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超越论论文-刘美玲

翻译超越论论文-刘美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翻译超越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插入成分,表意作用插入成分,修饰作用插入成分,翻译

翻译超越论论文文献综述

刘美玲[1](2018)在《科技文本中插入成分的翻译—《超越生产力:信息技术与创新》(第2-3章)的翻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早在21世纪初,信息技术的发展就已经到了成熟的阶段。信息技术与艺术设计有效结合不仅可以提高生产力,还能带来无限的创意可能性。然而,采取相应的策略促进信息技术与创意实践的发展遇到的阻碍很多,该文本要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的文本选取的是《超越生产力:信息技术与创新》这一报告中的第二章及第叁章,内容讲述的是从设计、应用和艺术叁个角度来看信息技术的应用。翻译的报告属于信息型文本,出于保持信息的完整或是保持句子结构平衡等原因,文中使用了很多插入成分。插入成分打破了原文句子的连续性,也恰恰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译者根据插入成分的功能,把文中遇到的插入成分分为表意作用的插入成分和修饰作用的插入成分两个大类,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这两种插入成分在翻译时如何处理。本篇报告中使用比较多的翻译策略是使用括号对插入成分进行处理,较长的插入成分则根据句子结构进行重组。译者希望通过对文中出现的较为典型的插入成分进行分析,能够对翻译此类文本中插入成分的同行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大连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5-18)

耿瑞超[2](2017)在《社会与翻译:超越语言的晚清至五四时期翻译文本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翻译研究发生过“语文学范式”、“语言学范式”和“文化范式”叁种变化。近年来,在“文化转向”下的翻译研究方兴未艾之时,又发生“翻译研究社会转向”。纵观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前两次翻译研究重视翻译过程的语言层面,后两次则关注影响和制约翻译过程的社会与文化因素。无论哪种范式的研究,语言内还是语言外的,都十分注重考察各种因素对翻译过程中语言组织和规则运用的正向掌控作用,这是“研究翻译过程”的研究。应该指出,翻译文本不同于翻译过程:翻译文本是静态的存在,翻译过程是动态的延伸。作为翻译过程的最终产品,翻译文本既是复杂语言活动的产物,又是中外文化碰撞和融合的结晶,翻译文本还是反馈和折射复杂社会现象的依据。作为复杂语言活动的产物,翻译文本体现了译者准确的理解能力、高超的语言功底和纯熟的翻译技巧;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翻译文本中所蕴含的来自异域的新思想和新时尚鼓舞和激励了无数有志青年为理想而斗争;作为反馈和折射社会现象的依据,为数众多的翻译文本能够超越普通文本更准确地反映更鲜明的时代烙印和社会特色。在社会大变革和大动荡的特殊时期尤为如此,而且“翻译文本”中的社会印记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有所改变。因此,完全可以利用翻译文本中凸显的、实际已固化的社会印记来探讨“翻译文本与社会”,这种反向推导研究是“用翻译文本研究”的研究。本论文试图构建“共时与历时相互交叉、语言内与语言外因素相互作用”的多层次动态研究框架。采用“特殊时期的特定翻译文本”来论证翻译文本语言表达的社会渊源、翻译文本思想倾向的社会作用和翻译文本翻译规范的社会演变。希望通过“超越语言”来重新审视晚清至五四时期英汉文学翻译文本,通过“由研究翻译过程超越到用翻译文本研究”来摆脱“探讨何种因素何时何地对翻译过程产生何种影响”的研究定势,通过分析归纳翻译文本结构/内容和规范层面的社会属性来推导“社会与翻译”的紧密联系,并试图最终揭示“翻译文本可以对社会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在对大量语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翻译文本与社会之间不仅具有“紧密联系”,而且具有“相互关系”:社会和文化因素可以对翻译文本产生正向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翻译文本也可以对当时社会产生反向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而翻译文本的“社会作用”也可以提升到“社会推动作用”。第四章很清楚地显现了“翻译文本社会推动作用”的运行轨迹。应该肯定,在社会大动荡和大变革时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任何有号召力的思想主张都可以引起社会波澜,都可以引发巨大的推动力量,从而产生惊天动地的社会变革。这就是“翻译文本”在“特殊时期”所产生的“社会推动作用”。论文研究思路的形成和研究框架的构建对于深入开展翻译文本研究,对于促进翻译理论建设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而依据“特殊时期的特定文本”,即晚清至五四这一文字发生突变、社会环境错综复杂的时期的翻译文本来研究“社会与翻译”,不仅可以补充和完善社会视角的翻译文本研究,对于促进社会翻译学(或翻译社会学)学科的建立也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借鉴。(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7-03-02)

原蓉洁[3](2016)在《以跨学科视角重新审视翻译——《超越文本 超越翻译》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复旦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超越文本超越翻译》一书收录了谢天振教授的十九篇译学论文,是作者近一、二十年来在译学领域辛勤笔耕的结晶。从广度上来说,全书论及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语言服务、中国文化走出去等多个议题,内容丰富;从深度上来说,作者从比较文学、传播学、交际学、哲学等多个学科视角来阐释翻译的本质和规律,观点深刻。本书跳出了翻译研究一贯以来仅局限于关注文本以内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层面,将翻译置于一(本文来源于《中国翻译》期刊2016年01期)

陆颖[4](2014)在《描述翻译研究视域下复译“贵在超越”论的内在悖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描述性复译研究中夹杂的复译"贵在超越"论令复译问题陷入悖论。逻辑基础的混淆、研究范式的模糊和评价方式的简单化,使得复译"贵在超越"论在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本文探讨了描述翻译研究视域下复译"贵在超越"论的缘起,分析其悖论的本质和根源,在梳理界定复译本质的基础上,从翻译伦理角度探讨复译的原则,指出复译中需通过以"诚"为基础的翻译伦理协调各主体关系,完成"忠诚"的复译。(本文来源于《外语与外语教学》期刊2014年03期)

兰宁鸽[5](2007)在《本雅明的翻译超越论对诗歌翻译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刘宓庆先生在《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一书的介绍、论述和译例,本雅明的翻译超越论实质上是诗歌翻译者在两种语言之间找出一种"纯语言"来实现不同诗歌语言的"互补"。这种翻译思想无疑从另一种角度看待、诠释及评价诗歌翻译,对诗歌翻译不啻为一种启示。译者的任务是在译语里激起原作的回声,为此,译者要找到的是体现在译语中的效果,即意向性。我们应该在新世纪多元化翻译理论与标准指导下,让本雅明的翻译超越论作为一条指导理论,恪守译者的天职,进行诗歌乃至文学作品及各种原作的共生互补的伟大工作。(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5期)

卢玉玲[6](2004)在《翻译的幽灵——评道格拉斯·罗宾逊的《谁在翻译?——超越理性论译者的主体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谁在翻译?——超越理性论译者的主体性》(Whotranslates?-translatot subjectivities beyond reason 2001)一书是当今西方译界极为活跃、且极富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家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近年的力作。道格拉斯·罗宾逊系美国密西西比大学英语系教授,长期从事芬兰语-英语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他还是美国翻译家协会芬兰语-英语翻译分会主席。罗宾逊的翻译思想富有创见,研究涉及面广泛。他敢于突破传统的翻译理论规(本文来源于《中国翻译》期刊2004年02期)

李应洪[7](2001)在《认识与超越——论文化意象的错位对文学翻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意象错位是由于各民族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等因素的不同而造成的 ,其中文化传统不同引起的差异是最主要的原因。文学翻译的任务是超越差异 ,是“搭桥”而非“砌墙”。(本文来源于《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1年04期)

刘重德[8](1998)在《介绍伊恩·F.芬雷的译论——兼评所谓“翻译超越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伊恩·F.芬雷的译论——兼评所谓“翻译超越论”湖南师范大学刘重德首先,评介当代翻译理论家芬雷的译论。伊恩·F.芬雷(IanF.Finlay)1971年在伦敦出版了一本谈翻译的书,标题是《翻译》(Translating),由叁章组成,第一章论《翻译...(本文来源于《上海科技翻译》期刊1998年01期)

桂乾元[9](1996)在《“翻译超越论”评析──兼论翻译创造》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超越论”评析──兼论翻译创造桂乾元Abstract:Theauthordisagreestosomepeople'smuddledviewsthat"one'stranslatedversioncangobeyondtheoriginalinq...(本文来源于《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1996年05期)

翻译超越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西方翻译研究发生过“语文学范式”、“语言学范式”和“文化范式”叁种变化。近年来,在“文化转向”下的翻译研究方兴未艾之时,又发生“翻译研究社会转向”。纵观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前两次翻译研究重视翻译过程的语言层面,后两次则关注影响和制约翻译过程的社会与文化因素。无论哪种范式的研究,语言内还是语言外的,都十分注重考察各种因素对翻译过程中语言组织和规则运用的正向掌控作用,这是“研究翻译过程”的研究。应该指出,翻译文本不同于翻译过程:翻译文本是静态的存在,翻译过程是动态的延伸。作为翻译过程的最终产品,翻译文本既是复杂语言活动的产物,又是中外文化碰撞和融合的结晶,翻译文本还是反馈和折射复杂社会现象的依据。作为复杂语言活动的产物,翻译文本体现了译者准确的理解能力、高超的语言功底和纯熟的翻译技巧;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翻译文本中所蕴含的来自异域的新思想和新时尚鼓舞和激励了无数有志青年为理想而斗争;作为反馈和折射社会现象的依据,为数众多的翻译文本能够超越普通文本更准确地反映更鲜明的时代烙印和社会特色。在社会大变革和大动荡的特殊时期尤为如此,而且“翻译文本”中的社会印记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有所改变。因此,完全可以利用翻译文本中凸显的、实际已固化的社会印记来探讨“翻译文本与社会”,这种反向推导研究是“用翻译文本研究”的研究。本论文试图构建“共时与历时相互交叉、语言内与语言外因素相互作用”的多层次动态研究框架。采用“特殊时期的特定翻译文本”来论证翻译文本语言表达的社会渊源、翻译文本思想倾向的社会作用和翻译文本翻译规范的社会演变。希望通过“超越语言”来重新审视晚清至五四时期英汉文学翻译文本,通过“由研究翻译过程超越到用翻译文本研究”来摆脱“探讨何种因素何时何地对翻译过程产生何种影响”的研究定势,通过分析归纳翻译文本结构/内容和规范层面的社会属性来推导“社会与翻译”的紧密联系,并试图最终揭示“翻译文本可以对社会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在对大量语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翻译文本与社会之间不仅具有“紧密联系”,而且具有“相互关系”:社会和文化因素可以对翻译文本产生正向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翻译文本也可以对当时社会产生反向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而翻译文本的“社会作用”也可以提升到“社会推动作用”。第四章很清楚地显现了“翻译文本社会推动作用”的运行轨迹。应该肯定,在社会大动荡和大变革时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任何有号召力的思想主张都可以引起社会波澜,都可以引发巨大的推动力量,从而产生惊天动地的社会变革。这就是“翻译文本”在“特殊时期”所产生的“社会推动作用”。论文研究思路的形成和研究框架的构建对于深入开展翻译文本研究,对于促进翻译理论建设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而依据“特殊时期的特定文本”,即晚清至五四这一文字发生突变、社会环境错综复杂的时期的翻译文本来研究“社会与翻译”,不仅可以补充和完善社会视角的翻译文本研究,对于促进社会翻译学(或翻译社会学)学科的建立也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翻译超越论论文参考文献

[1].刘美玲.科技文本中插入成分的翻译—《超越生产力:信息技术与创新》(第2-3章)的翻译实践报告[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8

[2].耿瑞超.社会与翻译:超越语言的晚清至五四时期翻译文本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3].原蓉洁.以跨学科视角重新审视翻译——《超越文本超越翻译》评介[J].中国翻译.2016

[4].陆颖.描述翻译研究视域下复译“贵在超越”论的内在悖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

[5].兰宁鸽.本雅明的翻译超越论对诗歌翻译的启示[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6].卢玉玲.翻译的幽灵——评道格拉斯·罗宾逊的《谁在翻译?——超越理性论译者的主体性》[J].中国翻译.2004

[7].李应洪.认识与超越——论文化意象的错位对文学翻译的影响[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8].刘重德.介绍伊恩·F.芬雷的译论——兼评所谓“翻译超越论”[J].上海科技翻译.1998

[9].桂乾元.“翻译超越论”评析──兼论翻译创造[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

标签:;  ;  ;  ;  

翻译超越论论文-刘美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