含量浓度分别减少79.64%,72.70%,56.38%。(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董旭,王旭军,党秀丽,许堃,丛源欣[7](2018)在《牛粪与秸秆配施对棕壤镉赋存形态及油菜吸收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修复受重金属镉污染的农田土壤,控制镉由土壤向地上部转运,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牛粪与秸秆不同配比(秸秆与牛粪碳含量比1∶1,1∶2,1∶3和1∶4)对棕壤理化性质、土壤中重金属Cd赋存形态的影响,并采用差速离心与化学试剂提取法分析重金属Cd在油菜亚细胞的分布及其存在的化学形态,探究牛粪与秸秆配施对油菜中Cd分布及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秸秆与牛粪碳含量比1∶1,1∶2,1∶3处理的土壤pH值分别增加0.76,0.88,0.74个单位,阳离子交换量分别提高1.03,1.57,0.62cmol·kg~(-1);秸秆与牛粪碳含量比1∶2配施处理的土壤可交换态Cd所占比例较对照相比降低4.14%,残渣态Cd所占比例增加8.21%。秸秆与牛粪碳含量比1∶1,1∶2,1∶4配施处理的油菜根部细胞器中Cd所占比例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2.17%、2.39%和1.30%。根部乙醇提取态Cd所占比例与单施秸秆处理相比分别降低9.78%,16.44%和13.48%,与单施牛粪处理相比分别降低6.95%、13.61%和10.65%。上述结果表明,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秸秆与牛粪碳含量比1∶2配施处理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陈璐[8](2018)在《牛粪与秸秆配施对棕壤镉赋存形态及玉米吸收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农业土壤重金属Cd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大多数耕地属于中轻度重金属Cd污染,为了保证粮食产量不可能将这些农田弃耕或改变其种植农作物的属性。因此,在不改变受污染耕地利用现状的前提下,通过控制土壤条件等手段修复中轻度Cd污染农田,对于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以棕壤为供试土壤,研究牛粪与玉米秸秆配施对土壤Cd赋存形态的影响,通过测定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等指标探讨牛粪与秸秆配施对Cd形态转化的影响机制,并测定玉米根、茎、叶及籽粒等不同部位的Cd含量,研究牛粪与秸秆配施对Cd在玉米植株体内积累和转运的影响,所得结果如下:(1)与未施加改良剂相比,牛粪与秸秆氮含量比1:1、牛粪与秸秆氮含量比3:1、牛粪与秸秆氮含量比5:1配施的处理使土壤pH值分别提高了0.36、0.17和0.16个单位,使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1.11、1.07和1.00 g/kg,使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分别增加了1.11、0.65和0.50 cmol/kg,其中牛粪与秸秆氮含量比1:1的配施处理使上述叁个指标增加效果显着。(2)与未施加改良剂相比,牛粪与秸秆氮含量比1:1、牛粪与秸秆氮含量比3:1和牛粪与秸秆氮含量比5:1的处理分别使活性较强的可交换态Cd含量下降了0.65、0.53和0.38 mg/kg,活性较弱的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显着增加。土壤中可交换Cd含量与pH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而残渣态Cd含量与pH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3)与未施加改良剂相比,牛粪与秸秆氮含量比为1:1、牛粪与秸秆氮含量比3:1、牛粪与秸秆氮含量比5:1配施的处理使产量分别增加了72.41%、48.93%和43.51%,使地上部生物量分别增加了27.46%、18.11%和15.05%。(4)牛粪与秸秆配施降低了玉米各部位对镉的吸收,并使Cd主要积累在玉米的根、茎、叶部位,降低了籽粒中Cd含量。牛粪与秸秆氮含量比1:1、牛粪与秸秆氮含量比3:1和牛粪与秸秆氮含量比5:1的处理使籽粒Cd含量分别减少了79.64%、72.70%和56.38%,其中牛粪与秸秆含氮比1:1配施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董旭[9](2018)在《牛粪与秸秆配施对棕壤重金属镉赋存形态及油菜吸收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大量的秸秆及牛粪便进行无效的焚烧和随意的堆弃,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本研究以牛粪和秸秆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牛粪与秸秆配施对棕壤Cd赋存形态的影响,通过测定土壤p H、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等指标探讨牛粪与秸秆对Cd形态转化的影响;通过测定油菜根部、地上部Cd在油菜体内亚细胞的分布及其存在的化学形态,探讨牛粪与秸秆配施对Cd在油菜体内转运的影响;通过测定油菜体内叶绿素、丙二醛的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揭示牛粪与秸秆配施对Cd毒性的抑制效果,为修复重金属Cd污染土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秸秆与牛粪碳含量比1:2配施处理的土壤可交换态Cd所占比例降低了4.14%,残渣态Cd所占比例增加了8.21%。(2)秸秆与牛粪碳含量比1:1、1:2和1:4配施处理的油菜根部细胞器中Cd所占比例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2.17%、2.39%和1.30%。根部乙醇提取态Cd所占比例与单施秸秆处理相比分别降低了9.78%、16.44%和13.48%,与单施牛粪处理相比分别降低了6.95%、13.61%和10.65%。(3)与对照相比,秸秆与牛粪碳含量比1:2的处理使油菜根部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94.64%和11.41%,使根部丙二醛含量降低了49.25%,地上部丙二醛含量降低了42.05%,地上部过氧化氢酶也降低了48.65%,降低了Cd对油菜的胁迫,使油菜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增加42.53%,促进油菜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油菜鲜重。上述结果表明,将秸秆与牛粪碳含量比1:2配施作为农田土壤重金属镉的钝化剂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李刚[10](2018)在《外源水溶性有机质对稻田土壤镉赋存形态及水稻累积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溶性有机质(WSOM)是环境中最活跃的组分,其能改变重金属的形态和土壤理化性质。水稻容易吸收累积土壤中的镉元素,这对水稻的生长极为不利,严重时会产生镉米,威胁人类健康。研究外源水溶性有机质对土壤镉赋存形态的影响,对于治理稻田镉污染和保证稻米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室内盆栽的方法,于水稻移栽15天后,向不同镉胁迫土壤中分别添加提取自泥炭的水溶性有机质(P-WSOM)、提取自稻秆的水溶性有机质(R-WSOM)和提取自有机肥的水溶性有机质(F-WSOM),在水稻整个生长周期内,连续采集土壤、水稻根系和植株,在收获期采集谷壳和大米样品,测定土壤有效态镉含量,水稻生物样品总镉含量,分析叁种外源水溶性有机质对稻田土壤有效态镉的影响及在此前提下水稻生长发育的变化、水稻各组织吸收累积镉的差异,为水稻安全生产提供理论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不同镉胁迫下,叁种外源水溶性有机质对土壤有效态镉的影响不同。在低、中、高叁个镉胁迫水平下,添加P-WSOM和F-WSOM后,稻土有效态镉含量随着作用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至水稻收获期时,土壤有效态镉含量达到最小值。在R-WSOM作用下,稻土有效态镉随作用时间的变化因镉胁迫水平不同而不同,其中,在空白土壤中,施加R-WSOM后,有效态镉含量随作用时间延长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当镉胁迫水平为0.5 mg/kg时,在R-WSOM作用下,土壤有效态镉含量随作用时间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当镉胁迫水平为5 mg/kg和10 mg/kg时,施加R-WSOM后有效态镉含量变化不显着。在相同镉胁迫水平下,添加外源水溶性有机质后,土壤有效态镉含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添加P-WSOM后,有效态镉含量降幅最明显。在不同镉胁迫水平下,叁种外源水溶性有机质对水稻生长发育影响不同,但随着镉胁迫浓度增加,水稻的生长发育总体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表现为株高、分蘖数和穗长的减少或降低。在空白土壤中施加P-WSOM后,水稻株高和穗长表现较好,在F-WSOM作用下,水稻分蘖表现较好。当镉胁迫水平为0.5 mg/kg时,F-WSOM处理后的水稻株高表现较好,P-WSOM处理后水稻分蘖和穗长表现较好。当镉胁迫水平为5 mg/kg时,F-WSOM处理后水稻株高和分蘖表现较好,P-WSOM处理后穗长表现较好。土壤镉胁迫水平为10 mg/kg时,P-WSOM处理后水稻株高表现较好,F-WSOM处理后水稻分蘖和穗长表现较好。在低浓度镉胁迫下,以株高×分蘖数作为评价指标,P-WSOM对缓解水稻镉胁迫效果最突出;在中、高浓度镉胁迫下,以株高×分蘖数作为评价指标,F-WSOM对缓解水稻镉胁迫效果最突出。在P-WSOM作用下,水稻穗长受到的影响最大,但株高受到的影响最小;在R-WSOM作用下,水稻株高受到的影响最大,但水稻分蘖受到的影响最小;在F-WSOM作用下,水稻分蘖数受到的影响最小;但穗长受到的影响最小。在不同浓度镉胁迫水平下,叁种外源水溶性有机质能够抑制水稻根系对镉的吸收,但是对植株和稻谷累积镉的影响则不同。在空白土壤和土壤镉胁迫水平为5 mg/kg和10 mg/kg时,添加叁种外源水溶性有机质后,根系总镉含量随水稻生长逐渐降低;在土壤空白和土壤胁迫水平为低、中浓度时,在对照处理中,水稻根系总镉含量随水稻生长期延长而增加,说明叁种外源水溶性有机质具有改变水稻根系对镉的累积趋势的作用;添加水溶性有机质后收获期水稻根系总镉含量明显低于对照处理下的根系总镉含量。P-WSOM和F-WSOM能够抑制镉在植株的累积,R-WSOM对植株累积镉表现为促进作用。添加外源水溶性有机质后,随着水稻生长,植株镉含量逐渐增加。不同浓度镉胁迫下,P-WSOM和F-WSOM均可抑制大米镉的累积,其中,P-WSOM抑制效果更显着;随着外源镉浓度的增加,R-WSOM对大米镉的累积由促进转变为抑制。与谷壳相比,大米更易累积镉,且随着土壤镉胁迫浓度增加,这种趋势越明显。总的来说,水稻组织对镉富集能力最强的是稻根,其次是水稻植株、大米和谷壳。土壤有效态镉和谷壳、大米镉含量呈现正相关关系,谷壳镉含量和大米镉含量也呈现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4)

镉赋存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室内培养探究不同类型贝壳粉对土壤中不同形态镉含量的影响,向培养完成的土壤中施用3种添加比例的天然扇贝壳粉与蛏子壳粉,分别在第1,5,15,30,50天测定土壤pH及镉的各赋存形态含量。结果表明,添加文石型与方解石贝壳粉对土壤pH升高均有一定程度的贡献,施用2种贝壳粉后,随贝壳粉添加比例的增多土壤pH升高。不同种类贝壳粉处理的土壤pH差异不大,在50天后2种贝壳粉不同添加比例间差异最明显。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随培养天数的增加,添加不同类型贝壳粉均能使镉污染土壤可交换态镉含量下降,碳酸盐结合态镉、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镉、有机结合态镉与残渣态镉含量整体逐渐升高。其中,使用文石型贝壳粉作钝化剂较方解石型效果更佳。随着贝壳粉添加比例变大,可交换态镉向镉的其他赋有形态转化的程度越大。培养50天后,添加不同种类贝壳粉处理的土壤有效态镉含量同CK相比均显着降低。当添加文石型贝壳粉的比例为5%时,生物可利用态镉占总镉比例最低。施用文石型贝壳粉能比方解石型贝壳粉更好地降低土壤有效态镉的活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镉赋存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符东顺,付天岭,蔡娜,杨世梅,娄飞.贵州马铃薯产地土壤镉赋存形态及风险评估[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9

[2].王沛文,杜立宇,吴岩,梁成华,郭炜辰.不同类型贝壳粉对土壤镉赋存形态的影响差异[J].水土保持学报.2019

[3].邹传.风化煤矿源腐殖酸对稻田土壤镉赋存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D].浙江农林大学.2018

[4].王婧,孙瑞川,杨剑,宋江敏,盛彦清.不同前处理方法对沉积物中镉赋存形态分析的影响[J].环境工程.2018

[5].王亚婷,党媛,杜焰玲,余江,何玉亭.不同污染源稻作土壤镉赋存形态及成因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8

[6].陈璐,刘宇斌,党秀丽,丛源欣,吕金朔.牛粪与秸秆配施对棕壤镉赋存形态及玉米吸收镉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8

[7].董旭,王旭军,党秀丽,许堃,丛源欣.牛粪与秸秆配施对棕壤镉赋存形态及油菜吸收镉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8

[8].陈璐.牛粪与秸秆配施对棕壤镉赋存形态及玉米吸收镉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8

[9].董旭.牛粪与秸秆配施对棕壤重金属镉赋存形态及油菜吸收镉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8

[10].李刚.外源水溶性有机质对稻田土壤镉赋存形态及水稻累积镉的影响[D].贵州师范大学.2018

标签:;  ;  ;  ;  

镉赋存形态论文-符东顺,付天岭,蔡娜,杨世梅,娄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