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观测系统论文-李海超,张曦,郑旻辉,杨俊毅

原位观测系统论文-李海超,张曦,郑旻辉,杨俊毅

导读:本文包含了原位观测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深海生物,原位测量,水下双目视觉,水下相机模型

原位观测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超,张曦,郑旻辉,杨俊毅[1](2019)在《一种深海游动生物叁维原位观测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目前深海生物探索中存在的"有观无测"问题,提出并研发了基于立体视觉的深海生物原位观测系统。深入研究了水下叁维视觉的关键技术,解决了水下视觉系统标定问题。针对游动生物扭曲段高精度测量,提出了一种基于Ramer算法的鱼类轮廓分段测量算法。结合特征匹配算法及极线约束条件完成匹配工作。基于所研制的搭载叁维视觉系统的深海水下作业平台开展了试验,结果表明,在1.5m的工作距离条件下,水下测量精度为1.0mm。(本文来源于《光学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崔鲸涛,徐承旭[2](2016)在《我国首次在大洋布放深海微生物原位观测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地时间1月26日零时,随着一套深海微生物原位定植培养系统在西南印度洋成功布放,中国大洋第40航次科考队完成了第一航段的全部作业项目,乘坐"向阳红10号"船驶离作业区,前往毛里求斯路易港。这也是我国首次在大洋布放深海微生物原位观测系统。第一航段生物组组长、国家海洋局第叁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邵宗泽告诉中国海洋报,此次布放的深海沉积物原位(本文来源于《水产科技情报》期刊2016年02期)

蔡加祥,林雄伟,陈道毅,李邵龙,刘敏[3](2015)在《深海原位微颗粒观测系统设计及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深海观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为此,设计了一种原位微颗粒观测系统,可以获取深海的藻类、泥沙颗粒尺寸和形状等信息,并计算其流动。整个观测系统包括水下观测子系统、在线处理子系统、岸基后处理子系统。对各个子系统的设计及实现进行了详细论证。最后依据实验室及浅海试验,验证观测系统的准确性,并优化系统设计。(本文来源于《海洋工程》期刊2015年04期)

胡刚,赵铁虎,章雪挺,季念迎[4](2015)在《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近海底环境原位观测系统集成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将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洁净能源之一。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和试开采,必须对天然气水合物海底环境变化规律和试开采的环境效应先行研究。介绍了一种适用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地区而研发的海底环境原位观测系统,并对该观测系统的设计原则、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系统的集成与实现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该系统的应用将为天然气水合物海底环境变化规律研究和试开采环境效应研究提供可靠的原始数据,这是进行海底长时间原位观测的良好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前沿》期刊2015年06期)

蔡加祥[5](2015)在《深海原位微颗粒观测系统中的图像算法研究及硬件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71%的表面被海水覆盖,在全球气候改变的大趋势下,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直接影响我们的社会、经济、日常生活。因而,海洋中很多相关的问题值得探索研究。但是人类对海洋,特别是深海的认知还远远不够。这促使我们研制先进的仪器,进行实地观测,以此为基础探索更多自然规律,建立完善的理论。在此背景下,设计一套可布放于深海的微颗粒观测系统是一个合理选择。该仪器可用于观测深海海底泥沙、藻类等颗粒物的运动,进而探索海底水体流动、物质交换等规律,为全面认知海洋提供一个可能的角度。该观测系统的典型的工作状态是在2000m海底下,以1280*1024分辨率进行每秒500帧的高速高清图像采集。本文对深海原位微颗粒观测系统设计时的核心算法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可概括为理论分析,代码实现,实验验证,最后硬件移植。本文探讨了图像处理算法的原理及实现,主要包括颗粒成像识别和颗粒速度计算,并根据高速摄像的特点进行整合、改进。之后进行水槽实验,验证算法准确性。由于原位观测需要对图像进行实时在线处理,本文的另一项工作是将验证后的算法移植到智能图像处理芯片,实现观测仪器的实际布放运行。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整合、改进已有算法,确定了颗粒成像识别流程。该算法可以将625 MB/s的图像数据转化为不足4 MB/s的颗粒信息,约为原来的1/150,将数据传输量降低了2个数量级。整个识别流程能够应对高速高清相机产生的瞬时海量数据,实时识别图像中的颗粒,保留有效信息。2)实现了颗粒速度计算算法。基于经典的PTV(Particle Tracking Velocimetry)算法,针对高速高清摄像的特点进行了改进,将概率匹配类型简化为2种,并对复杂匹配类型缩短迭代次数,保证了可实时计算颗粒速度,画出局部流场。3)通过水槽实验,验证了两个算法的准确性。推导了实验装置内的流速范围及流速规律。通过添加粒径已知的塑料砂颗粒,模拟海底流动,验证了算法在颗粒识别、速度计算的准确性,并为后续优化、调整提供支持。4)将算法移植到硬件,实现完整的仪器功能。通过调试智能图像处理芯片,成功将算法移植到嵌入式系统,从原先在电脑上后处理原始图像数据,升级到仪器在线实时处理,上传结果。(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5-06-01)

陈金荣[6](2014)在《深海原位低功耗多参数观测系统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全世界陆地资源紧张以及环境的恶化,各国已逐渐开始转向海洋。发展海洋资源和海洋经济的同时也造成了海洋环境和资源的严重破坏。当前海洋空间、资源和海洋环境恶化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问题,海洋灾害的预警和海洋作业等方面都急切需要获得大量实时可靠的海洋环境数据。本文主要是针对海洋原位数据采集系统,不能满足海洋环境实时检测监控的现状,设计并实现一种基于Msp430的深海原位低功耗多参数观测系统,可采集深海原位海洋环境多种传感器参数,利用声通信技术和铱星卫星通信技术实现深海原位数据无线传输到远程用户端,工作稳定,使用方便、安全、稳定可靠的原位数据观测系统。深海原位低功耗多参数观测系统就是在此背景下完成海洋观测环境参数的采集、通信、保存和发送,实现远程在线实时监控深海原位海洋环境参数的动态变化,以达到实时高效海洋环境监测和预警的目的。本文将对下列几个部分进行详细介绍论文研究的内容和主要的工作:首先给出了深海原位多参数观测系统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以及目前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简单介绍了本论文相关的知识原理资料,主要包括深海原位观测系统数据采集平台的工作原理,通用串行通信接口技术、声通讯、铱星通信,传感器的原理等相关理论。其次在系统硬件设计方面,对主要的功能模块的硬件设计进行详述。包括水下数据采集系统Data logger模块设计和水面平台的铱星模块SBD9522B的设计使用。系统软件设计方面,包括水下采集系统MSP430的初始化配置、串口收发的实现、定时器、RTC时钟的设计、ADC模拟量采集以及相关用户通信协议和低功耗设计。最后调试阶段主要是由实验室水下采集系统调试,在国家海洋局海洋二所整机联调和2次现场南海海试组成。(本文来源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4-12-01)

翁沈军,周勇[7](2007)在《SD卡在原位观测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原位观测系统的数据存储器具有容量大,可靠性高的要求。SD卡因其耐用、可靠、安全、容量大、体积小、便于携带和兼容性好等优点而非常适合用于做原位观测的数据存储器。本文介绍了SD卡的技术特点及FAT16文件系统的结构特点,提出并实现了SD卡在原位观测系统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07年36期)

袁培进[8](1995)在《布库尔丹大坝原位观测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了阿尔及利亚布库尔丹大坝原位观测系统,其中包括工程概况、观测设计与仪器布置、仪器选型和坝体应力渗压和水位自动化观测系统等内容。该坝采用了国外先进的观测仪器和自动化观测系统,值得我们借鉴。(本文来源于《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期刊1995年02期)

原位观测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地时间1月26日零时,随着一套深海微生物原位定植培养系统在西南印度洋成功布放,中国大洋第40航次科考队完成了第一航段的全部作业项目,乘坐"向阳红10号"船驶离作业区,前往毛里求斯路易港。这也是我国首次在大洋布放深海微生物原位观测系统。第一航段生物组组长、国家海洋局第叁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邵宗泽告诉中国海洋报,此次布放的深海沉积物原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位观测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李海超,张曦,郑旻辉,杨俊毅.一种深海游动生物叁维原位观测系统[J].光学技术.2019

[2].崔鲸涛,徐承旭.我国首次在大洋布放深海微生物原位观测系统[J].水产科技情报.2016

[3].蔡加祥,林雄伟,陈道毅,李邵龙,刘敏.深海原位微颗粒观测系统设计及实现[J].海洋工程.2015

[4].胡刚,赵铁虎,章雪挺,季念迎.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近海底环境原位观测系统集成与实现[J].海洋地质前沿.2015

[5].蔡加祥.深海原位微颗粒观测系统中的图像算法研究及硬件实现[D].清华大学.2015

[6].陈金荣.深海原位低功耗多参数观测系统的研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4

[7].翁沈军,周勇.SD卡在原位观测系统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7

[8].袁培进.布库尔丹大坝原位观测系统[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1995

标签:;  ;  ;  ;  

原位观测系统论文-李海超,张曦,郑旻辉,杨俊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